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2 項符合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8期的圖書 |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8期 作者: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 出版社: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出版日期:2021-02-05 語言:繁體書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 361 |
TAAZE 讀冊生活 |
中文書 |
$ 361 |
iRead灰熊愛讀書 |
華文文學研究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本期專題為「民國文學的『國都』書寫」,由重慶西南大學文學院張武軍教授主持,共發表趙步陽、王翠艷、李永東、楊凱芯等人的4篇論文。民國歷史上圍繞著「定都」、「遷都」一直有許多討論,每一次有關國都的異動都與時代政局的重大變化緊密聯繫,不論是新都/舊都/故都/偽都,還是定都/陪都/還都,背後都是政治權力的消長爭鬥,牽動著國家命運的變化起伏,從民國肇建到北伐成功,從抗戰勝利到國共內戰,從某個角度說,不也是一頁「國都」的變遷史嗎?這些議題在史學界早已有過深入的探討,但文學界對此的關注遠遠不夠。「民國文學」的研究強調文史互證,主張文史對話,如果能從文學的角度來呈現「國都」變遷的歷史細節,相信對民國史/民國文學的探討都有正面的學術意義。感謝張武軍教授的用心策劃,讓這個議題有比較集中的討論,雖然這次只刊登4篇論文,但這樣的討論將會持續下去,盼望學界有相關的稿件可以惠賜,從更多不同的視角深化此一具學術開拓性的話題。
「觀念交鋒」也有4篇精彩的文章。車行健教授以研究經學見長,他從「民國學術」的宏大視野討論「民國文學」與「民國學術」的關係,指出「民國文學研究」對「民國學術」的啟發,文中提到「民國文學研究,直可謂是先知春江水暖的領頭鴨」,對我們的研究是很大的鼓勵與肯定;研究大陸當代文學成果豐碩的陳碧月教授,撰寫〈五四時期女作家小說的女性意識及其反思〉一文,從丁玲、謝冰瑩、凌叔華、蘇雪林、廬隱等五四一代女作家的小說中,歸納出具有時代性的結論:「五四的女作家們忠於自我,除了在作品中表現女性的柔情、展現女性的韌性,同時也藉由書寫發掘女性的潛能,並體現兩性平權的追求」。朱嘉雯從蘇雪林、林語堂、梁實秋的文章中提煉出三位作家的老年智慧,「當我老了」是每個人都會碰到的人生課題,正如朱嘉雯所言:「在我們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的前夕,回頭閱讀上個世紀文人作家的老年文字,可能也算是指出未來前景的一條明路吧」。為了向1920年代的「湖畔詩社」致敬,也希望回歸新詩百年的抒情傳統,由一群熱愛新詩寫作與教育的年輕詩人於2018年在西湖畔成立了「新湖畔」詩社,致力於推進社區文化建設,普及新詩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對於這個具理想性的新社團,我們深感興趣,遂邀請發起人之一的李俊杰博士撰文介紹,讓更多的新詩愛好者與文學研究者認識此一團體,雖然如文中所言,「新湖畔」在短時間就遇到了存續的難題,但「湖畔精神」將會繼續指引他們走下去。
「一般論文」部分有4篇。李瑞騰教授的文章介紹羅家倫的新詩寫作歷程與藝術表現,由於羅家倫的文學家身份長期被忽略,本文探掘文本,蒐羅史料,試圖還原一個新文學初期即嘗試寫作並發表作品的詩人面貌。近幾年來,由於李瑞騰教授與中央大學人文中心的用心策劃,羅家倫研究開始受到學界的重視,本文填補了過往羅家倫研究較被忽略的詩歌部分,深富學術意義;孫媛的論文則從「回家」的角度討論錢鍾書對現代文學的思考,她指出,「回家」是錢鍾書「對現代文學的理解視角和思考方式,並不是簡單的復歸本位,而是一種體現出新質的回歸,一種具有超越性的回歸」,在質疑文學進化論和辯證看待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錢鍾書提出了與文化激進/保守主義者不同的見解,從而為現代文學開拓了更為廣闊的新天地;法蘭克福大學漢學系楊治宜教授關注的是汪精衛晚年的詠月詩,透過對其詩歌中「明月」意象的解讀,探索「當確知千秋萬代罵名的宿命時,汪氏創作人格所折射的心境隱微」,這是頗為新穎的探掘,文史細節的豐富呈現,讓文末的結論:「作為詩人的汪兆銘最終的身份,是父親、丈夫和『雙照樓中夜讀書』的讀者,在與家人、歷史和明月的交談中找到他永恆的寧靜和喜悅」,具有可信度與說服力;專研夏丏尊與白馬湖作家的傅紅英教授耙梳魯迅關於漢語語言問題的意見,不論是廢除古文、推行大眾語文,還是「異化」的直譯翻譯理論,都做了仔細的梳理,肯定魯迅「別立新宗」的語言思想觀與實踐探索,為漢語現代化提供了範式。
本期繼上一期推出「一杯清茶說民國」系列演講的新專欄後,再次精心設計「民國文學研究資料初編」欄目,針對單一民國作家或與民國文學相關的議題,進行研究資料的蒐羅、整理,並有初步的觀察報告。所有資料均以台灣為主,試圖呈現台灣學界的研究成果與學術能量,藉此與大陸和世界相關研究者交流訊息。本期推出何其芳、夏丏尊、梁實秋、戴望舒、許地山等五位重要的作家,從資料的詳略、研究角度與成果,可以看出台灣學界對民國作家的偏愛與詮釋的方向。這是必要且堅實的史料基礎工程,我們會持續做下去。
最後,本期還有兩篇書評,分別是李怡教授評論《俠文化視野下的中國現代新文學作家》,文中語重心長地強調「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必須重視中國現代作家自身主體精神的建構過程,必須重視中國作家自己的精神體驗與主觀感受。」確是一語中的,充分掌握了文學研究的主體性與主觀性,而恰恰是在這裡,顯現了文學研究的創新性與獨特性。羅秀美長文評論施蟄存與孫康宜的書信集《從北山樓到潛學齋》,對兩人學術情誼的建立、孫康宜的學術專長,以及她對施蟄存的研究成果,都有系統的介紹,其中呈現的深厚情誼尤其令人動容。本文經孫康宜教授批閱修改,值得細讀。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張堂錡
台灣新竹人。文學博士。曾任中央日報副刊編撰、專刊組組長、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學程主任。現任政大中文系教授,並任政大「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文學、台灣散文及澳門文學研究,出版有學術專著《黃遵憲的詩歌世界》、《白馬湖作家群論稿》、《民國作家的抒情意識與審美追求》、《現代文學百年回望》、《民國文學中的邊緣作家群體》、《邊緣的豐饒--澳門現代文學的歷史嬗變與審美建構》等十餘種,另主編《台港地區澳門文學評論選》等書多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