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原典,逐句解經,明析觀天法象之理,引領習易之簡易正道
◎透過字源字義解析《易經》哲理,深入淺出闡明其經文環環相扣的特質,入門者與進階者皆適於研讀。
◎解義時援引其他經典互相印證闡發,讀一經而通諸經,可收貫通之效。
◎易經名家劉君祖老師專文推薦,稱讚作者勤奮精思,秀異特出。
依經解經,通經致用
《繫辭傳》云:「《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易》之理至簡易,不過是講明日月往來變化之道,如此而已。
然而,《易》道至廣大,天地間萬事萬物變化之理,盡在其中。
因此,若能通其理、知其用,則開物成務之功,可得矣!
本書將透過「依經解經」的治學方法,帶領您明白什麼是《易經》「易知簡能」之義?以及如何「 通經致用 」,並以成「 經世濟民 」之功。
「書中主張依經解經,通經致用,都是習易正路。尤見特色的,是從文字象入手,精析卦爻辭的豐富意涵,期於經義有貫通的理解。不少解義處亦引其他經典文句為證,相互發明,又合了易通五經的歷史事實。」
易經名師 劉君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5780098.pdf
作者簡介:
李忠胤
台灣台南人 資訊工程研究所畢業
章節試閱
第一卦 乾
乾:元亨利貞。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初九:潛龍,勿用。
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象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象曰: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象曰:或躍在淵,進无咎也。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象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上九:亢龍有悔。
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見群龍无首,吉。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乾:元亨利貞。
元:始也,乃一切生生創造之本源也。「元」是易經卦辭第一象,之所以把乾元置於《易》之首,就猶如開宗明義一般,指出天地日月之道之能日新更革運行,四時春夏秋冬能規律恆久往來,以及各類萬物普受天德利益而成長繁榮於天地之間,實皆由乾天元德生生善長之功所致之。
亨:指乾天元德至大,亨通流行於一切處之意。而乾天元德所亨通流行,於是有晝夜、寒暑更迭之道的生成,以及日照雲雨施益之德充滿於天地之間。
利:指乾天日照雲雨施益之德充滿,源源不絕普施於各類萬物,而萬物則是在天德之利益臨保下獲得成長繁榮。
貞:指乾天中正之道規律恆久運行之意。正因為乾天之道規律有節、中正運行在上,故各類萬物莫不應和貞隨其道而行。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彖:「彖」是指〈彖傳〉之意,而《易經》的〈彖傳〉主要是用來解釋卦名與卦辭之義。孔子作《易經》並有傳十篇七種,經分上經下經,而經文則包含卦辭與爻辭二類,傳七種分別為〈彖傳〉、〈大象傳〉、〈小象傳〉、〈說卦傳〉、〈文言傳〉、〈序卦傳〉、〈雜卦傳〉與〈繫辭傳〉。由於古人傳經時又把〈彖傳〉、〈象傳〉和〈繫辭傳〉這三傳各再分成上下兩篇,故易傳就有七種十篇這樣的定義,而這十篇傳亦稱《十翼》。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乾天元德至廣大,亨通流行於一切處,而萬物之能資始屯生,日照雲雨之能施益流行,乃至天地晝夜與四時寒暑之能規律更革運行,實皆由此乾天元德所發揮而得之。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乾天元德所發揮,於是有日照雲雨施益之流行,而生長於天地間的各類萬物,則是在天德之施益下欣欣向榮。
大明終始:乾天之道至大、至中正、至光明,其動進運行正無差妄,故能終則再始、往復循環不已。
六位時成:六位,合晝夜與春夏秋冬四時寒暑,是稱「六時位」。「六位時成」,指乾天運行之道,不管晝夜或四時寒暑,皆不失其剛健中正之德,故每一時刻之動進,皆能成而獲功。
時乘六龍以御天:乾天之道不管晝夜或四時寒暑,每一時位皆不失其剛健中正之德,而君子則是能法乾天剛健不息之龍德,時時惕厲不已,努力進德修業,不敢稍有懈怠,行事時,則懂得進退存亡之機,故終能成就為大人乾天龍德。
乾道變化:指乾天之道剛健中正,其晝夜與四時寒暑之變化更革,規律有節、恆久運行而無差妄。
各正性命:指乾天之道中正規律、信而有徵運行在上,生長於天地間的各類萬物,則皆應和貞隨其道而行。
保合太和:保,臨保意。合,契合意。太,同大也。和,應和意。「保合太和」,天德至廣大,臨保萬物無有不周、無所不盡,萬物知咸感應和中正天道而行,將在天德日照雲雨之利益下獲得成長繁榮。
乃利貞:指中正天道剛健運行在上,其德利益萬物無有窮盡,故得萬物的應和貞隨。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首,初也,始也,元始也。庶,眾之意。咸,咸感意。「首出庶物」,乾天元德所發揮,於是有晝夜與四時規律之道之生成,以及萬物在天德日照雲雨施益下獲致成長繁榮,這就像是眾皆由乾元所資始而出一樣。
「萬國咸寧」,觀乾天之道剛健中正運行在上,萬物皆咸感應和之而行,天下並因此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之氣象,於是上位大人懂得法乾天龍德而為,做到正位在上並以其中正光明之德引領萬民,未來天下萬民將在大人的中正帶領下同享安寧太平。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象:指〈大象傳〉之意。〈大象傳〉是用來解釋上下兩卦象的應和之德。
天行健,乾卦上乾下乾,有乾之又乾之成象,其德就像乾天之運行,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永遠行健不已。因此,君子懂得效法乾天行健之德而為,每日進德修業不已,「君子以自強不息」。
初九:潛龍,勿用。
初九:《易經》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又各包含六個不同爻位,並以由下而上的排列方式分稱之「初」、「二」、「三」、「四」、「五」、「上」,而爻則有「陽爻」與「陰爻」之區別,若爻的屬性為「陽」就以「九」代之,是陰爻則稱為「六」。因此,所謂的「初九」,就是指陽爻居卦的初始第一位之意。另外,例如初爻若屬陰,是稱「初六」,上爻若為陽爻,則稱「上九」,其他二、三、四、五等不同爻位的陰陽爻,可依此九二、六三、六四或九五類推之。
象曰:這裡的「象」是指〈小象傳〉之意。〈小象傳〉是用來進一步解釋爻辭之義。
潛龍:潛,潛藏在下之意。龍,乾卦爻辭多取龍象,這是用以象徵乾天龍德剛健運行不已之意。「潛龍」,指處乾卦六爻初始之位的初九,雖然有著龍德剛健之質,卻猶如仍潛藏在下,未來必須獲得中正之德的引領,也就是還得再經過一段時日的培養與精進修練,才能讓潛藏之龍德進一步轉化成利用。
勿用:初九雖內含剛健美質,仍須外得中正之德的引領,方能成其利用。倘若,初九不知精進努力,就永遠只能潛藏在下難以上行,終無法成用,爻辭「勿用」之意。
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初九之陽剛龍德此際仍潛藏在下,未來還須再經一段時日的精進養成,最後才能上行以成利用,「陽在下也」之意。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見龍在田:見,亦可作「現」解。田,田地也,可耕作之土地。「見龍在田」,指天道剛健運行不息,其德至大利益在下萬物無有窮盡,因此九二君子當法天德作為,每日自強不息,進德修業不已,及至德業蓄積有成,未來將可見用利益於世。
利見大人:「大人」者,順天而應人,其德如天道之中正誠孚,故眾人皆誠孚應和之。「利見大人」,指君子努力進德修業,未來一旦成就為大人龍德,將可見用於世而利眾。
象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見龍在田,德施普也:如何見得乾天龍德之功?當天下萬物在日照雲雨施益之下獲得成長繁榮,是即見得龍德普施之功。君子則能法乾天剛健不息之龍德,努力進德修業不已,而君子所下之耕耘功夫越深廣,他日就越能成就大人之德,並且德博普施以濟天下萬民,「見龍在田,德施普也」之意。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君子終日乾乾:終日,不管白天或夜晚之意。乾乾,乾之又乾,剛健中正運行不已之意。「君子終日乾乾」,指君子做到誠身修己在內,未來才能業成有功於外,這就像是乾天之道因具備中正誠孚之德在內,故能晝夜恆常,剛健往前運行不已。
夕惕若:夕,傍晚。惕,肅敬而專注之意。若,如此、這樣,近有所指。「夕惕若」,指乾天運行之道,因隨時保持著誠孚專注而不偏之德,故能動進規律有節,往復循環不已。
厲无咎:厲,危厲不定之狀。无咎,有善補過之意,亦即能順應時勢之宜而調節,並因此得以免去咎失。「厲无咎」,乾天之運行,雖然晝夜、寒暑將會上下不停更迭震動而似有危厲,但其道因具備中正誠孚之德在內,故仍能循著一條既定之常道往復循環不已,其間無有任何之差忒。同理,君子應時時敬肅其意,做到誠身正己在先,未來才能業修有成隨之於後。
象曰: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終日乾乾,反復道也:乾天運行之道,內因具備中正誠孚之德在先,故能「終日乾乾」─一晝一夜、一寒一暑剛健往復循環不已,「反復道也」之謂。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或躍在淵:或,不定指。「或躍在淵」,指天道之運行,剛健往進不已,不曾稍有一刻停滯懈怠,否則天道規律之序將陷入紊亂,「掉入深淵中」之謂也!而君子之進德修業,當法天道剛健以進之德,每日精進不懈怠,否則不進則退。
无咎:意指天道運行,每一日皆能日新更革進步。
象曰:或躍在淵,進无咎也。
或躍在淵,進无咎也:九四持續日新進步,猶如剛健不止息,躍進向前,故不會退轉而掉落深淵中,「進无咎也」之謂。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飛龍在天:指乾天龍德中正誠孚、剛健不息、恆久運行在上,其日照雲雨之德,普施利益天下萬物。
利見大人:指處中正之位的九五大人,已成就乾天龍德,將以其中正光明之德,以濟天下萬民,而人民則亦皆樂意應和貞隨於九五,並在其中正帶領下獲得成功。
象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飛龍在天,大人造也:乾天龍德剛健中正,其日照雲雨施益之德至大,利益創造各類萬物無有窮盡,而九五中正大人則是像那乾天龍德般,能利益普濟天下萬民,「大人造也」之意。
上九:亢龍有悔。
亢龍有悔:亢,高而過之,失離其正之意。有悔,指動而不能得正,導致時遲或偏,是生有悔。乾天之道剛健中正,晝夜和寒暑之更迭將會偕時節之宜而盈虛消息,故其動進能夠循著既定之常道周而復始、恆久運行,並不會高亢太過而不回。而處乾卦六爻時位之極的上九,則是能法乾天動而不失中正規律之德,其出處行止將會順隨時位之正,並不會知進不知退,也不會高亢在上而盈滿自恃,否則將「亢龍有悔」也!
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乾天之道將隨時節之不同而變化更革,其日照雲雨之德則是會適時的施益及下,故其動進能夠復始循環,亦不會盈滿太過而不回。因此,上九之行事若不懂得明審時勢,無視於已時窮而不可作為,仍然執意強為之進,不正而動則將招致災損,「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之謂。
用九:見群龍无首,吉。
用九:九,一三五七九為陽數,而「九」乃位立眾陽數之極,故「九」含有剛健而能久之象徵。「用九」,指「九」之用,也就是乾天元德所發揮之用之意。另外,《易經》六十四卦,除乾坤兩卦之外,其他的六十二卦皆只有六位爻辭而已,並不見有「用九」或「用六」。而之所以僅此乾坤之「用九」和「用六」,其實這是在表達合乾天之剛健中正與坤地之順承天,是以成天地日月變化,和萬物生長繁榮之理所在。
見群龍无首:首,初也,始也。无首,也就是「無始」也。而正因為「無始」,故亦將「無終止時」。「見群龍无首」,指乾天之道剛健中正,其動進復始循環、恆久運行無有止盡時,就像是不管晝夜或四時寒暑,每一時位皆現剛健龍德。
吉:指乾天龍德剛健中正、誠孚有信,故萬物皆比附貞隨之而行,並在天德之利益下獲得成長繁榮。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為何是「不可為首」?因為「群龍」俱皆平等,每一時位皆是龍德顯現,故稱「不可為首」。又,乾天之「用九」,元德所發揮將亨通流行於一切處,各類萬物則普受其德澤,這就像天德公平無私以利益萬物,是亦稱「天德不可為首也」!
以上內容節錄自《易經解經》李忠胤◎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5780098.pdf
第一卦 乾
乾:元亨利貞。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初九:潛龍,勿用。
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象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象曰: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象曰:或躍在淵,進无咎也。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象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上九:亢龍有悔...
作者序
【推薦序】
修辭立誠,貞固幹事
易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為中華文化中最深邃精密的思想體系,自古即備受尊崇。孔子晚年習易甚勤,行住坐臥都攜簡隨身,不斷翻閱以致綴簡的皮繩都斷裂多次。這是因為易經的卦爻有其息息相關的整體性,非得前後參考印證才能知其所以,進而融會貫通。古聖為何創作易經?習易的正確態度為何?《繫辭傳》中說明的很清楚: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易包羅萬象,道盡了宇宙人生之理,研習易經的功效,可廣結志同道合之士,共同奮鬥成就大業,解決各式各樣的艱困疑難。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機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機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習易要真正經世致用,必須下最深的功夫,以研究萬事萬物隨時變化的機微,從而超時因應而獲致最佳的成果。易經的理氣象數博大精深,善學善用皆為實學,誤學誤用盡成空談。
今日海峽兩岸的易學研究似乎很蓬勃,離經世致用之道卻相當遙遠。民間走江湖的習氣太重,各式術數都冠以易經之名炫眾流行,學界則多作繁瑣考證,與國計民生、社會實況關係不大。易通五經,而今日研易學者多無此識見與本事,道術為天下裂,難期一貫與會同。人文化成、振興華夏的大業,前路仍相當漫長。
忠胤學理工出身,從我習易近廿年,很早即能勤奮精思、發論為文,在台灣的學生中堪稱秀異特出。這回出版《易經解經》一書,洋洋廿萬言,令人欣喜。書中主張依經解經,通經致用,都是習易正路。尤見特色的,是從文字象入手,精析卦爻辭的豐富意涵,期於經義有貫通的理解。不少解義處亦引其他經典文句為證,相互發明,又合了易通五經的歷史事實。
《文言傳》解乾卦九三有云:「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釋卦辭則稱:「貞者,事之幹也…貞固足以幹事。」從修辭始,思路通達後以幹事終,易道如此,人生亦如是。讀者善會斯義,於忠胤書當起共鳴,對玄妙易理亦可平易待之。
劉君祖 序於夏曆癸巳年八月初十
【作者序】
能否為亂世找出一條可行的正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日月生生變化之理即是道,其事甚明至易!
我是自一九九五年開始,從劉君祖老師學習《易經》,大概以每兩週一次、每次二個半小時的方式,直至近年才因忙於工作而暫停課程。在此期間,除了完成整個《易經》經傳之課程外,同時還包括《四書》、《老子》、《莊子》、《孫子兵法》等其他眾經典的學習。而這樣的機緣,對我這個來自職場且非文科出身的學生來說,著實幫助我對於《易經》,乃至中華傳統文化的全貌,有了比較具體的認識與學習啟發。
過去對於《易經》這本經典雖學之者眾,但咸感其辭義之深奧難讀,一般若無老師的教授講解,僅憑自修並不易窺其堂奧。個人是在認識劉老師之後才開始接觸《易經》,剛開始也是深深困惑於卦爻辭義之難以理解,之後在經過一段時日的學習,才慢慢有些領悟和心得,甚至現在可以將所瞭解彙集成冊。而對於本書之能順利完成,主要當然歸功於劉老師的教導,但其中也包含了許多客觀因素的輔助配合,方能竟其事。
將傳統經典融入人生實務
劉老師上課的方式屬民間私人講學,而在講授《易經》或其他傳統經典時,內容則盡力強調如何化經典義理以成人生實務之利用。學習經典義理最後目的就是要求能「通經致用」,雖然這並非什麼新立論,但是從昔至今註易者雖眾,縱觀其內容說解而真能落實致用者,可說是少之又少。而當一部經典流傳這麼多年,其義理仍幾乎見不到其可「利用厚生」之處,則不禁令人感到懷疑,這經典真正價值到底所在為何?
《易經》之象義難以找到實務之可利用處,是其義理太深奧呢?還是因治學方法一直錯走了道路?經典義理用於進德修業之論述,須找得到其切實可履踐處,否則若只能談虛說玄、空講仁義道德,學之何用?或許就是因為循著學習經典義理必須「求其應用所在」這樣的理路,讓我在理解《易經》卦爻象義時,每每先思索的是─此一爻、此一象實務應用之可能所指,而非侷促在一些舊有註解的框架上打轉。事實上,這種先把一卦卦名當作是論述之主題,再循此主旨去找尋卦爻辭象之可能實務應用連結,從初始模糊,漸漸拼湊成約略輪廓,最後則實在的引領我,順利探索許多看似艱深難懂的卦爻辭象之幽徑。
「依經解經」,以《易經》做為思想總綱領
除了強調研讀《易經》卦爻象義,必須隨時不忘如何「用」之外,劉老師在講解其他如《四書》、《老子》或兵法等經典時,則不離以《易經》做為思想總綱領,然後以一種宏觀,也像是日光的輻射般,利用「依經解經」的治學方式,串聯起眾經典之義理。而諸經典義理彼此間之所以能援引相參、互發其微,實是因為眾華夏經典其學說立論,多源自於法天道自然,故處處皆可見其脈絡相貫通處。舉儒、道二家學說為例,雖稱「二家」,實乃「不貳」,一皆和順天地之道也!
此外,對於一部經典其內容精義的理解,不僅可與其他經典互參以發其要旨,更多時候幾可不假外求,只需從此部經典自身中尋去即能有得。就《易經》而言,雖然僅取一處卦爻辭象而觀,的確很難瞭解什麼是「位不當」或「位正當」?但若願意不厭其煩的理出每一辭象於經中之各相關連處,並加以用心比對與綜觀各處所被賦予之象徵,只要能先領悟其中之一象義,則其他處之意即可如巧解連環般一一順利解得。事實上,整部《易經》各辭象之內容,幾皆可藉由這種「依經解經」的方法而完全得其所蘊含之意。又,本書之所以取名為《易經解經》,主要亦寓意於此!
透過文字象的輔助,掌握卦爻辭意涵
在學《易》的這段期間,個人則有一深刻體會─那就是想要清楚掌握卦爻辭的象徵意涵,透過文字象的輔助實為重要。由於漢文字意象的豐富多藏,能僅以簡單符號象徵,就適切表達出人們的思考邏輯與認知概念,所以許多卦爻辭之精妙象徵含意,即是藉由漢字這種特性而得呈現出來。也因此,在研讀《易經》時,對於卦爻辭中的每一字象皆應好好細思推敲,不但要溯其源頭,以瞭解字象初始創造時所被賦予的意思,同時也應多注意同一字象,於經文中所出現的位置不同,其代表的意思是否也隨之改變,如此才能讓易理象義的學習,獲致事半功倍之效。
舉例來說,若能先明白「事」字成象之因,並知道其象含有「事情」與「律則」這兩種含意,接著也就不難區分出卦爻辭中的「小事」、「大事」、「有事」或「王事」等諸象之差別,以及明白「事」字象於經文中各不同處意思之所指。另外,個人在學《易》的過程則感謝有陳樹藩先生所編著《正中形音義大字典》的輔助參考,此書幫助我快速掌握許多難解卦爻辭中的文字意象,並因此得以免去許多迂迴摸索。
台灣儼然成為習《易》的最佳道場
就個人學《易》經驗還有另一個感觸,或許是因為台灣這種自由開放、「教思無窮」的社會,讓易理象義的學習有了豐富的實務事例可供援引相參,再加上台灣在文化傳承上的特殊機緣,因而累積出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台灣儼然成為習《易》之至佳道場。解釋或理解易理象義時,不可流於憑空想像,須多尋求實務應用之事例的互證,才能對整個卦爻象義形成系統性的認識,尤其這對於如何解得一卦六爻時位之變化應用更有助益。由於六爻之義是在講述一卦之本末常變、近內遠外等事理變化,所以當在探索六位爻辭時,一開始雖尚無法完全掌握其義,但是在先循著一卦卦名所欲探討之主旨,並再找到實務事例之連結,這時只要套進六爻不同時位之對應發展,則各位爻辭所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涵,可說是幾已躍然於前。
舉《睽》卦為例,《睽》卦象之旨是在講合睽之義,而其取象之事類,小可指相睽疑二人心中起伏變化之情狀,大則亦能以通黨派,或族群間缺乏信任時的競爭互動。而觀六位爻辭之取象,乍見之,雖猶如「光怪陸離」,但待大致掌握《睽》卦爻象所欲表達之旨後,只要再援引周遭實務事例與之互證,這時對於爻辭之象是在說些什麼,不但能立刻心領神會,且也會讚嘆於爻辭取象之精妙,能完全洞悉人性之機微。
看似令人難解,其實道理卻很簡單
回想當初開始學《易》的時候,總是繞著那些承乘應與、當不當位或錯綜其卦等理路上打轉,認為惟有藉由諸此方法,才能窺得隱藏於《易經》之內的大祕密。而在此同時,心底則又一直深信著整部《易經》一定蘊藏極為「高深的智慧」,所以就一般人智根本難以窺其奧妙。然而,真的是如此嗎?《易經》卦彖辭雖看似令人難解其象,但其實內容所講述之道理卻很簡單,不外是乾健坤順、日月陰陽往來更迭、剛健中正二德和合互濟,如此而已。而且只要先能弄清楚何謂「乾天剛健中正」之義,則對於瞭解各卦卦辭是在講些什麼,可說就已掌握入門之鑰。至於,何謂乾天之義?合元、亨、利、貞諸德之義即是。又,如何經由「元亨利貞」諸象而以窺乾天之德?其實只要觀各卦卦辭中凡出現與「元亨利貞」主要相關連者,再綜合諸卦稱名之義,則何謂乾天之道,庶幾乎思過半矣!
例如,《大有》卦辭稱「元亨」,《大壯》卦辭曰「利貞」,而若觀此二卦卦辭與稱名,就猶如是在講乾天元亨之德是「大有」一切處,以及乾天之動進,剛健結合中正,故其勢「大而壯盛」。此外,卦辭之中同時出現「元亨利貞」之象,除了乾坤之外,計有屯、隨、臨、无妄、革這五卦,而事實上,合這五卦稱名之義,即是乾天之德的呈現。
《易經》之所以稱為「易」經,除了指其內容乃日月生生變化之理外,難道不也同時隱喻其理乃甚明至易?然而,長久以來,治學《易經》者如此多眾,卻多難以明其道理,是因誤於捨本逐末、捨近而求遠呢?還是其中另有不可窺知的原因在裡面?或許這才是令人更感到費解之處。
萬事萬物變化之理盡在其中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易卦雖僅六十有四,但若將諸卦象之義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地間萬事萬物變化之理則盡在其中矣!而觀《易經》義理所示之智慧,讓我們深信於傳統文化的價值,以及其易知簡能之德,除了近可做為個人安身立命引領之方,遠則更能幫助解決今日時代的困境。昔來,《易》道不能興,非其書不能用,實是多囿於其理之尚不能明,而一旦易理之義得解,個人深信孔門學說光大發揚之日將不遠矣!
為文至此,則不禁讓我想到《繫辭傳》裡的一段話:「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易經》之創作就只能適用於古時而已嗎?還是事實上其德能偕時俱進,可以為當今這個憂患紛擾的世界,指引出一條正而可行的大道?
李忠胤 序於台北大直‧二○一三年七月
【推薦序】
修辭立誠,貞固幹事
易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為中華文化中最深邃精密的思想體系,自古即備受尊崇。孔子晚年習易甚勤,行住坐臥都攜簡隨身,不斷翻閱以致綴簡的皮繩都斷裂多次。這是因為易經的卦爻有其息息相關的整體性,非得前後參考印證才能知其所以,進而融會貫通。古聖為何創作易經?習易的正確態度為何?《繫辭傳》中說明的很清楚: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易包羅萬象,道盡了宇宙人生之理,研習易經的功效,可廣結志...
目錄
推薦序:修辭立誠,貞固幹事 劉君祖
自序:能否為亂世找出一條可行的正道? 李忠胤
【上經】
第一卦乾
第二卦坤
第三卦屯
第四卦蒙
第五卦需
第六卦訟
第七卦師
第八卦比
第九卦小畜
第十卦履
第十一卦泰
第十二卦否
第十三卦同人
第十四卦大有
第十五卦謙
第十六卦豫
第十七卦隨
第十八卦蠱
第十九卦臨
第二十卦觀
第二十一卦噬嗑
第二十二卦賁
第二十三卦剝
第二十四卦復
第二十五卦无妄
第二十六卦大畜
第二十七卦頤
第二十八卦大過
第二十九卦坎
第三十卦離
【下經】
第三十一卦咸
第三十二卦恆
第三十三卦遯
第三十四卦大壯
第三十五卦晉
第三十六卦明夷
第三十七卦家人
第三十八卦睽
第三十九卦蹇
第四十卦解
第四十一卦損
第四十二卦益
第四十三卦夬
第四十四卦姤
第四十五卦萃
第四十六卦升
第四十七卦困
第四十八卦井
第四十九卦革
第五十卦鼎
第五十一卦震
第五十二卦艮
第五十三卦漸
第五十四卦歸妹
第五十五卦豐
第五十六卦旅
第五十七卦巽
第五十八卦兌
第五十九卦渙
第六十卦節
第六十一卦中孚
第六十二卦小過
第六十三卦既濟
第六十四卦未濟
推薦序:修辭立誠,貞固幹事 劉君祖
自序:能否為亂世找出一條可行的正道? 李忠胤
【上經】
第一卦乾
第二卦坤
第三卦屯
第四卦蒙
第五卦需
第六卦訟
第七卦師
第八卦比
第九卦小畜
第十卦履
第十一卦泰
第十二卦否
第十三卦同人
第十四卦大有
第十五卦謙
第十六卦豫
第十七卦隨
第十八卦蠱
第十九卦臨
第二十卦觀
第二十一卦噬嗑
第二十二卦賁
第二十三卦剝
第二十四卦復
第二十五卦无妄
第二十六卦大畜
第二十七卦頤
第二十八卦大過
第二十九卦坎
第三十卦離
【下經】
第三十一卦咸
第三十二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