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版原作者序
這本哲學導論性質的書在1980年初問世,到今天(2010)已是第七版了。為了讓這本書能緊跟著哲學的發展和時代的更迭,我們特別邀請James Petrik(任職於Ohio大學)加入作者行列。即使如此,本書仍然關注哲學中的一些傳統議題,諸如:惡的問題、個人權利與社群價值的對立、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唯物論和觀念論、人格同一性、自由與決定論等等。
核心雖然不變,但在新的版本中,我們仍然做了一些較大的更動。我們將原來放在舊版第四部分(知識論)中的「表象與實在」一章,改置於新版的第三部分(形上學)。第三部分中新加了「自由與決定論」(第14章),原來的第13章也做了較大幅度的改變。在舊版中,第13 章的重點完全置於心物問題,還包括了Richard Taylor 的選文;但在新版中,第13章增加了人格同一性的交待,也刪掉了Taylor的選文,新添了Alfred L. Lent 一篇論人格同一性的文章。總之,在本書的第三部分中,第9、10兩章介紹了形上學的梗概,第11、12兩章分別引介了兩個形上學理論(唯物論及觀念論),第13、14 兩章則呈現了三個重要的形上學問題(心物問題、人格同一性及決定論)。
在新版的第四部分(知識論)中,我們新添了一章來說明古典的實用主義及其遺緒。這一章有William James的選文及Nathaniel Goldberg的文章。在Goldberg 的文章中,他援引了W. V. O. Quine 及Donald Davidson的主張,嘗試發展一套新康德主義的知識論。
在第五部分(倫理學),我們刪掉了T. Hobbes的選文,將他所關心的問題(道德的必要性)安置在第20章。第23 章當中,原來就有的康德選文,我們則加長了它的篇幅。
在第六部分(宗教哲學)中,我們加重了「存有論的論證」及「惡的問題」的討論。在第26章討論上帝存在的先驗論證中,我們增加了Spinoza及Leibniz的先驗主張。第28 章討論惡的問題中,改變的幅度也極可觀,舊版當中John Hick 的選文被James Petrik 的文章取代了。
至於第八部分(社會與政治哲學),做變更的地方有:論人權的第36 章取代了舊版當中對少數族群權利的討論。如此的變更能反映全球時局的變化。
第九部分(東方思想)中,討論的重點從原有的東方宗教思想轉移到東方的哲學。第41章則是全新的一章,交待的是佛教的空論。
最後,我們要感謝幫助本書完成的人,尤其是兩位編輯Maggie Barbieri及Saraswathi Muralidhar。
David Stewart
H. Gene Blocker
James Petrik
簡明版譯者序
翻譯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想讓哲學普及化。哲學有它的難度及深度;也因為如此,哲學具有獨特的魅力,值得做終身的追求。但很可惜的是,哲學在台灣不是一門受重視的學科知識。之所以如此的主要理由,大致如下:(1) 哲學的實用性看起來不高,在一片教育與就業應做緊密結合的呼聲下,哲學的實用價值備受質疑;(2) 華人的生活圈中本來也以實用作為價值的規準,哲學在我們各級入學考試當中從來就缺席,也不是就業所必備的知識技能(因為被認定為沒有就業及應試的價值,所以在教育中就不被重視;也因為不被看重,所以不會成為就業及應試的門檻。);(3) 哲學所關注的是各種人類活動及探究當中的基本問題,因為是基本問題的處理,所以經常流於抽象晦澀及不易了解;(4) 哲學的精神是思辨,但這思辨的精神卻不為國人所熟悉,甚至為許多國人所排斥;(5) 今天的哲學內容以西方哲學為主,其中的專有名詞與術語對許多人而言,顯得陌生、奇怪及不易親近。
但細想之下,這看起來實用價值不高的學科知識卻有著特殊的實用價值。第一,哲學引領我們去做各種基本問題的探索,哲學的訓練要求我們認識自己及認識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從這個角度而言,哲學讓我們具有反思的能力,這種反思的能力對掌握人生的意義、定位及目標都有很大的助益。第二,哲學中的思辨精神能使我們做一個清明、有獨立思考能力、不易受人操控的人,這是民主社會中的一項重要素養。第三,哲學的態度可促使我們去反思各種人類活動的性質及目標(包括知識的追求),這種態度對於社會的穩定及人類整體發展都會有正面影響。
就是秉持著這種對哲學的認知,使得我們在翻譯這本書的時候,抱持著如履薄冰的心情。我們希望透過淺顯且貼近中文使用者習慣的文字,來引領讀者進入哲學的世界,完成一般人都想要有的愛智之旅。
這本書的翻譯是集體合作的成果。由於哲學知識的積累,今天很少人能單槍匹馬地完成一本教科書性質的哲學概論(從本書的作者有三位就可見一斑)。同理,也很難有哪位譯者能單獨去翻譯一本體例完備的西文哲學概論。
我的作法是依本書的各部分性質先去找學有專精的譯者,在譯完初稿之後(大約費時一年),由本人擔任校閱補正的工作,再交予譯者確認。在整個過程當中,我前後校閱過五次。其中,若碰到問題還會徵詢其他學者的意見與協助。我也請我的大學部學生及研究生協助閱讀,務必求文字的流暢、精準及首尾一貫。書成後在民國102年出版,全書達750餘頁,適合大學部整學年的課程。後來考慮有些學校的「哲學概論」只有二學分一學期,所以就將原書中的部分章節予以剔除,以方便教學。在這書中,和我合作的譯者有黃文定(第一及第四部分)、王嬿翔(第二部分第4-7 章)、但漢威(第三部分第10-13 章)、劉藍芳(第14章)、陳貴正(第14 章)、張鍠焜(第六部分)、李真文(第五部分)。協助我校閱的有:高梅瑄、劉藍芳、劉意婷、蔡如雅、李譽緻、錢芝萱、王禹茹、游思浩、涂宜廷、朱奕融、邱巧茹、吳峻逸、李淙基、李旻儒、張博文、林郡慧、洪韶吟、郭晏輔、李威、陳奕儒。其中,劉藍芳盡了最大的力氣,讓我非常感激。在我艱困時伸出援手的有蘇永明、Martin Schonfeld、陳貴正及蔡如雅。我尤其要提蘇永明教授,他借我由Robert Audi擔任主編的哲學辭典的中文翻譯(中文翻譯由林正弘教授主持),時間長達兩年多,他的大方讓我永難忘懷。
最後要特別感謝台灣師範大學的林逢祺教授及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的發行人于雪祥先生。沒有他們的推薦及督促,我根本不會想去從事如此的工作;翻譯的工作辛苦,是我最不願意去做的一項事情。
哲學這門知識博大精深,我才疏學淺,譯文當中不免有錯,尚祈海內外方家不吝指教。
但昭偉
民國105 年5 月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