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雜劇北曲聯套隅論
許子漢
摘要
明雜劇北曲的聯套規律,與元人之用法不同,已是自明代學者即己明確指出之事實,但此中變異之具體描述,與原理之析論仍有待補充。本文先就觀念進行釐清,並說明討論北曲聯套規律的變化,可有三個不同層次:全劇之宮調搭配、單折(齣)之套式運用、聯套單位之組成與用法。
其次具體列舉六項在明雜劇中北曲聯套與元代用法不同的問題:宮調與折次的搭配、【越調】的使用比例、【黃鐘】的用法、【般涉調】的用法、套式的簡化趨同、〔寄生草〕曲牌的用法,具體列舉劇例,分析其與元代差異之處,及其可能的原因。
經本文分析可得知,元明兩代之變異,其中有明人不明北曲之理,誤用之處,但亦有雖為創新,但暗合北曲原理的用法;有些則是南北曲交化的影響;有的則為基於戲劇原理、演出需求的創造。
前言
明雜劇的聯套由北曲而漸變為南曲,且北曲格範亦漸破壞,而非元代之面貌,更有人感嘆北曲之律早已不傳:
惟是北曲元音則沈閣既久,古律彌湮,有牌名而譜或莫考,有曲譜而板或無徴,抑或有板有譜,而原來腔格、顛落、種種關捩子,應作如何擺放,絕無理會其說者。……祝枝山,博雅君子,也猶歎四十年來接賓友,鮮及古律者。何元朗亦憂更數世後,北曲必且失傳……。
自吳人重南曲,皆祖崑山魏良輔,而北詞幾廢……。今南教坊有傅壽者,字靈脩,工北曲,其親生父家傳,誓不教一人。壽亦豪爽,談笑傾坐,若壽復嫁去,北曲真同廣陵散矣。
上引兩條資料,一為沈寵綏明確說出北曲的譜、板失傳,或曲譜雖在,卻無人能解其音律內容,也提及祝枝山、何元朗兩人有同樣的憂慮。次則為沈德符說明樂工中明北曲者之罕見。
明劇已變北曲之原貌,殆無可爭議,然而究竟明代雜劇之北曲聯套如何改變,卻缺乏具體的描述。與元雜劇相比,何者變,何者不變,這些改變的內容是否有其模式,是否成為一個新的系統;或者與原來的元曲聯套之原理與規律,究竟有無承襲,有何關連;其「破壞格範」是全無道理,或有其自成一格之理,或者受到另一系統(如南曲)之影響,皆並未有較深入而具體的論述。
另一有趣的事實是,雖早有人感嘆北曲之不傳,但由今日尚存的明雜劇作品中觀察,中後期以後遵守元人規範者固然已是少數,但如純從用曲屬南曲或北曲的角度觀之,則使用北曲的比例遠高過南曲。依《明雜劇概論》體製之統計,現存之明雜劇中純用北曲者有二百二十一本,純用南曲者僅三十三本,兼用南北曲者有三十本。即使分期來看,包含現存與散佚之劇本,初期用北曲者一百六十七本,兼用南北者一本;中期用北曲者十四本,用南曲者六本,兼用南北者八本;後期用北曲者八十四本,用南曲者六十七本,兼用南北者七十三本。每期用北曲者亦皆多於用南曲者 ,因此研究明雜劇,不能輕忽看待北曲在明雜劇中的演變。又,若果如上所言,北曲之律已不傳,後來曲家仍不斷寫作用北曲之劇本,則這些劇本的北曲是何種北曲,就更是有趣的問題。當然古律湮渺,有些問題已難以明究,但從現存劇作之曲牌聯套仔細推求,或能略窺蛛絲馬跡,這是本文寫作的另一因素。
以下先對如何觀察、分析元明兩代北曲聯套之問題,進行概念上的討論,再從實際觀察到的差異,選擇一部份進行討論,並說明其中可能的原因與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