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根據體質吃,才是真健康食療
你每天都吃大量生菜沙拉、完全不吃肉,大家流行什麼食物就買,香蕉、蜂蜜檸檬水和堅果通通來,但是問問你的身體,每天起床精神充沛、睡眠安穩、心情穩定嗎?你真的是「真健康」的人嗎?
身體健康的人看起來絕對是目光明亮、行動靈敏、睡眠正常、心情愉悅,其實就是指身體內部陰陽平衡、氣血充沛。這樣的體質可以靠自己養成嗎?
體質受先天及後天各種因素影響,包括父母的體質、懷孕和生育的過程、精神狀態、生活環境等等。與此同時,自然界的變化也不斷影響著人體。中醫學十分重視整體觀念,食療養生必須配合「時令」和「節氣」,順應四季,不時不食,並根據體質差異,選擇、配搭性味和功效合適的食物,才可以增強體質和防治疾病。
大部分的人都是貪圖方便的健康知識
我曾經在香港TVB 健康台主持「每日一穴」、「大開中門」、「醫食同源」等健康節目,當時就發現很多人聽到流行的一種蔬菜或藥材就瘋狂地吃,希望把食物當作仙丹,追求最方便的養生方法;也有人依照現代營養學的飲食原則,多吃蔬果,少吃肉類,低糖少油少鹽,或是選擇傳統醫學的藥膳和食療方法。但是我們經常發現,他們雖花了很多時間和心血,卻未能收到預期的療效,相反地,體質出現變化,使身體感到不適,甚至誘發新的疾病。這是為甚麼呢?
108項辨症看出你的體質
我因此開始進行大量文獻檢索,結合多年的臨床實踐和研究經驗作出總結分享,希望讓讀者明白食療養生方法絕不是盲目使用湯水和偏方。中醫學本身絕對是精密的醫學理論,對食物功效和性味的記載有數千年歷史,理論體系已十分成熟和完善。
其中,辨證(辨別體質)是所有治療和養生方法的基礎,不同體質的人士須配合不同的食療方法和食材使用原則。
故此,我設計了獨特的「九型體質量表」和「九型體質解讀」,使讀者能分析個人體格,加深對自我體質的認識。同時,深入淺出地把中國流傳千百年以來的食物文獻記載歸納總結,並建立「九型體質烹調圖表」,以及如何結合現代營養學的知識,讓讀者可以配合並根據需要選擇合適食材,簡簡單單地得到全面的食療養生方法。
「虛宜補,盛該洩」針對身體個別差異進行:一天正確的食物寒熱比才是提升癒防力
一種食物對個人體質差異到底有多大的影響?乾脆全吃溫補的食物不就好了?
其實,溫補若沒有小寒潤燥的食物來平衡,時間長了,身體只會「上火」;這就是體質差異所會面對的各種變化,最正確的方式就是要測出自己真正的體質。
李小姐在九型體質檢測下發現自己是血虛型。也就是血液不足,根據食物建議表在一天三餐( 分為10 等份) 的食物中,食物的性味比例應該是「寒1:平7:熱2」,用餐前她就可以根據書上所附800 種食物表,任意組合吃的食物就可以,當她在外應酬聚餐時,就不會因為飲食不節制而吃出問題。
首創結合烹調法:煮錯方式也會生病
當你感冒咳嗽的時候,常常胃口不佳,想乾脆煮一鍋白粥吃,沒想到一吃完竟然咳得更厲害,原因竟然是在煮粥時攪動粥品(使不黏鍋)的過程中,「風」進入了粥內(就是中醫所說的風邪),身體健康的人吃沒事,風寒咳嗽的人吃了卻會咳得更厲害,這就是連烹調都會影響食物對人體的結果,因為「烹調法」也會改變食物的本質,煮錯就生病。
我也在書中建立各種體質人士適合與應避免的烹調方法,就算是大家都談之色變的油炸法,適當使用也對某些體質確有幫助。
飲食的健康基礎:個人化的飲食計畫=辨別體質+食物配合
從古至今,無論是傳統中醫學還是現代營養學,都闡明食物具有促進生長發育、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作用,但兩者的描述和表達方式存在差異。中醫和西醫對食物預防疾病的功能絕對是有志一同,但是在食物對疾病的療效中,卻只有中醫說明緣由,例如:《內經》清楚解釋了中藥與食物的相同與差異,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藥物的副作用大,食物和藥物同樣能夠防治疾病。
營養是甚麼:融合中醫和西醫論述
傳統中醫學對食物的屬性及功效有詳細記載,要求食物種類均衡,但欠缺具體分量和比例的方案;現代營養學則著重食物種類及分量的均衡比例,並對食物中的營養素有詳細的分析研究,卻沒有考慮食物性味和如何配合個體體質需要。到目前為止,仍未有文獻及書籍將兩者理論融合操作使用。
而我從中醫學到西醫的營養學,就是希望能利用食物進行治療, 結合現代營養學主張的認為「膳食指南」和「健康飲食金字塔」(以五穀類為主,並多吃蔬菜及瓜果,進食適量的肉類、蛋類、豆品類、奶品和鈣類食物,減少鹽、油、糖分),計算食物的能量和營養成分,修補身體組織和保持健康。
(掌握食物的特點是進行食療養生的基礎和關鍵。但由於很多人的體質都是複雜而呈多向性,本書內容僅供參考,建議配合中醫師的專業診斷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