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十五世紀藏傳佛教格魯派大師宗喀巴的宗教著作。大多以《廣論》作為簡稱。以印地阿底峽所著《菩提道燈論》之道次第為框架,整理顯教經論成二十四卷之巨著。
作者簡介:
宗喀巴大師(1357年-1419年)
宗喀巴,法名羅桑札巴,意為「善慧名稱」,通稱宗喀巴 、宗大師,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四十二歲時,得到佛護的《中論釋》,認識到月稱和清辯兩家見解的異同,了悟到「緣起性空」,提倡「中觀應成」,並依此批判當時西藏流行之各種中觀學說,主張「一切法唯名分別安立」,建立他在中觀思想方面的獨特主張。其弟子克主傑開班禪轉世之先河,其弟子根敦朱巴即達賴轉世之初尊,宗喀巴是藏傳佛教一代祖師,被藏族人認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譯者簡介:
法尊法師
俗姓溫,字妙貴。1902年生於河北深縣。今河北深州市人。在五台山顯通寺玉皇頂出家,在北京法源寺受具足戒。曾先後入武昌佛學院、北京藏文學院學習,師從太虛大師和大勇法師。後隨大勇法師組織的赴藏學法團到西康甘孜,從昌都安東格西專攻藏文。1932年入藏,在拉薩哲蚌寺學習。1936年在重慶代理太虛主持漢藏教理院至解放前夕。1950年在北京主持菩提學會藏文譯事。歷任中國佛協常務理事、中國佛學院副院長、院長之職。1980年圓寂。通曉藏文,譯著甚多,主要有《菩提道次第論》、《密宗道次第論》、《辨了不了義論》、《大毗婆沙論》等。
作者序
比因西藏學者「法尊」譯出黃衣士宗「宗喀巴祖師」所造《菩提道次第》,教授「世院苑漢藏院」學僧,將梓行而問世,余為參訂其譯文,閱至如是以諸共道淨相續已,決定應須趣入密咒,以能速滿二資糧故。設踰共道非所堪能,或由種性功能虛劣,不樂趣密咒者,則唯應將此之次第加以推廣,其為特尚密宗之理論,甚為顯然。例之「賢首」以別教一乘特尚《華嚴》,「天台」以純圓獨妙特尚《法華》,固將無別。然中國尚禪宗者,斥除一切經律論義,雖若《宗鏡錄》遍錄經論,亦但揚厥宗,鄙餘法為中下。尚淨土者,亦勸人不參禪學教,專守一句《彌陀》。《賢台》雖可以小始終頓藏通別圓位攝所餘佛言,然既為劣機而設,非勝根所必須;縱曰圓人無不可用為圓法,亦唯俟不獲已時始一援之;而學者又誰肯劣根自居?於是亦皆被棄。此風至「日本」而加厲,橫判顯密教、豎判十住心之東密,則除秘密盡排為淺顯;高唱經題之日蓮,則於《法華》亦捨跡門而僅崇本門。今日本雖經明治維新復興,然亦祇有各宗而無整全之佛教。中國至清季除參話頭、念彌陀外,時一講習者亦禪之《楞嚴》、淨之《彌陀疏鈔》及天台《法華》與《四教儀》,或賢首《五教儀》附《相宗八要》而已。經、律、論古疏早多散失,保之大藏者亦徒資供奉或翻閱以種善根耳。空疏妍陋之既極,唯仗沿習風俗以支持,學校興而一呼迷信,幾潰頹無以復存,迄今欲扶掖以經律論儀,亦尚無以樹立其基礎。而借觀西藏四五百年來之黃衣士風教,獨能卓然安住,內充外弘,遐被「康」、「青」、「蒙」、「滿」而不匱,為之勝緣者雖非一,而此論力闡上士道必經中下士道,俾趣密之士,亦須取一切經、律、論所詮戒定慧遍為教授,實為最主要原因。論云:「如《道炬》釋云:未修止觀,學習律儀學處以前,是為戒學。奢摩他者,是為定學。毗缽舍那,是為慧學。復次,奢摩他前是方便分,福德資糧依世俗諦廣大道次;發起三種殊勝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資糧依勝義諦甚深道次。若於此次第決定、數量決定之智慧方便中僅取一分者,當決定不成菩提。」
福德資糧則人天俱攝,智慧資糧則聲緣相協,律及經論皆所依止,僅取一分,不成菩提。雖未嘗長不別有最勝之歸趣,而確定皆攝入次第之過程,於是不沒自宗,不餘法,而巧能安立一切言教,皆趣修證。故從「天竺」相性各判三時,以致「華日」諸宗之判攝時教,皆遜此獨具之優點。余昔於佛學概論,明因緣所生法為五乘共法,三法印為三乘共法,一切法實相至無障礙法界為大乘不共法,後於《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又增說共不共通法為總要,粗引端緒,語焉不彰。今雖未能獨崇密宗,欣睹三士道總建立之典要,乃特提出以申論之。
民國二十四年一月三十日於「世苑圖書館」
比因西藏學者「法尊」譯出黃衣士宗「宗喀巴祖師」所造《菩提道次第》,教授「世院苑漢藏院」學僧,將梓行而問世,余為參訂其譯文,閱至如是以諸共道淨相續已,決定應須趣入密咒,以能速滿二資糧故。設踰共道非所堪能,或由種性功能虛劣,不樂趣密咒者,則唯應將此之次第加以推廣,其為特尚密宗之理論,甚為顯然。例之「賢首」以別教一乘特尚《華嚴》,「天台」以純圓獨妙特尚《法華》,固將無別。然中國尚禪宗者,斥除一切經律論義,雖若《宗鏡錄》遍錄經論,亦但揚厥宗,鄙餘法為中下。尚淨土者,亦勸人不參禪學教,專守一句《彌陀》。《...
目錄
偈讚
本書譯例
序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三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四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五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六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七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八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九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二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三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四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五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六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七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八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九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十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十四
偈讚
本書譯例
序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三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四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五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六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七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八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九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二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三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四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五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六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七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八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九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十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廣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