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擊文化與內容力合作企劃,於2016年一系列出版了陳舜臣的《青雲之軸》(青雲の軸,1974)、《憤怒的菩薩》(怒りの菩薩,1962)及《半路上》(道半ば,2003),並將三本書所組成的「大時代三部曲」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以文豪筆下虛實交錯的「陳舜臣生命經驗」為核心內容,提供讀者相互參照的閱讀視角,獲得進入陳舜臣作品中時代故事的全新體驗。
《青雲之軸》
撥開名為戰爭的烏雲,年輕悸動的心能否得見朗朗青空?
「神戶,一個東西向帶狀的細長城市,山和海非常靠近。
如果有什麼地方稍微讓人認為是有深度的,或許就是因為這個城市充滿了離別吧。
在幕府末期,由於對外開港,神戶終於開始有了都市的雛形。不過這裡又和京都、大阪那種傳統城市不同,無論如何都讓人覺得淺薄。然而以港口為舞臺所上演的無數離別劇碼,卻為這份膚淺帶來了救贖。如果沒有這一點的話,神戶一定只能淪落為一個粗淺港町了吧。」
這是陳舜臣筆下的神戶,也是自傳小說《青雲之軸》發生的舞臺。
主角陳俊仁,1924年出生於日本神戶元町的台灣籍貿易商之子,形形色色的人物在他的身邊送往迎來。在成長過程中,「家裡的話」與「外面的語言」的不同啟蒙了他,讓他發覺自己與身邊同伴在身分上的歧異。伴著阿公在花市看蘭花,卻被日本人店老闆怒喊「清國奴,滾開」。阿公當時灼熱如火的掌心,成了殖民地人民悲傷的烙痕,震撼著俊仁幼小的心靈。
在名為戰爭的烏雲壟罩的神戶,台灣人、朝鮮人、日本人、中國人、印度人與韃靼人等來自不同國境的人,在這個海港城市彼此相遇、分離。有狡詐卑劣、有徬徨無措,但其中也有同樣身為殖民地人民的溫暖情意。這是陳舜臣筆下那個烽煙漫天,但又離我們不遠的大時代。
戰爭終將結束,撥開烏雲之後,陳俊仁與共同經歷這一切的朋友的年輕之心能否得見朗朗青空?
《憤怒的菩薩》
台日中三地的複雜糾葛,在黑紅交替的歷史舞台上,釀成了殺人慘劇。
而台灣島上的菩薩,究竟又為何而怒?
1946年3月,貨船「朝風丸」載著三百多名在日台灣人,從日本回到基隆港。楊輝銘和新婚妻子林彩琴,也搭著這艘船回到久違的家鄉。沒想到,在彩琴娘家菩薩庄附近,一位駐守兵舍等待遣返的日本軍官,竟在兩人回台當天遭到殺害。兩位警備司令部的中國軍人奉命進行調查。不久後,在猶如密室的菩薩山上又發生了另一樁案件,被捲入事件中的楊輝銘,開始了追兇的旅程……。
本書是陳舜臣唯一一本以台灣為場景的長篇推理小說。書中如實呈現了戰後初期台灣社會的樣貌,以及在歷史夾縫中求生存、努力適應政權交替的台灣人民的心聲。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無可奈何地深陷在時代洪流之中,五十年前先是被迫成為「日本人」,戰後又在一夕之間變成「中國人」,連「國語」都必須從頭學習。然而,到底何謂中國人呢?陳舜臣為所有對這份哀傷產生共鳴的人們,寫出了屬於他們的故事。
《半路上》
「我到底是誰?」的身分疑惑,
是小說家在人生旅途上不住回望的緣由,
也是他寫作生涯裡探尋不懈的永恆提問。
「自己到底是誰?或許長久以來,心中都沒有拋開這個疑惑。年幼時期的自言自語,其實就是我成為作家的出發點,每次只要回頭展望,就能看到當初自己的起點,也能重新找到自己現在身處的定位。」
以推理小說享譽日本文壇、與司馬遼太郎並列「歷史小說雙璧」的陳舜臣,著作等身且獲獎無數。然而,中文世界的讀者多半只知其書而不識其人。陳舜臣在兩度中風之間完成了唯一的自傳《半路上》,此時年近八十的他已行至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佇足回首寫下前半生的昭和時光。
在這部半生記裡,陳舜臣回憶自己於殖民母國的成長點滴,以及身為在日台灣人的真切感受;戰後回到故鄉新莊待了三年半,參與台灣社會紛擾動盪的新局,也經歷令他沈痛哀傷的二二八事件;重返日本後蟄伏於家族事業,十年的沈潛期為日後波瀾壯闊的文豪生涯奠定重要基礎。
這些在歲月沖刷後沈澱下來的文字,揭露了陳舜臣埋藏心中最深的情感與記憶,也呈顯出他如何在時勢左右下,從命運中汲取孕育文學人生的珍貴養分。
【跨時代推薦】
「以閱讀者熟悉的日常經歷或聽聞過的往昔歷史作為敘事經緯,結合推理類型特有的線索埋設與串接,陳舜臣內斂的文字深處有困惑、有憤怒,亦有彷若預言的洞察針砭,即便在成書半世紀後來看,依然令人深思低迴不已,強烈感受到一位優異小說家的纖細心思與成熟智慧。」──冬陽(推理評論人)
「見過空襲、看過二二八的陳舜臣,對歷史境遇有深刻感想,對時代的人性理解且同情。這種柔軟、悲憫且反戰的態度,存在『推理』這種類型創作中,形成獨特的魅力。《憤怒的菩薩》是陳舜臣唯一以台灣為背景的長篇推理小說,他揭開戰後台灣那段權力真空時期,這塊土地的經歷。也寫滿了他留台三年在鄉土上所體會的情感。」──阿潑(文字工作者)
「誰用小說鉅細靡遺描繪了戰後的台灣?誰以那個兵荒馬亂、時代轉瞬為背景寫了推理小說?除了緊湊暢快的節奏和扣人心弦的情節,本書更顛覆了固有的『台灣視角』,以『在日台灣人』的獨特眼光,為台灣的特殊時刻留下彌足珍貴的社會素描,以及大量的信息。松本清張的推理小說為日本社會留下大量的戰後浮世繪;而台灣的戰後,幸虧有陳舜臣,幸好有《憤怒的菩薩》。台裔日本文豪陳舜臣的《憤怒的菩薩》,可說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推理小說,是被遺忘半個世紀的滄海遺珠。」──譚端(偵探書屋店長)
「在拍《阿罩霧風雲》時,一直隨著故事主人翁之一的林獻堂,在清國、日本、國民政府三個時代之間無奈地擺盪著。心想,那真是個苦悶又無奈的年代啊!如今讀了《半路上》,陳舜臣藉由自己的親身經歷,更為深且真地道出了那一輩出生於日本,在戰後選擇回到台灣的青年們所面對的國籍轉換的強大衝擊,敘事風格異常冷靜,帶給我的後座力卻是意料之外的強大。在我的想像中,歷史一直是一個沒有終點的平行時空,而如今我們是不是也在那條不斷輪迴的『半路上』呢?」——許明淳(歷史紀錄片 《阿罩霧風雲》導演)
「持續以豐饒 『日本』語創作『中國』歷史小說的『台灣』人——陳舜臣這位作家的偉大之處,在於他鮮明地跨越了國境。 在《半路上》中,即便不斷遭受歷史翻弄,仍在感性的次元穿梭於『日本』與『台灣』之間,保有作家豐富精神的原點。身為現代東亞世界的一員,在自己人生路途上邂逅此書的踏實感,至今仍讓我玩味不已。」——溫又柔(《來福之家》作者、2016日本隨筆作家俱樂部獎得主)
「終於來到陳舜臣大時代下的三部曲最直接、最赤裸的最後一本,『在日台灣人』的故事怎能如此舉重若輕?一個人擁有悲歡震盪的人生,或許是浮沈世間的無奈,陳舜臣卻喃喃說明他如何慎重面對無奈的人生,所以起初因為他的天真在笑,不久濕濕的眼角感覺淚珠有點老,然後吸一口氣其實會痛的。」——蘇碩斌(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作者簡介:
陳舜臣
1924年2月18日出生於日本神戶元町的台灣人家庭。1941年進入大阪外國語學校印度語科就讀(隔年司馬遼太郎入讀蒙古語科,此後兩人結為終生摯友),1943年因戰事提早畢業,留在母校西南亞細亞語研究所擔任助手,參與編纂印度語辭典的工作。1946年回到宛如異鄉的故鄉──台灣,受聘擔任新莊中學英語教師,並親眼見證戰後台灣的社會巨變。二二八事件的爆發,造成他極大的衝擊與創傷,在第一屆學生畢業後便於1949年返回日本。
在家族事業從事貿易工作的十年間,陳舜臣見識了各式各樣的人物,也興起寫作的念頭。1961年,他以《枯草之根》獲江戶川亂步賞,初入文壇。之後陸續發表推理小說、中國歷史小說、隨筆、評論等作品,並得到直木賞、推理作家協會賞、每日出版文化賞等文壇大獎的推崇。1993年,NHK將歷史小說《琉球之風》改編為同名大河劇。
陳舜臣於1962年發表了以戰後台灣為場景的長篇推理小說《憤怒的菩薩》。1974年,發表自傳體小說《青雲之軸》,揭述其生為在日台灣人所遭逢的身分認同問題與成長故事。2003年發表自傳《半路上》,讓人一窺這位小說家動人的半生歲月與他走過的大時代。
日中建交後,陳舜臣為了方便到中國取材考證而申請中國護照。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他放棄中國籍,正式歸化日本籍。2015年1月21日,陳舜臣於最鍾愛的城市神戶辭世,留下一百六十多部作品以及波瀾壯闊的一生。
譯者簡介:
郭凡嘉
台灣大學日文系畢,現為東京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內容力公司特約譯者。譯有森見登美彥《空轉小說家》、角田光代《肉記》、中村地平《霧之番社》、溫又柔《來福之家》等,並撰有日本小說家評論數篇。
游若琪
也敲鍵盤也拿畫筆,遊走於日文與圖畫之間的專職譯者。一邊翻譯著故事中爬山的片段,一邊想像八仙樓的雞捲到底是什麼味道。不時出現在故事中的台灣人事物,有一種既親切又遙遠的感覺。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
林琪禎
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學術),曾任出版社外稿譯者多年,目前為和春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系專任助理教授,文藻外語大學日本語文系兼任助理教授,內容力有限公司內容流通總監。著有《帝国日本の教育総力戦:植民地の「国民学校」制度と初等義務教育政策の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日本學研究叢書18)。
黃耀進
曾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研究員,目前為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候選人,內容力有限公司內容製作總監。譯有《東京日和》(流行風)、《寫真的思考:攝影的存在意義》(流行風)、《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聯經)、《亂世的犧牲者:重探川島芳子的悲劇一生》(八旗文化)等書。
【書系企劃團隊簡介】
內容力(Power of Content; POC)
由一群擁有豐富東亞跨國生活經驗的人文社會學者所組成的新興「內容策畫」團隊,相信「內容」能生產出各種形式的溝通力量,並且促進東亞區域內的相互理解與發展。因此,不拘泥於既有產業類別的限制,而致力挖掘能跨越語言、文化、國境限制,並引發人們共鳴的「好內容」,再經由專業團隊在製作、編輯、轉譯、代理授權等方面的努力,跨越「內容流通」的障礙,最終開發出具有文化內涵與市場價值的多元化「智慧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並為台灣與東亞區域內的文化交流與內容產業發展貢獻心力。
章節試閱
〈歸鄉〉
雖然決定了要返鄉,但我出生在神戶,被問到故鄉在哪裡時,還是得稍微思考一下。我想這種情形不只有我得面對,許多出生於都會區的孩子都面臨相同的問題。
神戶開港之際,兵庫港港口附近的聚落,人口不過一到兩萬而已。這些人應該有資格說神戶是自己的故鄉吧。往後經過十餘年,「西南之役」展開,神戶成為軍隊基地,據說當時人口約有十萬。
在十萬神戶人當中,真的以神戶為故鄉的不到一成。當人口到達百萬時,真正的「神戶人」所佔比例也變得更為稀少。
在神戶的優點就是有「工作機會」。首先就是跟港灣相關的工作。即便像我家這種小貿易商,每當前往台灣、上海、香港、新加坡、加爾各達、馬尼拉等地的商船出港日撞在一起時,也必須雇用大量的臨時工。太平洋戰爭開始之前,甚至人手不足到向人力仲介商抱怨「缺人缺到都想哭了」的狀態。
此外還有許多造船廠、煉鋼廠、紡織廠等,人們從各地聚集來神戶,我們小的時候,這些人已經有了第二、三代,有時也會聽到他們說「下次放假時,要不要回鄉下」這樣的對話。
他們口中提到的鄉下,大多是附近的淡路、丹波、播州,出身岡山、德島的則意外地多。
我家前面的「中突堤」是沖繩航線的起迄點,因此附近有不少沖繩人,記得住家附近的房子中,有掛著沖繩燒酒「泡盛」字樣的看板。
與我一同玩耍的童年玩伴,雖然各有鄉下老家,但大家確實都自認是「神戶人」。
即便因為戰爭災害而得回「鄉下老家」的人們,大概也不太確定自己究竟算不算是歸鄉吧。
──等情勢穩定下來會再回來。
大家踏上回鄉路途時都這麼說。所謂情勢穩定後回來,意思是即便住家因空襲燒毀,只要能找到收容災民的臨時居所,就會回來。另外一些與鄉下老家關係已經比較疏遠的人,則是從一開始便沒打算回去。
大部分的人都已經認定神戶是自己的故鄉。 實際上,我們的情況也大致相同,只有一點不太一樣,就是我們還有一個非常遙遠的故鄉。這不只是距離上的遙遠,還包含了已經足以稱為「異鄉」的心理距離。因此我們無法輕鬆地說「等情勢穩定下來再見」。畢竟戰爭之後, 連國籍都不再相同。
「必須抱著回去至少得待上一年,不,應該是兩年的決心啊。」
我與弟弟打算回「故鄉」時,父親這麼說。雖說如同往常,他說了不想限制孩子的自由,仍交代了我們好幾次,不能立刻打算回來。不過,父親也完全沒說過反對的話。
六男本臣也在台灣本家,父親與台灣的連結還相當強烈。雖然因為工作出差的需要會到日本,不過在我們舉家遷居神戶之前,也就是直到二十八歲之前,父親都在台灣生活。
恐怕我與弟弟提起返鄉的話題,多少勾起了父親二十多年前在故鄉生活的回憶。
「我本來想在大陸工作吶。」
這是父親的口頭禪。
父親還單身的時候,曾經為商務出差到山東省濟南一陣子。當時好像是在歷城縣,位於黃河南岸的泰山山麓上,是華北的商業中心地帶之一,父親負責去賣昆布與日本的海產品。
父親似乎特別中意濟南這個又稱為泉都的名勝之地。秦始皇封禪時登上的泰山,好像也給父親相當深刻的感受,因此幾年之後他開設商店時,特別挑了個泰字放在店名裡。
父親也向故鄉的朋友捎了話,大概是想,今後恐怕需要他們幫忙照顧我們兄弟倆吧。
返回故鄉的人數眾多。
有學生、徵用的勞工,以及任職台灣企業而被派遣到外地的員工的家屬,雖然後者數量並不多。企業員工,例如從神戶被派到新加坡的人,會先回到家人居住的神戶,再一同返台。
但過沒多久似乎也辦不到了。當時只好本人直接從派任地返台,家人則從赴任外地前居住的日本各地返台,全家人在台灣重新團聚。
這種情況出乎意料地多。另外台灣人受聘於日本企業,本人被派遣外地,家人則居住於日本的例子也不少。在美軍佔領下的日本,出入境全部都在GHQ的管轄下,當時已經不再擁有日本國籍的台灣人,不允許進入日本國內。
在我們居住的神戶周遭,有許多台灣人家族都屬於這種狀況。
因為是返鄉,本來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但在當時的局勢下,如果回到台灣,便無法如過去一樣可隨時返回日本。因為台灣已經歸還中國,不再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與台灣,成了外國的關係。當時在台灣還有生活憑靠的人們,便都喜孜孜地回國了。
而我們的情況,是日本留下兩個親兄弟,我與弟弟前往「等於是異鄉的故鄉」。因此,與當時返國潮中大部分同鄉的情況不同。
住在神戶的台灣人中,有些也決定藉著這次機會返回故鄉,大家會交換資訊。
同鄉的人裡,受到戰爭災害的人也不少。也有許多人為了躲避空襲而疎開,地點多在神戶附近。日本人需要疎開時大多都有鄉下老家可去,但我們沒有這樣的地方。
原本住在都市近郊的日本人,當時也覺得過於危險,因而選擇回到更遠的鄉下,這種情況下他們便把自己農地的住家借給台灣人。而且不限於台灣人,許多中國籍、娶了日本太太的人也是如此。這些人靠著這種連結,才能從城市疎開。
等戰爭結束後,城市多化為焦土,但這些人仍舊回到有許多朋友的神戶來。
在焦土般的神戶與同鄉再次相聚,彼此開始討論起今後生意的話題。分別一年,或者頂多只是分隔半年的重逢,劫後餘生的人對舊日時光的懷念肯定更加強烈。這個時期也是「同胞愛」最高漲的時期。
※
戰爭結束後到了第二年,大家見面的機會終於逐漸增多。
我們台灣人過去也拿日本國籍,住在日本的人也不少,所以並沒有獲得什麼特別待遇。不管是到區公所或市鎮集會的「町內會」集合,或者受到軍需工廠徵調等,都跟日本人沒什麼兩樣。
但不具日本國籍的普通中國人,在沒有上級的徵調指示下,只能自己挺身而出,自行組織「挺身隊」協助日本。編制了華僑挺身隊員的工廠同樣遭受空襲,造成許多華僑青年男女犧牲的悲劇。
當時華僑的指導者遭受到相當多的批評,接著便由年輕人,也就是至今為止沒有浮上檯面弄髒雙手的人出場。
說到這些年輕人,有些是南京汪兆銘政權送來的留學生。不過這些人背負了很大的原罪,因為他們是日本傀儡政權派來的同夥。最終大家推舉了一名年輕的在日華僑,陳德仁。
因為他是我的同學,對於他成為華僑界的領導者,我個人當然舉雙手贊成。他本身是神戶中華料理老店「博愛」的小開,母親是日本人。戰爭末期他在大阪外語教授廣東話,也擔任《華文每日》的記者。只不過,他的北京話也是在大阪外語學的。
從大阪外語畢業後,他曾考慮暫時回國。當時去他家拜訪,看他與新婚的夫人整理行李,完全是一副準備外出旅行的模樣。不用說,正是回中國的準備。我對他說:
──聽說有潛水艇出沒喔。
他卻回答那種東西沒啥好害怕的。
汪政權的閣僚中有一位名喚林伯生的人物,當時擔任宣傳部長,他非常欣賞陳德仁,聽說曾邀請陳德仁回國協助自己。
雖然準備回國,但因有空襲,又沒有船隻航行,這個想法終究沒能實現。
陳德仁是個帥氣的小伙子,不管在哪裡都很顯眼。或許被稱為中國戈培爾的林伯生,想把陳德仁當作自己的宣傳樣板。納粹黨的戈培爾最後落得自殺的下場,而幫助日本的林伯生則因漢奸罪被處死刑。現在想想當時陳德仁沒能回去,實在是好事一樁。
戰爭結束後,陳德仁被推舉為華僑領袖,相反地我則決定回台灣。
我父親認為男孩子長大離家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但我母親卻沒那麼輕易放手。因此雖說是返鄉,我們的家仍然在神戶。我母親相信:
──男孩子一旦離開家中,就很難再回來了。
包括我家,以及住家附近的其他家庭,已經有許多實際的例子,因此這種想法確實有一定的說服力。
我要回國之前,必須與母親訂下一個約定,那就是完成一樁婚約。即便戰爭結束的隔年,我才不過二十二歲而已。
為了疎開,我們一家人搬離當時居住的海岸通,借住北野町的沙遜家異人館,當時與我們一同居住的還有同為貿易商的蔡榮業。蔡氏與我家一樣,都在海岸通四丁目擁有附倉庫又兼住家的店鋪。對雙方來說這都是第二間房舍,因此合租了一套房子。蔡家有位女孩子,跟我很和得來,經常與我交談,從外人的角度看來,或許覺得我們感情相當不錯吧。雙方生活環境也相近,看起來就是相當登對的兩個人。
當時我說現在談婚約會不會太早了些,結果母親說,結婚或許還太早,只訂婚約卻沒有這個問題。對方其實還在女學校就學當中,而且我即將與弟弟兩人前往台灣。弟弟打算在台灣或前往大陸完成大學學業。我則橫豎看起來就是會過著光棍生活的人。
在台灣有許多親戚與父親的朋友,他們看到單身的年輕人,大概不會放著不管。屆時如果遇到什麼麻煩的情況,跟對方說「我已經訂婚了」,應該就能順利度過,母親大概是抱著這樣的想法吧。
雖說是訂婚,也只是形式上而已。畢竟那是個物資缺乏的年代,只是做個儀式向祖先報告一下。
回國的船期在戰後隔年的二月底到三月上旬,由舊軍港吳港發船。正確的出發日期有點草率地忘了,不過抵達基隆後的幾天,還記得跟人聊過:
──今天在日本應該是陸軍紀念日,不過因為日本戰敗,沒有舉行任何慶祝儀式了。
日本的陸軍紀念日,訂在日俄戰爭中奉天會戰獲勝的三月十日。雖然沒到學校放假的程度,不過我還留有小學或初中時,老師在朝會還是第一節課講解奉天會戰的記憶。
與弟弟在搭船之前,我想帶著未婚妻到哪兒去遊玩一下。
但戰爭剛結束,也沒什麼氣氛好的場所可去。因此選了之前在大阪外語受軍事教育訓練時經常去的生駒,之後又去了枚岡神社。當學生的時候,曾經在枚岡神社看過梅花,相當感動,當時卻還沒到梅花開放的季節。所以那應該是在一月中旬之前的事。
在這之前一些時候,有五、六位台北二中畢業生來我家寄居。何既明因為事忙而無暇前來,很遺憾。不過,他說過想要儘早回國,所以當時很期待能回台灣相見。
這段時期記得去了有馬溫泉。大家在同一房間內並排而睡,那時應該是自己帶米過去吧。同行者之中有一位熱愛馬克斯思想的馬克斯男孩,頻頻說明唯物論。不過當服務生來鋪床的時候,他卻問「北邊在哪裡」。
發表意見時意氣風發的馬克斯男孩,也經常評論台灣的迷信,最後卻仍保持傳統迷信,要把枕頭靠北邊才睡,到現在都還記得當時這件可笑的事情。
如此這般,我們悠閒地等待開船。感覺來日方長的青春時光,總飄散著一股海洋的味道。
※
昭和二十一年(一九四六年)二月,從神戶搭船回國的人,大約有一百五十人左右。不過我們並非從神戶港發船,而是由舊軍港吳港出發。
我們從神戶出發,搭「蒸汽火車」前往吳港。雖然有許多人到神戶站來送行,不過只有台灣省民會幹部數人,跟著大家一起來到吳港。
從神戶搭蒸汽火車的,不是只有居住於大阪、神戶區域的台灣人。收到神戶站火車發車時間通知,領有台灣省民會或各地華僑總會開具回國證明書的人們,都能夠免費搭乘火車與乘船。除了住在神戶的人之外,還有來自大阪、京都的人。從神戶一起出發的人我只認識盧先生與王先生兩家。各地主要的華僑人士都來神戶車站送行。
當時在東京頻頻發生台灣人與朝鮮人的問題。台灣與朝鮮的人們已經脫離日本的統治,但又還沒出現能適當管束他們的政府。他們與當地的非法組織發生爭端,而日本處於無警察狀態,導致美國佔領軍的介入,甚至發生了武裝抗爭。相關人士遭到美軍逮捕後,接著又發起了釋放運動,這次以美軍為對手的「激進分子」再度被美軍逮捕。
因為我們身在神戶不太清楚東京的狀況,所謂的「黑市事件」應該牽扯了許多複雜的問題。甚至有傳言說,這群表面上引起騷動的人,背後應該有股勢力在操作。
對要返國的台灣人,也有人發送傳單,上面寫著:
──被任命為台灣行政長官的陳儀,過去是政學系的政客,在他擔任福建省長的時代,有段鎮壓民主分子的晦暗過往。為了揭穿他的假面具,我們回國之後仍須持續努力。
戰後,甚至四處有傳聞說,有一部分的中國人說自己其實是CC派的幹部,對於在戰爭期間不配合的人,他們有權暗中解決這些分子。
「如果是CC派的人,應該要隱匿這些事情才對。他們會這麼說,正好證明他們是假的。當然在神戶也確實有真正的CC派人物。」
父親曾經這麼說過。
CC派是國民黨的右派團體,CC既是陳立夫、陳果夫兄弟姓氏的大寫,也是中央俱樂部(Central Club)的簡稱,因為曾主導過恐怖攻擊而令眾人恐懼。攻擊的對象,也就是所謂的「民主分子」。
政學系並非秘密結社,或許可以稱他們為新官僚派系,他們之中如張群、何應欽等,許多與蔣介石一樣都當過日本留學生。成為台灣新領導者的陳儀,也屬於政學系,這個集團被稱為知日派。
──知日派不見得是親日派。
父親所屬的團體中有喜歡議論政治的人,對於即將歸國的我們,主動教導了許多事情。從他們口中我們得知,台灣的行政長官陳儀不僅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而已,還進入陸軍大學求學,太太雖然是日本人,但兩人並未生育子女。
此外我們也注意到台灣不像中國其他的領土,首長並非「省長」而是「行政長官」。除了「行政」之外還有「軍政,由「警備總司令部」負責。而警備總司令也是陳儀。
──感覺上中國也把台灣當殖民地一樣支配。
曾經有位前輩這麼說。
當時我想,應該不至於吧。
台灣才剛剛脫離殖民地統治。在這種情況下,馬上又面臨新的殖民統治,未免太過悲情了。
與父親同輩的台灣人,特別是從東京來的人之中,有些屬於「在故鄉台灣待不下去的人」。這些人被日本警察盯上,所以難以待在台灣。根據傳聞,這些人大部分聚集在上海。其中言行激烈的人,很早便前往重慶。這些人的名字也傳到神戶來,我雖然是初次耳聞,但父親似乎從很早已前就聽說過這些人了。
我在回台灣期間,中國(中華民國)派代表團(之後成為大使館成員)到日本,成員之中有一位出身台灣的謝南光。他本名是謝春木,留學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後,前往大陸從事對日與對台的情報工作。除此之外還有早稻田畢業的黃朝琴與慶應畢業的連震東等,也與我約略同時期從重慶回到台灣。之後他們全都擔任了政府要職。
連震東的父親是連橫,號雅堂,也就是《台灣通史》的作者。內容當然是以漢文寫成,採西式裝訂,於大正十年(一九二一年)完成出版。該書出版尚有段曲折。當時還在日本統治時期,這本書的出版不太受歡迎,因而他先取得前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溫故知新」的題字,藉此當作護身符,才讓書本面世。為了這件事還遭台灣人指摘「媚日」,但媚日僅限於為了讓《台灣通史》出版,至於從隋朝大業元年(六〇五年)寫到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日本領有台灣為止的內容,並未被認為有媚日的傾向。
往後成為台灣副總統的連戰,是連橫的孫子,也是戰爭期間離開台灣的連震東的兒子。
難以在台灣待下去的人,也就是原本不遵守日本國策的人,當日本勢力從台灣退出之際,他們便大大方方地返回台灣。
「連震東或黃朝琴開開心心回台灣了,不過也有些與他們意見不同的人,他們大概會觀望一陣吧。你們呢,今後才開始要想自己的意見,所以還沒關係。唉,先別急著講自己的意見,要先仔細觀察周圍的情勢喔。」
從東京趕來送行的前輩,一邊笑著一邊如此告誡我們。
〈歸鄉〉
雖然決定了要返鄉,但我出生在神戶,被問到故鄉在哪裡時,還是得稍微思考一下。我想這種情形不只有我得面對,許多出生於都會區的孩子都面臨相同的問題。
神戶開港之際,兵庫港港口附近的聚落,人口不過一到兩萬而已。這些人應該有資格說神戶是自己的故鄉吧。往後經過十餘年,「西南之役」展開,神戶成為軍隊基地,據說當時人口約有十萬。
在十萬神戶人當中,真的以神戶為故鄉的不到一成。當人口到達百萬時,真正的「神戶人」所佔比例也變得更為稀少。
在神戶的優點就是有「工作機會」。首先就是跟港灣相關的工作。即便像我家...
作者序
出版緣起
大時代下的身世飄零與歸屬——重訪陳舜臣
陳思宇(台灣大學歷史學博士、內容力營運企劃長)
那是2014年的一個炎熱夏日,當我拉著行李走出神戶三宮車站時,隨即湧現一種異樣的情緒,事實上這才是我第二次到神戶,非但無法說出眼前的街景與建築物名稱,如果不依賴手中的地圖與當地指標,也難以前往元町、南京町、海岸通、神戶港等地,但經過大半年閱讀陳舜臣的作品,卻似乎是來到一座熟悉的城市。
午後,往海邊走去,先參觀了位於南京町中華街附近的神戶華僑歷史博物館,陳舜臣筆下的華僑偵探陶展文,正是活躍於這個充滿各色人等的海岸地帶,而他家族的舊居「三色之家」也在附近。根據博物館人員的介紹,陳舜臣與司馬遼太郎常在博物館碰面閒談,館內還掛著一幅兩位文豪會面時的珍貴寫真。館方人員也告訴我,正在試營運階段的「陳舜臣亞細亞文藝館」離此地不遠,因此問明地址及方向後,便獨自前往位於神戶港埠頭附近的文藝館一探究竟!
當我在參觀陳舜臣寫作使用的工具與手寫原稿之際,不經意發現一份印刷資料,原來陳舜臣曾在神戶新聞及一份名為《陳舜臣中國圖書館》的刊物上,連載他的半生傳記。因此,我開始一篇篇細讀這份資料,而在那個下午,曾在閱讀過程中出現的疑惑,居然都有了初步的答案!陳舜臣在系列連載中,不但記錄家族從台灣移居神戶的發展,敘述自己在神戶的成長過程,也提及他跟台灣的文化與血脈因緣。令我感到驚訝的是,陳舜臣以相當多的篇幅,敘述戰後三年他的「台灣經驗」,包括他在台北及新莊當地的所見所聞、學校中的人事關係,在家鄉遭遇的另一種語言衝突等等。
由於時間已近閉館,而我尚未能消化手邊的閱讀資料,雖然無理但也只能碰碰運氣向志工們詢問是否能影印這份連載?有位志工伯伯突然拿出一本書,告訴我這系列連載日後已集結修改出版,成為他手上那本名為《半路上》的傳記著作!當我翻開書,內心實在百味交陳,因為這本書出版於2003年,算起來已有十年之久,但包括我在內的中文世界讀者、出版界、研究學者卻不曾聽聞或討論這本傳記,似乎代表陳舜臣確實已被眾人遺忘了!我試著想像,當時年近八十且因腦溢血而行動不便的作家,是以什麼心情寫下這份生涯紀錄?他將這本書定名為《半路上》,是因為胸懷未竟之志,而有繼續寫作的計畫?或是對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仍有未解的困惑?
記下手邊《半路上》一書的出版資料,匆匆謝過志工的幫忙後,我便離開文藝館,但望著神戶海邊的朗朗青空,思緒及心情卻有些混亂,因此隨手在路邊的自動販賣機按了罐冰可樂喝,順便整理一下腦中混亂的想法。思慮略為沉澱後,我在腦海中逐漸形成兩個構想:一方面,陳舜臣先生的生涯與他寫下的紀錄,確實有助中文世界讀者了解「在日台灣人」的歷史經驗,或許有機會能在台灣翻譯出版《半路上》;另方面,《半路上》實際上是一部「半生記」,陳舜臣雖在書中細數了他自出生到出道成為作家的點滴,但對後半生的記敘相對較少,讀者無法了解他為何在寫作黃金期,突然選擇加入中國籍,放棄了回台灣的機會?我想或許能透過拍攝紀錄片或傳記書寫的方式,補上一些空白,更清楚呈現陳舜臣先生走過的生命軌跡。
我當時已得知有日本及台灣的紀錄片團隊,正在拍攝以殖民時期台灣「日本語世代」及「在台出生日本人(灣生)」為主題的歷史紀錄片,但似乎都忽略了「在日台灣人」的歷史處境。但我認為,由於日本帝國力量在短期間由擴張到崩潰,導致大量人口必須在快速變化的界線中移動,各種身分及文化認同都處於極不穩定的狀態,但冷戰各方卻迅速建立意識型態的僵硬壁壘,瞬間阻擋了人群的移動,並且劃分出政治、語言、文化等各種界線,因此同時形成了如「日本語世代」、「灣生」或「在日台灣人」等身分群體。記得曾聽一位學者這麼形容:「日本語世代、灣生、在日台灣人,都算是習慣以日語溝通的『台灣人』!承載了複雜多變的東亞近代史。」無論此種說法是否適切,但我想,拍攝一部以陳舜臣生涯為主題的影像紀錄,應該能使台灣人或台灣史的圖像更為完整。
結束在關西的畢業旅行後,我回到東京,繼續完成手上的工作,再不久,便離開日本返回台灣,結束了在日本的「外國人生活」。在這段期間,我持續與幾個朋友討論如何完成整個計畫,最終,大家決定創立一間公司、一個團隊,跨出學界,到未曾涉足的市場上尋找完成計畫的各種資源。經由許多人的合作與努力,我們的計畫逐漸得到關鍵性的發展資源,並且逐漸發展出不同於其他內容製作計畫的特色。
整個計畫的核心精神與執行方向同時包含兩個內容:「大時代下的陳舜臣」與「陳舜臣筆下的時代故事」,即陳舜臣本人的故事與他筆下的創作作品。具體的內容呈現方式最初包含兩部分:影像紀錄與作品出版。然而,我們希望這是個具有生命力的企劃,而且深信故事內容所具有的潛力,必能不斷創造出足以展現內容的最佳形式。最初,我們也曾苦惱於如何定義、定位整個計畫,就如同我們難以辨識陳舜臣是台灣人?中國人?日本人?他的文學是台灣文學?日本文學或中國文學?如今則期待這個立體、具備延伸性、穿透性的內容創作及出版計畫,能夠不斷跨出既有的界線,開拓出更寬廣的想像空間。
2015年初,由於傳來陳舜臣先生去世的消息,促使我們加速推動計畫的腳步,由游擊文化主導的「大時代下的陳舜臣三部曲」出版專案成為第一個企劃完成並上市的項目。此一項目是以《半路上》一書的出版構想為原型,結合紀錄片田調活動,進一步發展出的「陳舜臣作品出版計畫」。在企劃紀錄片內容的研究階段,內容力企劃團隊與游擊文化的編輯團隊,便定期在獨立書店偵探書屋研讀陳舜臣的其他作品,希望進一步發掘企劃與編輯靈感,因此在《半路上》之外,又陸續挖掘了《青雲之軸》與《憤怒的菩薩》這兩部類型迥異的陳舜臣小說作品,並且與《半路上》一書組成三部曲。
《青雲之軸》是部自傳性小說,主角陳俊仁是以陳舜臣本人塑造的人物。故事始於主角幼時經歷的內外不同語言文化世界,觸及戰前台灣人在殖民母國遭受的歧視與戰爭經驗,最終結束於1945年8月15日,也正是陳舜臣失去「日本人」身分而成為「在日台灣人」的那天,以往並未見過其他作家曾嘗試類似的創作形式與主題。《憤怒的菩薩》是陳舜臣唯一以戰後台灣為背景創作的長篇推理小說,小說背景設定在1946年的台北新莊,也正是陳舜臣自日本回台的同一年。小說以「漢奸」問題引發的殺人事件為主題,勾勒出戰後初期台灣的社會樣態,以及台灣人面臨舊殖民者離去、新政權到來時的複雜情緒。
當初,企劃與編輯團隊是以「憂喜參半」的心情,看待手上挖掘出的這三本著作:一方面,眾人對於挖掘出以往少見的陳舜臣作品感到興奮;另方面,由於這三本作品的寫作體例、類型與故事主題差異甚大,編輯們擔心無法整合出一個引起讀者閱讀興趣的鮮明主題。但隨著編輯團隊也參與了紀錄片製作過程,逐漸能把握陳舜臣的生命經驗與創作特性,便一掃原有的憂心,我們將由《青雲之軸》、《憤怒的菩薩》、《半路上》組成的「大時代下的陳舜臣三部曲」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以陳舜臣筆下虛實交錯的「陳舜臣生命經驗」為核心內容,提供讀者一種可隨機運用閱讀方法與視角進入陳舜臣筆下時代故事的全新體驗。
當我撰寫這篇出版緣起時,記憶回到在神戶港邊的那個下午,而我的眼前也浮現起陳舜臣當年望著的那片海。在被國籍、身分及意識型態禁錮的時代,陳舜臣似乎知道那片海會帶著他到達想像力所能延伸最遠的地方,並且能連結他與各色各樣的人與故事。或許,我也是在海邊的那天成了陳舜臣手中拾起的那片「濕雪」,重新滾動起屬於他與我們及所有愛讀「故事」的人們的那顆「雪球」。如今這個「雪球」從我當初在神戶港邊的空想,已經越滾越大,不但一步步滾出一個包括「大時代下的陳舜臣三部曲」出版項目在內,結合出版、影像紀錄、文學活動、策展等等的跨界合作計畫,也滾出了一個難以定位的合作團隊,連結的網路由神戶、東京,擴及到台北、北京,而「大時代下的陳舜臣三部曲」的正式出版,將能讓這個繼續滾動的「雪球」留下一道最深刻的軌跡。
出版緣起
大時代下的身世飄零與歸屬——重訪陳舜臣
陳思宇(台灣大學歷史學博士、內容力營運企劃長)
那是2014年的一個炎熱夏日,當我拉著行李走出神戶三宮車站時,隨即湧現一種異樣的情緒,事實上這才是我第二次到神戶,非但無法說出眼前的街景與建築物名稱,如果不依賴手中的地圖與當地指標,也難以前往元町、南京町、海岸通、神戶港等地,但經過大半年閱讀陳舜臣的作品,卻似乎是來到一座熟悉的城市。
午後,往海邊走去,先參觀了位於南京町中華街附近的神戶華僑歷史博物館,陳舜臣筆下的華僑偵探陶展文,正是活躍於這個充滿各色人...
目錄
《青雲之軸》
序章
兩個世界
祖父
英雄形象
熱衷的季節
消失的海上閱兵
在逆流中
我的英雄
崩壞
支撐的力量
小麻雀
山洪
動搖
滑翔機
成長的代價
來自故鄉的考生
殖民地印度
即將逼近的烏雲
祝你好運
覺醒之路
世界大戰
孤獨的夜間步行
提前到來的畢業
騷動的血液
燃燒的世界
在烈焰與煙霧之下
揭開序幕
《憤怒的菩薩》
序章
朝風丸
歸鄉
回門
逛寺廟
軍人們
復活的男子
衝破黑暗的影子
槍聲
搜山
兩輛腳踏車
回家
再次陷入混亂
另一人復活了
迎雲寺會議
善後
落幕
三把鏟子
尾聲
《半路上》
童年歲月
位於海岸通的家
中山手和北長狹
升學
水災前
飄落的旗幟
太平洋戰爭前夕
戰爭的序幕
越洋的人們
上八時代
大火前後
戰爭結束
歸鄉
登陸
歸隱田園
開始授課
消逝的牧歌時代
二二八事件
紛亂不息
台灣春秋
別了台灣
獲頒亂步賞為止
後日譚
《青雲之軸》
序章
兩個世界
祖父
英雄形象
熱衷的季節
消失的海上閱兵
在逆流中
我的英雄
崩壞
支撐的力量
小麻雀
山洪
動搖
滑翔機
成長的代價
來自故鄉的考生
殖民地印度
即將逼近的烏雲
祝你好運
覺醒之路
世界大戰
孤獨的夜間步行
提前到來的畢業
騷動的血液
燃燒的世界
在烈焰與煙霧之下
揭開序幕
《憤怒的菩薩》
序章
朝風丸
歸鄉
回門
逛寺廟
軍人們
復活的男子
衝破黑暗的影子
槍聲
搜山
兩輛腳踏車
回家
再次陷入混亂
另一人復活了
迎雲寺會議
善後
落幕
三把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