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茲·卡夫卡,是奧匈帝國一位使用德語的小說家和短篇猶太人故事家,被評論家們認為是20世紀作家中最具影響力的一位。卡夫卡的代表作品《變形記》、《審判》和《城堡》有著鮮明的主題並以現實生活中人的異化與隔閡、心靈上的兇殘無情、親子間的衝突、迷宮一般的官僚機構為原型。以及有著對人物角色恐怖的追求和使角色發生奇異般的轉換在小說中都有所表現。
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的一個中產階級、講德語的猶太家庭。卡夫卡在世時,布拉格的大多數人口都說捷克語,並且當時說捷克語的捷克人和說德語的奧地利人之間的分歧日趨明顯。兩種族群都在加強自己國家的認同感。聚居在布拉格猶太人則是介於兩者之間。卡夫卡能流利地說這兩門語言,並選擇了德語為母語。
卡夫卡曾受過律師這門職業的培訓,在他完成法學課程後在受聘於一家保險公司工作,任職後的空餘時間,卡夫卡開始寫短篇故事。對於工作剩餘的時間,卡夫卡經常會抱怨難有較充裕的業餘時間從事寫作,因為自己不得不將大量時間去工作。他後悔對他的Brotberuf投入了過多的關注。卡夫卡喜歡使用書信交流,他給自己家人和最小的妹妹奧蒂莉·奧特拉·卡夫卡和親密的女性朋友)寫過上百封的信件,卡夫卡與他父親的關係複雜且陷入了困境,這極大地影響了卡夫卡後來的文學創作。因為歐洲當時對猶太人的壓迫排擠,卡夫卡時常曾抱怨自己身為一名猶太人。他對猶太人處境的低下、被動的埋怨與不滿也對他作品的風格有影響,但卡夫卡自認為身為猶太人卻對自己沒有起多大的幫助。
僅有少部分卡夫卡的作品是在他生前出版的:故事集《沉思》、故事集《鄉村醫生》和刊登在文學雜誌上的單一故事作品。卡夫卡曾計劃印刷他的短篇故事合集《飢餓藝術家》,但卻在他死後才出版。卡夫卡未完成的作品,包括他的小說《審判》、《城堡》和《美國》都是在卡夫卡去世後,由他的摯友馬克斯·布洛德幫忙出版的,但這違背了卡夫卡生前想要銷毀掉自己手稿的意願。阿爾貝·加繆、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和讓-保羅·薩特三位大作家都受到卡夫卡作品的影響。英語中有"Kafkaesque"這一詞來描述生活中像卡夫卡作品裏那樣離奇的現象。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