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十年前,我從大學歷史系畢業的時候,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歷史作家;三年前,我研究生畢業的時候,也同樣沒有想到會從事這個職業。不過,在這樣一個網路時代,生活的改變總是很快的,從2007年底到現在,我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已經出版了《晚清帝國回憶錄》、《女人當國》等五部歷史作品,並走上了職業寫作的道路。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歷史學一直被兩種流派所壟斷,一種是廟堂史學(歷史教科書、公共輿論中不可挑戰的歷史觀等),一種是學報史學(歷史學界的學術圈子等)。2006年前後,隨著閻崇年、易中天、紀連海、王立群等專家學者陸續登陸央視《百家講壇》並一炮打響後,國內掀起了一股「通俗說史、全民讀史」的熱潮。令人欣慰的是,歷史學在走過了漫長的冬季後,終於再次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這的確是件可喜可賀的好事。
與此同時,以網路社群、論壇和博客為傳播媒介的網路歷史寫作熱潮也悄然興起。以十年砍柴、當年明月、赫連勃勃大王、曹三公子等知名歷史寫手為代表。這些作者首先將自己的作品在網路上推出,在獲得了極高的網路點擊率後出版並成功進入當年暢銷書的行列。他們的作品,在圖書市場上甚至獲得了一般作家難以企及的成功。在這些寫手的成功啟示下,更多的網路歷史寫手也加入到這個行列並掀起了一股「草根說史」的熱潮,目前每年都有很多作品獲得出版並得到市場的認可。
2008年,應重慶出版社的邀請,筆者擔任了《草根說史》叢書的主編,並由此接觸到很多非常優秀的歷史寫手,在很大程度上,他們甚至可以稱為民間的歷史研究者。應該說,歷史研究和寫作並不是歷史研究者的專利,從史學發展的歷史來看,非專業的歷史寫手們經過自己的鑽研,同樣可以寫出扎實而有新意的歷史佳作。對於一個網路化、多元化的時代來說,這是一個值得鼓勵的好現象。
不過,民間的歷史寫作如果要可持續發展,寫手們還須克服急功近利、輕薄膚淺和盲目炒作,在廟堂史學和學報史學之外尋找第三種史學文化的存在。網路歷史寫作的新浪潮,是草根、普及、民眾歷史寫作與專家、正統、學術研究撰述的接合和呼應。在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網路新時代,誰佔領了網路,誰就將獲得更大的影響力。那麼,草根的歷史寫手或者說民間的研究者,這些業餘者教派,是否能夠改寫中國傳統的歷史書寫,他們中間會不會湧現《三國演義》、《萬曆十五年》這樣的優秀作品呢?我們拭目以待。
金滿樓 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