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科學的發達、知識的進步,關於人生,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也發現有更多解決不了的。比如,什麼是愛?
我們為什麼會愛一個人?愛作為一種欲望,是無私的、還是自私的?愛有義務嗎?關於愛情,科學告訴我們什麼?有了愛,痛往往隨之而來。所以,痛一種身體的感受、是情緒,是文化建構,還是一種可能的同理?
憂鬱,可能是21世紀最嚴重(而且沒有疫苗)的疫情,但憂鬱真的存在嗎?許多人的憂鬱來自焦慮,焦慮是人類基本情緒之一,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相當核心的一部分。什麼樣的焦慮才能稱之為一種病?所以,你用藥嗎?
藥、毒,其實難分。20世紀藥物研究及治療層面取得重大進展,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但我們似乎仍然「相信」些什麼,比如迷信(還是信仰?)。
21世紀,我們面對的難題是「心理」的,還是「生理」的?更多時候,是每一個人對同一個名詞的不同定義、不同感受,以及不同的接受方式。21世紀的人生難題是一串曖昧難分的關鍵字;或許,解方也是。
《憂鬱》
憂鬱,可能是21世紀最嚴重(而且沒有疫苗)的疫情,但憂鬱真的存在嗎?本書討論憂鬱症的概念演變及其治療,檢視某些爭議,並提出未來的研究方向。
這不是一份患者指南,這是一本對一個既複雜又有挑戰性的論題進行非常(非常)簡短介紹兼選擇性評論的書。
《焦慮》
就像快樂、悲傷或憤怒一樣,焦慮是一種基本情緒,是人之所以為人相當核心的一部分。如果要你回想上次覺得焦慮的時刻,毫無疑問,不必回溯到太久以前。不過形式較嚴重的焦慮,也是最常見的心理疾病類型,世界各地有數百萬人隨時都會受到影響。
21世紀,什麼樣的焦慮才能稱之為病?
《藥》
過去兩百年來,我們社會對藥物的態度有過幾次巨大轉變:鴉片和古柯鹼從好東西變成壞東西,尼古丁也是如此。大麻雖然違法,每年有數十萬人因此被捕入獄,卻也有許多政府開始認為,大麻並不比酒精或菸危險。有些國家已經將大麻合法化,像菸酒一樣只做有限度管制。
21世紀,我們該如何用「藥」?
《迷信》
你會避開13樓的飯店房間、擔心打破鏡子會招厄運、認為黑貓不祥?還是隨身攜帶幸運小物、或是在人生重要事件前會有個人專屬的好運儀式?
迷信的發展經歷許多轉折,但從文明之初延續至今,背後始終有個一致的脈絡。過去人之所以迷信的理由,大部分在今日依然可見。人類對迷信如此著迷,部分原因在於迷信難以理解,以及伴隨著迷信的矛盾。
21世紀,我們「相信」什麼?
《愛》
我們會為了什麼「愛上」一個人?愛是無私的、還是自私的?愛有義務嗎?我們可以用科學討論愛嗎?
本書從哲學家的觀點書寫。哲學熱愛處理謎團,而「愛」提供了各種雜亂無章的謎團。書中將會討論愛的基本哲學問題、分辨不同類型的愛、檢視各種愛情意識形態,也會加入(或許)試圖透徹解析愛情的科學。
21世紀,我們更懂愛了嗎?
《痛》
什麼是「痛」?我們很常假定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疼痛的存在直覺上似乎能被隱約理解,但實際上(尤其是對醫學界),痛是個神祕又令人挫敗的謎團。
沒有人可以不證自明地化約痛的本質,因為痛總有其所處脈絡。
21世紀,我們不只該從生理學角度認識疼痛,也該思考我們是如何理解疼痛、理解他人的疼痛,以至於思考我們看待疼痛、苦難、悲慟和哀痛的方式。
【套書專屬‧導讀別冊】
趙恩潔,〈沒關係,就算妳忘了怎麼正常呼吸──論21世紀人類的六大煩惱〉
「當我們懂得想像憂鬱是一種疼痛、迷信是一種感覺被愛的社會支持,而藥物反映了我們潛在的焦慮之後,我們才有可能在高度原子化的社會結構中了解21世紀六大煩惱的社會根源,建構適合每一個社群與每一個人的療癒文化。」
專文導讀
趙恩潔,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