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葡萄酒煉金術∕楊子葆
新民兄出版了他的第三本葡萄酒著作。接續前兩本《稀世珍釀》與《酒緣彙述》為本地葡萄酒愛好者所開展的新視野,以及引申出來的新境界。前兩本書後經大陸浙江科技出版社發行簡體字版,獲得了二○○七年「馬德里世界美食美酒圖書展」(2007 Gourmand World Cookbook Awards,Madrid)「世界葡萄酒書類」之首獎(Best Wine Book in the World), 這些著作皆已獲得世界級的肯定,真值得為新民兄祝賀。 而這本他自嘲「挑挑揀揀而飲,零零落落而記」的新作,更進一步地帶著我們倘佯葡萄酒精緻文化,就像一位鍊金術士一樣引領我們進入一個陌生、玄妙、深刻而又處處充滿驚喜的神祕國度。
是的,昇華了的葡萄酒就像鍊金術一樣。法國哲學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曾有過類似的說法,他認為:「葡萄酒是一種轉換物質,能夠逆轉情 勢與狀況,從物體中萃取出它們的對立特質─例如讓一個柔弱的男人變得剛 強,或是讓一個沉默的人喋喋不休。這是鍊金術的古老傳承,是葡萄酒變化與 無中生有的哲學力量。」
新民兄是留學德國的法學博士,而在德國文學中,最知名的鍊金術士就是偉大作家歌德作品中的浮士德博士。浮士德是一位鑽研學問而忘卻時間流逝的哲學家、科學家以及廣義的鍊金術士,他為求能夠追回過去,竟與魔鬼交易,而以靈魂換取青春肉體。且不論浮士德的悲劇意義,但透過一種人為努力,居然能抗拒、甚至逆轉自然歲月,應該可以說是鍊金術的最高極致了。
在我看來,《揀飲錄》的鍊金術雖然沒有浮士德傳奇那麼不可思議,卻的確有融合與提昇本地葡萄酒文化兩種「文化撕裂」的可能。有趣的是,這兩種可能正好呼應兩位傑出德國學者在二十一世紀所提出來的獨特美學觀。其一,是施密茨(Hermann Schmitz)所闡述的「身體現象學」。這位德國哲學家提出「肉體」不等於「身體」的 精闢論點:肉體固然有味覺、嗅覺、觸覺等等形而下的感官知覺,但身體卻還能感受情感、想像、欲望等等形而上的抽象經驗,這是將傳統認為虛無飄渺心靈拉入身體感知範圍的新嘗試。施密茨當然反對生理決定論,卻也不掉入心靈決定論的窠臼陷阱,他將外物與整合感官、情感的身體交會相遇之狀態稱為「震顫」,是奠基於肉體,而更超越肉體的整體感知,突破過去傳統哲學身心二元對立論的慣性限制。
新民兄在欣賞葡萄酒時所強調,以文化知識為基礎的「跨界聯想」與「時空神遊」,其實正是踏穿本地僅以肉體感官欣賞葡萄酒「鐵門限」的一種突破,以及融會身心經驗的一種啟蒙。其二,則是伯梅(Gernot Bo?Nhme)所倡議的「氣氛美學」:「氣氛並非獨立飄搖於空中,反而是從物或人,以及兩者的各種組合發生開來而形成的」;因此,「氣氛是一種空間,也就是受到物與人的在場及其外射作用所薰染的空間」。真正的美,是物我交織、一大片整體式的感知,絕不可拘泥於物我二元對立論的框架,更不能淪落到一切物化、消費主義的窘境。
《揀飲錄》珠璣文字裡所呈現對於葡萄酒的熱愛,以及對於葡萄酒文化情緣的珍惜,令人印象深刻,纏綿深處,物我兩忘,借用作者對於境界的期待:「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本地罕見的氣氛美感於焉出現……
新民兄出版了他的第三本葡萄酒著作,我很樂意推薦這本獨特、鍊金術似的、他在中央研究院研究空檔的「揀飲」產出。尤其這位葡萄酒鍊金術士在承接大法官重擔之後,再不見這類精采文字,下一本書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愈發顯得眼前這本書的珍貴。嘆息之餘,讓我們一起為這本難得的好書舉杯,祝大家能夠體會縫合 撕裂、靈肉合一、物我相融的葡萄酒 之美,祝大家身心健康。
Sante L a` tous !
自序─
挑挑揀揀而飲,零零落落而記∕陳新民
國慶過後不久的一個午後,豔陽 高照,研究室內也感受到熱浪逼入, 令人神消意散,沒有工作的興致。適 時,資深的影評人,也是台北最受歡 迎的葡萄酒講師呼喜雨兄,給我攜來 日本大導演山田洋次的「武士三部曲」 的錄影帶,以及一瓶冰鎮過、且是我 最喜歡的德國萊茵溝地區的約翰尼斯 堡遲摘酒(Schloss Johannisberg, 2007, Spa Ntlese)。喝著這杯二○○七年份, 屬於近年來最好年份的德國遲摘酒,一面聊聊山田洋次這位我們當學生時 心目中的「叛逆英雄」(畢業於日本東 京大學法律系,卻投身到電影行業當 個「法界逃兵」)的作品,著實再愜意 也不過。 看到研究室內到處是一堆堆的法律與葡萄酒的書籍,以及成箱打包 的資料,知道我正為告別研究院的職 務而忙碌著。
呼兄遂建議我:何不將 近年來所寫的酒文也一併出書,作個 「出清」,譜成一部〈酒譚三部曲〉? 我掂了掂手邊文章,居然累積有近 十五萬字之多,足夠出一本小集子 了,遂採納了呼兄的雅教。恰巧不久 之後,積木文化前總編輯蔣豐雯及前 副總編劉美欽兩位女士,也來訪邀我 加入出版行列,於是乎敲定了本書的 出版計畫。 本小集之所以取名為:「揀飲 錄」,乃是想到「揀飲挑食」這句成 語。這句話本是古人期許君子養身處 事之道,寓有:「有所飲、有所食; 有所不飲、不食」。處事做人亦可寓 及「有所為,有所不為」之衍意。但不 知何時何故,這句話卻被誤解為「偏 食」的不良飲食習慣。
但是, 年過半百後, 中年毛病 一一上身,原來為「攝取多方營養」考 量的「不可挑食」,早已不管用矣。醫 生一再勸誡的「忌口令」,正是要我 等「謹慎挑食」。而品賞任何一瓶葡萄 酒,不正是需要挑剔杯子、溫度、搭 配的食物,以及相關(愈多愈好)的資 訊?我又想到,這幾篇文章都是「挑 挑揀揀而飲」,而後「零零落落而記」 的小文,何不就以「揀飲錄」名之? 名經濟學家高希均教授曾有一 句名言:「本行要內行,非本行要不 外行」,實行起來恐怕並不容易。就 以鑑賞美酒而言,我的本行是公法 學,入這行已滿三十年,也只能夠說 剛跨進門檻,尚未能達到通徹瞭解其 「堂奧」的程度;至於業餘嗜好的「酒 學」,大概就只能徘徊在「似懂非懂」 之間吧!
研究公法學是一段孤寂與深奧 的旅程,往往摸索了好一陣子,始終 無法覓得國學大師王國維所稱:「那 人正在燈火闌珊處」之情境。神疲力 乏之際,一杯美酒,幾頁介紹美酒典 故的資訊,立刻可將我的思緒拉到千 里外的古堡與田園之中,果真是一場 「異國神遊」。「神遊」歸來後,我隨 即雪泥鴻爪般地記述一二。本書也因 此難免沒有一定的體系與格式,謹敢 聊供美酒同好者與我分享若干共同神 遊的經驗吧!所以這本「零落之作」, 自然不能滿足酒國英豪與品酒大家的 法眼,如有未符尊意之處,還望不吝 多予指教為盼。
本書承蒙鄉前輩歐豪年大師慨為賜題書名,積木文化的熱心安排,輔仁大學教授楊子葆兄賜寫序言,精美照片多出自藝術鑑賞家王飛雄兄之手。有了他們的協助,才使本書能夠順利出版。本人理應在此由衷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