情感需要宣洩,而不是壓抑
情感產生以後,只有得到宣洩,心情才會恢復平靜,壓抑情感對身心是不利的。
有一句眾所周知的話:堵塞不如疏導,是很有道理的。所謂的疏導,就是情緒的宣洩。
有一個在燕國出生的人,在楚國長大,到了花甲之年還不曾回過家鄉。他因為思鄉心切,不顧年事已高,氣血衰退,竟然獨自一人不辭勞苦,千里迢迢尋找故里。
他在半路上遇到一個北上的人,兩人自我介紹以後,很快結成同伴。他們一路上談天說地,起居互相照應,因此趕起路來不覺得寂寞,時間彷彿過得很快。不知不覺,他們到了晉國的地界。
可是他沒有想到這個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同伴竟然使出捉弄人的花招,那個同伴指著前面的晉國城郭說:「你快要到家了,前面就是燕國的城鎮。」他聽了以後,濃厚的鄉情驟然湧上心頭,一時激動得說不出話,兩眼被淚水模糊了,表情非常悲傷。
過了一會兒,那個同伴指著路邊的土神廟說:「這是你家鄉的土神廟。」他聽了以後,立刻嘆息起來,家鄉的土神廟是保佑自己的先輩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的聖地!
他們再往前走,那個同伴指著路邊的一棟房屋說:「這是你的先輩住過的房屋。」他聽了以後,滾滾的淚水頓時流下來,把自己的衣衫弄濕了。祖居不僅是父母和先輩生活的城堡,也是自己出生的搖籃,那裡有多少動人的往事和令人懷念的東西啊!
那個同伴看到自己的謊話已經在他的身上產生作用,沒有等他的心情平靜下來,又指著附近的一座土堆說:「這是你家的祖墳。」他聽了以後,更是悲從中來。自己的先輩和父母安息在眼前的墳墓裡,這座祖墳不就是自己的根嗎?雖然他已經年至花甲,但是站在闊別多年的祖墳前,卻感覺自己像一個失去父母的孤苦伶仃的孩子,忍不住強烈的悲傷,放聲痛哭起來。
那個同伴看夠了笑話,忍不住哈哈大笑,對他說:「算了,算了,不要把身體哭壞了,我剛才是騙你的。這裡只是晉國,距離燕國還有幾百里。」聽同伴這麼一說,他才知道上當了,懷鄉念舊的虔誠心情立刻煙消雲散,並且因為輕信別人而導致的情緒失控感到難堪。
他到了燕國的時候,燕國的城鎮、土神廟、先輩住過的房屋、祖墳依次出現在他的眼前,可是奇怪的是,他看到這些景象,反而無法產生觸景生情的傷感。
為什麼那個燕國人看到真正的故土,反而沒有被騙的時候那麼激動?這是因為,他幾十年累積的思鄉情緒,已經在被騙的時候得到宣洩。那些情緒只有那麼多,宣洩以後,情緒就得到平復,即使到了真正激起自己感情的地方,也沒有什麼可以宣洩的。
這個故事說明,人們由一件事情激起的感情只有那麼多,如果無法宣洩出去,它會停留在自己的情感中,使自己受到它的影響,如果是不良的情緒,還會干擾自己做其他事情。如果找到一個宣洩的管道,自己的心情就可以得到平靜,不再受到這種情緒的困擾。在當今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精神壓力日益加劇,心理與現實的衝突經常發生,如果無法得到適當的宣洩,不僅危害個人健康,也會增加社會問題。令人遺憾的是,許多人面臨心理問題的時候,經常推崇克制法,對宣洩法不以為然。例如:哭是人們發洩情感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古往今來,人們推崇和讚揚的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其實,在傷心時刻,「忍住眼淚往肚裡流」對心理和生理非常有害。流眼淚這個化學過程,可以抒發人們精神上的壓力。痛哭一場以後,痛苦和悲傷的心情就會減輕許多。
總之,每個人都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宣洩途徑。
【本書特色】
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學會自己長大!
關於人生、自我、情緒的心靈療癒
真實的自我是什麼樣子?
我們如何認識自己?
我們有哪些未知的潛能?
怎樣才可以發揮這些潛能?
◎ 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災荒、饑餓、貧苦、戰爭,而是自身的心靈!
生活中,
為什麼有些人春風得意,有些人遭遇坎坷?
有些人開心不已,有些人愁苦不堪?
這一切的內部深層的機制到底是什麼?
心理、心理學,生活在今天的人們對此越來越有興趣。
◎ 我們終其一生,只是在完成「我是誰」的構造!
人類天生有一種自我認知的需要,
這種需要驅使人們去探索世界和瞭解自己,
也可以解釋人們對於星座、手相、血型、性格為何如此熱衷
——他們渴望知道自己屬於什麼類型,以及具備什麼潛能。
◎ 我們怎樣利用心理學,正確而客觀地認識自己?
首先,要分清真實的自己和別人眼中的自己;
其次,要瞭解情感中的自己,察覺自己的情緒、心理防禦、
夢想渴望、情感體驗,並且嘗試自我控制;
最後,要認清理想化的自我,並且將它與現實社會中的身分認同融合。
我們是自己的塑造者,如何構造「內在自我」,就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 我是最棒的!我是最好的!
每個人都有潛能,不把自己逼到極限,無法知道自己有多少潛能。
它就像一部神奇的萬能機器,任何願望都可以實現,
但是需要有人駕馭它,這個人就是我們自己。
我們的腦海中不斷重複想像自己很有自信的時候,
就會發現自己變得很有自信,自己的行為也會配合自己的思想去行動。
潛意識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它可以激發我們深藏的潛能。
本書是一本適合大眾閱讀的自我分析心理學入門書,
透過對本書的閱讀,讀者可以學會控制來自心靈深處的神秘力量,
並且運用這種力量,調整和改變自己的性格,
激發尚未開發的潛能,創造幸福生活,實現人生目標。
作者簡介:
寧寧的摺耳貓
本名呂佳寧,暢銷書作家,愛貓如命,有貓的細膩、貓的敏銳,卻沒有貓的傲嬌。
章節試閱
前言
自我分析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心靈的探討,會成為一門十分重要的學問。因為人類最大的敵人不是災荒、饑餓、貧苦、戰爭,而是我們自身的心靈。」
心理學是一門古老而神秘的學科,廣泛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每個人的行為受到自己心理的支配,心理屬於我們自己,但是我們不敢說多麼瞭解自己的心理。古希臘先哲很早就有「認識你自己」的告誡,認識自己和成就自己也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生活中,為什麼有些人春風得意,有些人遭遇坎坷?有些人開心不已,有些人愁苦不堪?這一切的內部深層的機制到底是什麼?心理、心理學,生活在今天的人們對此越來越有興趣。
——認識自己。人類天生有一種自我認知的需要,這種需要驅使人們去探索世界和瞭解自己,也可以解釋人們對於星座、手相、血型、性格為何如此熱衷——他們渴望知道自己屬於什麼類型,以及具備什麼潛能。我們終其一生,只是在完成「我是誰」的構造。我們怎樣利用心理學,正確而客觀地認識自己?首先,要分清真實的自己和別人眼中的自己;其次,要瞭解情感中的自己,察覺自己的情緒、心理防禦、夢想渴望、情感體驗,並且嘗試自我控制;最後,要認清理想化的自我,並且將它與現實社會中的身分認同融合。很多時候,我們是自己的塑造者,如何構造「內在自我」,就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潛能開發。每個人都有潛能,很多時候不把自己逼到極限,無法知道自己有多少潛能。它就像一部神奇的萬能機器,任何願望都可以實現,但是需要有人駕馭它,這個人就是我們自己。如果希望自己變成更有自信的人,不妨經常告誡自己:我是最棒的!我是最好的!我們的腦海中不斷重複想像自己很有自信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變得很有自信,自己的行為也會配合自己的思想去行動。潛意識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它可以激發我們深藏的潛能。
本書是一本適合大眾閱讀的自我分析心理學入門書,透過對本書的閱讀,讀者可以學會控制來自心靈深處的神秘力量,並且運用這種力量,調整和改變自己的性格,激發尚未開發的潛能,創造幸福生活,實現人生目標。
∣第1章∣我是誰
你沒有那麼瞭解自己
希臘古城德爾菲的阿波羅神殿上刻著七句神聖名言,但是流傳最廣並且點燃希臘文明火焰的只有一句:「認識你自己。」如果你正在尋找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請正確認識自己。這樣一來,就可以少一些迷茫,更清楚地看見「我要什麼」。
自己眼中的「我」,與別人眼中的「我」
蘇格拉底晚年的時候,為了考驗和點化自己的助手,將其叫到病床前面說:「我的蠟燭所剩不多,要找另一根蠟燭接著點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助手悲痛地回答:「老師,我知道你不想讓自己的光輝思想無法得到傳承……」
「可是,」蘇格拉底平靜地說,「我需要一位最優秀的傳承者。他不僅要有相當的智慧,還要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氣……直到目前,我還沒有找到這樣的人。在我離開之前,你可以幫我尋找嗎?」
「好的,好的。」助手溫順地說,「我一定竭盡全力地尋找,不辜負你的栽培和信任。」
蘇格拉底不置可否地微笑,沒有再說什麼。
那位忠誠而勤奮的助手不明白蘇格拉底的心事,不辭辛勞地透過各種管道開始尋找。對於他帶回來的那些人,蘇格拉底總是婉言謝絕。
蘇格拉底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但是那位助手還是沒有完成他的願望。有一次,助手想要繼續尋找的時候,已經病入膏肓的蘇格拉底從床上坐起來,無限感慨地對他說:「真是辛苦你。可是你不知道,那些被你辛苦找來的人,沒有一個比你聰明……」
看見蘇格拉底說話那麼吃力,助手悲痛地說:「你放心吧!我一定加倍努力,找遍城鄉各地、找遍五湖四海,為你找到一位最優秀的人,讓他繼承你的事業。」
蘇格拉底點點頭,又躺下了。
又過了半年,蘇格拉底已經處於彌留之際,但是那位助手還是沒有找到適合的人選。他為自己的無能感到十分慚愧,淚流滿面地坐在病床旁邊,語氣沉重地說:「我無法完成你的願望,辜負你的期望!」
「失望的是我,對不起的卻是你自己。」蘇格拉底說到這裡,失意地閉上眼睛,停頓很久又哀怨地說,「本來,最優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會忽略自己、耽誤自己……其實,每個人都是最優秀的,差別在於:如何認識自己,如何發掘和重用自己……」話沒有說完,蘇格拉底就帶著自己沒有傳承下來的光輝思想,永遠離開這個世界。
這個助手始終沒有理解蘇格拉底的意思,不知道自己就是他心中最優秀的人,不禁令人感到惋惜。其實,很多人就像這個助手一樣,沒有客觀地認知自己。
關於客觀自我,心理學家魯夫特與英格漢提出「周哈里窗」模式,用「窗」喻指一個人的心理,普通的窗戶分為四個部分,人類的心理也是如此。人類的心理可以分為四個部分:開放我、盲目我、隱藏我、未知我。
開放我
左上角那扇窗稱為「開放我」,也稱為「公眾我」,屬於自由活動領域。這是自己和別人都知道的部分,符合「當事者清,旁觀者也清」的邏輯,例如:我們的性別和外貌,以及某些可以公開的資訊,包括婚姻狀況、職業、工作地點、能力、愛好、特長、成就……
「開放我」的大小,取決於心靈開放的程度、個性張揚的力度、人際交往的廣度、別人的關注度、開放資訊的利害關係。
「開放我」是自我最基本的資訊,也是瞭解自我和評價自我的基本依據。
盲目我
右上角那扇窗稱為「盲目我」,也稱為「背脊我」,屬於盲目領域。這是自己不知道而別人知道的部分——可以是一些明顯的心理特徵,例如:有些人輕易承諾卻瞬間忘記;也可以是一些不經意的動作和習慣,一個得意或是不耐煩的表情和情緒。自己經常無法察覺這些關於自我的資訊,但是別人非常瞭解。
盲目點可能是一個人的優點,也可能是一個人的缺點,由於自己對此毫無知覺,別人將這些盲目點告訴自己的時候,經常會產生驚訝、懷疑、辯解的情緒反應,尤其是聽到的資訊與自己的認知不符合的時候。
「盲目我」的大小,與自我觀察和自我反省的能力有關,反省特質比較強的人,盲目點比較少,「盲目我」比較小。
隱藏我
左下角那扇窗稱為「隱藏我」,也稱為「隱私我」,屬於逃避或是隱藏領域。這是自己知道而別人不知道的部分,與「盲目我」正好相反,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隱私,不願意或是不可以讓別人知道的事實和心理。身分、缺點、往事、疾病、痛苦、竊喜、愧疚、尷尬、欲望、意念,都會成為「隱藏我」的內容。相較而言,承受能力強的人、隱忍的人、自閉的人、自卑的人、膽怯的人、虛榮或虛偽的人,「隱藏我」會比較多。
未知我
右下角那扇窗稱為「未知我」,也稱為「潛在我」,屬於未開發領域。這是自己和別人都不知道的部分,有待挖掘和發現,經常是指一些潛在能力和特性,例如:一個人經過訓練或學習以後,可能獲得的知識與技能,或是在特定的機會中展示出來的才華,其中也包含佛洛伊德提出的潛意識層面,潛意識就像隱藏在海水下的冰山,力量巨大卻容易被忽視。充分探索和開發「未知我」,才可以全面而深入地認識自我、激勵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
由於「盲目我」和「未知我」的存在,導致我們雖然每天與自己相處,其實不是非常瞭解自己,需要借助一些外在力量來瞭解自己。以下這個故事,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一個以割草為生的孩子,打電話給陳太太:「你需要割草嗎?」陳太太回答:「不需要,我已經有割草工人。」
這個孩子說:「我會幫你除去花叢中的雜草。」陳太太說:「我的工人已經做了。」
這個孩子又說:「我會幫你把走道周圍打掃乾淨。」陳太太說:「我的工人已經做了,謝謝你,我不需要其他工人。」
孩子掛上電話。孩子的哥哥在旁邊問他:「你不是在陳太太那裡割草打工嗎?為什麼還要打這個電話?」
孩子帶著得意的笑容說:「我只是想要知道,自己做得有多麼好!」
故事中的孩子十分聰明,因為他用旁敲側擊的方法來認識自己,也因為他敢於嘗試去認識真實的自己。關於如何客觀認識自我,有以下三種管道:
從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中認識自我
與別人的交往,是我們獲得自我認識的重要來源。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鏡我」,是根據別人的判斷而反映出來的自我概念。從幼年到成年,我們從簡單的家庭關係擴展到外面的交往關係,進入社會以後,又面臨複雜的人際關係。聰明而善於思考的人,可以從這些關係中向別人學習,獲得足夠的經驗,然後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規劃自己的前途。
從「我」與事情的關係中認識自我
從做事的經驗中瞭解自己。我們可以透過自己做過的事情,以及取得的成果和成就,看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從「我」與自己的關係中認識自我
這一點看似容易,其實非常困難。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認識自己:
第一,自己眼中的我。是指自己觀察到的我,包括:身體、容貌、性別、年齡、職業、性格、氣質、能力。
第二,別人眼中的我。是指與別人交往的時候,從別人對我們的態度和情感反應而感覺到的我。不同關係和不同類型的人,對我們的反應和評價不同,它是我們從多數人對自己的反應中歸納出來的認識。
第三,自己心中的我。是指自己對自己的期待,即理想中的我。
我們為什麼那麼在意別人的評價?
關於我們如何獲得自我認知,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標準是: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例如:主管對某個員工做出「聰明能幹」的評價,這個員工就會心花怒放;主管對某個下屬做出「朽木不可雕」的評價,這個員工就會心情沮喪。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就像一面鏡子,我們從中獲得自己的形象定位,並且進而形成自我概念,這就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利提出的「鏡中自我」理論。庫利認為,人們透過與別人的交往形成自我觀念,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別人關於自己看法的反映,人們總是借助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形成關於自我的觀念。
也就是說,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往往是由別人對自己的態度而決定,由此獲得關於自我的印象稱為「反射的自我」、「鏡中自我」。在心理學領域,這種現象也稱為「鏡像效應」。
為什麼會出現「鏡像效應」?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社會化的結果
所謂的「社會化」,主要是指首屬群體對個體的影響。我們來到社會以後,與生俱來的只是生物人,生物人要變成思想豐富的社會人,必須經過社會化。社會化主要就是我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透過與群體和社會之間的互動影響,進而成為合格社會角色的過程。其中影響最大和最早的群體就是首屬群體,例如:狼孩的首屬群體是狼群,社會化的過程是狼群「社會化」的過程,其結果在狼孩的大腦中只會形成自我的狼孩概念。
對大多數人來說,首屬群體是家庭,父母是重要的影響人物。庫利說的「鏡」,也是各式各樣的,其中形成「鏡中自我」最重要的「鏡」是家庭,有些鏡子對個體的作用十分有限。
我們對「鏡子」的認知與評估作用
正如上述所言,我們只會對重要的「鏡子」做出反應,對不重要的「鏡子」就會做出忽略不計的反應,使之無法進入「自我」。也就是說,從別人的鏡中反映出來的我,只有經過生理我和本我,或是已經有自我的想像和評價,才可以被「自我」接受,形成「自我概念」。可見,「鏡子」雖然很重要,但是如何照、如何看也很重要。可以說,「鏡中自我」並非我們照看到的「我」,已經被原有「自我」解讀的「我」。
「鏡中自我」與「鏡外自我」的地位、身分、名譽有關
照理說,鏡中自我與鏡外自我應該是一致的,但是鏡中自我經過這面鏡子照射,就有許多折射,使鏡外自我變形,但是我們不透過鏡子無法看到鏡外自我,即使可以看(例如:反省、反思),也會受到其他因素(例如:原有的自我、經驗、認知結構)的影響,無法真正看到鏡外自我。因此,唯一的方法就是用許多鏡子來照射,這樣全方位的照看,可以使鏡中自我與鏡外自我逐漸融合。上述可見,「鏡外自我」的地位、身分、名譽會對鏡像效應產生重要的影響。
庫利的「鏡中自我」概念將自我意識分為三個階段:
(1)設想自己在別人面前的行為方式。
(2)做出行為以後,設想別人對自己行為的評價。
(3)根據自己對別人評價的想像來評價自己的行為。
例如:關於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外向還是內向,熱情如火還是冷漠似冰,思維嚴謹還是跳躍思考——如此的自我判斷,雖然自己可以形成一套認知態度,但是也會參考別人的意見,尤其是那些權威人士的意見。
透過「鏡中自我」理論,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人言可畏」——如果我們沒有強大的內心,就會被別人的評價影響,進而按照別人的評價去認知自己,以致認為自己真的是別人口中所說的模樣。假如這些評價是負面的,就會讓我們陷入自我懷疑或是自我憎恨中,難以排解惡劣的情緒。
揭開人格面具,看看真實的自我
「人格面具」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論之一,是指我們公開展示的一面,它是我們的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分界點,依靠我們的身體語言、衣著、裝飾表現出來。我們以此告訴外在世界「我是誰」,表現自己理想化的我。我們戴上「人格面具」,是為了給別人良好的印象,以得到社會的認同,保證自己可以與別人甚至那些不喜歡的人和睦相處,進而實現自己的目的。從某種程度來看,這樣也導致「人格面具」維護我們的虛偽與怯懦,這種反應來自於自身對未知事物的恐懼,進而啟動心理防禦機制,使自己不自覺地步入與真實人性不同的境地。
「人格面具」的說法,最初出自於希臘文,本義是:演員可以在戲劇中扮演某個特殊角色而戴上的面具,是我們在社會生活中具有各個層面適應性的能力,它是為了使我們在社會上得到某種身分的認同而存在。
榮格認為:「人格最外層的人格面具掩蓋真我,使人格成為一種假象,按照別人的期望行事,所以和我們的真正人格不同。我們可以依靠面具協調自己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決定自己以什麼形象在社會上露面……人格面具是原型的一種象徵。」
人格面具具有多重性——在家中,我們是父親或丈夫;在公司,我們是主管或員工。戴上的面具不同,我們的行為方式也會不同。例如:一個出言不遜的主管,在面對女兒的時候,就是一副性情溫順的姿態。
人格面具的產生,不僅是為了認識社會,更是為了尋求社會認同。也就是說,人格面具是以公眾道德為標準,是以團體生活價值為基礎的表面人格,具有符號性和趨同性。榮格認為,人格面具在人格中的作用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人格面具使我們的行為更符合社會規範,在社會規範認同的範圍內,有助於帶來和諧的人際關係,因為真實的我們有時候不受歡迎。例如:一個朋友請你評價其髮型,你真實的想法可能是「太糟糕了」,但是你不會這樣表達,而是言不由衷地告訴他:「這個髮型很適合你。」在這個過程中,你對朋友說謊,但是這種無關緊要的謊言可以讓自己更受歡迎,為了獲得和諧的人際關係,就會把真實的負面想法轉變為積極的認同。
但是,人格面具對我們也有消極影響。如果我們過分熱衷和沉湎於自己扮演的角色,認為自己就是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他方面就會受到排斥,使得自己受到人格面具的支配,逐漸疏遠而背離自己的天性。我們習慣說謊以後,日久天長,在慣性的驅動下,就會逐漸忘記甚至拋棄真正的自己。
前言
自我分析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心靈的探討,會成為一門十分重要的學問。因為人類最大的敵人不是災荒、饑餓、貧苦、戰爭,而是我們自身的心靈。」
心理學是一門古老而神秘的學科,廣泛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每個人的行為受到自己心理的支配,心理屬於我們自己,但是我們不敢說多麼瞭解自己的心理。古希臘先哲很早就有「認識你自己」的告誡,認識自己和成就自己也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生活中,為什麼有些人春風得意,有些人遭遇坎坷?有些人開心不已,有些人愁苦不堪?這一切的內部深層的機制到底是什麼?心理...
目錄
前言
第一章:我是誰——你沒有那麼瞭解自己
本我、自我、超我,哪個是真正的你?
決定自己氣質的「體液學說」
自己眼中的「我」,與別人眼中的「我」
我們為什麼那麼在意別人的評價?
揭開人格面具,看看真實的自我
人類無法抗拒的「角色效應」
為什麼有些人會相信星座?
第二章:微心理——你的生活中潛藏多少秘密?
似曾相識,我在哪裡見過你?
我們的愛,真的需要證明嗎?
我們對小人得志的憤慨從何而來?
我們為什麼對自己的名字那麼敏感?
為什麼我們有時候寧願將錯就錯?
為什麼會把某一天視為「倒楣日」?
第三章:整理情緒——完美掌控情緒的心理方法
每個人都有情緒,我們要接受它
情感需要宣洩,而不是壓抑
每個人都需要自我安慰
不要把負面情緒帶進自己的生活中
放過憂慮,憂慮就會放過你
第四章:心理防禦——為什麼別人無法走進你的內心?
對於某些痛苦,我們會選擇性遺忘
為什麼關心的反面是嫉妒?
自欺欺人,是與生俱來的本能
完美主義只會讓別人遠離你
拋棄「見風就是雨」的猜疑
第五章:身分認同——定位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
各司其職,遵守自己的角色規範
解決角色衝突,做臥室門外的女王
你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重要
摘下面具,本色有特別的美
告別自卑,你是最好的自己
第六章:社交焦慮——你可以打造優質人際關係
人群羞怯症:扔掉自己的羞怯
人際關係敏感症:沒有人要害你
自我封閉症: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社交恐懼症:不要害怕陌生人
人際孤獨症:不要把脆弱當作武器
第七章:自我控制——破譯潛意識的「指令」
所謂信仰,其實就是自我暗示
讓「內心形象」推動自己成長
榜樣的激勵力量
自我設限,會讓成功火種熄滅
不要自拆台腳,讓潛意識自由發揮
儲蓄自己的潛意識記憶資訊庫
挑戰極限,就可以活得卓越
第八章:自我實現——成功是一種唯「心」主義
自我實現的諾言:心想事成的秘密
自我效能感:不要塵封你的夢想
習得性無助:屢敗之後,可以再戰一次
自我妨礙:預約失敗的自欺欺人之舉
標籤效應:不要讓別人決定你的未來
拱道效應:名校「盛產」優秀畢業生
前言
第一章:我是誰——你沒有那麼瞭解自己
本我、自我、超我,哪個是真正的你?
決定自己氣質的「體液學說」
自己眼中的「我」,與別人眼中的「我」
我們為什麼那麼在意別人的評價?
揭開人格面具,看看真實的自我
人類無法抗拒的「角色效應」
為什麼有些人會相信星座?
第二章:微心理——你的生活中潛藏多少秘密?
似曾相識,我在哪裡見過你?
我們的愛,真的需要證明嗎?
我們對小人得志的憤慨從何而來?
我們為什麼對自己的名字那麼敏感?
為什麼我們有時候寧願將錯就錯?
為什麼會把某一天視為「倒楣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