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心情的軌跡,身體會照單全收,如實呈現……在某次的瑜伽冥想,我終於明白自己的臀部與大腿「不想被小看」的原因,
它們所傳達的是:「我」可以站得很穩、坐得很穩,不要看不起「我」!
這是來自一段童年被輕忽的受傷經驗……
你可曾發現:
◎體的變化,反應了個人的習氣如果你曾經仔細的鑑賞過身體,會驚訝的發現左右肢體大小不一、上下脂肪分佈不均,或者是前後肌肉強度差異極大。本來和諧、平衡的身體,怎麼變了?是什麼造成它今天的樣子?
◎卡住的身體,卡住的關係身體收藏著心的好惡與喜樂,如果身心開始對立,身體就會愈來愈僵硬,心也會愈來愈固執,動作變得不流暢而「卡住」,造成進不得、退不了的局面。當我們開始接納身體的侷限,學習傾聽身體的訊息,看似「卡住」的關係,卻是為了「超越」而產生的墊腳石。
◎一切從痛開始許多人把「痛」當成是否學好瑜伽的指標,以為熬過疼痛後就可以獲得健康的身體,而「心」就在這樣「執著」的環境中,日漸固化變得不近人情,身體也失去應有的柔軟與敏銳度。
作者佘雪紅老師將她二十多年來浸潤在瑜伽中的身心歷程,以及對不同瑜伽學習者的身心特質和問題案例,連結到生活面、人際互動面和對自我生命價值與意義的體悟,並透過這些案例故事,引導大家從瑜伽的動作中「鑑賞身體,探索內心」,逐步檢視自己的身體、檢視自己的特質與內心真正的需求究竟是什麼?藉由釐清身體的脈絡,瞭解身與心的連結、與他人的關係,進而瞭解生命的軌跡。
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從連結自己、他人、宇宙、愛等不同面向,帶你重新探索身體的脈絡,聆聽心裡真正的話,觀照每一個面向的自己,究竟是身體卡住了或是意念絆住了?應該如何用「心」去接納、如何去改變,以及如何去超越。因為瑜伽體位法,正是為了讓人感受平衡、平等的力量而演變出來的,而瑜伽的原意是「連結」,是身與心的連結,人與人的連結,人與宇宙的連結。
當你心中植栽了一顆「愛自己」的種子,經由瑜伽的修練,就可以成長為參天大樹;當你在人與人的互動中植栽了一顆「愛他人」的種子,經由瑜伽的修習,就可以開啟尊重他人的心窗;當你在天地宇宙中植栽了一顆「仁人愛物」的種子,經由瑜伽的學習,就可以涵養一個人誠己、誠人、誠事、誠物的情操,達到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宇宙萬事萬物間,和諧、和平和喜悅的相互對應關係。
作者簡介:
佘雪紅
從事護理工作二十五年,同時潛修並教授瑜伽二十幾年。師承瑜伽光明大師華淑君,潛修哈達瑜伽多年。遠赴印度施華難陀吠陀哲學瑜珈學院修習,取得國際瑜珈師資。曾任救國團師資培訓班教練及台北市中山運動中心瑜伽老師。現任中華民國瑜伽協會副理事長、中華民國瑜伽協會佘雪紅教練場師資培訓班負責人、美的瑜伽工作坊負責人。
佘老師多年來從個人成長歷程中的親身體驗,以及對不同瑜伽學習者的身心特質和問題案例中發現:「身體肌肉的不平衡,是來自於不平衡的習氣」,所以她不斷重新探索身體的結構與肌肉的脈絡,瞭解到身體每一塊肌肉都是寶貝,必須用「心」關照,與它們做最細緻的連結,給予它們所需要的愛。另外,在探索中,她還領悟到一件事:「我可以將自己專業的護理知識及衛生教育,與瑜伽相連結,『開方便法門』關照需要關照的人。」
著作:《瑜伽這樣做才對》(文經社)
相關網站:「美的瑜伽」佘雪紅工作坊 y5010.myweb.hinet.net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光禹(飛碟電台主持人)
宋芳綺(自由作家)
周燦德(前教育部常務次長)
張少熙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院長)
感動推薦
它不是一本瑜伽書,而是結合著身體、情感、靈性領悟的一本充滿智慧的書。對忙碌的現代人而言,是一劑清涼,尤其在反覆熟嚼之後,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清明與自在。這是一本教我們如何學習「愛」的好書,愛自己、愛別人、愛週遭的一切有情。閱讀本書,我們將明白,如何從身體開始學習愛,學習與自己對話,讓心靈愈來愈自由。
──宋芳綺(自由作家)
對一個以教育專業和具心理輔導經驗背景的我來說,原本以為這只是一本「瑜伽教科書」,萬萬沒想到作者把她畢生浸潤瑜伽累積的生命智慧轉化成了慈悲的能量,藉由此書,佈施予每一位瑜伽學習者。我為作者的用心、智慧和人性關懷的情操,心生感動,更敬佩不已。
──周燦德(前教育部常務次長、正修科技大學講座教授)
【推薦序一】
從瑜伽的體驗探索內在心靈
宋芳綺(自由作家)
初秋的夜晚,接獲一通電話,那溫柔的熟悉的聲音,來自塵封的記憶,卻不曾忘記,如此熟悉。佘老師在電話裡告訴我,她有關心靈與瑜伽的書要出版了。十二年,我內心等待這本書的誕生,不知不覺地等待了十二年。
記憶,拉回到一九九九年的冬天,在民族東路巷子裡的一家咖啡館裡,兩個女人手裡各自握著一杯溫熱的咖啡,聊著生命中的一些經歷與學習。突然,我說:「老師,我覺得妳應該把妳的生活體驗寫下來。」當時,我剛辭掉出版社主編的工作,成為一位「自由作家」,因此,對於書寫素材的敏感度較高。佘老師一聽,愣了一下,然後笑了:「怎麼寫?誰來寫?妳來寫!」像是彼此間深藏已久的默契與心願,於是,我們開始規劃……。
當年,我在台北工作,租屋在龍江路的小巷內,佘老師是我的房東,也是一位瑜伽老師。瑜伽教室就設在我所承租的公寓內,因此,我們幾乎天天見面。對於「房東」的初印象——舉止優雅、談吐不俗、開朗幽默的女士。熟悉之後,我發現佘老師有一顆敏感善解的心和一份真誠體貼的情意,因此,我們彼此間的互動不僅止於房東與房客,反而像是親切熟悉的姐妹。
我記得,每天傍晚下班回家,佘老師也剛好來到瑜伽教室準備晚上的授課,虔誠佛弟子的她總是先跪在佛壇前禮佛。常常,她一跪就是許久,抬頭仰望著佛菩薩,低聲絮語。每次凝視著她那肅然的背影,我總會在心裡做一些臆測:「她有許多心事嗎?為什麼好像有好多好多的話要向佛菩薩傾訴?」
直到,某一天的夜裡。已經上完課離去的佘老師,約莫在深夜十一點多又返回瑜伽教室。我經過瑜伽教室,從落地鏡瞥見一個瑟縮的身影——佘老師蜷坐在教室的角落,雙手抱膝,整個臉深埋在雙腿間。那削瘦的背脊微微顫動,彷彿因刻意壓抑著哭泣而身軀顫抖。我靜靜地走進瑜伽教室,抱住她的雙肩,無言。我知道,當下任何安慰的言語,都不如給予她靜默的溫暖的支持。半晌,她突然像洪水潰堤,嚎啕大哭,哭泣間,滔滔不絕地傾吐——先生的固執、兒子的叛逆,家庭爆發的不可收拾的激烈衝突……。這時,我才深深體會她內心的苦,她那明亮的燦爛笑容背後,隱藏著多少的煩惱、愁悶與傷心。
之後,我們成了無話不說的好友。
「他們父子又吵架了!」雖是淡淡的說,但從她眉宇間可以感受到她內心多麼煩憂。
她依舊每天拜佛,但她更努力去學習有關身心靈的課程。
她是一位溫暖的母親、溫柔的妻子,介於兩個剛強的「男人」中間,她學習以柔克剛,如打太極拳一般游移於先生與兒子之間,化解他們的心結,潤滑他們僵硬的情感。每每有所「進展」,她便會來與我分享。我好讚嘆她的柔軟、耐心與智慧。
「妳應該把這些事都記錄下來。往後,他們父子一起回憶這林林總總時,一定會哄然大笑。」每次聽完她的敘述,我的「職業病」就會油然而生。而書寫的意趣,也在一次一次的分享中堆疊,隱隱浮現。
我們開始認真規劃這一本書——從瑜伽的體驗探索內在心靈。因為我的小產,使得書寫計畫戛然而止。接著,又是外子的意外驟逝,我傷心欲絕地離開台北回到南部,療傷撫痛後專心投入於幼教工作。
此事,也就沉澱在記憶中,成為心中一點隱隱的遺憾。
當接到佘老師的電話,邀請我為她的新書寫序,我內心有一份難以言喻的欣喜,彷彿當年在許願池裡丟下的一枚銅幣,終於願望成真。我毫不猶豫地答應。
幾天後,佘老師捧著熱騰騰的書稿南下,我迫不及待地享受這份期待已久的心靈宴饗。
我總是,讀著讀著,就會暫時放下書稿,心裡不斷反覆咀嚼著那清亮的智慧的文字:
──透過身體,我們可以看見過去;透過身體,我們可以解讀現在;透過身體,我們可以預約一個美麗的未來。
──修習瑜伽時,追求的不是體位的完美展現,而是當下身與心的最美妙的平衡。
──學習瑜伽的第一課,就是認識「痛」。……透過「痛」,我們感受到身心互動的瞬間覺知。
多麼清晰透徹的提醒。
佘老師透過「攤屍大休息」的體悟,開啟自己與心的對話。
「我在害怕嗎?」是「是害怕自己會失敗嗎?」還是「擔心自己不夠好?」「是真得不夠好嗎?不夠努力嗎?」……一連串的自我對話,抽絲剝繭地引導自己進入負面情緒的內在核心,當心念淨化之後,安定的力量會灌注到身體裡,我們會再度看見自己的美與好,感受到被愛與被肯定。
這些話語,對即使沒有瑜伽體驗的我而言,也如沐春雨,清涼而潤澤。
佘老師在指導學生做雙人瑜伽時,指著兩人髖關節之間的裂隙說:
太投入自己的世界,很容易在不經意中傷害對方而不自知,所以努力做好本分之餘,也要懂得「體貼」對方、疼惜對方、感恩對方,因為路上有他相陪,我們才能飛得更高、更遠、看見更美好的風景。
想要與人共飛,就要先學會「體貼」。多麼美妙的領悟啊!不僅是瑜伽的學習,夫妻之間、親子之間、朋友之間、甚至是職場上的人際互動,不都是如此嗎?任何場域、任何角色扮演,希望相互成就、彼此共享,如果不懂得體貼、疼惜與感恩,那只會製造抗拒、拉拔和衝突。
一個個僵硬的身體需要幫助,一顆顆疲憊的心靈渴望撫慰,佘老師給予的不僅是體位的調整,更給予心靈的滋潤。這份喜悅、盈滿的能量,不是偶然天成,而是她生命中深刻的體驗、內省與醒覺。
我迫不及待讀完初稿,也迫不及待這本好書的誕生。它不是一本瑜伽書,而是結合著身體、情感、靈性領悟的一本充滿智慧的書。對忙碌的現代人而言,是一劑清涼,尤其在反覆熟嚼之後,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清明與自在。
這是一本教我們如何學習「愛」的好書,愛自己、愛別人、愛週遭的一切有情。閱讀本書,我們將明白,如何從身體開始學習愛,學習與自己對話,讓心靈愈來愈自由。
【推薦序二】
原以為只是一本「瑜伽教科書」
文∕周燦德(前教育部常務次長、正修科技大學講座教授)
在原已忙碌的生活中,無預期地被邀請為《聽身體說故事》這本書寫序,一方面倍感榮耀,因為知悉作者是瑜伽教室的名師;另一方面誠然惶恐,畢竟我對「瑜伽」素來是門外漢,深怕寫的不對頭會有負期待。因此,坦白說,我是硬著頭皮,心想只要能交差了事就可以了。
然而,當我從頭到尾,仔仔細細的把整本書念完時,突感內心澎湃不已,那種驚艷和深受震撼的感覺,真是無以名狀。因為,對一個以教育專業和具心理輔導經驗背景的我來說,原本以為這只是一本「瑜伽教科書」,萬萬沒想到作者把她畢生浸潤瑜伽累積的生命智慧轉化成了慈悲的能量,藉由此書,佈施予每一位瑜伽學習者。我為作者的用心、智慧和人性關懷的情操,心生感動,更敬佩不已。
在書中,作者把學瑜伽、教瑜伽的過程,從個人成長歷程中的親身體驗,教學的見聞和學生案例的導引,連結到生活面、人際互動面的感觸和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體悟,點點滴滴,一樣一樣地轉化成一篇篇精彩有味,發人深省的案例故事和智慧雋語,一路讀下來,除了見識到作者思維的高度與深度外,更佩服其解析事理的字字珠璣,精闢入裡。
綜觀本書,作者以「愛」為核心價值,以「瑜伽教習」為內容主體,連結自己、連結他人、連結宇宙到連結愛。誠如作者在文中所說:「身體肌肉的不平衡,是來自於不平衡的習氣」,而習氣又和日常中的慣性思維、行為和個性有關;我們常會不知覺地「在自我設定的輪迴程式中,反覆某些言行舉止,因果相生相循不已」。因此,如果想找到改善的契機,只有先接受自己身體的原樣,才能改變並達到心境中期盼的式樣;而原樣非源自初始,乃是後天的習氣漸進累積,形塑而成的。我想,作者這樣的教學理念,正好和心理輔導學上主張的「只有接納自己,才能改變自己」的看法相符。而這種「由接納到改變自己」的歷程,事實上,正是「愛自己」的表現。一個人如果在心中植栽了一顆「愛自己」的種子,經由瑜伽的修練,就可以成長為參天大樹;如果在人與人的互動中植栽了一顆「愛他人」的種子,經由瑜伽的修習,就可以開啟尊重他人的心窗;如果在天地宇宙中植栽了一顆「仁人愛物」的種子,經由瑜伽的學習,就可以涵養一個人誠己、誠人、誠事、誠物的情操,達到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宇宙萬事萬物間,和諧、和平和喜悅的相互對應關係。
在書中我發現作者的教學理念,完全是以學習者為主體、為中心,藉由對不同瑜伽學習者的身心特質和問題案例,協助並引導他真誠地去認知自己,和自己的身體對話;探索心理,和自己的信念和意志對話;尊重和同理周遭的人事物,並和自己生活中一而再、再而三的言行舉止和習以為常的慣性思維和行為對話;也和自己的生命意義和價值觀對話。從對話中細細的體會、品味,找到解決問題的適切出口,讓生理的、心理的,或人際的問題都能獲得圓滿的結局。
因此,我認為作者不僅是一位瑜伽的智慧「經師」,同時,也是一位充滿愛心的生活「人師」;更是一位實踐盧梭教育主張:「順應自然,法乎自然」的教育家,強調無論是瑜伽的學習、生活習性的調整或更深層次生命價值觀的反思與建構,都應該真誠、勇敢地和自己的身、心、靈對話;經由探索自我、接受自我、發展自我,達到完成自我的目標。這就是作者所強調的,學瑜伽要「到味」,只要是符合自己的,就會有自己的「味道」。切忌勉強和躁進,而應找到符合自己的方式,然後循序漸進,適性地開展自己的潛能,以完成自我實現的理想。
「瑜伽,不只是一種身體的伸展運動,心的覺知活動,更是一種面對生活的正向態度。」作者的看法,我深為認同。此外,作者說「以痛為友」的理念與存在主義大師尼采說:「痛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看法一致。的確,正向態度是成功者的共同圖像,我記得某知名雜誌每年都會針對全台500大企業領導者做「企業的用人取向」問卷,結果顯示「正向態度」幾乎是企業最重視的特質。因此,作者的瑜伽哲學,追求的不僅是個人身、心、靈的合一,同時兼及人與人、人與家庭、人與天地宇宙的融合,只要好好學習,可臻天、地、人合一的境界。
好書一定要推薦給別人分享,《聽身體說故事》保證開卷有益,是一本易讀易懂的好書,書中深蘊著教育和生活處事的哲理和韻味,讓你愈讀愈愛不釋手。所謂「錯過一本好書,如同錯過一位良人」,書中「智慧蓮花處處開」,只可惜我的拙筆無法一一描繪,僅能掇拾篇章中之一、二以為序文,讀者若想窺知全貌,請千萬不要錯過。
【推薦序三】
把握當下,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張少熙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院長)
運動有益身心是眾所皆知的事,但很少人會將運動視為一種信仰,並「事證實修」加以實踐,將運動轉化為智慧,佘雪紅老師便是如此。佘老師從事瑜伽教學二十餘年,引領許多民眾了解瑜伽的樂趣、實修瑜伽動作、感受瑜伽精義,不僅使人獲得身體健康,更領會生命的哲理。
書中的每一則故事,處處可見她細緻又大器的人生智慧。透過自身的經驗,藉由簡單的道理,導入瑜伽實做的體驗,讓學習者運用有限的生活時間,得到寬廣的生命空間,不僅練身更是練心。課堂中沒有高深的道理,卻有回味無窮的禪思,這樣的老師,令人敬佩。
對學習者而言,佘老師不僅僅是一位專業的瑜伽老師,也是一位值得信任的心靈導師,佘老師潛修瑜伽的過程相當艱難,也曾經在傳統印度瑜伽與台灣人的習性兩者間掙扎,但佘老師懂得蘊養自己的身心,讓自己充滿正向能量,再回饋給學生。教學時,更用心堅持「瑜伽的原意」,強調學習瑜伽時動作到位與否並非重點,而是藉由做瑜伽的過程,讓學生透過自我的覺察與省思,重新認識身體,傾聽身體與內心的聲音,達到自我的身心連結,進而形成人與人的連結、人與宇宙的連結。學生跟著學習,除了體態與健康的改善外,還有滿溢的快樂與愛。這樣的教學方式,在在都值得教育工作者學習。
佘老師積極、樂觀、熱愛自己與他人的特質皆源自瑜伽,這些正向情緒與思維不僅引導她克服自身的種種難關,同時也透過瑜伽教學傳達給學員,現在,更化為文字故事,讓更多讀者有機會看見瑜伽的富美能量,以及佘老師因瑜伽而美麗的人生。讀完這本書,把握當下跟著實踐,您也可以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名人推薦:光禹(飛碟電台主持人)
宋芳綺(自由作家)
周燦德(前教育部常務次長)
張少熙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院長)
感動推薦
它不是一本瑜伽書,而是結合著身體、情感、靈性領悟的一本充滿智慧的書。對忙碌的現代人而言,是一劑清涼,尤其在反覆熟嚼之後,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清明與自在。這是一本教我們如何學習「愛」的好書,愛自己、愛別人、愛週遭的一切有情。閱讀本書,我們將明白,如何從身體開始學習愛,學習與自己對話,讓心靈愈來愈自由。
──宋芳綺(自由作家)
對一個以教育專業和具心理輔導經驗...
章節試閱
過往心情的軌跡,身體會照單全收、概括承受,更如實的呈現。
不想被「小看」的臀部
除了拍證件照片之外,我們很少在拍照時正面對著鏡頭,就算是大堆頭的團體照,也不難發現總是有些人特別習慣站在左邊或右邊的位置。若是追問原因,可能會得到這樣的答案:「我習慣站在右邊。」或是「我的左側臉比較好看。」
照相時,習慣站右邊的人,重心在身體左側;喜歡露出左臉的人,右邊的身體是隱藏的。心理學家可以從這些有意無意的舉動中,分析出人的心理狀態與人格特質。你是否也曾經好奇我們的身體竟然可以大量存取過往的心情故事?不論是太過複雜,腦袋來不及分析記憶的,或是太過難堪,內心不願意回應感受的等等,身體都照單全收、概括承受。
身形體態,其來有自
從小,我的下半身就特別「顯眼」,尤其是臀部與大腿的部分,粗壯、結實、有力。對於愛漂亮的我來說,這根本是難以忍受的「礙眼」。除了想盡辦法利用服裝「遮醜」之外,還積極地運動減肥,希望一舉殲滅我的心頭大患。
學生時代,我參加賽跑與三鐵競技等運動;出了社會,學習有氧舞蹈。不論我多麼努力認真練習,碩大的臀部與大腿依然頑強地盤據身上,甚至一度成為我學習瑜伽時的「身心障礙」。
學習瑜伽,確實讓我的體重不再忽高忽低,讓我的身形不再忽胖忽瘦,但是,依身體整體的比例來說,臀部與大腿依然「不容小覷」。慢慢地,迫於現實與無奈,我投降了,開始自我安慰:「天生就是梨形身材,這是基因問題,沒辦法改變。」
直到某次的瑜伽冥想,我找到了臀部與大腿「不想被小看」的原因——它來自一段不願被記起、不想面對的童年。
陪伴與連結,照見癥結
一直以來,我靜坐的時間不論長短,總是身心自在、悠然自得,但那次的靜坐過程中,骨盆腔與雙腿痠麻難耐,心中難免生起不服輸的舊習氣,而抱怨道:「為什麼要跟我唱反調?我才剛坐下沒多久而已!」
好勝心起,瞋恨心生,心裡愈是氣惱不平,身體的痠麻就愈強烈,漸漸地竟變成了痛,那痛鑽入骨裡、滲入血脈,我再也無法以抗衡的心,置之不理了。
於是,心對著骨盆腔與雙腳說:「我們和平共處吧!你怎麼了?想要什麼呢?」
當我在這個時候開啟與身體親密的對話,我開始「看見」它們的好,「感謝」它們的辛勞,跟它們「道歉」,並承諾會全然、全心的「陪伴」它們正在經歷的狀態。當我真心地與身體連結,感受骨盆腔與雙腿的痠麻難耐,接受它們這樣的撒嬌時,我聽見身體所傳達的訊息:「『我』可以站得很穩、坐得很穩,不要看不起『我』!」
這句話像一記悶雷,「轟」的一聲,震裂了我的心魂。眼淚奔流,無法抑止。
身體封存傷痛記憶
另一段記憶,則是我的童年。我的母親是父親續絃再娶的妻子,當時父親已有五名子女,而我是入門喜。「後母」的身分讓母親的行事風格像個小媳婦,從小我就看不慣母親事事退讓、樣樣委屈,所以我爭強好勝、勇猛剽悍。母親原來期待我是男孩,能為她爭氣、奠定家族地位,可惜,母親連生了四個都是女孩,因此身為長女的我,認為自己有責任要成為母親的依託,並且扛起照顧妹妹們的責任。
小時候,若是哥哥說了不得體、不禮貌的話,母親總因為自己身分特殊,而無奈地默默不語,在她臉上經常可以看見一絲委屈無助的神情。每當我和大我7歲的姊姊發生爭吵,媽媽一定不分青紅皂白,毒打我一頓,所以我的心裡也總是愁苦、總是委屈、總是不甘,幼小的心靈雖然渴望著母愛,卻也暗藏對母親的不諒解,心中隱隱覺得能依靠的人只有自己了,我一定要成功,一定要佔有一席之地。
小時住在四合院中,堂兄弟姐妹總是一起玩耍,遊戲中難免有所碰撞,而小妹妹因為較為瘦弱,所以經常會跌倒、撞傷,哥哥只要一看見妹妹跌倒受傷,就馬上衝過來打我,說我沒有照顧好妹妹。我總是站得直挺挺的,任由哥哥打罵,雙腳像是黏在地上一般,一動也不動,心裡有股莫名的驕傲:「我可以站得很穩,不要看不起我!」
幼小的我,覺得母親無法在家中坐穩地位、站穩腳步,一切都是因為她太過柔弱,所以我要反其道而行。我逼自己強悍、叫自己不能輸,心心念念要站穩腳步、坐穩地位,而身體收受了我的心意,有了回應——臀部與雙腿變得特別「顯眼」,粗壯、結實、有力,完全「不想被小看」。
當身體密碼被破解之後,我感動也感謝,感動它們的無言相挺,感謝它們的無盡付出。於是,我衷心地讚美與感謝它們,並且告訴它們:「我現在已經可以站穩、坐穩了,你們不用再擔心我了,可以放下了。」從那一天起,我的身體漸漸的回復了應有的比例。
鑑賞身體,探究內心
人是習慣的動物。許多不經意的生活習慣,不只形塑出我們的體態,更影響著我們的言行舉止,而這些言行舉止又深深的左右著、牽引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如此因果相生、果因相繫,漸漸地我們落入了自我設定的輪迴程式中。就像肢體肌肉的不平衡,是來自於不平衡的習氣,而生活中的不順心,也彰顯輪迴程式的奧妙!
當你在好奇心理學家是如何透過身體,解析出人的心理狀態與人格特質時,不妨也試著裸體站到鏡子面前,仔仔細細地端詳自己,不批判、不比較,用鑑賞的心,審視身體,看看自己的身體是否失去平衡、生活是否找不到重心?
透過身體,我們可以看見過去;透過身體,我們可以解讀現在,找到當下的著力點;透過身體,我們可以預約一個美麗的未來。
瑜伽跟生活一樣,只要懂得脈絡,方法自然來。
交代動作,不等於教學
現代人很忙,忙著工作、忙著賺錢,天天被事情追著跑,一刻也不得閒。忙的目的,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愈來愈多人忙到沒空好好生活。日子從「忙」到「茫」,再到「盲」,看不清未來、找不到生命的出口。小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算命先生告訴小芳:「今年是工作的基礎年,將來好命或歹命就看這一年所打的根基穩不穩了。」但是,小芳根本沒有心思、也沒有體力衝刺事業。因為小孩目前託付南部的外公外婆照顧養育,所以小芳經常南北奔波,像蠟燭兩頭燒。身心俱疲之後,哪有時間、精力打江山?!
為了不讓自己那麼累,也為了可以有多一點時間與孩子相處,小芳夫妻倆決定要把孩子接回來台北住。為了與孩子一起,要籌畫的事情可真不少,光是找保母和找房子,就已經讓他們倆人仰馬翻了。
平常上班,小芳夫妻倆各忙各的,不加班的日子便分頭找保母和看房子;假日時,小芳回南部看孩子,老公繼續找保母和看房子。夫妻相處的時間少之又少,生活品質也愈來愈差,老公終於受不了而發飆了:「我見房屋仲介的次數比見你還多,我不想要這樣的婚姻,我要離婚!」
工作、房事、孩子、婚姻……,層層疊疊的煩惱環環相扣著,像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毛線球,更像是愈滾愈大的雪球正在追著小芳跑。跑慢了,馬上被雪球吞沒;想快跑,卻又有心無力。
瑜伽體位,有人生況味
在瑜伽教室裡,小芳正「賣力」地帶領學員做暖身操。一堂課只有八十分鐘,當時間已經過半,暖身尚未結束,所伸展的肌肉也僅限於雙腿。對於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來說,雙腿的伸展運動超過半個鐘頭,人開始顯得疲累,加上這堂瑜伽課是在上了一整天班之後,有些學員已經面露難色了。
時間壓力,加上學員的臉色,小芳教得愈來愈吃力,肢體動作愈來愈不協調,但是她沒有出聲求救,因為她掉入自己的恐慌情緒之中,任由無力感將她吞噬。看著小芳茫然的樣子,我出手相救,接下後半段的課程。
後半段的課程裡,我是老師,小芳成了學員兼助教。回到學員的身分,小芳顯得很安心,輕鬆地跟著大家一起做。但是,現在她擔任助教幫學員調整姿勢時,小芳又落入瑜伽體位法的迷思:「重視動作的呈現,而忘了過程。」她只是不斷的想辦法幫助學員「拗」身體,而不是「引導」學員如何去尋找身體的重心、著力點,去感受身體、愛身體。
事後,我問小芳:「知道自己教學哪裡出問題了嗎?」
小芳說:「時間沒控制好,動作順序沒決定好,學員沒照顧好。」
我再問:「為什麼會這樣呢?」
小芳說:「因為我準備得不夠。」
「要準備多久,才夠?」看著小芳頹喪的臉,我繼續說:「所有人都是當了媽媽,才學做媽媽的,重要的是做中學,學中覺。瑜伽跟生活一樣,要懂得去釐清脈絡,方法就自然來了。」
事不擾人,人唯自擾
現代人很忙,忙著工作、茫著前途、盲著生活,看不清未來、找不到生命的出口。因為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所以在原地兜兜轉轉,陀螺似的人生,忙翻了,卻沒有成果,因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做,更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去做。生命沒有目的、生活沒有重心,找不到著力點、找不到施力點、也找不到支撐點,團團轉,轉不出自己為自己框架的迷宮。
生命是有脈絡可循的,只要我們願意「定下來看,靜下來想」,先找到自己要什麼,為什麼而做,自然會知道該怎麼去做。因為凡事都有輕重緩急、先後順序。所以,你可以這麼練習:
有些事一定要做。
有些事一定要做,但可以晚點做。
有些事一定要做,但可以叫別人做。
有些事可做可不做。
有些事可做可不做,但要就趁早做,不然就不要做。
有些事可做可不做,但是要去做,就要歡喜做甘願受。
有些事真的不用做。
有些事真的不用做,如果要做,就配合天氣、心情做。
有些事真的不用做,因為那是別人的事,根本不關我的事。
要釐清事情的先後順序真的不難,難的是要如何釐清自己的心、穩住自己的心,不要跟著外界眼光與環境團團打轉。就像瑜伽的體位法真的不難,動作的變化與技巧都是表象,重要的是如何讓每塊肌肉都感受到飽足的愛——給愛之前,要先認識身體,知道哪裡最渴望愛,適時給愛、適量給愛,慢慢拉齊身體各處愛的水平之後,才能進一步全面提升身體愛的能量。若是太心急、太心慌,而「盲亂」澆灌,反而會出現虛不受補的狀況,導致更嚴重的身心失衡、生活失調、生命失序。
過往心情的軌跡,身體會照單全收、概括承受,更如實的呈現。
不想被「小看」的臀部
除了拍證件照片之外,我們很少在拍照時正面對著鏡頭,就算是大堆頭的團體照,也不難發現總是有些人特別習慣站在左邊或右邊的位置。若是追問原因,可能會得到這樣的答案:「我習慣站在右邊。」或是「我的左側臉比較好看。」
照相時,習慣站右邊的人,重心在身體左側;喜歡露出左臉的人,右邊的身體是隱藏的。心理學家可以從這些有意無意的舉動中,分析出人的心理狀態與人格特質。你是否也曾經好奇我們的身體竟然可以大量存取過往的心情故事?不...
作者序
觀察身體,解讀你的心
在推廣輕瑜伽獲得廣大迴響之後,原來計畫接著推廣雙人瑜伽,因為現代的年輕人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和機器溝通,不習慣和人相處,所以希望藉由雙人瑜伽,讓現代人可以學習「接觸」,學習如何妥適地幫助別人,也學習開口告訴對方自己的需要。
可惜,除了跟我修習瑜伽多年的舊生之外,其餘的學生很難自力、他力合一去達到更深層的伸展,享受那種身體放鬆的滿足感,讓人很自然地會感謝合作夥伴,會希望幫對方也達到同樣的境地。因為我很享受與人圓滿互動後那種歡喜的感覺。
雙人瑜伽的推廣雖然不如預期,來修習瑜伽的新生還是愈來愈多,不只我自己的瑜伽課愈排愈多,女兒黃琬雅的教授課程也相當密集。這說明一個現象:愈來愈多的人想透過瑜伽找回身心的平衡。
在這樣的轉變過程,我改變計畫,從外放地增進人與人的圓滿互動,轉為內省的身與心的連結。所以當這本書做最後定稿時,沒有什麼雙人瑜伽的動作,也很少高難度的瑜伽體位法,卻有很多「退而求其次」的個別肌肉伸展作法,還原瑜伽作為連結身心方法的本來面目。
在這本書中,收錄了身與心是怎麼連結的故事,我希望這本書的讀者能「聽身體說話」,去調整自己的心,達到身、心平衡。
瑜伽的定義是連結,A與B是相連結的,說明兩者可以相互影響,於是A出問題了,調整B可以解決A的問題,反之亦然。本書集中在實證心與身的連結。證明身體變柔軟了,心也變柔軟了;或者可以說心結解了,身體也跟著鬆了。
上我課的學生,常會在課堂上聽到我問某個學生:「你最近怎麼了?」只要是在我自己的教室上課,人數通常維持不超過20個,我能夠逐一調整學生,學生的肌肉變緊張、身體的線條改變,很容易察覺。身體既然有明顯的變化了,由連結判斷,心理的狀態當然也有所改變。
很多人常以為自己把自己的心理狀態隱藏得很好,事實上,騙不了人的。身體其實是個日常生活的結果,包括心理狀態的過程,都一一在身體上留下記錄。觀察身體,可以解讀其平衡狀態。
不用瑜伽老師,只要懂得一點身與心是如何地連結,很容易可以大致解讀出心理不平衡的點。重點在於:我們能不能?願不願意坦然地面對自己?
作為瑜伽老師,有時就是成為那面鏡子,清楚地映照出有問題的點。然後由學生決定,要不要一起努力面對、調整。調整通常是身與心一起,如果只單純地調身不調心,身體的進步很慢,因為只有在做瑜伽的當下,身體可以放鬆,一出教室,又回去緊張的慣性。
我檢視學生、學生更檢視我。很多學生陪我走過我人生的低潮。我非常高興:現在的我,很好。我的身形還在變化中,體重沒有太大的改變,但臀部變小、大腿變細,這表示我自己對於地位、地盤已沒有危機意識。
哈哈!說起來自己都想笑,我還是學護理出身的,但多年來,竟一直以為自己下盤圓潤是天生自然。直到退休後,專任瑜伽老師、有了自己的瑜伽教室,它竟然開始「緊實」,我才回頭去檢視自己的心路歷程。
原來,從出生開始,我就在努力地希望「坐」穩一席之地。我的母親嫁給父親時,父親已有小孩。我是媽媽的第一個親生孩子,母親原來期望我是個男孩,可以幫她穩固在夫家的地位,可惜天不從人願。而我就在與哥哥們的爭勝中展開我的人生。
原來,我從小熱愛音樂、舞蹈、戲劇、體育……,卻聽從父親的話,考公職、當護士。我嫁給同是公務員的老公,希望穩當過日子,卻總在爭吵中度日,我與老公經常大小聲,兒子與老公也不對盤,一見面就吵架,兒子因而患了憂鬱症,而我身體也頻出狀況,有嚴重的便秘、膽結石、肝臟血管瘤……等。
以前的我,好努力、好努力,卻又好不甘心、好生氣。我曾不斷問神明:「我都已經這麼努力了,到底還想怎麼樣?!」
現在我懂了:這些人、這些事體現這樣的相貌,是要來教會我如何愛自己、如何愛他人,他們是犧牲自己來成就我。我多麼的感恩有他們相伴此生。我的家人是陪我成長的夥伴,我不需要消費我的家人來成就自己或成就別人。但我非常地驕傲:我的家人、學生們願意分享他們的故事。
而人生的戲碼永遠不會停止,就在完稿的前夕,兒子和女朋友談分手,我好緊張……。那一天,兒子理了個光頭,看得我的心七上八下,但兒子平靜地告訴我,他去向女朋友的母親道歉,因為讓她擔心了;兒子還說了他未來的事業規畫,以及要把女朋友再追回來的準備。我很感動、很開心、很驕傲:我的兒子好勇敢,他沒有崩潰。
出書前這段時間事情多、睡得少,包括為陽光基金會的朋友們開瑜伽課,師資們也催促再開研修班。但我的精神很好、心境像深層海水般平靜,因為所有的事都只是功課,只是來幫助我們學習的,重點是我們看懂這個題目了沒有。
我還是會繼續試著推廣雙人瑜伽,希望有一天,大家能夠毫無障礙地就牽起對方的手,輕鬆歡喜地成就彼此。
觀察身體,解讀你的心
在推廣輕瑜伽獲得廣大迴響之後,原來計畫接著推廣雙人瑜伽,因為現代的年輕人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和機器溝通,不習慣和人相處,所以希望藉由雙人瑜伽,讓現代人可以學習「接觸」,學習如何妥適地幫助別人,也學習開口告訴對方自己的需要。
可惜,除了跟我修習瑜伽多年的舊生之外,其餘的學生很難自力、他力合一去達到更深層的伸展,享受那種身體放鬆的滿足感,讓人很自然地會感謝合作夥伴,會希望幫對方也達到同樣的境地。因為我很享受與人圓滿互動後那種歡喜的感覺。
雙人瑜伽的推廣雖然不如預期,來修習瑜伽的新生...
目錄
推薦序一 從瑜伽的體驗探索內在心靈 宋芳綺(自由作家)
推薦序二 原以為只是一本「瑜伽教科書」 周燦德(前教育部常務次長)
推薦序三 把握當下,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張少熙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院長)
作者序 觀察身體,解讀你的心
Part1 [連結自己] 肯定與讚美是最好的藥方
1. 不想被「小看」的臀部
2. 愛又害怕受傷害
3. 身體不說謊,痛要有道理
4. 與痛為友
5. 在緊張中重新找回平靜
6. 交代動作不等於教學
7. 失去自信時,重新再問一次自己
8. 愛,化解負面能量
9. 一法通,萬法通
10. 懂得給自己滋養,也懂得給別人滋養
11. 你要錢還是要健康?!
12. 過與不及間,恢復肌肉的「原廠設定」
13. 尋找身體的安定力量
14. 瑜伽,是過程,不是完成
15. 人生別急著吃苦
16. 給歡喜,而不是給喜歡
【學習一】「停看聽」自己的身體與內心
【學習二】找到自己的方向
Part2 [連結他人] 原來,你想的和我想的,不一定會一樣
1. 卡住的身體與卡住的關係
2. 身安!家安!心安!
3. 個性不改,換一百個老公也一樣!
4. 幸福的手腕
5. 從單飛到雙飛
6. 大老闆的學習
7. 多變的套餐組合
8. 原來愛一直都在
9. 安定別人前,先安定自己
10. 在瑜伽中放鬆
11. 在瑜伽裡,學會取捨,找到歡喜
【學習三】從自己的心到他人的心
Part3 [連結宇宙] 身體是小宇宙,隨著大宇宙跳動著
1. 身體的流變,反應了個人的習氣
2. 有求必應的身體
【學習四】超越自我、實現自我
Part4 [連結愛] 體驗接納與給予之間的平衡力量
1. 兩個身體的奇妙連結
2. 停止語言,開始用身體溝通心意
3. 做個懂得「討」愛的女人
4. 要創造奇蹟的人
5. 當個神仙媽媽,還是凡人媽媽
6. 攜手伴我一生
7. 從瑜伽找到愛
8. 瑜伽是一種生活
推薦序一 從瑜伽的體驗探索內在心靈 宋芳綺(自由作家)
推薦序二 原以為只是一本「瑜伽教科書」 周燦德(前教育部常務次長)
推薦序三 把握當下,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張少熙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院長)
作者序 觀察身體,解讀你的心
Part1 [連結自己] 肯定與讚美是最好的藥方
1. 不想被「小看」的臀部
2. 愛又害怕受傷害
3. 身體不說謊,痛要有道理
4. 與痛為友
5. 在緊張中重新找回平靜
6. 交代動作不等於教學
7. 失去自信時,重新再問一次自己
8. 愛,化解負面能量
9. 一法通,萬法通
10. 懂得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