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歷久彌新的日本茶道精神 文◎楊錦昌(輔仁大學日文系副教授)
「日本茶道」是由日本品茗茶點所發展出來的飲茶文化,以道路之「道」為名,表示在品茗茶點時必須依循一定的形式與格律。然而,茶道並未因形式而限制了趣味性與重要性,反而因為這個固定形式與堅持,提升了其文化內涵與特色,並且在國際化的推波助瀾下,廣泛地流傳到世界各國。
被西方譽為世界第一禪學大師的鈴木大拙先生(一八七○ ~ 一九六六)曾於《禪與日本文化》一書中,以〈禪與茶道〉一文為讀者點出「日本茶道」與禪的關係,同時也為「日本茶道」在日本文化中確立出無法動搖的地位。在台灣,這種來自日本的外來特殊文化,隨著日劇與電視媒體的傳播,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甚至結合到我們的職場文化。近年來,大學日文系設置文化教室(茶室),導入「日本茶道」學習即是一個實例,而幼稚園、國高中、大學與企業將「日本茶道」帶入校園與企業的現象,也反映出「日本茶道」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連。如此風潮的形成,都是因為「日本茶道」不但能夠呈現日本思想文化與藝術哲學,同時也可以探索日本社會的人際關係根源。
◎「和、敬、清、寂」的茶道境界
根據陸羽《茶經》記載,中國早在唐朝即有飲茶習慣,而日本則於奈良時代(七一○ ~ 七九四年)才透過遣唐使與僧侶將中國飲茶習慣正式傳入。然而,平安時代(七九四 ~ 一一九二年)曾經因為遣唐使廢止而一度中斷,鎌倉時代(一一九二 ~ 一三三三年)則因日本臨濟宗開山祖師榮西(一一四一 ~ 一二一五年)從宋朝帶回茶葉與茶具後,再度開啟日本飲茶習慣,並於鎌倉幕府三代將軍源實朝(一一九二 ~ 一二一九年)將茶做為養生藥品飲用後,而逐漸流傳於武家世界。至於日本飲茶習慣正式保有一定形式及確立「茶道」精神,則在安土桃山時代(一五七三 ~ 一六○三年)的千利休(一五二二 ~ 一五九一年)出現之後。
整體而言,千利休是將茶道實踐在政治與人際關係上的重要人物。他長久以來備受豐臣秀吉的賞識與重用,天正十三年(一五八五)獲得正親町天皇御賜「利休」名號,被視為「天下第一宗匠」,地位達到頂點,幾乎無人能比,但是最終因為觸怒豐臣秀吉而被迫切腹自殺。他是千家流茶道的開山祖師,號宗易、不審庵,畢生致力於茶道修行及新茶具開發,不但完成「草庵風」茶室,並且確立日本茶道精神。其中,「利休七則」為利休回答弟子問題的標準答案,反映出他個人的茶道心得,也呈現出「以和為貴」的日本文化特質;不但如此,這也和他提倡的「和、敬、清、寂」等禪語所表達的境界相同,主要是反映互相協調、彼此尊敬、身心清淨及持平之心的日本茶道精神。
◎得以廣泛應用的「一期一會」精神
而所謂日本的茶道精神即是「一期一會」的精神,重視人與人或人與物一生一次的唯一相遇及心靈溝通。主人用心、親切款待客人,自然活化彼此的心靈交流,達到賓主盡歡的目的,而客人也懷抱對人事物及自然的體貼與感恩之心,充實自我心靈。二十一世紀的現代,隨著網路化與全球化的衝擊,凡事急功近利、追求速戰速決,導致人與人之間,不但缺乏了一分用心、耐心與親切,同時也喪失了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體貼與感恩之心,因此人與人的心靈溝通較難達到平衡(和敬清寂)的境界。同樣地,在強調CS(顧客滿意度)的商場上,如果缺乏一份「利休七則」的體貼之心及「顧客至上」的經營概念,則必然會影響服務品質,間接損害到整體的企業與經營形象。
日本茶道以「誠心誠意地點一碗茶,讓賓客能夠舒適愉悅地品嚐到美味的茶湯」做為基本,將「利休七則」的體貼之心與「和敬清寂」的境界直接表露,如本書作者所言,堪稱是日本自古以來的CS文化,歷久彌新,適用於現今日常生活與企業文化。
*******
在台灣,我們不易親自體驗或修習日本茶道,但今日幸有《圖說茶道》出版,本書不但配合圖說,簡而易懂地提供讀者了解日本茶道的歷史、流派與感性,特別的是當中亦推本溯源以「男性的茶道」顛覆明治以來茶道專屬女性的觀念,內容並配合「利休七則」與「茶道十德」說明日本文化的精髓及「茶道與經營」的關係,讓讀者輕易擁有企業經營與對日貿易的利器。有興趣的讀者千萬不可錯過這本難得的好書。
※作者序
平成九年(一九九七年),某出版社曾出版了筆者的著作《「超」圖解 茶道與人類學》(「超」□解 茶的湯□人間□),因受到眾多讀者的支持購買,該書得以於平成十二年時再版發行,並改書名為《圖解 善解人意的茶道》(□解 茶的湯的心□□□)。之後,因該出版社的某些緣由使得這部著作一度絕版,但這次承蒙PHP研究所的青睞,讓這本書得以變更書名的方式再度發行。
筆者原先撰寫本書時,是將主要讀者群設定為男性,但書出版之後意外地也受到許多女性購閱者的支持。或許是因為書中特意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寫作,並加入了許多讓人易讀易懂的插圖從旁輔助,使得這本書相當適合剛開始接觸茶道的讀者閱讀。許多來自讀者的意見都表示:「這本書和既有的茶道書不同,採取前所未有的角度來解說,非常有趣」。
昭和四十三年(一九六八年)至四十五年間,筆者在岡山市附近的土木工程營業所工作,地點就位於以備前燒聞名的備前市附近,是個地質豐饒、生產許多優質稻米與水果的地方。當時進行的工程,是要在當地某條稱為吉井川的河川上架設橋樑,為了設置工程事務所及工業材料的暫時放置處,筆者造訪了當地的農家地主以商借土地,而地主不但相邀入座並端出點心,地主夫人甚至當場點泡抹茶請筆者享用。筆者當時內心相當掙扎不安地想著:「要怎麼享用點心和茶呢?是先吃點心,還是先喝茶?或是要交替享用?」緊張到至今仍回想不起來當時到底是怎麼做的。當總算處理完要事走在回家的路上時,更不禁這麼想著:「即使是遠離都會的地方,『茶道』的做法仍然根深柢固地沿襲了下來。如果不先學會一兩套應對方式,在接下來的漫長人生中,搞不好還會再次出糗也說不定……。」
這件事成為筆者學習茶道的契機,幾年之後筆者參加了「男性茶道教室」,並藉此了解到茶道的趣味,之後才正式拜入師門開始學習。
當筆者向別人提及正在學習茶道時,一定會受到別人好奇地詢問:「男人學習茶道耶,為什麼?」而即使這麼回答:「『茶道』原本就是由戰國時代的千利休所完成的,在以前是屬於男性的嗜好喔。」通常對方還是會露出無法理解的表情。
茶道的學習歷程是「由形入而至心」,就像這句話所說的,學習茶道時必須先從手法、步驟程序、身形動作等的練習開始累積,透過這些經驗才能慢慢理解茶道的內涵精神。如果沒有實際身體力行而只是從旁觀看,絕對無法真正了解茶道的精髓所在。雖然也有人會認為「茶道什麼的隨便怎麼做都行,用自己的方式來品玩就好啦」,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
茶道可謂是日本自古以來就有的一種「待客文化」;所謂的待客,指的是關懷對方的感受,並花心思應對、轉化在實際行動上。而必須讓客人感到滿足的這點,和商場上所說的「CS(顧客滿意)」是相通的。
當筆者以「茶道與日本文化」為主題,在針對經營管理者所做的研討會上進行演講時,常會在聽講者面前當場動手點泡抹茶,並一邊向他們說明上述的觀點。每當我這麼做時,演講結束後總會有許多人來分享他們的感想:「本來我以為茶道完全是其他領域的文化,但是現在卻覺得那其實和自己是息息相關的;而『茶道就是日本自古以來的QC(品質管理,Quality Control)和CS(顧客滿意度,Customer Satisfaction)文化』的見解,也讓我非常地感興趣。如果還有機會和時間的話,我也想要學習茶道。」單純從這點來看,就可以知道男性其實對茶道也有潛在性的興趣。
聽說在明治維新剛結束時來到日本的外國人,對日本人的印象都是:「日本人民絕對不是過著富庶豐饒的生活,但他們呈現出來的樣貌卻大多是舒服親切的,態度和藹謙虛,對別人的關懷照料也相當周到,而且行止得宜。」茶道的特色,正好和這些日本國民性格相當符合。外國人將茶道稱為「THE WAY OF TEA」,並且相當關注茶道文化,想必也是因為從中感受到了日本人的精神與文化的緣故吧。在這個高舉著國際化旗幟的時代,本書也嘗試從不一樣的切入角度,提出讓外國人能夠理解並且合理的茶道文化解釋觀點。關注日本文化的外國人,對於茶道通常也會抱有相當大的興趣,他們似乎能夠由此感受到日本獨有的神祕特質與教養禮儀;因此有許多機會接觸外國人的日本國人,應該也要具備能夠向外國友人正確說明茶道文化的知識與教養才行。
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大幅地延長,同時也伴隨而來茶道人口高齡化的問題。從前茶道被當做是年輕女性的新娘修業課程之一,然而最近這樣的做法愈來愈少見,這也是造成支持茶道文化傳承的年齡層愈來愈高的原因之一。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茶道是日本自古以來即有的一種「生涯學習」(嘉悅女子短期大學講師,古閑博美),而在筆者周遭一同學習茶道的人們,似乎也將茶道視為自我實現的一種方式,在無意識中把茶道做為自己的生涯學習課程。這也可以說是茶道所帶來的莫大效果吧。本書中也將一一探討各種對於茶道的見解與看法。
一般愛好茶道的女性有他們自己享受茶道的方式,但這本書將採用完全不同的角度來探討茶道。當然這並不是要討論目前為止各種茶道品玩方式的優劣對錯,而是希望讀者能夠以更加宏觀的角度來認識理解茶道文化。如果讀者能夠藉此重新對茶道文化產生興趣,並且了解自己至今所接觸到的茶道原來還可以有另一層的意義和解釋的話,那就太令人高興了。
如果本書對於諸位讀者無論在事業或思想都能有所幫助的話,對筆者來說真的是莫大的榮幸。
平成十六年(二○○四年)六月 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