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現代主義哲學之父笛卡兒提出的六組沉思】
哲學家、神學家提出反駁+笛卡兒答辯+作者觀點
採原文呈現與作者根據自身認知或疑問加入評論相結合方式
▎對照中英法翻譯
拉丁文作為歐洲的學術語言,原僅限於教會、貴族與學者之間的溝通工具。為使更多人能接觸到笛卡兒的思想,其好友克雷色列爾將其著作翻譯成法文,笛卡兒本人也參與了校對工作。對於亞洲讀者來說,不少現行翻譯版本難以理解,主要因為笛卡兒的邏輯思辨方法類似於數學問題的語言解決方式。本書作者採用中英法對照的翻譯方法,重新整理和校對,使得原文的精確邏輯得以更好地展現,同時降低了語言的障礙。
▎文本結構重新編排
作者對《沉思集》中的反駁與答辯部分進行了重新編排,將它們按照問題的主題進行分類,這樣的安排旨在幫助讀者更聚焦於主要問題及其辯證過程。除此之外,作者還加入了個人的評論,旨在提供自己對笛卡兒論述的見解,這對於理解笛卡兒的思想架構及其時代背景尤為重要。
▎理性與生活的辯證
笛卡兒強調理性思考與日常生活的區隔,本書深入探討了這一觀點。生活中的實踐和追求真理的理性思考雖相關,卻不同。作者特別強調,當代讀者在面對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問題時,需要透過理性的方法來建立一套更加系統的認知關係,這對於形成普遍的社會共識至關重要。
▎理性的時代意義
即使笛卡兒的時代受限於當時的科學與生產力水準,其對真理的追求和對理性的堅持仍然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詳細分析了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再到現代的量子力學,如何逐步拓展了我們對物質世界和人類意識活動的理解。透過對笛卡兒思想的重新評價,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理性思考在今天的價值,以及在全球化和多文化交流背景下,如何有效地逾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
➔來自作者的閱讀建議:
作者建議讀者如何選擇使用本書:對於追求實用和快速的讀者,可以選擇閱讀評論部分;而希望深入理解笛卡兒並提升思考能力的讀者,應該全面閱讀並深思熟慮。作者強調無論是科學發展還是人文思考,理性和藝術一樣,都是人類精神追求的高峰,值得我們每個人在繁忙和浮躁的生活中慢慢品味和實踐。
本書特色:本書將笛卡兒代表作《沉思集》重新詮釋,採用中英法對照的翻譯方式,對思維、理性及靈魂等核心概念進行深入探討。本書基於邏輯合理性重新翻譯,與市面上的翻譯有所不同,提供讀者新的視角和理解。書中還包含對笛卡兒哲學的深度解析並探討其對後世及理性財富的啟示。
作者簡介:
高鵬,工學學士、管理學碩士、文學博士學位。資訊安全專家、知名投資人,投資多家企業,業績斐然,是多個研究機構的專業顧問和多檔電視及新媒體節目的特約嘉賓。代表作品有《物聯網》、《善惡論》等。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第一個沉思:可以引起懷疑的事物
【原文】
很久以來,我感覺到我的很多認知都是不可靠的,如果我想要建立起科學的、可靠的認知體系就必須把以往舊的認知通通清除,重新開始。可是這個工作量是龐大的,所以我一直等待我達到一個足夠成熟的年紀。
現在,我的精神已經從一切干擾中解放出來,又在一種恬靜的隱居生活中,那麼我要認真地開始了。不過,理智告訴我說,並不需要把所有疑問的細節都拿來逐一地檢查,只需要檢查那些基礎性的部分就足夠了,因為拆掉基礎就必然引起大廈傾覆,所以我首先將從原則性的成見入手。
到現在為止,我認為最可靠的認知大多是透過感官得來的,我覺得感官是經常騙人的。有些東西我們透過感官認識它們,似乎沒有理由懷疑它們,比如,我坐在爐火旁邊,穿著衣服,兩隻手上拿著這張紙等等。我怎麼能懷疑這兩隻手和這個身體是不是屬於我的呢?除非是我瘋了,身無分文卻以為自己是一個國王,哪怕一絲不掛,卻以為自己穿金戴銀,或者幻想自己是盆子、罐子,或者身體是玻璃做的。
我也是人,我的夢裡也出現過跟瘋子們相似的情況,有時甚至更加荒唐。有多少次我夢見我在這個地方,穿著衣服,坐在爐火旁邊,雖然可能真實的情況是我一絲不掛地躺在被窩裡。我現在確實以為我並不是用睡著的眼睛看這張紙,我搖晃著的這個腦袋也並沒有發昏,我主動地、自覺地伸出這隻手,我感覺到了這隻手,而出現在夢裡的情況好像並不這麼清楚。但仔細想想,我就想起來我時常在睡夢中也有過類似的場景。想到這裡,我明顯地感到,沒有什麼確定不移的標記,也沒有什麼可靠的跡象使人能夠從這上面清楚地分辨出清醒和睡夢。這不禁使我大吃一驚,吃驚到幾乎讓我相信我現在是在睡覺。
那麼讓我們現在就假定我是睡著了,假定所有這些場景,都不過是一些虛幻的假象,讓我們就覺得我們的手以及整個身體都不是像我們看到的樣子。儘管如此,至少必須承認出現在我們夢裡的那些東西就像圖畫一樣,它們只有模仿某種真實的東西才能呈現。老實說,當畫家們使用各種技法畫出我們從來沒有見到過的抽象圖案時,那些構成這種圖案的顏色總應該是真實的吧。
同樣道理,就算諸如眼睛、腦袋、手等這些一般的東西都是幻想出來的,可是總得承認有更簡單、更一般的東西是真實的、存在的。不管這些東西是真的、存在的也罷,是虛構的、詭異的也罷,也是真實的顏色的摻雜。由於這些東西的摻雜,不多不少,剛好形成了存在於我們意識當中的圖像。一般的物體性質加上它的廣延以及它的形狀、重量、大小和數量以及這些東西的地點、時間都應該屬於這一類。顯然,像算學、幾何學等不考慮實際自然界的理論學科,都含有某種確定無疑的東西,而像物理學、天文學、醫學等應用科學都是存在不確定的東西。
長久以來,我一直有一個想法:有一個上帝,他是全能的,就是由他把我按照現在這個樣子創造出來的。誰能向我證明這個上帝沒有這樣做過,即本來沒有地、沒有天、沒有帶有廣延性的物體、沒有形狀、沒有大小、沒有地點,而我卻偏偏具有這一切東西的感知,所有這些都像我所看見的那個樣子存在呢?除此以外,導致我經常判斷錯誤的,也可能是上帝有意讓我每次在二加三,或者在數一個正方形的邊上,或者在判斷什麼更容易的東西上弄錯。但是,也許上帝並沒有故意讓我弄錯,因為他被人說成是至善的。如果說把我做成這樣,讓我總是弄錯,這是和他的善良性相牴觸的話,那麼我有時弄錯好像也是和他的善良性相違背的,因而我不能懷疑他會容許我這樣做。
也許有人寧願否認一個如此強大的上帝存在,而不去懷疑其他一切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我們目前還不去反對他們,還要站在他們的立場去假定在這裡所說的凡是關於上帝的話題都是無稽之談。無論他們把我所具有的意識和存在做怎樣的假定,歸之於宿命也罷,歸之於偶然也罷,當作事物的一種結合也罷,既然失誤和弄錯是一種不完滿,那麼可以肯定的是:給「我」的來源所指定的作者越是無能,「我」就越可能是不完滿的。對於這樣的一些理由,不需要辯駁,但是我不得不承認,沒有哪個過去的認知是我現在不能懷疑的。如果我想科學地找到確信的東西,我就必須全部否定掉我此前全部的、沒有科學論證過的,哪怕是最簡單的認知。
僅僅做了這些注意還不夠,我還必須用心把這些記住。因為這些舊的、平常的認知經常回到我的意識中來,它們跟我相處得實在太久了,讓它們不經意間就支配了我的理智。我要保持這種懷疑的態度,無論接下去的路多麼艱辛。從此以後我要初心不改、謹慎小心,在追求理智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我要假定有某一個妖怪,而不是一個真正的上帝(他是至上的真理泉源)。這個妖怪的狡詐程度不亞於上帝,他用盡心思來騙我。我要假定天、地、空氣、顏色、形狀、聲音以及我們所感知的一切外界事物都不過是他用來騙取我信任的假象和騙局。我要把自己看成是從來就沒有手、沒有眼睛、沒有肉、沒有血,什麼感官都沒有,卻錯誤地相信我有這些東西。我要堅決地保持這種態度,如果用這個辦法我還追尋不到真理,那麼至少我不會草率地做判斷。因此,我要在理智上做好準備去對付這個大騙子,讓他永遠沒有可能強加給我任何東西。我也知道持續保持這樣的態度是非常辛苦的,很容易放棄,就像一個奴隸在睡夢中享受一種虛構的自由,與其說醒來還不如一直沉睡。我也擔心,在這個本可以輕鬆休息的恬靜夢境中辛苦工作,結果一覺醒來,大汗淋漓,在探尋真理的道路上卻毫無進步。
【評論】
這是笛卡兒的第一個沉思,也是笛卡兒思想的原點,相信和懷疑一直都是人類推動社會進步的兩個相生相伴的強大力量。因為相信,一個宗教的信徒可以突破生理極限一路行匍匐之禮,只為前往布達拉宮朝聖。但是,正像陰陽相伴,懷疑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另外一面。因為懷疑,哥白尼憑一己之力挑戰地心說;因為懷疑,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的宇宙架構;同樣因為懷疑,愛因斯坦用相對論把時空彎曲甚至摺疊。
因為懷疑,笛卡兒首先選擇了摧毀一切,懷疑自己所見,懷疑自己所感,懷疑自己所思,不破不立,笛卡兒用懷疑這個核子武器把自己40多年的世界觀一次摧毀,然後尋找一個原點用他40多年研究數理邏輯累積的思想工具重建他的哲學大廈,他希望建成以後,推開大門,赫然發現原來他的上帝就在那裡。
笛卡兒展開了一系列的思想實驗,當然由於受當時的科學技術條件所限制,他的思想實驗和科學實驗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但這並不阻礙他在自己的腦海中推倒他這40多年來所有的過往經歷所形成的認知。
第一個沉思叫「可以引起懷疑的事物」,按照笛卡兒的思考邏輯,他對自己的所知所感懷疑,對科學規律懷疑,對那個最後需要被證明的上帝也懷疑,對現實和夢境懷疑,對自己的存在形式懷疑,後人替這個思考模型起了個名字叫「普遍懷疑」。笛卡兒也由此被後人歸入懷疑主義學派,而笛卡兒的懷疑主義,是可知論的懷疑主義,他的本質是希望透過懷疑來相信,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在科學大力發展的時代,教會已經無法再用重複的宣傳、充滿儀式感的活動以及殘酷的壓迫來使科學家們信仰上帝。笛卡兒希望自己對待上帝的態度是從一個理性的懷疑者變成一個理性的信仰者,以使一個科學家在對科學和對上帝這種看似矛盾的信仰中找到邏輯的答案。
這種懷疑的態度是積極的、正面的,它大大推動了人們對於世界本質的好奇和科學的研究,從而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原因。質疑的精神既是科學發展的動力,也是哲學發展的基礎。笛卡兒懷疑一切知識,尤其是直接感知的外部世界,這種懷疑是為了不再懷疑,使理論有更牢固的基礎。歷史上,無數的哲學體系有更替、科學假設被顛覆,都是以這種懷疑的精神為起點的。如果沒有這樣的懷疑,理智就不是真正的理智,在後面我們會漸漸懂得笛卡兒的懷疑態度和今天我們講的科學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笛卡兒的懷疑對宗教的超自然理論做出質疑,指出懷疑必須由科學的邏輯推導和實驗進行客觀檢驗。
第一章 第一個沉思:可以引起懷疑的事物
【原文】
很久以來,我感覺到我的很多認知都是不可靠的,如果我想要建立起科學的、可靠的認知體系就必須把以往舊的認知通通清除,重新開始。可是這個工作量是龐大的,所以我一直等待我達到一個足夠成熟的年紀。
現在,我的精神已經從一切干擾中解放出來,又在一種恬靜的隱居生活中,那麼我要認真地開始了。不過,理智告訴我說,並不需要把所有疑問的細節都拿來逐一地檢查,只需要檢查那些基礎性的部分就足夠了,因為拆掉基礎就必然引起大廈傾覆,所以我首先將從原則性的成見入手。
...
推薦序
前言(節錄)
勒內.笛卡兒(René Descartes,西元1596~1650年),法國人,西方近代哲學的創始人之一,被譽為「西方現代主義哲學之父」,在西方哲學界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在他生活的時代,新興的資產階級已經在歐洲登上了歷史舞臺,正在積聚力量,為進一步發展壯大而抗爭。在少數先進地區,例如英國和荷蘭,資產階級已經初步獲得政權;但是在大部分地區,傳統封建勢力還占統治地位,而新興資產階級還處在被壓迫的無權狀態中,在笛卡兒的祖國──法國,就是這樣。
笛卡兒於西元1596年出生在法國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布勒丹省法院的法官,一歲時母親去世,父親再婚後對他的直接照顧很少,笛卡兒的身體也不是很好,這應該是他的性格更容易傾向獨立性的一個原因。西方哲學界一般認為,英國的培根(Francis Bacon)是歐洲現代哲學的預示者,而笛卡兒是真正的創始者和奠基人。我們可以借助一系列的歷史教科書的章節題目來描繪一下當時的歐洲大陸的社會狀態:宗教籠罩、工業革命、科學興起、文藝復興、思想啟蒙、資產階級萌芽等等,可以肯定的是,當時的社會處在人文思想多元化以及各種社會衝突系統性出現的大環境。
從8歲到16歲,笛卡兒在當時歐洲最著名的學校拉弗萊什公學讀書。他系統學習了古典語文、歷史、文學、修辭、神學、哲學、法學、醫學、數學等課程,課外還讀了大量稀奇古怪的書,其中也包括一些宣傳有悖權威神學思想的科學書,甚至禁書。他在20歲時獲得法學碩士學位,22歲參軍入伍,幸運的是他沒有經歷過真正的戰爭,卻藉此到處旅行,也結識了很多科學家朋友。一句話總結一下:有錢有閒、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廣交好友。西元1629年笛卡兒由於在法國遇到的干擾較多,不利於科學研究,於是賣掉祖傳的采地,避居荷蘭,在那裡一共住了20年。他在隱居生活中寫下他的絕大部分著作,首先是《論世界》(The World),採取哥白尼(Copernicus)的太陽中心說觀點,討論物理學和天文學問題。他還沒有寫完這部書,就鑒於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因為持太陽中心說而被羅馬教廷審訊迫害的情況,恐怕遭到物議,決定不予發表。他在35歲左右已經在科學上獲得相當不錯的成就,發明了解析幾何,最為我們熟知的就是笛卡兒直角座標系。在笛卡兒的年代,數學在科學中的決定性、基礎性地位還沒有完全形成,實驗還是當時更為普遍的研究方法,所以科學家們的研究一般都是通科的,並不像現在這樣細分。笛卡兒除了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也陸陸續續地寫過一些哲學作品。西元1637年他出版了《談談方法》(Discours de la méthode),這是他出版的第一部著作,影響很大。書中著重論述了他的方法論思想,並且附有三篇附錄《幾何學》(Géométrie)、《折光學》(Dioptrique)、《氣象學》(Météores),作為使用他的新方法的例子。
西元1641年他出版了《沉思錄》(Meditationes de prima philosophia)這部可以代表他人生最高成就的著作。關於開始寫作時的心情,我們從他給麥爾塞納(Marin Mersenne)神父的信中可以體會到一些:「很久以來,我就感覺到我的很多認知都是不可靠的,因此,如果我想要科學地建立起可靠的認知體系的話,就必須把我以往舊的認知通通清除出去,再重新開始。可是這個工作量是龐大的,所以我一直等待我達到一個足夠成熟的年紀。現在,我的精神已經從一切干擾中解放了出來,又在一種恬靜的隱居生活中得到一個穩定的休息,那麼我要認真地開始了。不過,理智告訴我說,我不需要把所有有疑問的細節都拿來一個個地檢查,只需要檢查那些基礎性的部分就足夠了,因為拆掉基礎就必然引起大廈的其餘部分隨之倒塌,所以我首先將從我的全部舊認知的那些原則入手。」
對於伽利略被宗教法庭宣判入獄,他還寫道:「這個事件使我大為震驚,以至於我幾乎想把我的全部手稿都燒掉,或者再不拿給任何人看。」
笛卡兒的這部著作最後能成為今天這個樣子,跟笛卡兒當時所處的社會背景是分不開的。曾經因為發明天文望遠鏡而震動整個科學界、神學界的伽利略在西元1633年受到宗教裁判所的監禁,布魯諾(Giordano Bruno)也已經被教會處死,一些同時代的科學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神學界的抵制和迫害。因此對於自己的命運,笛卡兒還是頗為擔心的,但是內心的驅使和好友的鼓勵使他最終選擇了前行,用科學的精神開啟了他在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一次革命性的思考,也是與時代思想紛亂的一次大辯論。看待一個人的學術價值就必須連結當時的時代背景,正所謂:世亂待英豪,思亂盼大師。
伴隨著笛卡兒的哲學被學術界廣泛關注,最終還是因為和基督教會的宗教哲學對立而遭到禁止,因此他後來又過上了遷居、隱居的生活,最後接受了一個年輕女粉絲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Drottning Kristina)的邀請,到瑞典居住,不幸於幾年後去世,終年54歲。笛卡兒的最後一部著作《論靈魂的感情》(Les passions de l'âme)發表於西元1649年,討論心理學問題,特別是身心關係問題。
在那個時代,新興的資產階級首先要解決無知的問題,接著才要求解決無權的問題。在17世紀,最突出、最迫切的問題還是前者。英國的培根在17世紀初首先喊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這個口號鮮明地表達了時代的精神。他向經院哲學轟擊了第一炮。在這最重要的一點上,笛卡兒和培根對於經院哲學的態度是一致的。他們都認為經院哲學的錯誤關鍵在於認識方法的不對。經院哲學的方法是:以某些宗教信條為根據,依照一系列固定的邏輯公式,如三段式,推出維護宗教的結論,它所根據的前提是不是可靠,它是從來不管的。即使前提可靠,推出來的東西也只能限於前提裡所包含的,一點也不能給人新的知識。而且,固定的邏輯公式只涉及事物的形式方面,與內容完全無關,得出的結論好像玄之又玄,其實空而又空,完全是廢話,是脫離實際的,它就完全可以按照各人自己的需求任意胡謅,彼此衝突矛盾,永遠爭論不休。整體來說,經院哲學有三個特點:一個是信仰主義,一個是先驗主義,一個是形式主義,這三個特點是互為表裡的。
培根提出了經驗主義,來對付經院哲學的先驗主義。笛卡兒則提出理性主義,來對付經院哲學的信仰主義。這兩個人都大力提倡具體的科學研究,來對付經院哲學的形式主義。由於偏重的方面不同,所以發生的影響不同,後來人們把培根的哲學稱為經驗主義,把笛卡兒的哲學稱為理性主義。這兩個名稱很好地說明了他們的特點,只是很容易使人們忽略他們的共同特點,把一條戰壕裡並肩戰鬥的戰友誤解為互相對立的敵人。這好像有兩個人一同去打蛇,一個專打蛇頭,一個專打七寸,我們可不能把一個看成蛇頭派,一個看成七寸派,忘了他們打的是同一條蛇,把他們的共同抗爭說成勢不兩立的內訌。
笛卡兒把「上帝」理解為一個名稱而非具體的形象,是理性推論的結果,他也承認這個結果是與生俱來的天賦。這個天賦指的就是判別真假的理智,與盲目信仰對立,也與感覺經驗對立,雖然它不完滿,但確是追求真理的唯一方法。他以人人具有的理性為標準,對以往的各種知識做了一個整體檢查,是一次徹底的知識革命。他為了建立可靠的新科學,先把一切不可靠的東西推倒,騰出地基。他這普遍懷疑是去偽存真的批判,批判不等於打倒,而是打倒假的,肯定真的。把不可靠的通通看成假的,剩下來的也就是真的了。笛卡兒認為真理並不是彼此孤立的、平列的,而是一些有主有從的原理,構成一個有機的體系。他要找出這個大體系,所以不肯只是一筆一筆地記流水帳,一定要算清總帳。他說:「整個哲學好像一棵大樹,樹根是形上學,樹幹是物理學,從這樹幹上發出的枝條是各種其他科學,主要分為三門,就是醫學、力學和道德學。」他所謂的樹根,是指最根本的哲學原理,首先是關於人類認知的原理。
有些學者認為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完全對立,經驗主義只要經驗,理性主義完全不要經驗,只要理性,所以只能是唯心論。我認為這講不通,因為他們採納了一個舊譯名「唯理論」來翻譯rationalism這個詞,而中文的「唯」字當「只」講,於是以為笛卡兒主張只有理性在那裡孤孤單單地認識真理,感覺只會騙人,必須排除乾淨。笛卡兒從來沒有要求完全否定感覺,正好相反,他是科學家,一輩子從事科學試驗,在許多科學部門中都有重大貢獻,並不是空想家,天天躺在床上猜測。他只是認為單憑感覺得不到普遍的科學真理,而透過對於感覺的科學理論論證才具有普遍規律性。相比之下,笛卡兒哲學包含的辯證法因素還要多一些,馬克思(Karl Marx)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甚至稱他為辯證法家。
前言(節錄)
勒內.笛卡兒(René Descartes,西元1596~1650年),法國人,西方近代哲學的創始人之一,被譽為「西方現代主義哲學之父」,在西方哲學界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在他生活的時代,新興的資產階級已經在歐洲登上了歷史舞臺,正在積聚力量,為進一步發展壯大而抗爭。在少數先進地區,例如英國和荷蘭,資產階級已經初步獲得政權;但是在大部分地區,傳統封建勢力還占統治地位,而新興資產階級還處在被壓迫的無權狀態中,在笛卡兒的祖國──法國,就是這樣。
笛卡兒於西元1596年出生在法國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布勒丹省法院...
目錄
前言
導引
第一章 第一個沉思:可以引起懷疑的事物
第二章 對第一個沉思的反駁與答辯
第三章 第二個沉思:人的精神的本質以及精神比肉體更容易認知
第四章 對第二個沉思的反駁與答辯
第五章 第三個沉思:上帝,他存在
第六章 對第三個沉思的反駁與答辯
第七章 第四個沉思:正確和錯誤
第八章 對第四個沉思的反駁與答辯
第九章 第五個沉思:物質性東西的本質,再論上帝他存在
第十章 對第五個沉思的反駁與答辯
第十一章 第六個沉思:物質性東西的本質,人的靈魂和肉體之間的實在區別
第十二章 對第六個沉思的反駁與答辯
後記一 笛卡兒對於後人的啟示
後記二 笛卡兒對財富理性的啟示
跋
前言
導引
第一章 第一個沉思:可以引起懷疑的事物
第二章 對第一個沉思的反駁與答辯
第三章 第二個沉思:人的精神的本質以及精神比肉體更容易認知
第四章 對第二個沉思的反駁與答辯
第五章 第三個沉思:上帝,他存在
第六章 對第三個沉思的反駁與答辯
第七章 第四個沉思:正確和錯誤
第八章 對第四個沉思的反駁與答辯
第九章 第五個沉思:物質性東西的本質,再論上帝他存在
第十章 對第五個沉思的反駁與答辯
第十一章 第六個沉思:物質性東西的本質,人的靈魂和肉體之間的實在區別
第十二章 對第六個沉思的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