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過廣泛參閱泉州提線木偶戲相關的報告、官方文件、民間檔案以及扎實的田野工作,獲取了詳實的、多角度的資料,完整地呈現了泉州提線木偶戲數十年來發展的社會背景,明晰了泉州提線木偶戲遺產在成為民族文化遺產過程中,遺產環境、遺產持有者等因素對於遺產認同表述的影響,為提線木偶戲的發展和保護增添了諸多的理論思考。
書中提出的遺產保護應創造遺產與日常生活的有機環境,對今后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具有參考價值。
魏愛棠,廈門大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副教授,人類學博士。曾在國內一類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多篇,並獲得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與福建省社科規划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