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4 項符合
記敍文批改範例38篇的圖書 |
記文批改範例38篇 出版日期:2016-01-01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 277 |
蝦皮商城 |
Literature & Fiction |
$ 315 |
三民網路書店 |
文學作品 |
$ 315 |
iRead灰熊愛讀書 |
中文 |
$ 315 |
iRead灰熊愛讀書 |
中文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這套系列書共有五冊,每冊一種文體,包括紀敍文、描寫文、抒情文、說明文和議論文。每冊收錄38篇學生作品,分別由十九位教師批改,示範以「能力導向」(重點批改法)的模式批改作文,一改「精批細改」的模式,以期老師用最少的時間,提升學生寫作能力,同時減輕語文老師的工作量。
書中每一篇範例都由「設題原因」、「批改重點」、「批改重點說明」、「批改正文」、「總評及寫作建議」五部分組成。「批改正文」部分是全書重點所在,讓讀者藉此了解重點批改法,從中有所啟發。
劉慶華,廣東潮安人,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教育文憑、哲學碩士、哲學博士。曾任中學中文科科主任及輔導主任多年,後擔任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課餘從事寫作,曾在報章發表多篇文章。已出版散文集《飛鴻踏雪》、《給中學生的45封鼓勵信》(合著),教學文集《好雨無聲》、《青山綠半窗──語文教學漫談》、《老師談教學:中學中國語文篇》(主編),教學用書《實用文寫作》(第二版)(合著)、《聆聽理解練習(ASL)》(合著)等,學術專著《操斧伐柯論文心》、《文心雕龍文體論》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語文教師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這套書對設計寫作教學和評改,有很大的參考價值,讓寫作教學更能得心應手,更希望減低語文教師的工作量。
謝錫金 教授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
在教育當局推出中國語文科新課程的時候,中華書局計劃出版這套有關寫作教學的系列,顯然有相當積極的意義。
陳瑞端 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
序一
一直以來,「精批細改」是香港語文教師常用的作文批改方法。教師逐字逐句詳盡批改作文,給予「眉批」和「總批」,讓學生可以準確地看到他們對文章的意見;而「眉批」和「總批」的評語,也對部分學生起鼓舞和激勵的作用。這些批語更可增進師生之間的溝通。透過這種批改方法,學生若能透徹了解教師的批改,得益比了解一篇課文更大。故這方法實有它可貴和可取之處。
不過,這方法也有其缺點。香港中文科教師工作繁重,每位教師平均需要任教三班中文。若教師要替學生每篇作文進行「精批細改」,他們實在沒有足夠的時間。另一方面,學生未必能把教師的評改分析、反思,再轉化為作文能力,主動應用於寫作上,教學效果往往事倍功半。除非香港推行小班教學或個別學生輔導,否則難以發揮「精批細改」的優點。
基於以上原因,近年教育界已嘗試運用其他的作文批改方法,包括符號批改法、量表批改法、同輩互評、錄音診斷法、重點批改法等多元化的批改方式。而「重點批改」是較多教師採用的批改方法,可是,坊間有關這種批改方法的研
究和參考書籍並不多。
「中學寫作教與評系列」共有五冊,以記敍文、描寫文、抒情文、說明文、議論文寫作教學為主,每冊收集了十九位教師的作文批改示例,證明教師可以按照教學目的,使用重點批改法,有系統地重點批改作文。另外,教師亦針對有關重點,作出適切的「段批」和「總批」,有系統地給予學生意見,讓學生更能透徹了解自己的寫作優點和缺點,提升寫作能力。還有,每位教師批改作文後,均撰寫了「老師批改感想」,寫出他們對寫作教學和批改的心得,加深了教師的反思和交流。這些批改重點得來不易,是語文教師的寶貴經驗和心得。語文教師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這套書對設計寫作教學和評改,有很大的參考價值,讓寫作教學更能得心應手,更希望能減低語文教師的工作量。
謝錫金教授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
序二
讀寫訓練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培養學生利用流暢通順的書面語恰當地說明事理、抒發感情、表達思想,乃至毫無障礙地與人溝通交流,是語文教師一直努力不懈的目標。大部分教師在這方面所投入的精力,可謂不少。但成效卻一直不太理想。沒完沒了的作文批改流程和無甚起色的學生表現,也曾經構成我教師生涯中頗不愉快的回憶。我相信這也是不少教師的共同經歷。
到底寫作教學應該怎樣實行才有成效,是一個值得我們再三思考的問題。在教育當局推出中國語文科新課程的時候,中華書局計劃出版這套有關寫作教學的系列,顯然有相當積極的意義。
這套書的主編指出,寫作教學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師必須有周詳的計劃、明確的訓練目標,並要結合篇章教學,以寫作能力作為訓練和批改的重點。其中有明確的訓練目標,是非常重要的一項。這是從教師的角度而言的;而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則是要有明確的寫作目標。
個人認為,香港寫作教學的一個普遍毛病,是「作文」的味道過於濃厚,「作」的成分多於實際表達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寫成的文章,很難做到言之有物。學生為文造情,寫作動機和興趣往往不會太高,教師無論花費多大精力,「精批細改」,也不一定能吸引學生細心體味批改背後的原因。教師的精力時間往往花費了不少,卻得不到應有的效果。造成這個局面,往往在於我們沒有構思好一篇作文的真正用意,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經驗,寫作一些與他們關係比較密切,又使他們覺得有表達需要、有實際用途的文章。
我曾經見識過一所學校的英語寫作訓練,覺得教師的整個教學環節安排得靈活生動,讀、寫、知識學習等互相配合,作業模式實用而多樣化,很值得我們借鑒,不妨在這裏跟大家分享。
那所學校的英語教學有部分環節跟史地學科組合成綜合單元式教學,其中一個單元的主題是古埃及,有關埃及的歷史、社會制度、農耕物產、建築、宗教、文化、藝術等內容,部分在課堂上教授,部分作為閱讀內容,並配上相關作業,訓練閱讀能力。至於寫作教學,則有以下一系列不同性質和訓練重點的作業:(一)參考古埃及的灌溉用具,學生自行製作一台可以活動的水車,然後寫一段文字,說明水車如何運作,以此訓練說明技巧;(二)假如要在古埃及的市鎮開設一家飯館,根據已學過有關古埃及的農作物和牲畜飼養情況,設計一份菜單,以此訓練創意思維及表列手法;(三)根據所學到有關金字塔、神殿、方尖碑及埃及文化藝術等資料,為埃及旅遊局撰寫兩段文字,向遊客推介古埃及遺留下來的歷史遺迹,以此訓練說明、描寫技巧及宣傳、說服等表達手法;(四)在網上搜尋資料,在兵器、音樂、美術、宗教、建築等專題中任選一個,寫一篇專題文章,介紹相關內容,以此訓練閱讀、綜合、組織、報告等技巧;(五)模仿所學的英詩格律,結合古埃及人注重死亡世界的觀念,以木乃伊為題,創作詩歌一首,表達對於死亡、永生的看法,以此訓練抒情手法及詩歌創作技巧。
這種將專題教學、閱讀、寫作能力高度融合貫穿的教學模式,是中文教學界所少見的,實在令人眼前一亮。它的好處不但是形式多樣化,而且不同作業各有目的、作用和重點,彼此互相配合、互相補足;更重要的是它突破一般寫作訓練的框框,讓寫作不再是孤立的活動,學生不需要面對或抽象、或陳舊、或遠離生活的作文題目,搜索枯腸,無話可說。
探索寫作教學的新途徑,我覺得有無限可能性,問題只在於我們願意跨出多大的一步。現在有教育界同人作出寫作教學的新嘗試,實在是可喜的現象。
我跟慶華是中文大學研究院的同學,知道他一向對中國文化、對教學工作充滿熱誠。供稿的作者中,也有不少昔日的同門。現在他們共同為中文教學作出貢獻,探索寫作教學的新領域,中華書局同事囑咐我代為寫序,當然義不容辭。在港的時候雜務纏身,一直抽不出時間下筆。結果稿成於尼羅河上,當時正在埃及度假遊覽,五千年的古埃及文明令人驚歎折服,古埃及的寫作例子更加生動地浮現於腦海中……
陳瑞端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
序一/謝錫金教授 v
序二/陳瑞端教授 vii
主編的話/劉慶華 xi
批改者簡介(按姓氏筆畫排列) xvi
導論:主線的運用/劉慶華 xx
我想對你說/陳雅燕 1
旅行追憶/徐嘉鈴 5
記一次被人作弄的經過及感受/陳建安 12
記一次參與學校「清潔日」的經過及感受/劉素雲 17
記「戶外學習」活動/王錦嫦 24
我的母親/劉紅芳 28
一次夜讀的經過和感受/李婉儀 33
一次患病的經過和感受/黃嘉瑩 38
超級市場購物記/黎德偉 44
一部手提攝錄機的自述/鍾珮姍 49
記一件委屈的事/蔡家米 54
記一件狼狽不堪的事/俞情 58
誤會/唐彩明 63
記一次光顧的經過和感覺/張艷芬 68
一件舊衣服/魏偉霖 75
記一次樂極生悲的經過和感受/林浩業 79
一次生病的經過和感受/林健朗 83
被人誤會的感覺/楊美淇 87
記一件尷尬的事/蘇伶燕 93
記一次與親人發生衝突的經過和感受/鄭淑雯 97
記述一件初則狼狽、後則身心舒暢的事/戴婉婷 103
記一次跟好友產生誤會,但最終由老師協助勸說而冰釋前嫌的經過及不同的感受/劉德偉 108
一個難忘的中秋節/鍾樹輝 115
一個使我心悅誠服的老師/譚潔晶 119
記一次比賽感受和經過/王翰賢 124
試以「我終於可以舒一口氣了」作為文章的結句,寫一篇記敍文/李智敏 129
竹鄉的回憶/傅紫晴 135
記一次慈善活動/傅思勵 139
記一次衝突/謝麗賢 144
我的第一次/李穎欣 149
鉛筆的自述/阮文泰 154
鱷魚訪港記/麥穎珩 161
一件小事/張綺婷 168
一件令我感到驕傲的事/丁嘉誠 173
一次難忘的宿營/温斯琪 179
一次難忘的遊逛/林美君 183
記一個不幸家庭的遭遇/陳樂鈴 188
假設你有一位同學因為破壞學校紀律而受處罰,試寫出這件事情的始末和你的感受/石子琪 192
後記:幾句衷心話/劉慶華 198
導論:主線的運用
談到記敍文,大家很容易想起「六何法」,有時甚至特別強調這是記敍文不可缺少的元素。而事實上,大家都知道,具備了「六何」也不等於是一篇記敍文。我們在夢裏的故事,零零碎碎,片段間甚至沒有任何關係,然而卻符合「六何法」;精神有問題的人,說話語無倫次,但也可以包括「六何」。這就說明了具備「六何」也不一定是記敍文了。那麼,記敍文應該具備甚麼條件呢?我認為除了「六何」外,還要加入一項重要的元素──主線的運用。
要寫好記敍文,必須懂得運用主線。我們教學生運用主線的時候,要注意貫穿全文的場景,使場景統一起來,就像一條繩將幾個銅錢穿起來一樣,成為一個整體。這樣文章的條理便清晰,結構完整而不鬆散。
運用主線成功的例子,可以在古典文學和現當代文學中找到。我常愛用蔣捷的〈虞美人〉來做例,說明如何巧妙地運用主線。蔣捷〈虞美人〉云: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這首詞寫了人生三個不同的階段:少年、中年和晚年,三個不同的場景:歌樓上、客舟中和僧廬下。作者只是概括地寫出這三個時期的生活,而沒有深入描述,這是體裁的限制所致。在詞中,有作者自己:少年、中年和老年,這個「他」因為年齡的轉變,出現在三個不同的場景,形成了前後的對比。蔣捷沒有用自己作為主線,而用了「聽雨」,三個場景主要就是靠「聽雨」串起來。三個場景寫出三種不同的生活,給讀者三種不同的感覺,同時,讓讀者體會到他心境的轉變。最後,加上自己的感受作結。其實他不用「聽雨」也可以,我們試刪去「聽雨」而補上「飲酒」、「讀書」、「灑掃」,看看有甚麼效果?同樣是三個場景,有對比作用,然而卻少了一條明顯的主線,同時,也缺少了一種趣味。這時,我們才覺得「聽雨」的重要,它是全詞的靈魂,蔣捷運用主線的手法很高明。
茅盾的〈白楊禮贊〉也是一篇運用主線成功的作品。在作品中,茅盾用「白楊樹實在不平凡的」一句作為全篇主線,把全篇幾個段落串起來。他先寫白楊樹生長的環境,然後引出白楊樹;由寫白楊樹的外形到寫白楊樹的氣質,繼而從寫樹轉到寫人,讚美了北方抗日的軍民的特質、精神。作者運用主線在文章中做起句、過渡、小結,可以說全篇的結構脈絡非常清晰,是一篇好的範文。
秦牧寫過一篇〈榕樹的美髯〉,他就用這個標題來作為全篇的主線,把各個段落串連起來。他先寫榕樹是南方植物的代表,繼而帶出這種植物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氣根,像老人的鬍子。因為這些氣根,使它成為「樹木家族」的巨無霸,原因是當它的氣根一接觸到地面,便會變成樹幹。他舉出孟加拉的一個榕樹獨木林、廣東新會「鳥的天堂」、在鄉村兒童玩耍的穹窿門為例,來說明榕樹氣根的奇妙,跟着寫榕樹的特質,並和中華民族的歷史連在一起;最後,寫他在南海西樵山見到的老榕樹的氣根,抒發了他個人的感想。這篇文章的主線運用得很妙。
有一次我和朋友提到退休的問題,真想不到聽他的一席話,竟然就像讀了一篇記敍文一樣,很有趣。我的朋友說,因為工作的關係,要到不同的地方出差,有一年到了北京,剛巧是中秋節,他在天安門廣場看着滿月,心裏有無限的感慨;又有一次,他到了澳洲的黃金海岸,在一個十五月圓之夜,看着高掛的滿月,竟想起家來,怪難受的;又有一次,他到了美國的芝加哥,同樣是十五月圓之夜,喝着啤酒看月,那種感覺不太好受。最後他說,如果有可能,將來退休,還是到北京去。我聽後便問他:「為甚麼要到北京,你不是接受西方教育的嗎?你不是應該回澳洲嗎?」他聽了,長歎一聲說:「始終自己是中國人。」他稍停,然後興高采烈地說:「你去北京看看,到處都是值得人留戀的,就以文化而論,腳下的石頭,可能也大有來歷,只要你在上面走,便有一種奇妙的感覺,總之,這種感覺是其他地方沒有的。」當時,我聽見他這樣說,便開他玩笑說:「你真像在做文章。」我見他有點尷尬,便連忙解釋。我對他說,我們寫記敍文的一個重要手法便是運用主線,而他剛才的話,正是運用了這種手法。他聽後高興地笑了起來。我只要把朋友的話的每個環節,稍加鋪寫,用「看月」作主線,最後寫自己的感受,便可以成了一篇結構不錯的記敍文。
我試過讓學生仿蔣捷〈虞美人〉的結構寫一篇記敍文,效果很好,這主要是他們已懂得運用主線。文章中的某件事,人物的感情、表情、行為、甚至某句話,都可以作為文章的主線。不過,選擇主線要注意到它是否前後統一。還有一點,我想提一提,我們除了教學生運用主線外,還可以教他們分主次、詳略,在應該鋪寫的地方儘量描繪,應該簡略的地方要留出空間,這樣才能使文章有姿態。而像蔣捷的情隨景遷的方法,只要我們和學生討論時,稍加點撥,他們自然會明白和懂得運用。
劉慶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