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中是最值得注意的時期。因為累積了周秦及兩漢大量的文學創作,曹魏以後便開始對文學作一種深刻地反省與考察,而專門評論純文學的篇藉也在這時候出現,所以六朝文論可以說是中國文學批評發展的重要關鍵,當然也是後代文論的基礎、源頭。曹丕的《典論論文》,是我們探討六朝文論的首要篇章。而本文的主題--「文氣」,正是曹丕於「典論論文」中所標舉出的一個重要的文學觀念。對於曹丕的文氣說,歷來已經有許多學者加以討論,要瞭解曹丕的文氣觀點,其關鍵就在於先要正確地體認曹丕所謂氣字的涵義。
本文第一章先進行對氣字涵義的發展與演變之探察。由於文學創作的根源,必歸於作者本身,因此我們將以人身之氣為主題,再以其餘氣義為輔,相互闡明。其中是以先秦至曹魏初期的重要子書為主要資料,分成三節,略述氣字的起源、主要用法及其彼此間的傳承或異動的關係。我們期望經由此章的論述,能使我們對曹丕文氣說的來源,有一番比較完備的關照—也就是不但能明確地分辨出曹丕對於氣的觀念,究竟是源出哪一個時期,而不是出自於其他的時期,並且還能清楚地呈現那個時期的氣字之涵義,又是由哪些前期的觀點所累積、演變而成的。討論的範圍還包括有《文心雕龍》與《詩品》這兩部研究六朝文論最重要的典籍,根據這三方面的資料,「文氣論」將分成兩個層面來探究—即第二章的「作家才性論」與第三章的「作品辭性論」。並且在第三章末尾一節,更進一步去探討辭氣品鑑所以沿用人倫品鑑術語之緣由,以呈現出辭氣品鑑與才性品鑑在批評取向上的密切關連。
作者簡介:
鄭毓瑜 教授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現職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研究及專長
‧六朝文學與文化
‧中國詩學
‧辭賦研究
經歷與榮譽
‧1994 獲國科會研究優等獎。
‧1997 鄭毓瑜教授授課之選修課程「古典詩歌美學」,獲臺大網路教學課程設計優良獎。
‧1998.09-1999.08 鄭毓瑜教授獲國科會第三十六屆出國研究獎助及Fulbright獎助,赴西雅圖 華盛頓大學研究一年。
‧1999 鄭毓瑜教授獲臺灣大學教學優良獎。
‧1999.02 應邀赴柏克萊大學訪問並講演(辭賦的地理論述)。
‧1999.03-1999.06 擔任西雅圖華大亞洲語文學系Indepdedent Study 春季課程,指導研究生論文寫作。
‧1999.04.17-1999.04.24 獲邀赴哈佛大學訪問。
‧2000 年獲臺灣大學教學優良獎。
‧2001 年獲臺灣大學教學優良獎。
‧2002 年獲臺灣大學教學傑出獎。
‧2002 年獲國科會研究傑出獎(三年期,2002/8-2005/7)。
‧2002.11.15-20 應邀赴日本天理大學訪問(「重探中國人文傳統的自然觀」整合計畫)
‧2003.10.16-20 應邀赴韓國高麗大學訪問(「重探中國人文傳統的自然觀」整合計畫)
‧2004.05.17 「主辦東亞文學研究的新視野」學術研討會(東亞文明研究中心委辦)。
‧2004.07 應邀赴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學講學(十次講演的講座課程)
‧2004.11.22-26 主辦「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研習營」(教育部大學校院教師人文社會科學研習營)
‧2004- 主編「女學學誌」,臺大婦女研究室發行(2004獲選為全國通識教育優良期刊)
‧2004-2005 主編「臺大中文學報」,臺灣大學中文系
‧2005.07 應邀赴巴黎第七大學訪問(「重探中國人文傳統的自然觀」整合計畫)
‧2005 擔任新加坡大學語言學研究生論文指導委員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氣」字涵義的發展與演變—以人身之「氣」為主題
第一節 生命之氣及其引申
第二節 「氣性」論的發展
第三節 「即形知性」觀點的提出
結語
第二章 文氣論的第一層涵義—作家才性論
第一節 簡述魏晉以前「文如其人」觀念之發展
第二節 曹丕的「文氣說」
第三節 文心雕龍「文之樞紐」探析
第四節 文心雕龍「體性」篇疏釋
第三章 文氣論的第二層涵義—作品辭氣論
第一節 文心雕龍的「辭氣論」
第二節 詩品中辭氣品鑑的標準
第三節 魏晉間人物品鑑之發展與辭氣品鑑的關係—從相同的批評術語談起
第四章 結論
主要參考書目
緒論
第一章 「氣」字涵義的發展與演變—以人身之「氣」為主題
第一節 生命之氣及其引申
第二節 「氣性」論的發展
第三節 「即形知性」觀點的提出
結語
第二章 文氣論的第一層涵義—作家才性論
第一節 簡述魏晉以前「文如其人」觀念之發展
第二節 曹丕的「文氣說」
第三節 文心雕龍「文之樞紐」探析
第四節 文心雕龍「體性」篇疏釋
第三章 文氣論的第二層涵義—作品辭氣論
第一節 文心雕龍的「辭氣論」
第二節 詩品中辭氣品鑑的標準
第三節 魏晉間人物品鑑之發展與辭氣品鑑的關係—從相同的批評術語談起
第四章 結論
主要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