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即自由,淡定即幸福
享受內心的平靜與從容,回歸真實的自己
◤ 淡定是心靈的修煉,是生活的智慧。 ◥
◣ 能帶給你平和寧靜的,只有你自己。 ◢
每天奔忙在車流人海中,
總有各種不如意擱在心頭,感覺自己過得辛苦而無人知曉;
擔憂、沮喪、失望、恐懼……
我們的心備受糾纏,起伏震盪,遺失了安適自在的能力。
其實,心念轉則行為轉,
只要跟隨內心,就能回到真實的自己,享受內心本有的寧靜與澄澈。
◤ 修一份淡定心情,得一份恬淡幸福,活一種安然人生。 ◢
本書從弘一大師的風骨和智慧煉取精華,
將禪心與佛法化為70多則淺白易懂的延伸故事、淡定小語,
讓人學會從容放下,不再浮躁不安,從淡定中滋養心靈,從智慧中昇華人生。
願我們時時聆聽自己真實的內心,
讓生命重新平衡,讓內心清澈如初,讓淡定的幸福長駐。
◆淡定小語選錄
‧別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這種恨是對自己的束縛,剔除對別人的恨實際上是剔除自己心中的恨。
‧心境通達是一種通透的智慧,何必在乎別人怎麼看,何必去跟別人解釋,修煉心境就是修煉人生。
‧無論誰走在你前面,或者你走在誰前面,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距離自己心中的目標還有多遠。
作者簡介:
原典|弘一大師
弘一大師(一八八〇─一九四二),俗名李叔同,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
一九〇六年負笈東瀛,就讀東京上野美術學校西畫科,兼修鋼琴及作曲,創立春柳劇社。他精於文學、詩詞、音樂、書畫、篆刻、戲劇等藝術創作;演出《茶花女》開創中國話劇之先河,他填的詞如〈送別〉、〈憶兒時〉傳頌至今。
一九一九年李叔同放下世俗牽絆,散盡身外,獻身佛法,做苦行僧,行菩薩道,行腳雲遊,寫經弘法,終生不綴。世人推崇為中興南山律宗的第十一祖,是注重刻苦修行的律宗大師。
一九四二年病逝於福建泉州開元寺。臨終曾手書一偈:「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從李叔同到弘一大師,戲劇性的人生轉折,是一段生命的自覺與自省。他深入佛理、闡揚佛法,處世格言值得用一生的時間慢慢體會、靜靜領悟。
章節試閱
心開闊你才從容
人們常常開玩笑說,別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然而我們還是很在意。我們會對某些人恨之入骨,其實這種恨是對自己的束縛,你恨他與否對他並無影響,但恨卻在你心裡,所以剔除對別人的恨實際上是剔除自己心中的恨。沒有恨心境才開闊,心境越開闊你就越從容。
弘一大師自入佛門以來,把一切眾生都看作佛,他以〈念佛三昧寶王論〉所引述的,《首楞嚴三昧經》中的迦葉白佛之言來教化世人:「我等從今,當於一切眾生,生世尊想。若生輕心,則為自傷。」(《晚晴集》4)
【淨空法師講述摘要】
心中有佛性,眾生皆為佛,其效果生平等心。有人問我如何修平等心,我說你家裡一定有佛堂供有佛像,把你最恨的人寫一長生牌位供在佛像旁邊,每天香花供養他如佛。他說這樣不行,我見到他就討厭。此乃工夫不夠,應再用功修,幾時見到此人不覺討厭,還要尊敬他,自他平等,心就清淨了。清淨、平等、覺是三而一,一而三,一個得到了,其餘兩個也得到了。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堪稱中國文壇上的奇葩。他有一個相知甚篤的方外之交,名叫佛印。平日裡,二人在佛學、文學上總會相互切磋,所以難免會發生爭執,但每次都是佛印占上風,蘇東坡心裡自然不是滋味,在心裡暗暗尋思,想讓佛印下不了臺。
一天,蘇東坡和佛印相對坐禪,蘇東坡計上心頭,問佛印:「你看我坐禪的姿勢像什麼?」
佛印神情嚴肅地答道:「像一尊佛。」蘇東坡聽了之後暗自竊喜。
之後,佛印反問蘇東坡:「那你看我的坐姿像什麼?」
蘇東坡毫不猶豫地脫口而答:「一堆牛糞!」佛印微微一笑,雙手合十,念了一聲:「阿彌陀佛!」
蘇東坡回家後,很得意地向妹妹蘇小妹炫耀今天發生的事情。蘇小妹聽完原委後,不以為然地說:「哥哥!你今天輸得最慘!因為佛印六根清淨,心中全是佛,所以眾生在他眼裡皆是佛,而你卻恰恰相反,因為心中有汙穢,所以才把佛印看成是牛糞。」
聽完蘇小妹的此番話,蘇東坡羞愧不已。
【淡定語錄】
腳下的地勢不同,眼界就會不一樣,有些人總是喜歡夜郎自大,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強中自有強中手,在現實生活中千萬別像故事中的蘇軾一樣,把輸贏看得太重。有人跟你爭執,你就讓他贏,這個贏跟輸,只是眼界的不同而已。
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處
一切事情,無論對錯,只要過去了就不要背負精神的重擔。坦然地面對困境,人就會更理智;坦率地面對朋友,路就會更開闊;坦誠地面對過去,你就會更睿智。
弘一大師引述《佛遺教經》鼓勵人少欲無憂:「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晚晴集》10)
【淨空法師講述摘要】
人生在世都希望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生活,然而幸福快樂由哪裡來呢?絕不是由修福而來,今天的富貴人或高官厚祿者,他們日日營求,一天到晚愁眉苦臉,並不快樂。修福只能說財用不虞匱乏,修道才能得到真幸福。少欲知足是道,欲是五欲六塵。……無憂無慮,沒有牽掛,所謂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事實真相清楚,心就安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迷,處世待人接物恰到好處,自然快樂。
一般來說,做事情和看待一件事情的不同想法和觀點,決定了人與人內心想法的不同。來看看這師徒二人的迥異想法吧:
一天,坦山和尚與徒弟在去某地說法的途中遇到了一條小河,河水雖不大,也不湍急,但因為剛下過大雨,河溝泥濘不堪。
師徒二人正準備渡河時,後面來了一位穿著得體、體貌端莊的年輕姑娘。姑娘行色匆匆,好像有急事要辦,但是到了河岸邊後卻面露猶豫之色。
看到這一情景,坦山和尚便上前對姑娘說:「施主,貧僧揹妳過去吧!」
緊跟在他後面的小沙彌聽到坦山和尚的話,心裡不解,嘀咕道:「平日裡師父教導我們,不能接近女色,為什麼今天自己卻犯清規呢?」
小沙彌本想當場問師父,但是又怕惹怒師父,悶悶不樂地跟在師父後面。
很多天過去了,小沙彌還在為當日師父揹姑娘過河的事情冥思苦想。一天,他終於憋不住了,於是問坦山和尚:「師父,您經常教導我們,出家人不可以親近女色,可為什麼前些日子,您卻揹漂亮的女施主過河呢?」
坦山和尚聽了小沙彌的問話,訝異地回答道:「我揹那位女施主過河後,就把她放下了,沒想到你卻把她緊緊揹著,到現在都還沒放下來!」
其實,坦山和尚揹那位姑娘過河,完全是出於善念。他的心裡早就把姑娘的事情放下了,而小沙彌的煩惱,完全是自己找的。所以說人之所以煩惱,之所以不能放下,是因為情執,放下情執,才能活得自在。
【淡定語錄】
弘一大師把放下看做一種內心境界,放不下便飽受折磨,放得下便能坦然自若。凡事放得下,是因為沒有欲念;內心沒有欲念,才能不受憂慮所擾,心地坦然;只有心地坦然,才能將一切事情處理得恰到好處。
心開闊你才從容
人們常常開玩笑說,別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然而我們還是很在意。我們會對某些人恨之入骨,其實這種恨是對自己的束縛,你恨他與否對他並無影響,但恨卻在你心裡,所以剔除對別人的恨實際上是剔除自己心中的恨。沒有恨心境才開闊,心境越開闊你就越從容。
弘一大師自入佛門以來,把一切眾生都看作佛,他以〈念佛三昧寶王論〉所引述的,《首楞嚴三昧經》中的迦葉白佛之言來教化世人:「我等從今,當於一切眾生,生世尊想。若生輕心,則為自傷。」(《晚晴集》4)
【淨空法師講述摘要】
心中有佛性,眾生皆為佛,其效果生...
作者序
前言
佛祖拈花的手指,打動了無數人的心,迦葉使者那會心的一笑,笑得那麼自然、那麼恰到好處,讓人領悟到什麼是真正的大徹大悟、超凡脫俗。
弘一大師出家前名叫李叔同。皈依佛門之前,他在文學、律學等各方面都頗有造詣。人生總是充滿「但是」,一個轉折讓悟性極高的李叔同出家歸隱。從此李叔同已死,佛門多了一位修為甚高的弘一大師。大師修行,修得了一份淡定與超然。我們羡慕這份淡定,我們追求這種超然。
我們每天都在車流人海中奔忙,匆匆的腳步中,誰又知道誰的心事;默然的表情中,誰又理解誰的境遇。每個人都感覺自己過得辛苦,每個人都有一份不如意放在心頭揮之不去。我們被擔心、恐懼、失望、思念等無數種情感糾纏著,沒有一刻能享受內心的那份純淨和質樸。其實,人生也是一場修行,修得一顆清淨心,人生便多了一份從容。
春風得意馬蹄急的大好前途中,你的內心是否被那種得意之情迷醉?苦苦掙扎力求上進的過程中,你是否疲乏到需要休息?平靜如水的外表下,你是否正陷於一份無法擺脫的情感糾結中?美酒鮮花的環繞中,你是否正被孤獨寂寞所困?
在這紛紛擾擾的人生路上,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溫暖的懷抱,需要那種祥和安靜的理解與包容。然而生活沒有那麼理想化,能帶給你這種祥和安靜的只有你自己。修一顆淡定心,內心便多了一份平和。
與其在誘惑中辨錯了方向,在名利相爭中離內心越來越遠,我們倒不如駐足片刻,調整好呼吸,聆聽自己真實的內心,只有這樣,你才會更淡定,才能讓內心清澈如初,生命才能重新調整平衡。讓生命回歸平衡,是一種解脫生活桎梏的大智慧。
淡定是心靈的修煉,是人生的境界和智慧。勇者從容,智者淡定,越是真正有內涵和能力的人,越是低調、沉著、淡定從容。
淡定的智慧就像禪的修行,這種修行讓一切回歸內心,讓人寵辱不驚。本書的文字中滲透著弘一大師的風骨和智慧,讓浮躁中的人們學會放下,告訴人們一切順其自然,便能寧靜致遠。讓人們從淡定中滋養心靈,從智慧中昇華人生。
前言
佛祖拈花的手指,打動了無數人的心,迦葉使者那會心的一笑,笑得那麼自然、那麼恰到好處,讓人領悟到什麼是真正的大徹大悟、超凡脫俗。
弘一大師出家前名叫李叔同。皈依佛門之前,他在文學、律學等各方面都頗有造詣。人生總是充滿「但是」,一個轉折讓悟性極高的李叔同出家歸隱。從此李叔同已死,佛門多了一位修為甚高的弘一大師。大師修行,修得了一份淡定與超然。我們羡慕這份淡定,我們追求這種超然。
我們每天都在車流人海中奔忙,匆匆的腳步中,誰又知道誰的心事;默然的表情中,誰又理解誰的境遇。每個人都感覺自己過得辛苦,每...
目錄
前言
凡例
1 回歸靈魂的清澈
做真實的自己
跟隨內心的感覺
讓心靈不迷失
心開闊你才從容
修煉心境的通達
專注真正的價值
修一顆清淨心
讓心不發怒
2 更堅定才能更從容
坦然才能恰到好處
付出以修得正果
心安就是圓滿
不受誘惑心更開闊
最精進的智慧
不炫耀是大智慧
定力才是真功夫
認清事情的根本
不固執,心性更通達
3 放下就是擁有
拋下重負把握現在
修一顆靈慧心
超越是非,才能還原自己
好心態是一種定力
調一顆怡然心
不違背自己本心
捨一份虛榮,得一份真相
心量放寬,人生通達
心無外物自有慧眼
4 培育一顆清透心
放下夢幻走向真實
七分理性三分情感
自作聰明是劣智
不慕他佛,塑造自身
洞悉事物本質
看淡外在評價
修一份平和心
不被煩惱迷惑心智
及時活出生命真諦
5 心不動更淡定
遠離內心的煎熬
學會選擇,學會放棄
不強求自有收穫
以一顆禪心做事
愛是成長,美是心境
讓行為隨本心而動
讓世情淡一分
6 勇者從容,智者淡定
不為情緒所動
心念不亂,煩惱自斷
勇者回頭自省
境界滋養智慧
淡定讓你無所憂懼
存一顆吃苦心
無須刻意追求
7 讓精神更豐盈
心定氣平更自如
從容閒暇見涵養
讓煩惱不攻自破
逆境順境都淡定
不躁動才能應萬變
放下虛妄修自身
留一份鎮靜在心中
8 淡定在捨得之間
從容面對生死
思考才能得智慧
智慧不在言詞
保持淡定清醒
捨棄繁雜見真諦
無瑕美玉靠打磨
9 淡定地向前走
給自己一份淡定心情
以修佛之心修身
菩提之心是一種靈悟
人生沒有如果
給內心一片自由
留一份善心與他人
內心寧靜才能致遠
讓心與事業融合
10 智慧在高處,淡定在內心
好心態是大智慧
財富是無形的
修養美德是智慧
從容面對生活的磨礪
保持天性中的智慧
放低心態,吸納智慧
抓住當下的幸福
簡樸中自得智慧
像佛一樣親力親為
前言
凡例
1 回歸靈魂的清澈
做真實的自己
跟隨內心的感覺
讓心靈不迷失
心開闊你才從容
修煉心境的通達
專注真正的價值
修一顆清淨心
讓心不發怒
2 更堅定才能更從容
坦然才能恰到好處
付出以修得正果
心安就是圓滿
不受誘惑心更開闊
最精進的智慧
不炫耀是大智慧
定力才是真功夫
認清事情的根本
不固執,心性更通達
3 放下就是擁有
拋下重負把握現在
修一顆靈慧心
超越是非,才能還原自己
好心態是一種定力
調一顆怡然心
不違背自己本心
捨一份虛榮,得一份真相
心量放寬,人生通達
心無外物自有慧眼
4 培育一顆清透心
放下夢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