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學習之路是蹣跚且難行的,人類為了打造共同的願景與理想,透過集體性學習將組織轉化。如詹姆斯威廉所說:「這個世代最驚人的發現,是人類可以透過學習改變其內在態度,進而改變外在生活觀點」。
一個有目的的社會系統,具有三個交互相關的任務:(1)組織自我的發展;(2)組織組成與個體的發展;(3)組織所隸屬的較大範圍,如社區國家與星球的發展。集體學習有助於此三種任務妥善的處理,且有更甚於以往所作的努力。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1 項符合
組織學習:我們如何共同學習的圖書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 235 |
iRead灰熊愛讀書 |
經營管理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雖然,學習之路是蹣跚且難行的,人類為了打造共同的願景與理想,透過集體性學習將組織轉化。如詹姆斯威廉所說:「這個世代最驚人的發現,是人類可以透過學習改變其內在態度,進而改變外在生活觀點」。
一個有目的的社會系統,具有三個交互相關的任務:(1)組織自我的發展;(2)組織組成與個體的發展;(3)組織所隸屬的較大範圍,如社區國家與星球的發展。集體學習有助於此三種任務妥善的處理,且有更甚於以往所作的努力。
「學」而時「習」之 不易樂乎!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吳惠林 強力推薦
人生的目的是什麼?這看似一個稀鬆平常的問題,其實是個「大哉問」,而且往往年齡愈大愈感到迷惘。由於每一個人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會思考的生物,人人手中各有一把號,由而各吹各的調,畢竟人是主觀動物,有著各自的「價值判斷」。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尋出一個通則,以「人生是一連串追尋幸福的過程」來籠統涵括,想必大家沒有異議吧!雖然每個人的幸福所包含的元素可能不同,而且各個元素的權數也人人各異,即使是同一個人,時空不同也會有不同的幸福元素。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不斷追尋幸福的過程中,必須受到外在環境的制約,也難免與他人接觸。即使外在環境的制約力異常強大,活生生的個人還是有著自我選擇的自由空間,而如何激發潛能,如何增強自己的能力,就是追尋幸福人生的自自然然行為。那麼,如何自我提升並將潛能發揮到極致?
古聖先賢有言:人之異於禽獸,幾稀矣!這個幾稀可說是智慧,也可說是「學習」能力,推而廣之,「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試誤」(trial and error)就是人的重要特質。「學習」也許是人的本能,學習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失敗,如何在錯誤、失敗中學習,讓失誤、失敗機率降低,讓自己的能力不斷提升,是很重要的。那麼,什麼樣的學習方式最有效呢?自己悶著頭摸索,抑和他人一起學習,或者有更好的方式?在試著提出答案前,我們先來看幾則小故事。
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絕活
第一個故事刊載在《大紀元周報》(現已改為《大紀元時報》)69期9版〈來買山東饅頭喲〉這篇小文,作者黃德芬小姐在描述這家饅頭店的溫馨點點滴滴之後,特別闢一小欄記述做可口饅頭的「撇步」。當中說到做饅頭的秘方之一,是不用發酵粉而用老麵(所謂老麵就是當天剩而放到隔天的麵糰),因為它是天然發酵的,吃到口中與唾液混合產生的風味不是加糖可以取代的。這項秘方一說破,別人就可利用,比較不會有困難。不過,另一項撇步「揉麵的次數」,可就只能意會了。它涉及「多少份量、要幾次可達最佳狀態」,多了、少了都達不到最佳狀態,而往往也就只有那麼「一點點」的差別,味道也就「失之毫釐、謬以千里」了,而老師傅「一過手」就知道呢!黃小姐在文末會有「隔行如隔山」、「吃到嘴裏才算數」的感嘆,真是良有以也!
這個故事告訴我的是,真正珍貴的秘方就在那個「動作」的拿捏,即使師傅可以用口說出如何扭、如何揉,以及次數多少等等,實際上「恰到好處」是言傳不得的,並非當事人故意「藏私」,的確是「不知怎麼說」啊!或許說不定連當事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扭、如何揉的呢!這個故事讓我立即想
到第二個故事,那是1984~87年日本松下電氣公司開發「家用自動烤麵包機」的故事。
話說松下公司當年所欲模擬的做可口麵包的「技巧」並未失傳,因為當時老師傅還在人世間。松下公司的開發人員利用x光照射大師傅和機器揉出來的麵糊,嘗試比較其異同,卻得不出任何要領。後來,開發人員親自跟隨大師傅從頭開始學習搓揉麵糊,終於發現大師傅不僅有拉扯動作,還有大師傅自己也從來不知道說的,當然自己也沒察覺到的「扭捻」動作,而這個「扭捻」動作才是決定烤出來的麵包是否可口的關鍵技術。
「做中學」還是比較實在
雖然松下公司幸運地開發成功麵包機,還是經歷了一段艱辛過程,而且是在利用實際模仿的「做中學」方式,才勉強成功,這也間接印證過去中外都通用的「學徒制」之可貴,相對也反應出電腦及現代科技的速成模仿之不夠道地。其實,我們也可合理懷疑松下麵包機烘焙出來的速成麵包,應比不上老師傅的手藝吧!
第三個故事是三百多年前,義大利一位識字不多、名為史特拉底瓦里的木匠,例行生活中製作的小提琴,被認為是琴中極品(現在已成全球珍貴的典藏品,台灣台南的奇美博物館裏就有一把而名聞國際)。歷年來不斷有人應用顯微、化學、數學、電子學等等現代尖端科技,嘗試複製或製作媲美該小提琴,卻都沒成功,主因不在材料,而是不知如何重複製作「技巧」。
第四個故事是,一個很會游泳的人,我們說他游泳「技巧」很好。從他在游泳池裡一再游來游去,一般人大概都能看出他的動作遵循某一套規則(或者說,他的肌肉運作呈現某一套操作規則)。熟悉浮體力學的人也許還會說,會游泳的人之所以不會沉下去的道理。他的呼吸方式和不會游泳的人不一樣,亦即,吐氣時,他不會盡吐胸中之氣,吸氣時,他則比平常人吸入更多的空氣;如此呼吸可以保持較大的浮力。不用說一般泳者,即使是游泳教練,也不一定說得出此一讓泳者保持浮力的呼吸之道。同樣的道理,假設使史特拉底瓦里再生,他也許說不出自己何以能成功製作名琴的操作規則。游泳的例子說明技巧普遍具有知道做(know-how)出操作規則,但不知道說(know-that)出此操作規則的特性。
以人為本的組織學習
這些事例都顯示出真正寶貴的知識和技術其實是很難言傳的,也是無法速成的。長期間的「做中學」或許可以學得七、八分。在當今科技日新月異的知識時代,情況是否改變了?學習的方式是否變得容易了呢?附著在特定個人身上的「無形知識和技術」可能依然需要學徒式的長期跟隨、模仿,才可學得幾分,但一般性的知識及技能的確可經由科技的進展而方便學習。俗話說:眾志成城。個人學習總不如大夥兒一起「相互激盪」來得有效,因而「組織學習」乃應運而生。不過,不可否認的是,組織學習的主體仍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人」,到頭來成果仍落實在個人身上。
到底「組織學習」是什麼?個人在組織學習中扮演的角色如何?個人學習和組織學習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在這本既可做教科書,又可當一般性閱讀著作的《組織學習》中,作者循序漸進,由為何組織學習躍起、組織學習中困難點何在、組織學習的週期為何、如何評估組織學習、管理者和個人成員的角色和責任、促進組織學習應有的文化,以及組織學習和組織學習民主化之關係等分成十一章作完整介紹,並且以兩個附錄分別將組織學習定義的有關文獻和專有名詞或術語作編纂和解釋。
透過本書,相信讀者可獲得「學習」的樂趣,不過,不要忘記的是,應時刻懷抱著「善心」,如此,組織學習或可真正發揮「團結力量大」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