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鐘〉.〈拾穗〉.〈播種者〉的創作者──法國田園畫家米勒的150幅繪畫選
大開本展現米勒藝術的情感內涵.十九世紀的田園韻致、農家生活的寫實面向
自然主義畫家尚.法蘭斯瓦.米勒(Jean Fran?ois Millet, 1814-1875)是法國最偉大的田園畫家,以徹底寫實地描繪農村生活而聞名。米勒的畫室在巴黎近郊的巴比松村,楓丹白露森林的邊緣,他與一群喜愛描繪自然風景與農民生活的畫家柯洛、胡梭、迪亞茲、杜培、特洛楊、杜比尼,被稱為美術史上著名的「巴比松七星」。
米勒於1857年所畫的〈晚鐘〉、〈拾穗〉和〈播種者〉三幅名畫,使無名的農民,居然一躍而與達文西筆下的貴婦〈蒙娜麗莎〉同為法國的國寶,供世人瞻仰,聞名全球。
米勒出生於法國諾曼第半島的農家,他的家庭是當時仍保有崇高道德與高尚思想之貧窮人家的典型。母親是富裕農家之望族出身,家族中不乏卓越的人才;父親則是有驚人藏書及富藝術家氣息的貴族農夫;影響米勒最深的祖母是虔誠的天主教清教徒,曾囑咐米勒要「為永恆的生命繪畫」。米勒身為長子,協助父母耕作而精於農事且熱愛地土,以至於後來表現田園生活時,顯得毫不造作。十八歲至瑟堡習畫,二十三歲獲得瑟堡獎學金至巴黎藝術學院,進入德拉羅須(Delaroche)的畫室,然因不耐一成不變的學院派畫法而於兩年後離開。以學院風格的肖像畫與歷史畫起家,沙龍展屢次落選,直到1948年爆發二月革命,共和政府將沙龍展改成免審查收件,米勒才有機會展出以勞動者為題的〈播種者〉。厭惡巴黎的他在敦厚賢慧的妻子的支持下於1949年移居巴比松,從此以田園生活為創作題材。
育有九名子女的米勒,肩負沉重的家計,終生與窮困搏鬥,甚至無車資見摯愛母親的最後一面。對這一切他都默默承受不發怨言。他所描繪的那些「汗流滿面才得餬口」的勞苦大眾也總是帶著沉默的感傷,卻又有詩般的神秘與莊嚴。作品於1850年中期漸受重視,1860年才漸脫貧困的米勒,終於在1870年代得到應有的聲望,然而尚不及接受政府萬神殿壁畫的榮譽請託,已因心力交瘁而於1875年1月結束了苦短的一生。生前的最後一句話是:「太可惜了!我希望能繼續工作!」
《米勒名畫150選》是藝術家出版社推出的新書,書中有何政廣撰寫的「前言—-自然主義畫家米勒」、藝評家亞力珊卓.墨菲著「序論──重新觀看米勒」敘述米勒的生平與時代、米勒筆下的四季系列名畫、安特衛普皇家美術館策展人赫爾維克.托茲所撰〈從米勒到十九世紀的自然主義畫家〉專文,書中最重要的篇幅是以彩色精印的米勒名畫150幅,包括:米勒夫人畫像、自畫像、拾穗、晚鐘、播種者、牧羊女、剪羊毛的女人、放鵝少女入浴、冬—揹柴女人、持炬獵鳥等,米勒一生的重要名畫全部蒐集在這本國內首次出版的米勒名畫集。所有米勒的名畫收藏者,包括: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佛格美術館、鹿特丹波寧根美術館、奧塞美術館、格拉斯柯美術館、日本中村美術館、山梨縣立美術館、西洋美術館、法國波爾多美術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洛杉磯市立美術館、威爾斯國立美術館。
《米勒名畫150選》,為菊8開版本,並以特銅紙彩色精印,是第一本中文版米勒繪畫精品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