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至聖孔子,傳先聖王道於天下,周遊列國十四年,抱負未得施展;深感君臣遇合之難,世道人心之不古,倫常蕩然之無存,大道之不可行,而決然返魯。於斯,晚年潛心注書立言,為表彰六藝之教,以補政治之不足;故刪詩書,訂禮樂,以匡世道人心;贊《周易》,為明天道,以闡述先聖之道統;作《春秋》,為昭顯周禮,以正名份者;無不以繼天立極,為萬民立命,承先啟後,垂聖哲真儒之典範,以為後世法。孔子享年七十二,後世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孔門弟子約三千餘人,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資料可考者),成就傑俊者有十位,稱之「十哲」。後世推崇儒門之四位賢儒為「四聖」,即復聖顏淵、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以配享聖廟,故又稱為「四配」。「十哲」者,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第七》記載: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語:宰我,子貢。文學:子游,子夏。師也辟,參也魯,柴也愚,由也喭,回也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孔門弟子雖有四科之分,但孔子教學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而施教以六藝,無不以成其德行為主要。在諸弟子中,尤以顏回學行之德,屢受孔子稱讚,誠為後世「真儒復興」之表率。譬如,顏回之不遷怒,不貳過,不恥下問,大智若愚,及安貧樂道等等之德行,皆為吾人進德修業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