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藥理與運用,您也能簡單搭配養生調理藥膳
本草綱目養生活用圖典
從《本草綱目》中挑選出最符合現代人繁忙生活需求的養生藥材,
並介紹其性味形狀、來源及應用等,讓您輕鬆照顧全家人的健康。
精選最常使用、最容易使用的171味藥材
四性五味 + 傳統功能 + 用量用法 + 應用食膳
對應證型,食材與藥材的完美搭配,養生調理好輕鬆
˙依照藥物適應症範圍分類
將171種藥材分為11大類、32小類,方便查找與應用。
˙詳解各類藥材
說明各類適應症症狀、藥物療效、藥理作用等,輕鬆自我了解生理狀態。
˙搭配精美手繪彩圖與實物圖片
輕鬆認識與辨別各種藥材,幫助您正確選購藥材。
˙藥理作用+應用指南
理解基礎用藥常識及精心搭配應用食膳,吃出健康也吃出美味。
古為今用,源遠流長
本書精選《本草綱目》中金石、草、果、木、蟲等諸類的精華,搭配古代著名本草著作的相關論述,並按功效分類。內容上注重古代文獻有關藥物功用的記載,對其來源、植物形態進行描述,配以精美的藥物圖譜,方便讀者從藥物形態學的角度學習和加深對該藥物的理解。其次,參照「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藥學》的相關內容,列舉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應用、用量用法、注意事項等,使讀者更加全面地瞭解該藥物;並配以單方、驗方,便於臨床選擇使用。本書僅介紹各類藥材之功效、歸經、應用方式等,若藥材為國家保護的動物,請使用代替品,以免觸法。
作者簡介:
國醫健康絕學編委會
國醫健康絕學編委會是由中、西醫、營養師、經絡學者等各方專家組成,長期致力於傳統療法、食膳等各方面研究。以社會大眾的健康為目標,以創新的方式出版各式各樣的養生保健書籍,曾獲得國家級圖書獎,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章節試閱
《解表藥》
〔概 念〕凡以發散表邪、解除表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解表藥」。
〔功 效〕解表藥多辛散輕揚,能夠促進人體發汗或微發汗,可使表邪隨著流汗排出,故有發汗解表的功效。部分解表藥以其宣通透達之性,同時具有宣肺平喘、宣毒透疹、利水消腫、通痺止痛、活血消癰等功效。
〔藥理作用〕根據近代研究指出,解表藥主要具有促進發汗、解熱、鎮痛、鎮咳、祛痰、抗過敏、抗菌、抗病毒、抗炎作用。
〔適應範圍〕解表藥主要用來治惡寒發熱、頭疼身痛、無汗或有汗不暢、脈浮之外感表證。對於現代臨床所稱的一般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流腦及日本腦炎初起、麻疹、支氣管炎、肺炎、哮喘、急性腎炎、風溼性關節炎、化膿性皮膚病等有一定的治療作用,部分藥物還可以用來治療高血壓、冠心病、突發性耳聾等。
〔藥物分類〕解表藥根據藥性和作用的不同,主要分為「辛溫解表藥」(又稱發散風寒藥)及「辛涼解表藥」(又稱發散風熱藥)兩類。
桂枝 別名 柳桂,肉桂枝。
《珍珠囊》記載桂枝:「主傷風頭痛,開腠理,解表發汗,去皮膚風溼。」
˙性味歸經
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
˙傳統功用
1. 發汗解肌:用於外感風寒、表實無汗,或表虛有汗及陽虛受寒。
2. 溫通經脈:用於胸痺心痛、肩背肢節酸疼等。寒凝血滯諸痛均可應用。
3. 助陽化氣:用於痰飲、蓄水證、心悸等。
˙用量用法
以水煎服,3~9克。
˙注意事項
本品辛溫助熱,容易傷陰動血,凡外感熱病、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證,均當忌用。孕婦及月經過多者須謹慎服用。
應用指南
01治療子宮脫垂症
補中益氣湯加桂枝、白芍、黃芩,適用於陰挺而寒冷、發熱汗出,小便黃者。
02治療奔豚氣
桂枝、白芍各12克,炙甘草9克,肉桂1.5克,生薑6克,紅棗10枚,用於體虛受寒,陣發酸痛,氣由少腹上衝,粗如小臂,硬如木棒,咬牙閉目,手足發冷。
03治療原發性低血壓
以桂枝20克,炙甘草10克為基本方,血虛者加當歸,陰虛者加五味子、麥冬。
《活血化瘀藥》
〔概 念〕凡以通利血脈、促進血行、消散瘀血為主要功效,用於治療瘀血病證的藥物,稱活血化瘀藥,或活血祛瘀藥,簡稱活血藥,或化瘀藥。
〔功 效〕活血化瘀藥性味多為辛、苦、溫,部分動物類藥味鹹,歸心、肝經。味辛則能散、能行,味苦則通泄,且均入血分,故能行血活血,使血脈通暢,瘀滯消散。活血化瘀藥通過活血化瘀作用而產生多種不同的功效,包括活血止痛、活血調經、活血消腫、活血療傷、活血消癰、破血消等。
〔藥理作用〕近代研究顯示,活血化瘀藥主要具有改善血液動力學,改善血液流變學,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增強子宮平滑肌收縮,鎮痛,抗炎,抗菌,調節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適應範圍〕活血化瘀藥主治胸、腹、頭痛,痛如針刺,痛有定處,瘕積聚,中風,肢體麻木以及關節痺痛日久,跌僕損傷,瘀腫疼痛,瘡瘍腫痛,月經不調,產後腹痛等一切瘀血阻滯之證。對現代臨床心血管疾病、視網膜血管阻塞、月經不調、子宮肌瘤、子宮外孕、流產、子宮內膜異位、盆腔感染、難產、胎盤滯留等有一定的治療作用,部分藥物用於治癌腫、慢性肝炎、肝硬化、胃潰瘍、類風溼關節炎、失眠、硬皮病等。
〔藥物分類〕活血化瘀藥按其作用特點和臨床應用的不同,可分為活血止痛藥、活血調經藥、活血療傷藥、破血消藥四類。
川芎 別名 胡荽,臺芎,西芎,杜芎。
《本草綱目》記載川芎:「燥溼,止瀉痢,行氣開鬱。」
˙性味歸經
辛,溫。歸肝、膽、心包經。
˙傳統功用
1. 活血行氣:用於心脈瘀阻、胸痺絞痛,肝經氣滯血瘀、胸脅脹痛或刺痛,婦女月經不調、經痛、閉經或產後瘀阻腹痛,瘡癰腫痛等。
2. 祛風止痛:用於風寒痺證、關節疼痛、風寒頭痛,常搭配白芷、細辛。此外,近年臨床常用於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及缺血性腦血管病等。
˙用量用法
以水煎服,3~9克。
˙注意事項
本品辛溫升散,故陰虛火旺及陽亢頭痛者慎用。月經過多及出血性疾病也不宜使用。
應用指南
01治療頸椎病
川芎、桃仁、紅花、赤芍各10克,當歸、葛根、川牛膝各20克,雞血藤30克,地龍、威靈仙各12克,全蠍、桂枝各8克,以水煎服。
02治療經痛
川芎、桃仁、紅花、熟地黃、當歸、赤芍各10克,以水煎服。
03治療黃褐斑
川芎、柴胡、茯苓、鬱金各10克,當歸、白芍、丹參、牡丹皮各15克,生地黃30克,以水煎服。
《解表藥》
〔概 念〕凡以發散表邪、解除表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解表藥」。
〔功 效〕解表藥多辛散輕揚,能夠促進人體發汗或微發汗,可使表邪隨著流汗排出,故有發汗解表的功效。部分解表藥以其宣通透達之性,同時具有宣肺平喘、宣毒透疹、利水消腫、通痺止痛、活血消癰等功效。
〔藥理作用〕根據近代研究指出,解表藥主要具有促進發汗、解熱、鎮痛、鎮咳、祛痰、抗過敏、抗菌、抗病毒、抗炎作用。
〔適應範圍〕解表藥主要用來治惡寒發熱、頭疼身痛、無汗或有汗不暢、脈浮之外感表證。對於現代臨床所稱的一般感冒、流行性...
目錄
第一章 解表藥
【辛溫解表藥】
麻黃 8
桂枝 9
紫蘇葉 10
香薷 11
防風 12
羌活 13
白芷 14
細辛 15
【辛涼解表藥】
牛蒡子 16
薄荷 17
蟬蛻 18
桑葉 19
柴胡 20
升麻 21
葛根 22
第二章 清熱藥
【清熱瀉火藥】
知母 24
竹葉 25
天花粉 26
鴨蹠草 27
決明子 28
石膏 29
青葙子 30
【清熱燥溼藥】
黃芩 31
黃連 32
黃柏 33
苦參 34
白鮮皮 35
【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 36
連翹 37
野菊花 38
穿心蓮 39
大青葉 40
板藍根 41
魚腥草 42
金蕎麥 43
【清熱涼血藥】
地黃 44
玄參 45
牡丹皮 46
赤芍 47
【清虛熱藥】
青蒿 48
白薇 49
地骨皮 50
銀柴胡 51
胡黃連 52
第三章 瀉下藥
【攻下藥】
大黃 54
芒硝 55
番瀉葉 56
蘆薈 57
【潤下藥】
火麻仁 58
郁李仁 59
【峻下逐水藥】
甘遂 60
芫花 61
巴豆 62
第四章 祛風溼藥
【祛風寒溼藥】
獨活 64
威靈仙 65
川烏 66
蘄蛇 67
烏梢蛇 68
海風藤 69
【祛風溼熱藥】
防己 70
桑枝 71
薟草 72
秦艽 73
【祛風溼強筋骨藥】
五加皮 74
桑寄生 75
狗脊 76
第五章 利水滲溼藥
【利水消腫藥】
薺菜 78
茯苓 79
薏苡仁 80
豬苓 81
玉米鬚 82
葫蘆 83
【利尿通淋藥】
海金沙 84
車前子 85
滑石 86
木通 87
通草 88
瞿麥 89
【利溼退黃藥】
茵陳 90
金錢草 91
虎杖 92
第六章 理氣藥
陳皮 94
枳實 95
木香 96
沈香 97
檀香 98
香附 99
香櫞 100
玫瑰花 101
土木香 102
第七章 止血藥
【涼血止血藥】
大薊 104
小薊 105
地榆 106
槐花 107
側伯葉 108
白茅根 109
【化瘀止血藥】
三七 110
茜草 111
【溫經止血藥】
炮薑 112
艾葉 113
【收斂止血藥】
白芨 114
仙鶴草 115
棕櫚炭 116
第八章 活血化瘀藥
【活血止痛藥】
川芎 118
延胡索 119
鬱金 120
薑黃 121
乳香 122
沒藥 123
【活血調經藥】
王不留行 124
丹參 125
紅花 125
桃仁 127
益母草 128
雞血藤 129
【活血療傷藥】
血竭 130
土鱉蟲 131
自然銅 132
蘇木 133
骨碎補 134
馬錢子 135
【破血消藥】
莪朮 136
水蛭 137
三棱 138
第九章 化痰止咳
平喘藥
【化痰藥】
半夏 140
天南星 141
白附子 142
芥子 143
桔梗 144
川貝母 145
天竺黃 146
海藻 147
昆布 148
膨大海 149
【止咳平喘藥】
白果 150
苦杏仁 151
紫蘇子 152
百部 153
紫菀 154
款冬花 155
馬兜鈴 156
第十章 平肝息風藥
【平肝潛陽藥】
石決明 158
珍珠母 159
牡蠣 160
蒺藜 161
赭石 162
羅布麻 163
【息風止痙藥】
牛黃 164
羚羊角 165
天麻 166
鉤藤 167
全蠍 168
蜈蚣 169
地龍 170
第十一章 補虛藥
【補氣藥】
人參 172
西洋參 173
黨參 174
太子參 175
黃耆 176
白朮 177
【補陽藥】
鹿茸 178
巴戟天 179
補骨脂 180
益智 181
海狗腎 182
海馬 183
【補血藥】
當歸 184
熟地黃 185
白芍 186
何首烏 187
【補陰藥】
北沙參 188
南沙參 189
百合 190
麥冬 191
第一章 解表藥
【辛溫解表藥】
麻黃 8
桂枝 9
紫蘇葉 10
香薷 11
防風 12
羌活 13
白芷 14
細辛 15
【辛涼解表藥】
牛蒡子 16
薄荷 17
蟬蛻 18
桑葉 19
柴胡 20
升麻 21
葛根 22
第二章 清熱藥
【清熱瀉火藥】
知母 24
竹葉 25
天花粉 26
鴨蹠草 27
決明子 28
石膏 29
青葙子 30
【清熱燥溼藥】
黃芩 31
黃連 32
黃柏 33
苦參 34
白鮮皮 35
【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 36
連翹 37
野菊花 38
穿心蓮 39
大青葉 40
板藍根 41
魚腥草 42
金蕎麥 43
【清熱涼血藥】
地黃 44
玄參 45
牡丹皮 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