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茶俗千年流轉的脈絡,品味寧波茶文化的人情風雅
一壺茶,一座城,講述水與茶交融間的傳承故事
本書從別具特色的茶地名切入,以歷史故事和人文傳說為線索,將寧波地區深厚的茶文化娓娓道來。從餘姚的茶地名傳說到北侖茶廠跟的由來,再到寧海茶院鄉的傳奇,這些地名不僅承載著茶文化的發展軌跡,更是茶俗風情的活化石。透過一系列真實又富有趣味的茶俗故事,讀者彷彿能穿越時空,感受到昔日茶風盛行的寧波。
在全面展示茶文化的同時,書中深入探討了茶在日常生活、禮儀、婚俗、祭祀等方面的獨特作用。寧波人以茶為禮,以茶寄情,從提親嫁娶到祭祀禮俗,茶貫穿於人生的重要節點,見證了歲月流轉與人情更迭。書中不僅對各類茶俗背後的文化內涵做了詳細解析,更生動地描繪了寧波人在不同場合飲茶、待客、祈福的風俗場景,使茶文化在人們心目中更加具象化、生活化。
此外,書中對寧波名泉與名茶的描寫尤為精彩。眾多名泉不僅因水質清冽而聞名,更因與茶相伴而增添韻味。從第一井到虎跑泉,每一處名泉的介紹都充滿了詩意和人文色彩,顯示出茶與水相輔相成的微妙關係。無論是泉水流淌間的自然之美,還是茶湯氤氳出的文化氣息,都構成了一幅浙東茶鄉的唯美畫卷。
作為茶文化的重要載體,茶館和茶亭也是書中濃墨重彩的一部分。寧波茶館從古至今,始終是市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舊時的街邊茶樓,還是如今高雅的現代茶館,都見證著寧波社會的變遷與融合。而那些散布在浙東大地上的茶亭,既是旅人歇腳的溫馨之所,又是善行流傳的象徵,茶亭背後的故事傳達出民間的淳樸與善良。
最後,本書以茶諺、茶歌和茶傳說為點綴,為寧波茶文化增添了更多的文學與藝術韻味。無論是口耳相傳的民間諺語,還是悠揚動人的茶歌,抑或流傳已久的茶葉傳說,都使整部書的內容更加立體豐富,讀來引人入勝。
透過全景式的描寫與生動的敘述,本書不僅是一部關於寧波茶俗的百科全書,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茶文化之旅,帶領讀者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在現代社會中,這些傳統茶俗依然煥發出新的光彩,成為連接歷史與現代、傳承與創新的重要紐帶。
作者簡介:
陳偉權,畢業於中文系,曾考證和研究中國浙江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名茶瀑布仙茗,為東亞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編輯《茶韻》雜誌,撰寫茶文化論文20餘篇,出版《茶風》、《詩意浙東 山水人間》等論著,編撰《寧波茶文化之最》等茶書。
竹潛民,教授,東亞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對茶文化研究深入,撰寫茶文化論文及書評十餘篇。
章節試閱
第一節 河山與茶俗:溯源餘姚茶地名
寧波有很多歷史地名,堪稱活化石,蘊藏著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其中就包括茶俗的傳說,有的顯山露水,有的含而不露,卻都很有意思,細細想來,耐人尋味。說來話長,就先從聞名中外的河姆渡2000多年前的一個故事說起吧。
那年酷暑,天氣久旱不雨,在河姆渡遺址的姚江南岸,一位50多歲的大嬸設著茶攤,為過往行人施茶。當時那裡是交通要道,山有竹木茶桑,江有魚蝦貝蚌,大多要經過河畔茶攤。肩挑背馱的山民漁夫到此喝茶解渴,總是向大嬸道不盡謝意。有的乾脆從袋中摸出小錢以示酬謝。有位山民對她說:「大嬸,妳做好事,以前還有擺渡的兒子補貼妳燒茶,這段時間大旱,河底翻天,河床開裂,人們來往行走不用渡船,收點燒茶錢也是應該的!」
大嬸對這樣的過往行人總是和藹地回答:「兒子小河近來不撐渡船,跟著山裡人去賣茶葉。大家掙的是辛苦錢,我這裡的日子過得去就好。何況茶葉、六月霜等燒茶用的也都是隨緣樂助,免費給大家的,我貼點柴火也是應該的。」
大嬸在河邊免費施茶,日子一天天繼續下去。
在這久旱的日子裡,一天來了一老一小,為父女倆,老人滿頭白髮,女的只有20來歲。看上去是遠道而來,顯得十分疲憊。燒茶大嬸忙著遞茶送水,和那姑娘攀談,聽到姑娘說:「我父親雖年事已高,但平時身體健康,只是這次長途跋涉,路途疲勞,又遇上江南天熱,連日來身體不適,大熱天沒流汗,體溫高,感到頭暈、乏力,想在河邊樹陰下多休息一會兒。」
大嬸見狀,自然十分同情,知道這是中暑所致。茶攤上設兩缸茶,一缸是純茶葉,主要用來解渴,另一缸有茶葉又加山中採來的六月霜,有點苦味,既解渴又防治中暑。大嬸見只飲六月霜茶水還不足以解老人中暑,又從茶箱裡取出一瓶燒酒楊梅,告訴老人,這是民間治中暑的良方,用這裡的楊梅浸燒酒,吃上幾粒會有收效。
老人在茶攤樹下躺了一個時辰,在大嬸和女兒護理下,熱度開始退了,身上出汗,精神也好多了。夏日天黑得晚,老人帶著女兒到大戶人家投宿。
別看老人鬚髮皆白,一路上他到過的大戶人家,經一番交談後,沒有不熱情接待他父女倆的。老人懂得天文地理,那天他往河北方向如今的三七市走去,向一戶殷實人家提出抗旱取水之計,說掘地三尺,必有湧泉相報。此言果然靈驗,至今還留有黃公潭的地名。此後父女兩人活動在浙東一帶,好事佳話頻傳,卻不忘河畔燒茶大嬸,還幫她建造茶亭,得到周圍大戶人家資助,兒子小河以擺渡為業,也得到周到的安排。
可是,有一天風雨大作,大隊兵馬來到河畔,為首的大將人稱陳豨,奉朝廷之命,來追尋老人。
陳豨到這個茶亭驛站詢問燒茶大嬸,便知他奉命來追的人就在這一帶。原來他從大嬸口中得知這裡帶北方口音的人很少,只有父女兩人,便命令兵馬在這裡駐紥下來,並向百姓發出告示要抓捕父女倆。
上述河姆渡畔的民間傳說並非空穴來風,竟與2200年前的一段歷史有直接的關係。
司馬遷《史記》及《漢書》有記載:故事中的老人,原來姓崔名廣,齊國人,曾經隱居在夏里修道,稱夏黃公而聞名。秦末避亂,他與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一起隱居陜西商山,因四人年齡都八十有餘,鬚眉皓齒,被稱「商山四皓」。漢朝初年,劉邦想廢掉柔弱的太子劉盈,另立愛妃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呂後採用張良(子房)的計謀,要兒子劉盈作書,用卑辭厚禮迎來商山四皓。有一天宮宴,商山四皓侍立在太子身後。劉邦一見,覺得奇怪而問:「彼何為者?」四人各自稟報姓名。劉邦十分驚疑。宴畢,他便對戚夫人說:「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意思是說,本來我想廢掉太子,沒想到這四位老人如今會跟從吾兒劉盈,並且輔佐於他。看來劉盈羽翼已成,太子之位難換了。後來,商山四皓得知中了專橫跋扈的呂後奸計,戚夫人和趙王的境遇慘不忍睹,於是離開劉盈而奔走他鄉,夏黃公便來到了浙東。黃公得知朝廷派人來追尋他,隱入河姆渡茶亭不遠的深山,後來稱為「大隱」的地方。陳豨也是位禮賢下士之人,深解黃公意願,在浙東也留有文化遺跡。他以找不到黃公回覆皇命。而黃公在浙東儘管四處奔走,卻對江畔茶亭別具深意,加之那裡山水秀麗,後來黃公墓就建在河邊山上,以黃墓山得名,渡口稱黃墓渡,茶亭稱黃墓渡茶亭。
黃墓山下姚江有過沉船,黃墓山後也有稱覆船山的。但黃墓渡茶亭的故事千秋延續,地方志上都有記載。文人墨客到那裡更有吟詠《經黃墓渡有感》之類,有如下詩記,「子房水石投,商山奚借重。商山雖雲高,乃為雌呂用。異者孝惠孱,七年辜漢統。黃公胡為者,遁逃句甬東。爵祿不可羈,萬古激清風。我來尋遺壟,不見漢黃公。但見滄江上,芝田煙靄中」。另有一詩記敘述了河姆渡稱黃墓渡的緣由,「已托芝歌不染塵,黃腸猶旁孝慈鄰。到今山渡皆傳姓,莫向滔滔去問津」。
黃墓渡茶亭的茶風俗延續到清代乾隆五十年(1785),其時渡口茶亭已為「寧郡通衢」之地,「登程客才吃茶去,渡水人從彼岸來」,人們逗留片刻在此吃茶,人氣之旺,為2000年前燒茶大嬸想像不到。在渡口北岸建有三間瓦房茶亭,牆上嵌有《黃墓渡茶亭碑》,碑文記述「選茶亭、築河岸、置渡產、修渡船為社會善舉,風氣之盛,參與人員之多」,寫明「老渡產按老碑所記,不再重複」,新增渡產有山有田。
碑文寫到一爿柴山被僧人典押在外,將新增渡產地名、方位、面積寫得十分明確,其中兩丘渡產為4畝6分。
1970年代,《浙江日報》載文,披露震撼中外的新石器時代河姆渡遺址的地名,原稱黃墓渡,有《黃墓渡茶亭碑》佐證,此茶亭碑原件現為餘姚市文管會收藏,河姆渡遺址建築標誌旁設有新碑,上面刻著碑文。那重達數百噸的三塊巨石疊成的亭碑,彷彿是原始氏族的高大門樓,在那裡書寫著真實的茶俗故事。
有茶亭自然要有茶。在河姆渡南岸車廄嶴裡有三女山。車廄地名出自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之時,當時為停車秣馬之地。北宋有一年清明之後,三位姑娘在嶴中採茶,在歸途中又累又熱,看到一條清溪,忍不住在溪水中嬉戲。沒想到老天突然變臉,頓時雷電交加,三位姑娘不幸被十二聲響雷擊中喪命。雨過天晴時,溪邊出現了三座猶如三位少女相偎的俏麗山峰,此後山中便長出又嫩又香的茶葉,傳說就是三位少女留下的。那裡的茶葉被稱為「四明十二雷」茶,元明兩代歷時300餘年都是貢茶。
茶山地名含而不露,淒美的故事含意深刻。四明八百里盛產茶葉,茶農精加工的情況也可在山名、地名中尋到遺跡,這就是別具一格的四明山鎮茶培村了,原本名為「茶焙村」。當時村裡挨家挨戶種茶,姑娘們採茶眼明手快,但製茶加工過程中卻出了笑話。往年茶商採購村裡的茶葉,質地優良,這一年從村裡收來茶葉,沖泡時茶湯或出現焦味,或沒多久茶湯泛紅,與原來收購的碧綠、清香、有回味的茶湯相比,迥然不同。製茶的姑娘還嘻嘻哈哈地說起茶謎,說茶葉不是有個「長在山上,死在火裡,活在水裡」的謎語嗎?原來她們將鮮葉製成乾茶過程中,第一道猛火殺青操作過度,在烘乾焙燥中又馬虎了事,結果那年多家茶葉賣不出好價。追尋原因,原來村裡堪稱煮茶老手的兩位大伯大媽過世,年輕人對茶葉加工之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經過這一事件,村中老小吸取教訓,認識到茶葉產地也必須重視加工,鮮葉用猛火殺青時,動作要快,在雙手不停揉撚時,不出焦葉,可保持茶葉清香。至於烘乾這道工序,需用文火熱鍋,強調一個「焙」字。從此,村裡男女認識到茶葉質地要達到優良,乾茶必須含水量低,乾茶沖泡時茶湯才會長時碧綠,散發清香。從此村名改為「茶焙」,遠近聞名,如今改名為「茶培村」也許含意更為廣泛。
黃墓渡、三女峰、茶焙村三個地名都與茶史有關係,特別是茶焙村直接將茶工藝嵌入了地名。其實,寧波地名中蘊含茶俗的遠不止這幾處。茫茫四明山連接到天臺山,巍巍四明山向東延伸到海濱,直至舟山群島,都有散落的茶事地名。
第一節 河山與茶俗:溯源餘姚茶地名
寧波有很多歷史地名,堪稱活化石,蘊藏著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其中就包括茶俗的傳說,有的顯山露水,有的含而不露,卻都很有意思,細細想來,耐人尋味。說來話長,就先從聞名中外的河姆渡2000多年前的一個故事說起吧。
那年酷暑,天氣久旱不雨,在河姆渡遺址的姚江南岸,一位50多歲的大嬸設著茶攤,為過往行人施茶。當時那裡是交通要道,山有竹木茶桑,江有魚蝦貝蚌,大多要經過河畔茶攤。肩挑背馱的山民漁夫到此喝茶解渴,總是向大嬸道不盡謝意。有的乾脆從袋中摸出小錢以示酬謝。有位山...
推薦序
前言(節錄)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寧波茶俗在當地風俗中別有風韻,大雅大俗,異彩紛呈。
寧波市位於北緯28°51′至30°33′。專家發現北緯30°是出現世界奇跡並孕育名茶之地,有著名的高山、大江大河及入海口,有埃及金字塔、巴比倫空中花園,包括中國的黃山、廬山、峨眉山以及新石器時河姆渡文化遺址等。同時,中國好多名茶也出產於北緯30°左右,包括西湖龍井、黃山毛峰、蒙頂甘露、祁門紅茶等。
在寧波大地上,同樣古今佳茗疊出,茶俗亦相伴相生,寧波茶俗富於特色,燦若雲錦,佳話頻傳。
首先,大雅緣自大俗。茶俗在人們漫長的茶事生涯中,將經濟和文化融合得恰到好處,並有顯著的特點,留下了不少千古地名,因此,本書即從茶地名開篇。先民在河姆渡遺址飲「原始茶」,到田螺山遺址人工栽培茶樹,河姆渡地名就與茶密切相關。書中選錄了多個茶俗地名,如茶院、茶廠跟、茶亭街等,都有生動的故事流傳給後人。茶俗地名既反映了茶在農業經濟中的要素,又沉澱了深厚的茶文化底蘊,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文明符號。
寧波是具有歷史傳統的中國文明城市,其源頭可追溯到體現精神文明的大批茶亭。以農業為主的古代,經濟不發達,寧波湧現出眾多積德行善的茶亭,如同和煦春風吹遍寧波大地。古老的茶亭故事多多、生動有趣、名垂千秋,無不洋溢著關心社會、崇尙文明的美德。四明山上的甘泉畈茶亭,濃縮著山民樂善好施的優良民風。
其次,大俗又助推大雅,茶文化登上大雅之堂,是以茶葉為物質基礎的,而茶俗介於物質與精神之間,並提升到精神文明層面。茶俗的內涵既服務於茶業又提升了茶業。茶俗中的茶諺,有指引人們去尋覓好茶的,如「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茶」;也有直接指導生產的,如「土厚種桑,土酸種茶」、「秋冬茶園挖得深,勝過拿鋤挖黃金」等。
在物質文明提升到精神文明的過程中,古往今來的各類茶館是茶俗的最好體現。從鄉村到城市、從粗獷到文雅、從簡陋到精良,茶館再現了中華精神文明之美。北京前門西河沿大街正乙祠戲樓(茶園),為清代康熙年間寧波在京的銀行商人購置,每逢春秋節日寧波同鄉在那裡聚會,先用三茶六酒祭神祭祖,然後約請戲班演戲,品茶看戲,擺宴聯誼。據梅蘭芳考證,中國戲院最早統稱為「茶園」,茶園與戲院合一,是朋友們喝茶聚會的地方,正乙祠可為最早的高雅茶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其遺址經修復後,在北京的「寧波幫」經常在那裡舉行品茶座談活動。寧波其他茶館的事跡也是感人至深。
「水為茶之母」,製茶用水非講究不可。同樣寧波茶俗中也包含人文底蘊深厚的水文化。書中介紹了天童寺、虎跑泉等多處名泉好水,對於「五水共治」也不無積極意義。
前言(節錄)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寧波茶俗在當地風俗中別有風韻,大雅大俗,異彩紛呈。
寧波市位於北緯28°51′至30°33′。專家發現北緯30°是出現世界奇跡並孕育名茶之地,有著名的高山、大江大河及入海口,有埃及金字塔、巴比倫空中花園,包括中國的黃山、廬山、峨眉山以及新石器時河姆渡文化遺址等。同時,中國好多名茶也出產於北緯30°左右,包括西湖龍井、黃山毛峰、蒙頂甘露、祁門紅茶等。
在寧波大地上,同樣古今佳茗疊出,茶俗亦相伴相生,寧波茶俗富於特色,燦若雲錦,佳話頻傳。
首先,大雅緣自...
目錄
前言
序章 茶地名:追尋茶俗活化石
第一節 河山與茶俗:溯源餘姚茶地名
第二節 梅山存茶風:北侖「茶廠跟」的命名由來
第三節 茶山連茶院:寧海茶院鄉的故事
第一章 茶風:茶禮千載,風俗流轉
第一節 茶俗中的禮儀
一、寧波家庭茶俗
二、禮儀與茶俗
第二節 茶俗中的婚姻
一、提親與茶俗
二、嫁妝與茶俗
三、婚禮與茶俗
四、以茶為禮寄忠貞
第三節 茶俗中的祭祀
一、茶祭祀的歷史和傳說
二、寧波茶祭祀習俗
第二章 茶水:泉韻滋茗,水育茶魂
第一節 水乃茶之母
一、歷代茶人對水與茶關係的論述
二、水的選擇
第二節 名泉探尋
一、堪稱華夏第一井
二、錢湖山水多名泉
三、杖錫名泉「水空湫」
四、雪竇山上訪名泉
五、龍泉山腰隱龍泉
六、客星山麓華清泉
七、姚西典藏美女泉
八、偉人長伴化安泉
九、丹山赤水詠古泉
十、越國鄉野計然泉
十一、大寶山藏大寶泉
十二、尋訪天童虎跑泉
十三、鄞江古鎮有好泉
十四、育王寺有妙喜泉
十五、福泉山頂品福泉
第三章 茶館:煙火氣息,世俗縮影
第一節 茶館是一個縮小的世界
第二節 寧波茶館的歷史與風尙
一、設施檔次普通
二、服務對象各異
三、娛樂活動較多
四、「吃講茶」盛行
第三節 多元發展的新世紀茶館
一、檔次提高、環境幽靜、設施完善
二、功能齊備、餐飲結合、寓教於樂
三、立足地方、傳承民俗、體現特色
第四節 茶樓的歷史與當代樣貌
一、寧波歷史上的著名茶樓
二、當代寧波茶館介紹
第四章 茶亭:風雨歇腳,鄉愁寄託
第一節 浙東茶亭
第二節 茶亭的社會功能
一、弘揚善舉
二、記錄民風
三、傳播文化
第三節 經典寧波茶亭
一、慈善成風的坎墩茶亭群
二、一個規模超大的茶亭——餘姚五車堰茶亭
三、「無我,忘我」的餘姚不我亭
四、人氣興旺的梁弄三溪口茶亭
五、功德昭昭的梁弄甘泉畈茶亭
六、堅持四十年的奉化棠雲茶亭
七、綿延三百年的寧海前童茶攤
第五章 茶文:茶香墨韻,文化流芳
第一節 茶諺:語言中的茶文化智慧
一、茶性茶俗
二、飲茶品茶
三、培植採茶
四、新編茶諺
第二節 茶歌:旋律中的茶香詩韻
第三節 茶傳說:趣談民間故事
一、四明山的茶傳說
二、珠山白毛尖的傳說
參考文獻
前言
序章 茶地名:追尋茶俗活化石
第一節 河山與茶俗:溯源餘姚茶地名
第二節 梅山存茶風:北侖「茶廠跟」的命名由來
第三節 茶山連茶院:寧海茶院鄉的故事
第一章 茶風:茶禮千載,風俗流轉
第一節 茶俗中的禮儀
一、寧波家庭茶俗
二、禮儀與茶俗
第二節 茶俗中的婚姻
一、提親與茶俗
二、嫁妝與茶俗
三、婚禮與茶俗
四、以茶為禮寄忠貞
第三節 茶俗中的祭祀
一、茶祭祀的歷史和傳說
二、寧波茶祭祀習俗
第二章 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