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他們都是猶太人!
愛因斯坦∕史蒂芬.史匹柏∕前美國央行總裁葛林史班∕量子基金創辦人索羅斯∕戴爾電腦創辦人麥可.戴爾∕微軟執行長巴默∕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費曼∕保羅紐曼∕《慾望城市》莎拉潔西卡派克∕CNN脫口秀主持人賴利.金∕魔術大師胡迪尼∕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前美國財政部長魯賓∕哲學家斯賓諾莎∕搖滾巨星鮑伯.迪倫∕《世界是平的》作者佛里曼∕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名主播芭芭特華特絲∕《我的左腳》丹尼爾.戴.路易斯∕《畢業生》達斯汀霍夫曼∕哲學家安.蘭德∕諾貝爾經濟學獎米爾頓.傅利曼∕導演伍迪.艾倫∕時尚設計師凱文克萊∕喜劇演員比利.克里斯托∕賀喜巧克力創辦人米爾頓.賀喜∕甲骨文創辦人艾利森∕牛仔褲發明人李維.史特勞斯(Levi Strauss)∕默劇大師馬歇.馬叟∕導演奧利佛.史東∕超現實主義代表畫家夏卡爾∕哥倫布∕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英特爾創辦人葛洛夫∕紐約市長彭博∕魔術師大衛∕詩人二重唱賽門&葛芬柯∕科幻小說大師艾西莫夫∕小說家卡夫卡∕奧地利哲學家維根斯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波耳∕服裝設計師羅夫.勞倫∕《資本論》作者馬克斯∕《接觸未來》原著小說作者卡爾.沙根∕微軟共同創辦人保羅.艾倫∕維達.沙宣∕雅詩.蘭黛..........(還有很多)
猶太人比例這麼少,人才這麼多,他們如何辦到的?
在生活中及商場上遇到無法可想的難題
當理性思考和概念思考都無用武之地
讓「猶太腦」幫你打開任意門 。
關於猶太人,有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你一定聽說過,但是這次讓我們告訴你完整版:
◎ 一九四四年諾貝爾獎物理獎得主拉比(Isidor Issac Rabi)被譽為實驗物理之父,在接受訪問談到他的成就說,他的一切完全歸功於母親。
◎ 他說:當我們放學時,所有的母親都會問她們的孩子,那天在學校學了什麼。我母親不同。她會問,『你今天在班上問了什麼問題?』」
◎ 猶太人還有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一個拉比問他的門徒:「跑得快或跑得慢的馬,哪一種馬比較快?」答案是:「完全取決於你的方向是否正確。」
你想有個「猶太腦」嗎?別以為跟基因有關係,也不是靠知識,鍛鍊「猶太腦」,要先超越自己的無知。
如何將十一個蘋果公平地分給十二個孩子?
跑得快或跑得慢的馬,哪一種馬比較好?
走鋼索時保持平衡的祕訣是什麼?
猶太一個虛構的傻子村齊爾姆,藏了什麼智慧?
「小心!如果一直朝那個方向走,你真有可能達到那個地方!」這話中又藏著什麼玄機?
來吧!動動你的猶太腦。
作者簡介:
尼爾登.邦德
是位猶太拉比(Rabbi,即猶太教地位崇高的老師),是拉丁美洲的知名作家,擁有多本暢銷書排行榜上榜書籍,包括本書以及大是文化已出版的《錢的教科書》。
他的著作已於美國、英國、日本、韓國、加拿大、俄羅斯、巴西、德國、法國等國出版。
他曾替許多知名企業的員工做在職訓練,包括IBM、MCI和巴西石油公司、荷蘭銀行等。也曾在紐約中央圖書館、波士頓大學美國心理分析學會、聯合國和平會議等機構發表演說。
作者個人網站 www.niltonbonder.org
譯者簡介:
晴天
資深媒體人,現專務譯作。譯著豐富,包括《錢的教科書》(大是文化出版)、《慈悲領導》、《所羅門王的智慧箴言》等。
章節試閱
什麼是答案?
猶太人給人一種印象:總是夾帶另一個問題答覆一個問題。有一則著名的故事是這麼說的。有人問一名猶太人:「你們猶太人為什麼總是夾帶另一個問題答覆一個問題?」這猶太人立即答道:「有何不可?」
一個問題可以為另一個問題添加深度,而且像前述這則故事一樣,還能為另一個問題作答。一個問題既然提出,就已經成為說明過程的一部份,精確寫實論者知道這個道理。做「文書」工作的人,深深了解,即使未必能找出答案,提一份問題清單已經是一種詮釋問題之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猶太學界,拉西這類精確寫實論者極力鑽研的,不是可能的答案,而是可能從文書中提煉而出的問題。這些精確寫實論者的作法是,首先為文書賦予一種絕對意義,將其合理化,之後進行描繪,為周邊的虛無賦予形式。
網路上流傳一個故事,探討猶太人的教育是如何不同於其他民族,這個故事的真實版本出現在《猶太人的思考技術》中......
一九四四年諾貝爾獎物理獎得主拉比(Isidor Issac Rabi)被譽為實驗物理之父,在接受訪問談到他的成就說,他的一切完全歸功於母親。
他說:當我們放學時,所有的母親都會問她們的孩子,那天在學校學了什麼。我母親不同。她會問,『你今天在班上問了什麼問題?』」
的確,猶太人是非常善於提出問題的民族,以下的這故事談到一名希望研讀《塔木德經》的年輕男子:
一名二十五、六歲的年輕男子,敲了著名學者史華茲〈Schwartz〉拉比的門。
「我名叫西恩•高斯坦,」他說。「我來找您,是因為我希望研讀《塔木德經》。」
「你懂亞拉美語(編按:耶穌當時所使用的方言,迄今三千年歷史的閃族語言,《塔木德經》所使用的主要語言)?」拉比問。
「不懂。」
「希伯來文?」
「不懂。」
「你讀過《摩西五經》?」
「沒有,拉比,但不用擔心。我以哲學系最高榮譽生佳績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而且剛完成在哈佛的蘇格拉底邏輯學博士論文。現在,我希望再將《塔木德經》略加研究,使我的教育更全面。」
「我很懷疑你已經可以研讀《塔木德經》,」拉比說。「這是我們猶太人最深奧的書。不過,如果你真的想,我願意給你一次邏輯測試,如果你能通過,我就教你《塔木德經》。」
年輕人同意了。
史華茲拉比伸出兩根手指。「兩個人從煙囪中爬下來。其中一個人臉上乾乾淨淨,另一人灰頭土臉。哪個人洗了臉?」
年輕人凝視著拉比,「這是邏輯測驗嗎?」
拉比點頭。
「那灰頭土臉的人洗了臉。」年輕人有些不耐地說。
「錯了。那臉上乾淨的人洗了臉。這邏輯很簡單。那灰頭土臉的望著那臉上乾淨的,心想自己的臉也很乾淨。那臉上乾淨的望著那灰頭土臉的,心想自己的臉一定很髒。於是那臉上乾淨的洗了臉。」
「非常聰明,」高斯坦說。「再考我一次。」
拉比又一次伸出兩根手指:「兩個人從煙囪爬下來。其中一個人臉上乾乾淨淨,另一人灰頭土臉。哪個人洗了臉?」
「我們已經討論過了。那臉上乾淨的人洗了臉。」
「錯了。兩個人都洗了臉。這邏輯很簡單。那灰頭土臉的望著那臉上乾淨的,心想自己的臉也很乾淨。那臉上乾淨的望著那灰頭土臉的,心想自己的臉一定很髒。於是那臉上乾淨的洗了臉。當那灰頭土臉的見那臉上乾淨的洗了臉,他也洗了臉。所以說,兩個人都洗了臉。」
「我倒沒想到這一層,」高斯坦說。「我居然會在邏輯上犯錯,真讓我吃驚。再試我一試。」
拉比於是伸出兩根手指。「兩個人從煙囪中爬下來。其中一個人臉上乾乾淨淨,另一人灰頭土臉。哪個人洗了臉?」
「兩個人都洗了臉。」
「錯了。兩個人都沒有洗臉。這邏輯很簡單。那灰頭土臉的望著那臉上乾淨的,心想自己的臉也很乾淨。那臉上乾淨的望著那灰頭土臉的,心想自己的臉一定很髒。但當那臉上乾淨的見那灰頭土臉的沒有洗臉,他也不洗臉。所以兩個人都沒有洗臉。」
高斯坦沮喪之至:「我夠格研究《塔木德經》的。請再給我一次機會。」
不過,一見到拉比又伸出兩根手指,高斯坦叫苦不迭。拉比說道:「兩個人從煙囪中爬下來。其中一個人臉上乾乾淨淨,另一人灰頭土臉。哪個人洗了臉?」
「兩個人都沒有洗臉。」
「錯了。西恩,你現在是否已經了解,何以僅憑蘇格拉底的邏輯,還不足以研讀《塔木德經》?告訴我,兩個人從同一座煙囪下來,怎麼可能其中一人臉上乾乾淨淨,另一人卻灰頭土臉?你難道看不出來?這整個問題就是『narishkeit』,就是愚蠢,如果你耗盡一生的光陰,設法解答愚蠢的問題,你的一切答案也只能是些蠢答案。」
以上這段對話,用意並不在於考倒對方,而是揭露重要的事實。猶太人的傳統認為,思考有四個境界:
第一個境界是顯而易見的顯而易見。
第二個境界是顯而易見的隱而不見。
第三個境界是隱而不見的顯而易見。
第四個境界是隱而不見的隱而不見。
「灰頭土臉的人洗了臉」的答案,代表的是顯而易見的顯而易見領域。那「臉上乾淨的看到另一人的髒臉,於是洗了自己的臉」的解釋,代表的是顯而易見的隱而不見領域。總是眼望他人,透過他人了解自己,這是人類天性。見及此一隱藏的領域,意指認識到這種天性。另兩種可能性,包括「兩人都洗了臉」與「都沒洗臉」,代表隱而不見的顯而易見領域。在這兩件案例中,除了透過對他人的觀察而洞悉現實以外,兩人相互模仿對方的行動,儘管這行動未必合理。從這個角度了解問題,意指以遠超越理論性邏輯認知的方式,運用智慧以及深入的人性知識。在故事最後那段「愚蠢之至!」的詮釋中,我們找到隱而不見的隱而不見領域。
在這段詮釋中,以經驗為基礎、從另一角度對主張本身進行觀察的意願,將我們帶回原始問題:「如果你進入煙囪,你的臉會弄髒。」一旦與現實、與人生的接觸居於顯要,崇敬油然而生。不要讓概念面牽著我們走,隨時透過我們的經驗進行過濾,檢驗我們所獲知識的適當性。這一點極端重要。若能認清事物的不相關性,我們可以抽出時間心力,投入更重要的事物,許多問題因而可以解決。我們可以學會適度尊重那些切要的事物。
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認清這不是一個自明世界。一切眼見的,不過是一條途徑,目的在揭示那看不見的。它是一盞燈,目的在揭示隱而不見的光的本身。
有個商人計劃出一趟遠門,於是請了一位管帳帳房在他店裡工作,希望在自己遠行期間,這帳房能替自己管理店務。
為謹慎起見,這商人決定自己先在與店隔鄰的一間屋裡工作,這樣,店裡有任何動靜,他都能聽得清清楚楚。在這麼做的第一年,這商人不時會聽見帳房對顧客說,「老闆不會讓我給你這種折扣。」這商人於是決定暫不遠行。第二年,他不時聽見的話成了「我們不能給你這種折扣。」他仍然決定留下來。到第三年,他開始聽到帳房說,「我不能給你這種折扣。」這商人於是啟程。
只有在知道門徒能憑藉本身經驗認識事物時,好的教師才會離學生而去。除非知識能在隱而不見的隱而不見領域自由進出,否則它無法久長;一旦少了這種隱藏的要件,它會逐漸消逝,化為一片萬物皆實體的沒有意義。真正大師的教誨所以不能以理性言傳,原因就在這裡。
有一則故事說:
哈希迪克教派一位著名拉比臥病,即將告別人世。他的身旁、病榻隔壁房間、乃及屋外,擠滿數以百計門徒,都想傾聽他的臨別贈言。
最後,事奉他最忠的一位學生鼓起勇氣,走到病榻邊,低聲向他說道,「拉比,不要就這樣一言不發、離我們而去;我們都在這裡等著你最後的金言。」
隔了好一會,始終不見動靜,許多門徒以為他們景仰的大師已經辭世而開始飲泣。但突然間,拉比雙唇開始移動,極力掙扎著低語喃喃,說了些什麼。這學生趨近身子,聽到拉比說:「人生像是一杯茶。」
環立病榻邊的其他門徒,聽到這位學生轉述的這句金言,興奮不已。「拉比說,人生像是一杯茶」,他們彼此相告。這訊息迅速傳到正廳,又從正廳傳到街上,民眾都熱情奔走相告:「拉比說,人生像是一杯茶。」
每個人都因這樣一句神秘的啟示而困惑不已,直到有人終於壯著膽子問道:「為什麼人生像是一杯茶?」
逐漸地,每個人都開始問著同樣的事,問題又從街上回到正廳,再由正廳回到拉比臨終的臥榻之側。這位拉比最親信的門徒於是再次鼓足勇氣,傾身問道:「可敬的拉比,我們求您告訴我們:為什麼人生像是一杯茶?」
拉比用他最後一口氣,聳了聳肩,低聲道:「好吧,那麼人生就不像一杯茶吧。」
從街上輾轉而回的這個問題,力能扭轉一個答案、使它成為問題。無論何時,當問題針對本質而提出時,形式最好能作為一種答覆工具。好的答案取決於分辨問題與答案的能力,這種分辨不像你可能想像中那麼簡單。
一個問題內含的答案要素,往往多於答案本身,而答案內含的問題要素,也可能尤甚於問題本身。
在這則故事中,拉比說出一項主張,這主張原可以保持在有意義的層面上,並藉由其中隱而不見的意義衍生無數評論,或甚至寫成幾本書。但門徒不將拉比的話視為「文本」,它也因此重歸於沒有意義。
當群眾受到那個將答案「回歸」為問題的人〈即異教徒〉的影響,抹殺了答案周遭的背景與因果關係時,這項聲明的虛無成為顯而易見。要點不僅在於分析拉比說的這句話而已,還需了解說這話的背景與前後因果關係,例如「臨終的病榻」、「訊息」、「拉比」、與「門徒」等等有關資訊。經由這種方式,單論之不構成一項答案的諸多資訊。
能夠不將答案回歸為問題的人,是一位釋疑的英雄,基於同樣道理,為問題定調的人也是豪傑。
什麼是答案?猶太人給人一種印象:總是夾帶另一個問題答覆一個問題。有一則著名的故事是這麼說的。有人問一名猶太人:「你們猶太人為什麼總是夾帶另一個問題答覆一個問題?」這猶太人立即答道:「有何不可?」一個問題可以為另一個問題添加深度,而且像前述這則故事一樣,還能為另一個問題作答。一個問題既然提出,就已經成為說明過程的一部份,精確寫實論者知道這個道理。做「文書」工作的人,深深了解,即使未必能找出答案,提一份問題清單已經是一種詮釋問題之法。值得注意的是,在古猶太學界,拉西這類精確寫實論者極力鑽研的,不是可...
目錄
作者的話
第一個世界
資訊的境界
顯而易見的顯而易見領域
1文本與因果關係
2器皿的問題
3什麼是答案
4偏執的受害者
5美學的心靈障礙
6珍惜無知
7顯而易見的缺陷
第二個世界
了解的境界
顯而易見的隱而不見領域
1架構重組
2不能,或是不願?
3透明
4似非而是的干預
5諷刺
6預測
第三個世界
智慧的境界
隱而不見的顯而易見領域
1瞄準真正的目標
2邏輯的不同特徵
3干預直覺世界
4蠢人何以能讓隱藏的真相大白
5傻瓜也有大用
6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事
第四個世界
崇敬的境界
隱而不見的隱而不見領域
1錯誤: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2不犯錯的危險
3教育的變成模式
4莫名的知識
結語
作者的話
第一個世界
資訊的境界
顯而易見的顯而易見領域
1文本與因果關係
2器皿的問題
3什麼是答案
4偏執的受害者
5美學的心靈障礙
6珍惜無知
7顯而易見的缺陷
第二個世界
了解的境界
顯而易見的隱而不見領域
1架構重組
2不能,或是不願?
3透明
4似非而是的干預
5諷刺
6預測
第三個世界
智慧的境界
隱而不見的顯而易見領域
1瞄準真正的目標
2邏輯的不同特徵
3干預直覺世界
4蠢人何以能讓隱藏的真相大白
5傻瓜也有大用
6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事
第四個世界
崇敬的境界
隱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