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用正確的態度愛孩子
如果你問現今的父母,他們最感到害怕的是什麼時,他們的回答必定會是「孩子的越軌行為。」越軌的行為不是會發生在問題少年的身上,正常少年也一樣會有越軌的行為。研究結果認為,正常少年的越軌行為就是,孩子們在家中、在學校裡的壞禮貌與壞行為的表現。
很多父母對這樣的研究結論感到很氣惱,因為這會讓社會大眾覺得,孩子的越軌行為都是父母的管教不當所導致,也逼得父母們不再以耐心來教養孩子,決定從此以後要採取嚴格的管教方式,一旦孩子不服管教,就嚴加處罰。
可是,請父母們在處罰孩子前,先冷靜下來想一想。孩子的越軌行為其來有自,單靠嚴厲的處罰,不但無法收到你期望的效果,也不能解決孩子問題的。當然,打,也許可以收到暫時的效果,壓制孩子骨子裡的反叛性格,讓他屈服在你威勢下,但是這樣的教育方式是毫無價值的。孩子一旦因為害怕被打而屈服,他很可能就會變成一個懦弱、畏縮的人,而心中長期壓抑對父母的那股懷恨與反抗,最後變成一股強大的反社會力量。
孩子精力充沛、好戰鬧、有無邊無盡的想法,野蠻、吵鬧與破壞是他們的天性,所以,越軌行為也就在所難免。很少年幼的孩子會故意去犯錯,因此父母們要先弄清楚原因,然後教導他們正確的觀念,遠比處罰來得有效,而孩子也能心甘情願的接受。
「愛然後才有順從」這是教養孩子的金科玉律。所有的教養專家們都認同,教導孩子知禮懂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父母的愛與榜樣,要先讓孩子感受到愛,他們因為喜歡你愛他們,同時為了繼續得到你的愛,自然而然就會乖乖地按照你的規矩行事。只要你自己身體力行,毫不虛飾造作、標準怎樣高都沒關係。但是,切記,不要對孩子偶而的犯錯大驚小怪。
愛孩子的六大要領
高居不下的離婚率、經濟壓力、父親或母親酗酒等等問題,導致有越來越多的家庭失去健全功能,家庭氣氛很糟糕,對子女的不良影響相對提高。在家庭功能失調下成長的孩子,經常出現罪惡感、以家庭為恥、或者內心揮之不去的傷痕。有些孩子因此而變得自尊心低下,更以「受害者」自居,覺得反正自己就是很糟糕,沒有人會在乎的,最後也就自暴自棄了。
會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的人,常常是不敢面對現實的人;而老喜歡以「受害者」自居,將自己的一切不幸歸罪於命運或父母親,自己卻不願試圖努力振作的人,其實是害怕改變的人。這兩種人說穿了,都對自己不負責任。想想,雖然我們無力改變不健全的家庭環境,但一定有能力改變我們自己。與其一味的坐在那裡指著父母大吼:「我今天會變成這樣,都是你們的造成的!」,還不如站起來為自己尋找光明的出路,徹底擺脫家庭所帶給我們的陰影。
的確,再好的父母也會犯錯,也可能會留給孩子多年後才看得出來的陰影,但是父母並不需要為孩子一生的不如意承擔全部的責任。孩子成人後,有思考能力、工作能力、改變自己的能力,可以改變以前覺得不好的狀況,或解決以前沒有能力解決的事情。因此,當他們的日子過得不如意時,該負起最大責任的是他們自己,而不是父母。
也許我們無法改變原生家庭的不健全,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與行為,為自己建立一個健全的家庭。改變自己,有助於我們建立一個健全的家庭,但是在此之前,先仔細想想這些問題:
「我真的想要改變嗎?」
「我做好改變的準備了嗎?」
「我打算改變到什麼程度呢?」
「我該怎麼改變,才能變成一個功能健全的配偶和父母,並協助我的家庭得以正常運作呢?」
除非你堅持自我放棄,不然,當你想清楚這一切後,自我改變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困難。在家庭功能失調中長大的孩子大都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他們渴望「被愛」、「被保護」、「歸屬感」、「被接納與肯定」、「肯定自我能力」。當他們得到了這些需求時,他們的心性便會漸漸的穩定下來,不良的行為自然就會慢慢的消失。
建立功能正常的家庭並不困難,你只要切實做到以下「愛孩子的六大要領」,孩子自然會感受到被愛、被接納、被肯定、歸屬感等基本心理需求。
態度堅定但不失軟柔
教養孩子的態度堅定但不失柔軟,這是愛孩子的最重要原則,當父母無法堅持這樣的管教態度時,他們的教養若不是偏向權威型的教養,就會倒向放縱型的,而這兩種型式的教養都將無法滿足孩子所需要的基本心理需求:「被愛」、「被保護」、「歸屬感」、「被接納與肯定」、「肯定自我能力」,而且還會使得孩子出現不良自我感覺與低自我價值,最後演變成孩子未來也會建立一個功能不健全的家庭。
「態度堅定但不失軟柔」所追求的目標是,培養孩子自由思考與提出疑問的能力、表達不認同父母觀點的勇氣;他們可以在父母面前自在、不壓抑的表達悲傷、沮喪、憤怒、恐懼等等情緒而不會遭到責罵或處罰,而且還能夠適時的得到父母的疏導。
當孩子為了不想做母親交待的某件事情而鬧脾氣時,不同教養類型的父母的反應分別如下:
權威型的父母會說:「你在鬧什麼脾氣,叫你做你就得乖乖的去做,這是規定!」
放縱型的父母會說:「別這麼生氣嘛,不想做的話就不要做啊,何必生這麼大的氣呢?我答應你,以後不會再要你去做這種事了,好不好?」
態度堅定但不失軟柔的父母,會以同理心對孩子說:「我知道你很生氣,如果你想大叫的話,就到房間裡去好好發洩一下,等你的情緒冷靜下來後,我們再好好談談,好嗎?」
態度堅定但不失柔軟的精神,在於傾聽與了解孩子,但態度不可太強硬或太柔軟,如此才不會產生矯枉過正的結果。
明龍的媽媽規定他,每個星期六早上必須把自己的房間整好,才能和同學出去玩。上上個星期,他和班上幾個同學約好週末早上要到學校練習棒球。到了星期六早上,他吃過早餐後便著急的拿起球套出門了,指整理房間這件事完全拋到腦後。
媽媽知道兒子還有整理房間,但她也沒有阻止他出去打棒球,因為她知道明龍有多麼熱愛棒球運動,而且他們也即將代表學校和另一小學的棒球隊比賽。那天下午明龍打完球回家後,立刻把房間整理乾淨,但是媽媽還是把他叫了過來。
「我們三個月前開家庭會議的時候有達成共識,每個星期六早上你必須把自己的房間整理乾淨,你忘記了嗎?」媽媽問道。
「我沒有忘記啊,可是等我整理好房間,就會來不及去打球了!」明龍委屈的說。
「請問你們是什麼時候約好星期六去打球的?」
「星期三約的。」
「所以,你有星期四、星期五兩天可以打掃房間啊!」
「可是我放學後要寫功課啊!」
「那我再請問你,你打掃房間需要多久時間?」
「呃……半個小時以內。」明龍心虛的低頭不敢看媽媽。
「所以打掃房間並不會影響你寫功課嘛!」
明龍安靜地不敢再為自己辯解。
「打掃房間是你的責任,你自己必須把時間安排好。今天早上我沒有阻止你,是因為我知道你會來不及,耽誤了大家練球的時間,但是你沒有盡到該盡的責任,我還是必須處罰你。」
「可是我剛才已經把房間打掃乾淨了呀!」
「可是你沒有依照規定的時間打掃。規定就是規定。所以,我要禁止你參加下一次的練球。」
這個處罰對明龍簡直就是晴天霹靂。「可是,我們再過一個月就要和別校比賽了!」
「那你得比同學多花點時間練習,好追上同學們的進度。」
明龍心不甘情不願地接受這個嚴厲的處罰,那一整個星期,他放學回家後,便拜託一位同學陪他在家裡後院練習,直到天快點了才進屋內寫功課。這件事情讓他知道了爸媽的對於規定的堅定態度,也教會他如何善加利用時間完成該做的事情。
「態度堅定但不失柔軟」好處是,讓孩子在一個有充份時間溝通的氣氛中明白自己所犯的錯誤,並且甘願接受不守規定的處罰,這不但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良好自我感覺與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