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本書之作,乃繼筆者《牟宗三儒學平議》之後而做,前書針對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之書,做牟先生對宋明儒學各家哲學理論詮釋意見的反思,本書之作,則針對牟先生對道家及佛教哲學詮釋意見的反思,在道家詮釋的反思部分,採取歷時性的專書檢討方式,藉由《才性與玄理》、《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現象與物自身》、《中國哲學十九講》、《四因說演講錄》、《圓善論》等書籍,分別進入牟先生各部著作的思想內涵中,確立他的討論模式,並予以解說及辯難。至於佛學部分,亦是採取同樣的作法,但核心的討論就是落實在《佛性與般若》上、下冊的內容,討論時也是依據章節次序進行個別佛學主題的意旨討論。
本書之寫作,前後各篇文章的積累,將近二十年,可以說對牟宗三哲學著作的學習反思,等於是筆者個人的學術成長歷程,但是從第一篇文章寫作開始,筆者就對牟先生的思路十分質疑,質疑的關鍵立場,就是文本詮釋的準確性,而這個角度,正是當代以及未來中國哲學發展的最關鍵之處,文本詮釋都不準確了,談何創新與發展?牟先生是當代新儒家第一大家,對儒家的詮釋尚且高陸王、貶程朱,對道佛的詮釋,自始就是站在否定的立場進行詮釋,其所用以否定之路,就是在實有與虛無的形上學立場中,對道佛的形上學以境界型態而非實有型態說之,同時判貶之,對程朱與陸王就是站在思辨與實踐的進路上說之,程朱因思辨的特質而類似西方哲學,陸王因實踐的申說而站穩中國哲學證成的優位。牟先生對儒家這樣的詮釋進路,筆者完全不能同意,是以藉由《牟宗三儒學平議》之作,以全書的規模予以申辯,事實上牟先生不只貶抑程朱,甚至對周敦頤、張載、程顥、劉宗周都有批判,批判的重點都在他的道德的形上學體系,這些也是筆者要反駁的要點。牟先生只有對陸象山、胡五峰、王陽明批評較少,實際上就是藉由對宋明儒學的詮釋與批判而建構起他自己的哲學體系,但是這個體系又完全是建築在對道佛的貶抑、批判的詮釋架構上,因此,就算要了解牟先生當代新儒家的創作,也必須深入他的道佛詮釋,然而,筆者也要明確指出,牟先生對道佛的詮釋是有錯誤的。
牟先生對道家一味貶抑為無道體的哲學,這其實是只有郭象的哲學是如此的立場,牟先生竟以郭象注莊為莊學甚至老學的根本型,從此找到儒家為實有、道家為虛無的形上學定位,也因此以為可以辯破道家而有儒學立場的理論優位性。對佛學則緊抓「般若不涉及系統即不涉及現象實有」來定位佛教哲學,又刻意地挑選有學派偏見的當代新唯識學的立場去批評如來藏的思想,說佛學只能成就自身的修行境界,卻無論如何對於現象的實在沒有理論的涉及,更遑論證成,這些對道佛的詮釋,都根本上就是對道佛的刻意誤解。為了申明此事,也為了重建中國哲學的當代研究嶄新面貌,牟宗三先生的道佛詮釋必須被檢討,指出錯解之處。而筆者所有的研究與寫作的目的,就只在正確理解、準確詮釋傳統中國哲學的這一個目標上。
當代新儒家學者當然可以有所貢獻於儒學在當代的學術建設,但不宜仍陷傳統三教辯證、高此非彼的爭辯泥淖之中,中國哲學要走出新的道路、展現新的氣象,絕不是回到過去的三教爭鋒的格局中,而是在西方哲學的刺激挑戰下,將中國各家哲學的理論以系統性的陳述架構明白表述,並說明實踐哲學的特殊性理論證成型態,絕對是與「思辨的一致性推演」的西方式證成的哲學不相同的,當系統性與檢證性問題獲得有效解決,各家哲學就應還其理論功能,找出理論適用的領域與情境,使得儒釋道各家都能在各自的情境與問題層面中展現智慧,成為可以解決現實問題的有效哲學,進而提供中國哲學學習者自行選擇,選擇之後則自己貫徹意志、堅定地去實踐。
牟先生的理論成就,確實可謂二十世紀中國哲學思辨體系建構的第一人,但是他的創作中偏見太多,並且犧牲了道佛兩家的智慧以及錯解了道佛兩家的理論,至於儒學,也犧牲了程朱理學的理論貢獻,這樣的詮釋成果,應該被深刻地檢討,好讓中國哲學的理論創作之途,能有更新的道路。本書之作,就是在牟先生道佛詮釋的脈絡上,替道佛辯證,還回道佛兩教應有的理論面貌與實用功能。
本書之作,首先從〈第一章:對牟宗三在《圓善論》中建構儒家「德福一致」說的方法論反思〉談起,牟先生的哲學,就是當代新儒家的理論創作的哲學,他對道佛的詮釋都是在服務於儒學創作的思路下進行的,而儒學理論的最終極型態之建構就在《圓善論》書中展示,而其思路的運行正好就是在對比於道佛詮釋中建立起來的,因此從《圓善論》完構儒學的立場,正好鮮明地看到了他的道佛哲學詮釋的最終定位。
本書接著討論道家哲學的詮釋與反思,首先從〈第二章:對牟宗三道家詮釋的方法論反省〉,這是對準《才性與玄理》專書的道家詮釋。其次是〈第三章:對牟宗三由道家詮釋而建構儒學的方法論反思〉,這是處理《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現象與物自身》、《中國哲學十九講》三書中的道家詮釋意見而展開的討論,第三部分則是〈第四章:從《四因說演講錄》和《圓善論》論牟宗三先生的道家詮釋〉,如其章名就是討論《四因說演講錄》和《圓善論》中的道家詮釋意見。
對佛教哲學的處理,筆者屢言,一切都是為了儒家,因此,要了解他的佛教詮釋意見,就必須先了解他的儒佛辯證觀點,這就是〈第五章:試論牟宗三哲學的儒佛會通〉一文所切入的角度,另一文〈第六章:對牟宗三儒佛會通的方法論檢討〉,則是更深入地結合於哲學基本問題的詮釋架構,以進行的深度對談。接下來的討論就是依著作章節的歷時性研究,〈第七章:對牟宗三佛學詮釋基本立場的反思〉是以《現象與物自身》、《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中的佛學詮釋意見為討論主題。〈第八章:對牟宗三佛教般若學詮釋之方法論反思〉、〈第九章:對牟宗三詮釋佛性概念之方法論反思〉、〈第十章:對牟宗三談楞伽經與起信論的方法論反思〉、〈第十一章:對牟宗三華嚴宗詮釋的方法論反思〉、〈第十二章:論牟宗三談法華經之性格與天臺宗原初之洞見〉、〈第十三章:對牟宗三詮釋天臺宗五時八教觀對比華嚴宗的反思〉,以上章節,都是針對《佛性與般若》上、下兩冊各篇文章要點的逐章討論之作。由於牟先生對天臺宗的討論等於是《佛性與般若》下冊全書的內涵,分量太多,後半部的討論已經過於抽象,因此本書的討論就暫止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