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如何使用本書
每個人的身體結構都是獨一無二的,顯現出由眾多微小差異聚合而成的個人形貌。正因如此,所有的結構分析模式都無可避免地有其侷限之處。不論您或是個案的身體,都是由意識或無意識所做的選擇,先天遺傳或後天養成的習慣,身體或心理的創傷所形塑而成,包括支撐起身體的組織,以及其中充滿可能性的七十億細胞。若想把一切所有可能的形體變化都收錄進一本著作,勢必成為內容遠倍於本書的大部頭巨作。
因此本書盡可能採用視覺範例,引導您洞悉各種常見傾向。每章先對身體某部分做結構解剖的介紹,接著對於分析個案時該觀察何處提供提示與見解,再以應對筋膜內的線與面所需的策略和工具作終結。
由於人體形態具備著整體性的本質,很難以線性與方法論將每種可能性一一分析,如此也讓讀者感到索然乏味。而潛藏在技巧背後的邏輯也無法清楚地涵蓋在解剖學或身體閱讀的指引中,我們只好在給與結構範例的同時,伴隨相關技巧的介紹。
同樣地,為了不讓讀者覺得無聊,某些情況下只會舉單一個例。我們假設讀者對拮抗肌群具備基本理解,因此也不會反覆提醒讀者「在相對模式下組織的關聯性也是相反的」。雖然本書可獨立閱讀,但許多技巧借鑒了 解剖列車:專為徒手與動作治療師準備的肌筋膜經線 (Myers 2014) 書中陳述的解剖列車理論,本書也不會完全重複每條肌筋膜經線的細節。許多已在其他資料來源詳述的訊息,我們將參考資料總結在附錄一中,讓讀者希望能進一步研究探討時方便簡單參閱。儘管如此,不熟悉「解剖列車」的讀者們仍能在本書中找到許多改變個案的「姿勢與動作」時的必備工具與相關知識。
書中以局部呈現治療手法,而不是根據解剖列車圖譜。但每個治療目標區都位於解剖列車路線中,我們也將路線呈現以供參考。這讓臨床施作者能善用筋膜連續性所帶來的好處,只要在同一條路徑中著手處理鄰近組織,就能延伸放鬆目標區域。舉例來說,假設大腿後肌無法放鬆或延展,由於大腿後肌是淺背線中的重要組成,我們可以沿線在腓腸肌或薦椎結節韌帶甚或是枕下小肌群進行手法。段落結尾處會提供筋膜線的關鍵簡介。
身體閱讀是需要實作練習的,我們結合解剖列車理論、身體閱讀與筋膜放鬆術,在全世界舉辦了許多場工作坊。
書中對於手法技巧的解釋並不全面,由於許多區塊被排除是由於它的私密性,或因其細緻性而無法在缺乏參與工作坊或師徒關係手把手的指導下學習。就算是收錄在本書中的技巧,也可以變化應用。我們鼓勵您在不同個體中,將手法技巧採用不同方向、深度,甚或用不同的身體工具,如手指、手掌、指節或手肘發揮創意性的運用。重要的是您對於自己嘗試操作、預期療效與目標組織性質的理解程度。過程中需要許多觸診回饋,某些部分只能在一定程度的指導之下執行操作練習才能有所體會。
儘管如此,善於感悟的臨床工作者勢必能從本書中得到許多手法技巧,並充滿信心地應用在各式各樣的個案身上。我們期許能鼓勵讀者把書中技巧當成可隨著個案及其組織需求臨機應變的模板與思維,帶著所有介入行為都是「兩個智慧系統之間的交流」觀念執行操作,銜接並且維持組織內的鎖。儘管是經驗老到的臨床工作者也能從本書緒論中獲益。
當今在課堂傳授的解剖學大多採用傳統的身體組成,普遍忽略筋膜網絡的重要性質,尤其本書特別強調的肌筋膜連續性。個別肌肉命名會加深我們每塊肌肉都是不連續,且獨立存在的概念。然而現在已經有許多研究論述表達了這種思維方式的不足之處(Franklin - Miller et al. 2009, Huijing & Baan 2008, Myers 2014, Stecco et al. 2009a, van der Wal 2009, Wilke et al. 2016)。
雖然我們仍然採用熟悉的肌肉命名來解釋每一種治療技巧,但必須時刻惦記著具收縮能力的肌肉細胞是包覆在連續不斷、強壯而富有彈性的筋膜組織片、膜、與網絡之中。每當我們在內文提到任何肌肉,請理解我們考慮到的不只是過去定義上的起始與終止點,而是與整個身體的廣泛連結性。換言之,本書中所提到的肌肉命名如同「郵遞區號」般,實際上是泛指該區域的肌肉與相關筋膜。
我們更大的願景則是激勵您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思考分析:與其侷限在個案陳述的疼痛狀況,並探究其單一成因;不若以宏觀角度看待個案的整體結構,發展全面性的策略,採用筋膜放鬆的方式展開結構調整,與個案一同探索他們的身體模式。不論您或個案都能從中獲得長期的正面回饋,也能從身體模式的相互關聯性中得到意外發現。
本書替這樣引人入勝且能從中獲益的身體調整技術做出簡介。我們建議您能進一步參與在世界各地舉辦的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