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
前山客家人在日治時期因為各種原因陸續遷徙到後山,開墾荒地,落地生根。客家文化在後山滋長茁壯,但由於時空差異,導致產生些許改變,尤其在整個大環境的影響下,客家語言也跟著改變了。本論文著眼於客家話的語言接觸現象分析,以下分別說明。
壹、音韻演變方面
一、閩客語言接觸的語言現象
花蓮點、台東點出現的聲母演變:n?l、b?m以及k→k’送氣成分消失現象都與閩南語聲母自由音位特徵有關。韻母演變方面,受閩南語文讀音半高元音o的影響,u→o元音低化現象很普遍。
二、原客語言接觸現象
花蓮點的聲母送氣丟失現象分別出現在清、濁聲母,這是受到南島語的不送氣特徵影響。例如:「普」通車pu、「討」錢to、「甜」粄tiam、「族群」tsuk。
臺東點的聲母呈現閩南話濁音不送氣、官話中古濁音仄聲不送氣現象,這說明南島語不送氣特徵固然保留,卻也吸收不少語言異質性成分。至於韻母演變共有元音低化、高化、後化、弱化、消失,以及-m→-n等等現象。
三、客客語言接觸(四海腔)現象
(一)、聲母方面:四海腔音韻分別出現在止攝開合口的章系、微母、喻母;流攝開口知系、章系、影母;效攝開口知系、章系、喻母;臻攝開口知系、章系。
(二)、在結合類型方面:共有BAA、BBA、ABA、BAB四種類型。
四、國客語語言接觸現象
後山客語的舌尖面音摩擦成分有年齡層的差異:中年以上者仍然保持舌尖面音,中年層以下接近於舌尖前音。至於青少年受國語環境影響更明顯。
(一)、入聲演變為喉塞音:中古三種塞音韻都有演變為喉塞音的趨向,不僅音節拉長,而且收音部位不明顯。例如:練「習」si?、其「實」sii?、「落」實lo?。
(二)、元音低化:u→o。例如:大「風」fu?→fo?、「空」氣k’u?→k’o?。
(三)、雙脣鼻音尾讀作舌尖鼻音尾。例如:「心」肝sim→sin、「三」儕sam→san。
(四)、全濁清化後送氣成分消失。例如:進「步」p’u→pu,「造」反ts’o→tso。
貳、詞彙演變方面
客家話和強勢的閩南語、國語接觸時,依照詞彙接觸的規律,客語成為“輸入”者,接著“雙語”的成分出現了,最後是“替換”的階段。客家話仍有為數不少的舊有詞彙流通於老年層口語,但是環境改變,日久不用,也可能逐漸消失。至於輸入的國語、閩南語則是普遍通行於中年層以下的口語交談,詞彙的輸入固然可以產生「文化增補」的效果,相對的,詞彙替換就導致「文化減損」。強勢文化挾排山倒海之力而來,其擴散的力量與影響卻是逐日加深,尤其使用者心裡無形層面的感染力是無法估計,客語的斷層由這裡可以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