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讓心靈甦醒
三年半之前,我接到徵詢要我來擔任主任的時候,剛好因為用沙紙打磨自製的煙斗而把手指給磨破了,心想:「藝術中心?會不會有木工車床?」於是就答應兼了這個差事。結果,在這裡我見識了許多從沒想過會發生在清大的事情,也發現這個我已經任教十幾年的大學裡竟然有我從來不知道的一面。我彷彿剛進入這所大學的新鮮人,重新認識這個校園,也重新找回了那年少時期曾經有的好奇。
我很尷尬的承認,當上藝術中心主任之前,我幾乎不知道這裡在做些什麼,也不知道藝術中心在清大已經存在了二十年。我想,校園裡可能有許多人和我一樣,不知道清大藝中這二十年來為這個校園增添的美好故事。我認為應該讓更多人知道這些故事,也讓曾經認識清大藝中的人重溫記憶。雖然在這裡我沒找到木工車床,我自製煙斗的手工活也停了下來,可是我在這裡認識了許多可愛的朋友,發現了許多美麗的故事,在我已經視茫髮蒼之際,卻讓心靈甦醒了。
這所大學一向以水清木華的校園為榮,美好的自然環境是孕育人才的重要條件,而藝術中心在校園裡提供的是一種生活方式,不論是展覽廳裡的瀏覽與聆聽、欣賞一場音樂會,還是跟著工作坊的老師舞動肢體、看場夜貓子的電影,或者只是走過一件公共藝術作品、瞥見一張海報,藝術中心希望能給在這個校園裡生活的人,多一些美好的經驗與回憶。我甚至相信藝術中心的存在就如水清木華的環境一般,在無形中影響這個校園裡的人。這本書是把這份影響用一些文字給個交代,讓校園外的人也能知道。
清華大學至今仍然經常被人提到是以理工為主的大學,還沒有任何藝術領域的系所,為什麼會在二十幾年前成立藝術中心,可能許多人和我一樣好奇,不過即使我很想告訴大家,還是沒找到一個清楚的答案。在首屆主任宋文里老師的回憶裡,藝術中心是從一個簡單的臨時展覽空間開始的,經過了許多熱情的人默默努力,才一點一點累積起來。當初打開了那扇窗,讓人看見了遠方的景物,開啟的是無限延伸的空間與想像。我們無法,也不想用單一的觀點敘述清大藝中的故事,於是我們邀請了許多人一起來幫我們完成這本書。
藝術中心最珍貴之處是擁有許多朋友,來過校園的藝術家、音樂家、義工、工讀同學、前任的主任,以及過去與現在的工作同仁都為這個園地做了許多。我們儘量邀請他們來,共同講述藝術中心一路走來的歷程,以及發現未來前進的方向。這本書只能用平面的方式,以及有限的篇幅表達,而且勢必掛一漏萬,我必須向未被邀請或提及的朋友們致歉。從構想到完成,編輯這本書所經歷的時間超過原先的預計,而且其間發生了許多沒有想到的事情,我相信為它投入心力的人都和我一樣有複雜而難以形容的心情,但願讀者們能從字裡行間瞭解我們溢於言表的心意。
一開始我們就問過自己,這會是一本怎樣的書。我曾經很輕鬆的想,也許是一本教育改革的書。不過,我們該給大學生什麼樣的教育,那並不是這本書能夠回答的,我們只想從清大藝中的所見與所為,告訴大家這所大學在一般人的印象之外,還做了不少鮮為人知的努力。當然,對這本書的內容最感興趣的人會是曾經參與過我們活動的藝術家、義工、同學、老師與工作人員,而探索大學校園該有的生活方式卻是更多人關切的事,我們認為,關心藝術、關心大學裡美學教育的人,乃至於關心大學教育發展的人,都會對這本書的內容感興趣。
大學應該追求卓越,我們換個角度,藝術中心不是高等教育評鑑的項目,表現如何也沒有具體的指標,可是我們一直努力在做,也會持續努力做下去。究竟為了什麼?就為了那許許多多有夢想的人,不管是現在有、曾經有,還是將來有。
(摘錄,劉瑞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