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的黃金時代已過,以致大多數人可能有「太難懂了」的感覺。不過,當今年輕一代對這傳統藝術發生興趣的卻頗不乏人,同時也出現了對有關常識和知識的需求。牛津大學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顧曲集:京劇名伶藝術譚》,是孔在齊多年來看京劇的所見所聞和心得,當中全面地詮譯了中國戲曲的特色及欣賞之道。
孔在齊的新著以顯淺但細緻的文字,分析了多位京戲名伶的造詣,亦探索了戲曲中不同角色(生、旦、淨、丑)、各種表演方式(唱、做、念、打),以及近年戲曲藝術的發展,帶領讀者進入精彩的戲曲世界。作者希望此書不僅為戲曲觀眾服務,也希望能為對京戲或崑劇望而卻步的未來觀眾服務。
作者簡介:
孔在齊
本名沈鑒治,香港《信報財經新聞》榮休總編輯。現居美國加州,平時除寫作外,繼續以京劇自娛,幷擔任該地海韵劇藝研究會會長及梅蘭芳藝術研究會理事。
從小就由父親帶著去看戲,而戲就是京劇的代名詞。那是上世紀三十年至四十年代,也是京劇的黃金時代,名角如林,使京劇成爲全國各地最爲深入民間的文娛活動。因此,他可說是在京劇環境中長大的,而本書的內容,就是他多年來看京劇的所見所聞和心得。京劇幷非孔在齊的唯一愛好,他的著作包括有關中外文學的《你傲慢,我偏見》、《啊呀,好厲害的女人》,介紹西方古典音樂的《樂樂集-I》、《樂樂集-II》、《樂樂集-III》、《樂樂集-IV》,《共享美妙音樂》,以及介紹西洋歌劇和芭蕾舞的《樂樂新集》(網上電子版)等。
推薦序
不知道孔在齊是誰,也不曉得《顧曲集》。我是在一個很意外的情况下,讀到這本談中國京劇的文集。一看嚇一跳,孔先生真的比我們這些從事戲曲研究的人還要專業。不信的話,請看他對譚富英,馬連良,楊寶森,奚嘯伯,高慶奎五大京劇老生表演的《失•空•斬》(音配像)的對比和分析。于表演藝術而言,籠統地概括一番,都是很容易的。若從內部、細部詮釋,那就得拿出真功夫。《顧曲集》用的是真功夫。
除了功夫,還有見地!很不一般的見地啊。關于藝術的作用問題,作者認爲京劇是“通過舞臺上的表演,去一再體會幾段唱腔,一個眼神,兩片水袖,四面靠旗所發出的魅力和蘊藏的奧妙,激發起觀衆的喜怒哀樂,讓他們沉醉于藝術。”論及戲曲現狀,孔先生用“演員不到位,觀衆不在行”來表述。他說:今天拔尖的演員其表演也往往不够水平,而當下他們面對的環境未必較前輩優越——這話說得多麽準確,多麽深刻。服了。
——章詒和
不知道孔在齊是誰,也不曉得《顧曲集》。我是在一個很意外的情况下,讀到這本談中國京劇的文集。一看嚇一跳,孔先生真的比我們這些從事戲曲研究的人還要專業。不信的話,請看他對譚富英,馬連良,楊寶森,奚嘯伯,高慶奎五大京劇老生表演的《失•空•斬》(音配像)的對比和分析。于表演藝術而言,籠統地概括一番,都是很容易的。若從內部、細部詮釋,那就得拿出真功夫。《顧曲集》用的是真功夫。
除了功夫,還有見地!很不一般的見地啊。關于藝術的作用問題,作者認爲京劇是“通過舞臺上的表演,去一再體會幾段唱腔,一個眼神,兩片水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