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推拿、拔罐、刮痧、針灸……
中醫的原理你都講不出個所以然來,只知道「博大精深」,
究竟是有多玄?中醫如果槓上西醫,又是誰優誰劣?
古今醫路,中醫學的歷史足跡與當代應用
一本書看出「中醫」的神通廣大!
▎五千年的古老智慧:中醫學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討中醫文化與實踐的全面性作品,旨在透過歷史溯源、理論探討、治療方法、及中西醫融合等多個維度,全面展現中醫學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從神農嘗百草的傳說開始,書中首先回顧了中醫的歷史發展,揭示了中醫學作為一門古老學問是如何逐漸形成、發展並傳承至今的。著重介紹了中醫哲學中的核心概念,如天人相應、陰陽平衡,以及辨證論治等原則,這些都是指導中醫實踐和理論發展的基石。
▎漫道經脈不可尋,還教針石起沉痾
中醫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智慧,其中關於中醫診斷和治療方法,本書進行了詳細的解析,從經典的「四診」到各種中藥的性質、配伍原則,再到針灸、推拿等非藥物治療方法。特別是對中藥的四氣五味、針灸的分類功效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不僅反映了中醫在治療上的精妙細膩,也顯示了其與人體自然恢復機能的和諧共鳴。此外,書中還特別闡述了如刮痧、拔罐等其他治療方法,這些傳統技術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和價值,使讀者能夠更全面地了解中醫治療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大醫精誠:醫為仁術的醫德精神
除了中醫技術和理論知識外,本書還著重介紹了中醫故事和歷史上的名醫,從扁鵲、華佗到張仲景、孫思邈,這些醫學巨匠不僅以其非凡的醫術令人敬仰,他們的事蹟和治病救人的精神也成為後人學習的典範。透過這些生動的歷史敘述,讀者能夠更加貼近中醫文化,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醫者仁心。
▎改革創新:中西合璧,體用為一
最後,書中探討了中西醫的碰撞與融合,從西醫傳入中國開始,逐步展開了中西醫學文化、理論和實踐方法的互動歷程。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西醫結合的實踐不斷深入,從理論創新到臨床應用,都展現了中醫學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活力和潛力。透過這一部分的描述,不僅彰顯了中醫在全球醫療衛生領域中的重要地位,也為中醫的未來發展和國際化提供了思考和展望。
【本書特色】:
本書全面深入探討中醫學的歷史、理論、診療方法及近代西醫傳入後所面臨的衝突和困境,從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名醫談起,包括華佗、張仲景、李時珍等,他們奠定傳統中醫的基礎,更以有別於西方醫學的系統來了解人體,更深入談論中醫的治療方法、養生原理、生活應用等方面,帶讀者了解博大精深的中醫何以流傳數千年仍屹立不搖!
作者簡介:
過常寶,文學院教授。以生動而內涵豐富的教學,曾被學生評為最受歡迎的教授。曾任東吳大學、高麗大學等院校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上古文學和文化,著有《閒適哲學,從詩酒畫中,以閒情繹古今》、《生肖繹史,十二生肖文化探索與神話解析》、《遺珍重現,歷史收藏的藝術與價值》、《夢文化的歷史軌跡》、《酒文化探源,從神話傳說到酒器藝術》等書。
章節試閱
第一章 中醫文化溯源
第一節 遠紹神農──中醫歷史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因為神農氏的部落位於南方,「五行說」認為南方主火德,所以他又被稱為炎帝。神農氏繼伏羲、女媧之後為天下共主,傳說他發明了農耕、禮樂,而且還是醫學的創立者。有關神農氏的故事,流傳最廣的恐怕就是「神農嘗百草」了。
神話中說神農氏是牛頭人身,民間還傳說神農氏生來就長了一副透明的「水晶肚」,吃下什麼東西,從外面都看得清清楚楚。上古時期,人們還不懂得農耕,僅靠採集野果、草籽、蚌蛤,捕獵鳥獸維持生活,甚至還不會用火。生食瓜果魚肉很容易生病,有時還會因為誤食有毒的食物而中毒,人們生了病也不知道怎樣治療,很多人因此死亡。
神農氏因為這件事而非常擔憂,於是下決心嘗遍百草,把看到的植物都嘗試一遍,看看這些植物在肚子裡的變化,判斷哪些無毒、哪些有毒,以定藥性,來為人們解除病痛。
著名醫書《神農本草經》裡還記載道:
神農氏在嘗百草的過程中,不只一次中毒。有一天,他中了七十二次毒,幸好這時候他看到一種開著白花的樹,就一把將樹葉摘下來塞到嘴裡。結果他看見這種樹葉在他肚子裡上下來回,到處流動洗滌,像是在肚子裡檢查什麼,於是他就把這種綠葉稱為「查」。以後人們又把「查」寫成「茶」,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茶。
神農氏長年累月地跋山涉水,嘗試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幾次,全靠茶來解救。不幸的是最後一次,他見到一種開著黃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張一合地動著,他很好奇,就把葉子放在嘴裡慢慢咀嚼。不一會兒,他就覺得肚子裡很難受,趕忙去找茶葉。結果還沒來得及吃下去,他的肚腸就一節一節地斷開了,原來這次中的是斷腸草的毒。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神農氏對農業和醫學作出的貢獻,把神農氏和太陽神伏羲、開天闢地造人的女媧一同尊稱為上古「三皇」,「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就這樣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直到今天。
其實,「神農嘗百草」的故事未必是真實的。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先人在艱難的生存過程中,就已經逐漸掌握了一些緩解和救治病痛的辦法:在採集狩獵過程中他們發現某些食物能夠減輕和消除某種病症和傷痛,用燒熱的砂石熱敷或用尖銳的石器戳刺身體某些部位也可以緩解病痛……日積月累,這些經驗被累積下來,就是中醫的萌芽。
後人在追溯中醫歷史的時候,驚訝於中醫的神奇,認為是古代的聖賢發明了這種神奇的醫術,於是就把中醫的發明歸到了農業和種植的先驅──神農氏的身上。其實,中醫的發明和中藥的定性,又豈是一人數年之力就能完成的,其中必然有不計其數的先人為此犧牲,中醫的發明是建立在他們的生命和智慧的基礎上的。
神農氏,就是這些前輩先人的化身。他不惜犧牲自己、救死扶傷的偉大精神,成為中醫行業共同追求的最高職業道德。醫生們常說「醫者父母心」,意思是說醫生對待病人,應當像父母對待子女一樣,就是對這種職業精神最生動的形容。
中國是醫術最早的發源地之一,也是醫學理論形成最早的國家之一,有文字可考的醫學史達五千年之久。從最早的《黃帝內經》問世,中醫理論初步成型說發揚,到「中醫」作為一種與「西醫」並行的醫學體系被世人承認,再到如今中醫在世界廣泛的流行,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中醫理論是建立在對實踐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同時又受到所處時代文化的影響,並隨著實踐經驗的不斷累積而逐漸發展起來。
夏商周時期,醫學還沒有成為獨立的種類,在人們的心目中,醫學和巫術是一樣的。這種觀念一直影響了後代很長時間。其實,在中國古代,醫生並沒有現在這麼高的社會地位,他們的地位如同藝人、百工,甚至受到歧視。
儘管如此,當時的卜筮史料中也還是記載了大量的醫藥衛生的內容。這些材料說明,中醫學在當時已經有了雛形。
春秋戰國時期,是學術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期。宗教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麼神聖,醫學與巫術也開始分離。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醫學比巫術更科學、更實用,也更有根據。後來,醫學終於取代巫術,占據了醫療衛生領域的主導地位。
春秋戰國時期也是中醫理論萌芽成形的階段。這時候出現了兩部很著名的書,一部是上面提到的託名黃帝的《黃帝內經》,另一部是託名扁鵲的《難經》。這兩部書是中醫學最早的經典。
這個時候,臨床醫學的分科已經初見端倪,開始變得越來越專業化。這方面最有名的醫生莫過於扁鵲。他精通內、外、婦、兒各科,會使用針灸、按摩等多種方法治病,被人們尊稱為「醫祖」。
傳說扁鵲生了一雙能透視人五臟的眼睛,人哪裡有病,他一眼就能看到。這只是傳說,說明扁鵲醫術的高超。其實,中醫有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高明的醫生能一眼看出人體的病患也不足為奇。
到了秦漢尤其是西漢時期,國家統一,版圖擴大,交通便利,中原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中國與外國的交流空前頻繁。來自偏邦異域的稀有藥材如龍眼、犀角、麝香等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原,甚至西域的珍貴藥材也通過絲綢之路運到中國。中醫學尤其是藥物學有了很大發展。《神農本草經》就是這時寫成的藥物學專著。
晉代張華的《博物誌》裡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漢武帝的時候,西域國家進貢了四枚異香,這種異香名字叫旃檀香。由於漢代制度規定香料不滿一斤不能進貢,西域使者因此很發愁。
後來他想了個辦法──把旃檀香切下豆粒大的一塊,黏在宮門上點燃。結果長安城方圓四十里內香氣瀰漫,持續了一個多月才散去。漢武帝聽說後很高興,就破例收下香料,並款待了西域使者。
過了幾年,長安城暴發瘟疫。博士官們奏請漢皇取下一塊旃檀香點燃,漢皇批准。結果僅用了一枚香料,長安城方圓四十里內患病的人們就全部痊癒了。
這個故事雖然富有傳奇色彩,對旃檀香的功效有所誇大,但卻反映了漢朝時中國與外國在醫學上的交流。這對中醫的發展是很有正面意義的。
到了東漢,尤其是東漢末年,社會黑暗,各地戰亂不斷,瘟疫流行。一些有技術、有良知的醫生把自己畢生的精力都投入醫學領域中,立志解除百姓疾苦。在他們的努力下,以傷寒、雜病和外科為最突出的臨床醫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準,這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這時候,出現了一批以「醫聖」張仲景為代表的名醫,他們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透過總結自己的臨床經驗,寫出了以被稱為「萬方之祖」的《傷寒雜病論》為代表醫書,為中醫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地方割據,戰亂頻繁,死於戰亂疫病的人不計其數。一大批醫者應時而生,華佗、董奉、葛洪就是其中的代表,華佗的《青囊書》(已經遺失)、葛洪的《肘後備急方》等都是這一時期寫成的醫學名著。
這時期醫學家們的研究,主要針對社會混亂造成的疫病。因此這時期醫學在脈學、針灸學、藥物方劑、傷科、養生保健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為中醫全面發展累積了經驗。
戰亂帶來災禍的同時,也促進了地區間的交流,此時的醫學交流因此有了一定進展。
葛洪,字稚川,號抱朴子,是東晉著名的道教學者、煉丹家和醫藥學家。因為他道學精湛,又被世人稱為「葛仙翁」。
與職業醫生不同,在葛洪眼裡,醫學並不是他致力追求的事業,而是修仙學道的輔助方法。因為,如果修道者生了病,自己的道力又無法克服,就只好求醫。葛洪認為,如果不通醫學,修道者自身性命恐怕難保,又怎麼修道呢?
儘管如此,葛洪在醫學上還是取得了很大成就。他所研究的對象多是急性病,尤其是急性傳染病,如結核病、狂犬病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葛洪是世界上最早記錄天花和恙蟲病的人。他還創立了一些針對免疫系統疾病的療法,現在看來都很有科學依據。
在研究急性病時,葛洪致力於收集和發明一些急救用的藥方,這些藥方所需的藥材一般都很便宜,而且容易尋找。
葛洪還把針灸治療理論和方法用通俗的方式加以備註,這樣不懂醫術的人也能夠自己學習治病了。
此外,在煉丹過程中葛洪發現,很多煉丹的化學物質具有治病的功效,這也是他對醫藥學和化學的一大貢獻。
到了隋唐,中國迎來一個盛世,地區之間、國家之間的交流加強。醫學家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獲得了更為豐碩的成果,中國醫學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這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第二次高峰,「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是集唐之前方書之大成的鉅著。
隋唐時期,還有一位很著名的醫生叫巢元方。他是隋代大業年間的太醫博士,醫術非常高明。
有一次,開鑿京杭運河的大總管麻叔謀患了「風逆症」,頭暈噁心,全身關節疼痛,不能行動,只能每天臥床。因為他生了病,京杭運河的開鑿進度直接受到影響。
隋煬帝派了很多太醫給他治病,都沒有奏效,最後派巢元方親自前往診治。巢元方看了麻叔謀的病後,認為是風邪入侵造成的,病在胸臆之中,便叫他把嫩肥羊蒸熟,摻上藥粉同食。麻叔謀依方服後,很快就好了。
巢元方還編寫了一部《諸病源候論》,它是中國醫學史上第一部系統總結疾病病因、病理、症候的專著,對隋以後醫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對於腸吻合術、拔牙、人工流產等外科手術方法的記載,在當時全世界領域都是最先進的。
兩宋是中醫藥學發展的重要時期。宋代政府對醫學特別重視,設立「太醫局」作為培養中醫人才的最高機構。除培養人才外,北宋政府還組織人員編纂方書,設立校正醫書局,鑄造針灸銅人,改革醫學教育,設立惠民局、和劑局、安劑坊、養濟院、福田院等,強力促進了醫學的進步。
第一章 中醫文化溯源
第一節 遠紹神農──中醫歷史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因為神農氏的部落位於南方,「五行說」認為南方主火德,所以他又被稱為炎帝。神農氏繼伏羲、女媧之後為天下共主,傳說他發明了農耕、禮樂,而且還是醫學的創立者。有關神農氏的故事,流傳最廣的恐怕就是「神農嘗百草」了。
神話中說神農氏是牛頭人身,民間還傳說神農氏生來就長了一副透明的「水晶肚」,吃下什麼東西,從外面都看得清清楚楚。上古時期,人們還不懂得農耕,僅靠採集野果、草籽、蚌蛤,捕獵鳥獸維持生活,甚至還不會用火。生...
目錄
第一章 中醫文化溯源
第一節 遠紹神農—中醫歷史
第二節 天人相應和陰陽平衡—中醫哲學
第三節 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辨證論治
第四節 御醫、名醫和郎中—行醫方式
第五節 綿綿不絕的岐黃學說—中醫名著
第二章 中醫診斷
第一節 經為一貫用心機,指下回聲診妙記—「號脈」與「四診」
第二節 虛邪賊風避有時,真氣內守病安來—「體虛」和正邪之「氣」
第三章 中醫治療
第一節 草木之精—中藥
第二節 漫道經脈不可尋,還教針石起沉痾—針灸和推拿
第三節 片木能教身清暢,小罐足益體溫陽—刮痧、拔罐及其他
第四章 中醫故事
第一節 不為良相,願為良醫—文人與中醫
第二節 登彼九嶷歷玉門,壽如南山不忘愆—帝王與中醫
第三節 方外之人,濟世之心—僧道與中醫
第四節 且將岐黃術,寫入丹青中—繪畫中的中醫
第五章 古代名醫
第一節 脈學倡導者—扁鵲
第二節 外科鼻祖—華佗
第三節 醫宗之聖—張仲景
第四節 傳奇藥王—孫思邈
第五節 明代神農—李時珍
第六章 中醫與生活
第一節 藥借食力,食助藥威—節日飲食的藥效
第二節 養生孰為本,元氣不可虧—四季養氣
第七章 中西醫的碰撞與融合
第一節 西學東漸—西醫的引入
第二節 狹路相逢—中西醫的碰撞和選擇
第三節 中西合璧,體用為一—中西醫結合
第四節 改革創新,多元發展—中醫的現狀和前途
第一章 中醫文化溯源
第一節 遠紹神農—中醫歷史
第二節 天人相應和陰陽平衡—中醫哲學
第三節 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辨證論治
第四節 御醫、名醫和郎中—行醫方式
第五節 綿綿不絕的岐黃學說—中醫名著
第二章 中醫診斷
第一節 經為一貫用心機,指下回聲診妙記—「號脈」與「四診」
第二節 虛邪賊風避有時,真氣內守病安來—「體虛」和正邪之「氣」
第三章 中醫治療
第一節 草木之精—中藥
第二節 漫道經脈不可尋,還教針石起沉痾—針灸和推拿
第三節 片木能教身清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