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節錄)
一、《維摩詰經》的漢譯本情況
通常所謂的《維摩詰經》,按照鳩摩羅什的譯本,全名作《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它在中國佛教發展的歷史上,是一部地位重要的佛經。從東漢至唐,見諸著錄的先後共有七譯,分別為東漢桓、靈時嚴佛調所譯《古維摩經》,三國時東吳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西晉竺叔蘭譯《異維摩詰經》,竺法護譯《維摩詰所說法門經》,東晉祗多蜜譯《維摩詰經》,後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及唐玄奘譯《說無垢稱經》。其中嚴佛調、竺叔蘭、竺法護、祗多蜜諸本都已佚失,留存至今的只有支謙、羅什、玄奘三本。
就現存三種譯本而言,各有其特色和歷史地位。支謙譯本譯出年代最早,文字最為簡古質樸,字數也最少,僅三萬字不到。我們將它對照鳩摩羅什和玄奘的本子勘讀,可知其有相當多的刪略之處(當然,這也可能是所據的原本即較為簡單的緣故)。但支謙的佛經翻譯,部分地引入漢地固有的概念術語,改變了此前佛經譯家拘泥於生硬音譯的狀況,顯得流暢文雅,易於接受,因此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他的《維摩詰經》譯本廣泛流傳,頗有影響,也成為後來諸譯本的基礎。但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展,人們逐漸不滿足於對佛經的膚淺接納,而希望更深入準確地理解佛理,此時支謙譯本宣達佛理晦澀曲折的弊病便受到攻擊,從而產生鳩摩羅什的新譯本。鳩摩羅什譯本對支謙譯本的晦澀之病有所糾正,補充了一些缺譯的部分,字數增至三萬三千餘字。由於鳩摩羅什譯本既重視佛理的確當傳達,又強調譯文的優美且貼近原文,因而文辭雅致而流利易誦,很快便取代支譯等以前的諸譯而成為通行的本子。時至今日,鳩摩羅什所譯的《維摩詰所說經》仍然是該經最為著名,流傳最廣的代表譯本。到唐代,著名高僧玄奘西行印度求法,帶回大量的佛典,也重譯了這部經書,名為《說無垢稱經》。由於玄奘曾在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學習多年,他本人又精通梵文,以一種精確直譯的態度進行翻譯,他的譯本在現存三種本子中實際上最為精密全面,字數比前兩種多得多,達四萬五千餘字。但因為他傾力於義理的準確而相對忽略了語言的流暢,在表達上便不如羅什譯本的句式整齊,音調鏗鏘,詞句優美,這也許是他的譯本未能取代羅什譯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