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嫁妝菜
嫁妝菜是新娘帶到婆家的一種私房傳家菜,所以嫁妝菜算是是延續家族情感的一種味道的傳承,是屬於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所專屬的私家美味,而這些帶過來的獨一無二的菜香味,自然可以讓新嫁娘一解思家之苦,我想不少古早味也是藉由這些嫁妝菜才得以一代一代傳下來。
我外祖父在台南市赤崁樓旁有個舊宅,那是間古色古香的三合院古厝,只可惜在光復前三個月被拆掉了,光復後一度成為康樂台,現在則是市政府的停車場,對面巷子則是我姆婆的娘家,姆婆平常最喜歡來我外婆家串門子,姆婆說我外曾祖母在劉家十分有名,因為當年她嫁進時帶來的嫁妝最多,而據說外曾祖母有名的還不只是嫁妝多而已,陪嫁的婢女也很多,誇張的是,她還帶來一名總鋪師,這在當時相當希罕,原來外曾祖母的父親對女兒一向寵愛有加,所以最後連總鋪師都一併送給夫家,所以外曾祖母家的大菜自然也都傳過來劉家,如鹽醃肉、雙緣佛手、鳳眼、蛋臊等等,這也是讓我的外曾祖母在劉家特別受到重視的原因之一。
外曾祖母的人氣嫁妝菜:鳳眼
說起我的外曾祖母當年嫁入劉家,讓人最為歡欣的非?鳳眼?這道嫁妝菜莫屬,據說這菜在盤子上擺開後,如同一顆顆睜大的眼睛和大家遙遙相對,極盡視覺之享受,這邊我們所謂的?鳳眼?其實是用絞肉加荸薺、剁碎的珠蔥、魚漿等等調成八寶漿,然後用手捏成每顆直徑約五公分、厚約三公分的小肉餅,接著在上面擺半顆蒸熟的鹹鴨蛋,鹹鴨蛋週邊則用剪成約半公分長如同眼睛外型的香菇來框住,最後放在蒸籠蒸約半小時左右,所以當菜端上桌時只見一顆顆的眼睛睜大著眼,外型討好又新奇有趣,所以經常讓賓客們驚豔不已。
其實古早的酒家菜也有一道菜叫做?鳳眼?,只不過做法略有不同,酒家菜是用裝醬油的瓶蓋,裡面塞了八寶漿,上面再剪一塊圓圓的香菇擺在上面,香菇上再擺一顆鵪鶉蛋,蒸好後叩出來擺在盤上,外表看起來比較沒有戲劇性,也許有人會問你醬油瓶蓋不是很小嗎?但是五十年前的醬油都是很大一瓶,醬油瓶蓋直徑將近三、四公分,所以這酒家菜的鳳眼跟我外曾祖母的嫁妝菜大小也相去不遠。
不過到了民國四十年左右,我的外祖母又將這道菜稍作改良,她要佣人以白蘿蔔切成直徑五公分、厚約二公分,將肉餅厚度減為一點五公分,用白蘿蔔墊在八寶肉漿下蒸熟,這樣菜就又多了白蘿蔔的香甜滋味,因此又被稱為?白玉鳳眼?,後來我的三舅媽又將它改為用刺瓜代替白蘿蔔,又稱為?翠玉鳳眼?,結果到最後我發現大家更偏愛翠玉鳳眼,因為蒸熟時會流出湯汁,能讓整道菜口味更鮮甜,我們家中大小都喜歡這道帶有戲劇性的菜,但我則對外曾祖母帶來的原始鳳眼最情有獨鍾,因為吃起來肉質鮮甜,一點都不會膩。
也不知何故我超愛吃這道?鳳眼?,我料理出的?鳳眼?也很受長輩喜愛,有次我借廟埕前將幾道古早味和幾位師傅交流,沒想到這幾位師傅們認為這些古早味手續太繁複,興趣缺缺,反而是在旁圍觀的民眾興緻勃勃要求試吃,尤其對?翠玉鳳眼?特別有興趣,有位先生還要求帶幾塊?翠玉鳳眼?回家,隔天那位先生竟找上門來,央請我為他下個月娶媳婦的宴席中掌廚,這令我有點傻眼,因為我只是對古早味有些興趣,並非辦桌師傅,最後我又做一盤?翠玉鳳眼?送給這位知音。
我外祖父家的新嫁娘進來時都會帶幾道菜進門,而女兒出嫁時也會讓她們帶幾道菜過去夫家,大姨曾告訴我當年她出嫁時,我親外祖母不但幫她準備不少珠寶,還自外面聘一位總鋪師過去幫忙兩年,可見當時的大戶人家對於嫁女兒這件事有多麼注重。
外曾祖母的手路菜:鹽醃肉
外曾祖母家在豬肉的料理上,也有一道鹽醃肉,製作方法特殊,後來家族的人都說這就是「台式火腿」,我的姆婆不會煮飯,但每每回憶家族裡的菜餚,最讓她懷念的就是這一味,它吃起來皮很Q,白白的肥肉竟然有點脆,瘦肉卻是滑嫩得幾乎沒有纖維,上菜時通常會切成一片一片的鋪在盤裡,據說鹹醃肉的由來,是因早期的大戶人家想吃火腿,但是在台灣氣候並不適合製作,於是就有總鋪師研發出這道鹽醃肉。
我從小便聽過這道私房菜,但卻無緣品嚐過,於是我致電給舅舅,想找出這個味道,他說還記得小時候每到冬天,因祖母愛吃這道菜,餐桌上偶爾會出現鹽醃肉這道菜,原來早期的人家得等到中秋過後,天氣變涼了,才會開始製作鹽醃肉,要做時得去買豬的後腿「腳庫」部位回來,先剔掉骨頭,再放到一個擺了好多鹽的盆子裡,不斷搓揉腳庫,要不停的搓揉四、五十分鐘以上讓它入味,肉經過不斷搓揉才會「活」起來,之後用紗布蓋著,放在比較陰涼的櫃子裡,隔天拿出來,用繩子將肉捆緊,放進蒸籠用大火蒸,蒸好之後拿出來擱著讓它涼了,再切成薄片吃。
我在我的一本著作也曾提及如何製作這道家族嫁妝菜鹽醃肉,我花了很多時間去追尋它的做法,也一試再試,最後終於成功了,我心中滿是歡喜,能留住老味道的感覺真的很美好。
很有意義的嫁妝菜:雙緣佛手
我外婆家有一道傳家的「雙緣佛手」,也是外曾祖母的嫁妝菜之一,它不是用滷的而是用蒸的方式來處理,也是採用剔除骨頭的豬腳,有二種製法傳下來,一種是豬腳表面只抹一點鹽,外層的皮肉保持白色,裡面塞的不是魚翅,而是紅糟肉;另外一種方式吃起來酒味較濃,是剔骨豬腳加了香料和酒一起醃的,外皮有點五香粉的顏色,但裡面也是塞紅糟肉,這兩種口味吃起來截然不同,白色的吃起較清淡,而加了酒的香味撲鼻,兩者都很受歡迎。
我的母親說「雙緣佛手」在她娘家是夏天常吃的一道菜,做好的「雙緣佛手」每片會切成一、二公分厚,不可以切薄片,太薄了就嘗不到兩種肉混合的特殊滋味;我還記得姆婆說只要聽到外曾祖母說要吃「雙緣佛手」時,她就會上門一飽口福,所幸姆婆會吃也會說故事,否則這道菜早就失傳了。
做「雙緣佛手」要將去骨的豬腳和甘草粉、小茴香、花椒、鹽、酒揉半小時,記得姆婆說在搓揉時要施點力氣,如此蒸出來的肉才會更鮮嫩,肉的纖維會變平順,肉質會細滑一些,而塞在中間的紅糟肉醬則要用肉質較嫩的梅花肉,要先不斷按揉拍打,之後放在鍋子裡蓋起來,還要放在蔭涼處擱置一天好入味,這時醃過酒的肉會稍微發出特殊香味,再不斷用筷子將紅糟肉塞進豬腳內,並隨時調整豬腳外形,最後在豬腳上面用布袋針綿線縫合,看起來就像是隻完整的豬腳。
料理時將塞飽的豬腳放到蒸籠,以大火蒸三小時,之後關火,用「靠鼎」方式讓它慢慢降溫,為了保持豬腳外皮的完整性和肉質均勻,不讓肉質產生變化,必須摸到鍋子不燙時才可掀蓋,端到桌上等它涼了,才切成一、二公分的厚片端上餐桌上。
我覺得「雙緣佛手」的皮好Q,一點都不油膩,皮下的肥肉竟有微脆的感覺,裡面的肉有二種口味,紅糟肉略帶有甜味,肉質軟軟有彈性,而外層的豬腳肉和紅糟肉是不同的肉質,吃起來滑嫩,沒有纖維感。雙緣佛手外層的肉和鹽醃肉有點像,姆婆表示當初取它為雙緣,是聽長輩說是因兩種肉有緣在一起,也可相融合,也就像是夫妻,所以我認為這是一道很有意義的嫁妝菜。
姆婆說這道菜也不知在嘉義外曾祖母家傳了幾代,是道有意義的嫁妝菜,這道豬前腿肉加上嫩的五花肉,兩種截然不同的肉質各自配有不同的香料,再塞成一隻完整的豬腳,混合一起去蒸過,風味卻如此均勻協調,就像期許一對來自不同家庭的親人,各有自己的性格,卻能融合一起組成一個美好家庭,就像是「雙緣佛手」的有緣,所以當全家人在品嚐時也可以體會到對婚姻的期盼。
母親的美味傳家菜:蛋臊
我母親嫁給父親時,就已無婢女可以陪嫁了,要外聘也不可能,所以我的曾祖母請了「燕官」阿嬤來幫忙,她教了母親一道「蛋臊」,這道菜是配稀飯的最佳組合,作法非常簡單,但手腳可要迅速俐落。
作法是先將鍋子燒熱,放進兩湯匙油,在油八分熱時敲三顆鴨蛋下油鍋(千萬不要將蛋打進碗裡打散),然後要不斷鏟動鍋中的蛋讓它均勻散開,變成碎丁,淋上醬油,再快速加上早就爆香好的蒜頭酥,拌炒一下馬上起鍋,這道傳了百年的失傳菜,算一算都已經傳了六代,現在也成為我們家中的家傳菜,我經常炒給家人吃,每次全家人都吃得津津有味。
這種「嫁妝菜」的風俗很有趣,因為我發現我母親家的女人竟沒有一個會作菜(因為以前的人都有婢女或廚師幫忙做,所以或許是因為這樣所以沒人傳到好手藝),所以有的連要講個菜色都無法完整呈現,只有我的姆婆是這方面的專家,雖然她也不會作菜,但只要她吃過的菜,就能說出是怎麼料理的,所以大家都說姆婆是家族裡面最能幹的女人,不僅會理財,幾乎沒有事情可難倒她,而我從小常跟著姆婆,在這方面也多少耳濡目染。
六姨沒學好的嫁妝菜:清蒸魚頭
二十幾年前六姨帶著六姨丈來台南玩,我先生帶著六姨和我娘家的人到台南市石樁臼吃虱目魚粥,六姨丈猛盯著攤位上的清蒸魚頭不放,貼心的老公就趕快要老板拿幾顆魚頭給六姨丈品嚐,只見六姨急忙喊:「不要給他吃魚頭。」此時知情的人全部低頭看著自個兒碗裡的稀飯,只有我老公不懂事的招呼著要六姨丈多吃一些魚頭,六姨丈吃了魚頭竟然很開心地笑出來,一盤又一盤的吃起來,而此時我發現六姨表情卻怪異無比,讓我有點不好意思,因為當年六姨嫁到基隆時帶去的傳家菜就是?清蒸魚頭?,可是我這六姨並沒有學到好手藝,又沒有親人可跟著到基隆,所以她只好胡亂煮一番,反正大家也不知道原始口味是什麼樣子,所以她做的?清蒸魚頭?口味如何就可想而知了,這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不能說的祕密,只見我六姨丈吃了這外面做的好滋味魚頭,滿心歡喜的抬頭說:?原來清蒸魚頭這個味道這麼美妙呀!」
二舅媽的拿手嫁妝菜:打魯麵
我二舅媽帶進來的嫁妝菜是大家最歡迎的,她熬的地瓜粥好吃到連我父親都常提著鍋來帶回家,雖然我也很好學,但這道熬地瓜粥的功夫我卻也只學到六、七分,二舅媽是有名的大美女,人美手也巧,是所有舅媽中間最會做菜的,每逢近親結婚時,大家都會央她負責指導打魯麵,而每個小孩只要聽到這場喜宴是由二舅媽負責打魯麵,無不卯足勁爭取到喜宴場中,只是為了嘗二舅媽的魯麵,我記得九歲那年,小舅舅要娶媳婦,我因為上課而無法參加,但年幼的我竟在前一天就拿著碗從民生路走到民族路外祖母家,拜託二舅好歹一定要留一碗魯麵給我,這也變成親屬間常提起的趣談。
嫁妝菜是新娘帶到婆家的一種傳家菜,所以我覺得嫁妝菜也算是是延續家族情感的一種方法,而且是專屬於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的私家美味,這些帶過來或傳承下去的獨一無二的陣陣菜香味,不但可以讓新嫁娘一解思家之苦,相信有不少古早的台菜也是藉由嫁妝菜才得以一代一代被傳下來,所以當我們去思考這些菜時也不禁要佩服老祖先的用心良苦。
BOX1來吃姊妹桌
百年前的大富人家嫁女兒前一晚,也是有「吃姊妹桌」的風俗,當晚的席上一定準備十二道菜,一定會有一大鍋白飯、六道葷食(包含雞、魚、肉、豬肚、肉丸、魚丸)、六道素食(有皇帝豆、芋頭、紅棗等六樣素食),一定要有肉丸,表示萬事圓滿,在席上還會分「姊妹金」,新娘會從米斗裡抓把米分給在座的姊妹,就稱為分姊妹金,這時每位新娘的姊妹、閨中好友們都會默默收下姊妹金,心中暗自傷感,因好姊妹從此將分離了,在吃姊妹桌時新娘子必須不斷的哭著,表示捨不得離家,眾人卻要講吉祥話祝福新娘子,在新娘子嫁離家時要特別注意,不要踩到「戶定」(門檻),因為新娘子已經和姊妹告別了,如果踩到「戶定」,據說新娘子將來就會背叛娘家,會忘記娘家的恩情,而且當年的新嫁衣是不可以有口袋的,因為若不小心裝了娘家的錢,不就等於把娘家的財氣帶到夫家去。
BOX2嫁妝一牛車
早年富有人家嫁女兒時,嫁妝都極盡鋪張炫耀,陪嫁的嫁妝大都是家具、箱櫃、衣服、錦被、手飾、金銀銅鐵器皿等等,還一定要有成套的梳妝台,大件的嫁妝是用牛車載著,小件則是用盛架裝著,由一群人抬著成為一長串的隊伍,浩浩蕩蕩的一路抬到男方家,也可讓沿路人家知道是有錢人在風光的嫁女兒了,當年大富人家送的嫁妝叫做「全廳面」,不但包括新娘房、大廳、廚房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物,甚至連棺木都是嫁妝,表示新娘子終身不需要使用男方的財物。
那時富有人家的新娘出嫁前三天,女方就會將嫁妝送至男方家,這個儀式叫「迎嫁妝」,男方則要準備酒菜接待媒人,還要包紅包給抬盛架的工人,有錢人家的嫁妝最少要有八仙桌二張、西式櫃子一對、二張以上的貴妃床、鏡屏一座、婢女二名以上、洋氈兩張、錦被四張等等,洋洋灑灑總共要九十件以上,才能風光的將女兒嫁出,所以有人會笑稱嫁女兒像是「著賊偷」。
古時候結婚當天還要找位福壽雙全的婦人,手拿著用米斗裝的五穀豆,在新娘上花轎前,將這些五穀豆在轎前內外灑一下,認為有驅邪避煞的作用,後來時代進步,結婚雖不坐轎子,改坐轎車,但還是會灑米來取代五穀豆灑在車子內外。
姆婆常受邀扮演這位福壽雙者的長者,她告訴我撒五穀豆時還要喃喃的唸著:今日新人遠降來,喜神福神兩邊排,開門兩廂皆為吉,今請新人下轎來。另有一句我覺得很有意思:一撒如花似錦、二撒金玉滿堂、三撒咸亨慶會、四撒華閣蘭堂、五撒夫命富貴、六撒永遠吉昌、七撒安康祖壽、八撒子孫興旺、九撒凶神遠避、十撒八大吉祥。
你或許好奇我怎麼還記得這些話,這可是我小時候就聽過,長大之後姆婆還特地抄給我保留,以防日後我年紀大了受邀時不會唸這些詞句就糗大了,只是姆婆沒想到時代變了,我根本不需要做這些事了。
姆婆說當年新娘上轎子後,絕對不能回頭觀望,這表示從現在開始要過新生活,不可以留念娘家,才不致淪為「坐回頭轎」的命運,因為當年沒有離婚制度,坐回頭轎就是被男方休妻的意思,當新娘上轎之後,家人會把新娘前一天的洗澡水從花轎上頭澆下去,表示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永遠不能再回頭了,而且從今開始她是別人家的人,家裡的財產就無從過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