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業的最終意義是什麼?怎麼獲得人生幸福?
怎麼權衡利益和道德、入世和出世間的關係?
怎麼使自利和利他統一起來,讓企業發展、讓人生成功?
◎本書為濟群法師與企業家對談、演講的精華集結,全書共有十餘個篇章,內容豐富多彩!
◎本書收錄大量濟群法師與聽眾的一對一問答,內容廣泛多元、深淺皆有,即便不是企業經
營者也能從中受益!
我們的個體生存和他人緊密相連,即使不是企業經營者,一般人也需要衣食,用財富來交換各行各業勞動者提供的生活所需。濟群法師於書中明確地傳授佛教徒可以如何追求財富:
☆明了因果──
佛法告訴我們:世間一切都是沿著因緣因果的規律在發展,賺錢也有其因緣因果之道。
其中的因,既包括往昔種下的業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
☆廣種福田──
收穫是由播種而來,我們想要在人生中擁有福報,就要在深信因果的前提下廣種福田。
☆生存技能──
除了培植福田外,我們還應重視今生的努力,因為福報必須通過相應的形式才能得到體現。
☆如法求財──
包含開源和節流。開源就是掌握各種謀生和致富手段,節流就是勤儉節約、量入為出。
同時,我們還要勤修善業、培植福田。只要做到了這幾點,財富就會日益增長。
閱讀本書,讀者們可以跟濟群法師及企業家們學習,用良好的方式和心態去合理的追求、運用財富,除了滿足物質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豐富我們的心靈,培養恆久的精神財富!
作者簡介:
濟群法師
童真入道,出家四十餘載。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斯里蘭卡佛教與巴利語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1980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隨後於閩南佛學院、戒幢佛學研究所等地任教。從事教育幾十年來,對如何有效修學,有著深入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由此,提出修學五大要素,創建三級課程體系,令無數學人蒙益。
1992年起,面向社會及高校舉辦講座,開中國內地弘法之先,法音流布海內外。同時筆耕不輟,出版「智慧人生、修學引導、以戒為師」等叢書四百多萬字。以純正的佛法知見,剖析社會問題,釐清修學盲點,提出切實的解決之道。
相關著作:《造就美好的自己》《我們誤解了自己》《我們誤解了這個世界——高僧與哲人的對話》
章節試閱
楊釗:做為一個企業家,我對成功的看法,分為上半場和下半場。上半場,是事業的成功;下半場,是人生的成功。事業成功的標準,只需要有名有利,有社會地位即可。那麼人生成功的標準是什麼呢?就是身體健康,家庭幸福,以及你活得開不開心。
現在社會上有個盲點,認為事業成功就等於人生的成功。但很多人會發現,某人好像很成功,但並不是我的榜樣。為什麼?他雖然很有錢,很有名,但家庭不幸福,活得不開心。可見,事業不等於人生,事業的成功也不等於人生的成功。因此,除了追求事業成功外,下半場要追求人生的成功。
楊錦麟:上半場,下半場,聽起來像在踢足球。曹先生,您同意這樣的踢法嗎?
曹德旺:我相信他們講得都對,但討論成功是一個大話題。我的觀點是,一樣米養百樣人。天下各行各業,評價誰成功?我認為,應該來評價眾生的成功。什麼是眾生的成功?能遵守法律法規,有一副硬朗的身體,還有一個圓滿的家庭,再加上自由自在地活著──這就是成功。
剛才濟群法師講到中國人的浮躁,提到《富比士》富豪榜,當然不是針對我的。我也是《富比士》上榜的老演員了,他們經常把我拿去上榜。我也曾經為此事和他們討論過,問他們為什麼如此關注中國這些人?他們說,中國在改革開放,每年GDP高速增長,引起整個西方社會的關注。一是關注它怎麼做出來的,真的還是假的;二是關注自己有沒有機會參與其中;三是關注自己有機會的時候,到中國應該去找誰。所以,富豪榜其實是起到一個提供資訊的作用,而這個榜本身是虛的。
為什麼呢?它做的是虛擬經濟中間的一環。所謂虛擬經濟,就是說你拿錢去投資,不管是投資實體還是買了股票、期貨,進入投資就虛了。或許一個變故,或許一個什麼,馬上讓你的財產一夜間沒有了。你想要做事的話,就實實在在地把錢存在銀行不動,這是實的,一動就虛了。在投資第一線上的,往往是虛的。不少上過富豪榜的,最後也落得很狼狽。因此,不應該說是他的浮躁,只能說我們對這方面的知識不夠,對這些人群的評價有待提高。
最近有人說,某人變成富翁了,其實他的企業負債比私人資產大幾倍。所以《富比士》本身是虛的,是搞遊戲的,也是配合國家改革開放宣傳需要做的東西,千萬別認真對待這件事。
楊錦麟:曹先生給了我們另一個角度。馬來西亞的李金友先生是我多年的好朋友,來談談您對成功的解讀。
李金友:我覺得,成功對我來說永遠是一個過程,很難下一個定義。我很同意楊先生說的上半場和下半場。我們要把一件事做成功很容易,可要追求人生的成功,就是大學問。
我覺得,如果一個人要成功的話,必須具備幾個特質。首先要自信,其次要用功,第三要用心,能虛心學習。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四十歲開始學佛,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大智大慧,是我們永遠學習不完的。
今天我們來到這裡,可以親近濟群法師這樣的大善知識,還有楊居士、曹居士,都是值得學習的。我覺得,虛心學習是一個過程,但一定要有「日久見功」的過程。這一點,對現在的年輕人尤其重要。
楊錦麟:這幾位講者讓我覺得,自己實在是一個很不成功的人。我六十歲還在創業,沒有上半場,也沒有下半場。上半場打完球的人,才能施施然地去說人生、健康、快樂、分享。沒有一定物質基礎,空談或奢談成功是沒有意義的。
但濟群法師也給我們一個提示。在西方物質標準和東方精神標準的衝撞之下,有時給眾生帶來很多煩惱,我就是最煩惱的一個。所以我今天來,不是來當主持,而是來這裡吸收一些智慧。
我們講到成功,說老實話,現在真的是以財富論江湖。曹先生給大家點破了,不要信財富榜,那是宣傳用的,但真有很多人都往裡跳。圖虛名,圖虛利,這是當今社會一個弊端。因為虛,再加上信仰缺失,才會出現那麼多亂象。
為什麼要舉辦這樣的佛教論壇?出家人為什麼要那麼苦口婆心?利益至上的觀點,無論在上半場還是下半場,究竟對還是不對?本家,您怎麼看?
楊釗:剛才說,財富可以分兩部分,第一叫物質財富,第二叫精神財富。我們現在有一個誤區,以為擁有物質財富就擁有一切。我在香港見過很多大企業家,但錢不是什麼都能買的。健康不是錢財可以買到的,家庭幸福不是錢財可以買到的,活得開不開心也不是錢財可以買到的。
因此,人生的成功需要精神財富。不要搞錯了,要對症下藥。如果既擁有物質財富,如金錢、名譽、社會地位,又有精神財富,人生才能成功。只有名利和社會地位,只能算事業成功,不能算人生成功。
所以,事業成功是三個標準,財、名和地位。人生成功需要加另外三個,就是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及活得開心。
楊錦麟:說老實話,今天在座的能做到這六個標準的,不一定很多。不然的話,為什麼我們的論壇都有站著的聽眾,可見大家是來求藥方的。眾生平等,但在參悟人生的過程中,不一定是平等的。這個平等是相對的。濟群法師作為出家人,他定了那麼多標準,您覺得難嗎?
濟群法師:我覺得,楊居士所說的確實是現實,很多企業家的追求會有這麼兩個層面。但我覺得,如果把事業的成功和做人的成功分開,還是容易出問題的。
如果我們脫離做人的目標,單純追求事業成功,那麼在做事業的過程中,就可能把事業作為一切。為了做事業,身體累垮了,家庭不和諧了,甚至心態也做壞了,這種現象比比皆是。所以我覺得,追求事業的成功,應該建立在做人的基礎上。
這不是說,所有追求事業的人都會出現這些問題。如果一個人本身就有道德底線和處世原則,即使沒有刻意追求做人的成功,也會帶著應有的素養去做事業,能夠正確取捨,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反之,如果不具備相關素養,當他片面追求企業成功時,就容易胡作非為,導致各種問題。
楊錦麟:上半場拼命掙錢,錢掙夠了發現,哎呀我做人不成功,開始回饋社會。這是一種贖罪的心態,還是糾正的心態?曹先生,請您繼續給大家開示。
曹德旺:說到這裡,我可以很自豪地說,企業家們可以向我學習。我的成功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我把四書五經、《大藏經》等等,都歸為教育,這是因不是果。教育有千萬條,我再給它理成三條,叫「信、願、行」。
我從開始創業到今天都是這樣。我不僅在中國聲望高,在美國、歐洲的聲望比中國更高,他們非常尊重我。什麼原因呢?我跟他們做生意的時候,就學會尊重人家。我堅定地相信法律的尊嚴;相信人言的可畏;相信我的成功需要眾多客戶支援,需要員工為我流血流汗、赤膽忠心地工作;我堅定地相信人間充滿真善美;同時也相信要小心走好每一步,要與暗箭來往。
我透過自己的努力學習,規避各種風險。現在大家都覺得生意難做,但我們今年比去年有高速的增長。由此得出的經驗是什麼?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首先要信。
第二,我的胸懷很開闊。我發願為中國人做一片玻璃。這片玻璃能代表國家水準,在國際上和大家交流,展示中國人的智慧,展示改革開放的成功。我現在生產全球的汽車玻璃,客氣一點講,是第二大企業,因為寶馬、賓士、奧迪、大眾、通用、本田都是我的客戶。
真正想成功,要從小開始。人生每一天、每一分鐘發生的每件事,都是人生大廈的一塊磚。砌每一塊磚的時候都要想好,可不可以砌上去?因為歪了的話,以後就拆不下來。你現在可以說,我只蓋這麼高,沒問題。但如果砌得好,將來能蓋一百層的時候,也不會因為這個地方的磚砌錯了而倒塌。
如果人生有段不光彩的歷史,到了一定高度以後,壓力一大,這個地方就承受不了,所謂高處不勝寒。比如會有人說,某某以前犯過什麼,騙過什麼。這下完蛋,你就得滾下來。我認為,賺多少錢之類都容易。但一輩子讓人家沒辦法指責你,還是比較難的一件事。就像毛澤東主席講的,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
這一點,我希望企業家們自勉。其實這也和信有關——要把個人的信修清楚。成功了,信佛祖給我這個福報;不成功,我信命,命中註定我要走這一步;還要相信來世,我這一世做完以後,下一世再來。
楊錦麟:豁達。活得豐厚,才有這樣的悟。馬來西亞曾成功舉行過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也成功舉行過10+3(編按:東協十加三,原東協會員國與中國、日本和韓國三個東亞鄰近國家的合作機制),都是李金友先生和他的集團具體操辦。一個企業家能為國家舉辦這樣的活動,應該也算得上成功吧。您對曹先生的說法有什麼解讀?曹先生給我的感受是,真誠和善良會有回報的。即便這一世還沒有達到,不要緊,這是命,我還有下輩子。很通透的一種人生感悟,您怎麼看?
李金友:曹先生說企業家可以學他,他講這個話不是自大,而是覺得他有很好的正能量,可以提供給年輕人。這也是我剛剛說的,成功要有自信。
我們今天談「成功」這個課題,真心說,辦企業不能不談賺錢。我的感觸是,商人一定要創造利益。你不能創造利益的話,就不叫商人。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見利思義」,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取得利益沒有錯,就像曹先生把沙子做成玻璃,然後做出汽車擋風鏡,這叫君子利物以義。
《易經》說:「利者,義之和也。」我覺得,只要在創造事業過程中有一種分享的心態,不但可以把技術成就和大家分享;創造財富之後,你的財富又可以和大家分享。這也符合學佛者的行為規範。曹先生所講的,我相信他在人生中真正履行了。
剛才主持人說到,我在馬來西亞承辦會議。我不但辦了很大的會議,還幫助過很多社會文化活動。我很喜歡「元亨利貞」四個字,我念「元亨利貞」,就當作念「阿彌陀佛」。元是善之長,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良好的善念;亨是智慧,我們在這裡討論就是亨。如此,「利物足以和義」。這些,在曹先生剛剛講的時候,我都看到了。
楊錦麟:論壇和對話漸入佳境。這個話題是由楊釗先生引起的,您將成功做了上半場和下半場的剖析,給了標準定量──楊氏標準法。但我們可以發現,三位講者對這個話題的看法和角度是不一樣的。我想,不妨求同存異。
楊釗先生,我知道您還有很多見解想和大家分享。您剛才那個快樂觀,搞得我很沮喪,都懷疑自己還有沒有存活下去、繼續打拚的意義。在您發言之前,我想請終南山律宗祖庭淨業寺的本如法師現場呼應一下。這是一個人人受益的論壇,就應該人人參與。
本如法師:謝謝在座各位,還有楊錦麟老師給我講話的機會。我在接受大家智慧的同時,也在思考,身為出家人的最大成功是什麼?我想的是:讓地藏菩薩早日成佛!我師父上妙下湛老和尚曾經告訴我:人生要把握三個健康。第一,身體要健康;第二,心理要健康;第三,智慧要健康。擁有這些,人生絕對精彩,而且能讓地藏王菩薩成佛,讓一切眾生成佛,這是我們每個學佛者的大道大商。
楊釗:做為一個企業家,我對成功的看法,分為上半場和下半場。上半場,是事業的成功;下半場,是人生的成功。事業成功的標準,只需要有名有利,有社會地位即可。那麼人生成功的標準是什麼呢?就是身體健康,家庭幸福,以及你活得開不開心。
現在社會上有個盲點,認為事業成功就等於人生的成功。但很多人會發現,某人好像很成功,但並不是我的榜樣。為什麼?他雖然很有錢,很有名,但家庭不幸福,活得不開心。可見,事業不等於人生,事業的成功也不等於人生的成功。因此,除了追求事業成功外,下半場要追求人生的成功。
楊錦麟:上半場,...
目錄
推薦序
1企業與人生
傳承文化與做人做事
關於成功的思考
精神財富與人生幸福
利益與道德
入世與出世
結語
2企業家的現實價值與終極價值
文化傳承與精神追求
現實價值與長遠價值
現實價值與終極價值
3大道大商——佛教與企業文化
什麼是成功
道德與利益
企業家的慈善觀
觀眾互動,解決問題
4以智慧經營企業
在競爭中擺正心態
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修行就是在不斷收編股權
風水和慈悲,誰更重要
念經就可以消業嗎
事業和修行,何去何從
宣導道德需要氛圍和引導
5換個角度看人生
情感危機的出路
做人為本的教育
命自我立的規律
修學路上的引導
直面生死的抉擇
人際關係的協調
6擔當和放下都需要智慧
擔當和放下都需要智慧
活著為什麼
如何面對他人的期許
認識、責任和選擇
如何看待佛教商業化的現象
事業和學佛能否並行
以慈悲心吃素、放生
7企業家的心理建設
企業家的心理建設
何去何從的抉擇
菩薩怎麼不保佑我
以正見引導親友
讓佛法走入企業
公益慈善的困境
8從人生使命到企業格局
做人的使命是什麼
企業必須靠狼性生存嗎
怎麼把企業格局做大
把佛法智慧帶入企業
慈悲利他是否應該有度
緣分取決於心行
如何打開心量
如何看待死亡
儒釋道的文化交融
9解鎖人生從學佛開始
道德的回報
大小乘和社會發展
弘法會有經濟壓力嗎
佛像可以放回寺院嗎
素食者怎麼應對被招待
家庭與事業的平衡
如何面對貪瞋癡
依止必須從一而終嗎
願力不是壓力
如何建立佛化企業
10以正見把握人生
學佛後的職業選擇
在輪迴中把握方向
因材施教加以引導
佛菩薩為何度眾生
結營開示
11觀自在、有為法及其他
觀自在菩薩觀什麼
有為法的六個特徵
好人有好報嗎
學佛的訴求和選擇
證悟和根機
從自利到利他
12長沙答疑,坐而論道
佛法需要發展嗎
努力沒結果時怎麼辦
放下是不求上進嗎
持戒有違陰陽平衡嗎
為什麼有我執和自戀
無念才是「我」嗎
13與企業家們說慈善
何為慈善
慈善精神的建立
慈善精神的實踐
企業家如何建立慈善精神
結語
14佛教的財富觀
怎樣看待財富
財富與道德、修行
佛教徒能否追求財富
怎樣追求財富
合理支配財富
從物質財富到精神財富
結語
15經營企業與經營人生
數位化時代的衝擊和改變
用機制給個人鬆綁
可持續發展需要心力
共用經濟時代最應該共用佛法
菩薩低眉和金剛怒目都是慈悲
從利益共同體到命運共同體
推薦序
1企業與人生
傳承文化與做人做事
關於成功的思考
精神財富與人生幸福
利益與道德
入世與出世
結語
2企業家的現實價值與終極價值
文化傳承與精神追求
現實價值與長遠價值
現實價值與終極價值
3大道大商——佛教與企業文化
什麼是成功
道德與利益
企業家的慈善觀
觀眾互動,解決問題
4以智慧經營企業
在競爭中擺正心態
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修行就是在不斷收編股權
風水和慈悲,誰更重要
念經就可以消業嗎
事業和修行,何去何從
宣導道德需要氛圍和引導
5換個角度看人生
情感危機的出路
做人為本的教育
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