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經濟集聚
第二節空間相互作用
第三節研究的對象與內容
第四節學科發展脈絡
第五節理解城市與區域
第一篇 理論進展
第二章 古典區位理論
第一節杜能的理論
第二節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
第三節韋伯的工業區位理論
第四節馬歇爾的集聚外部性理論
第三章 單中心城市模型
第一節模型的提出
第二節單中心城市
第三節AMM模型——非技術性描述
第四節AMM模型——技術性描述
第四章 Hotelling模型
第一節非完全競爭下的集聚
第二節Hotelling模型及其修正
第三節空間Cournot數量競爭
第四節空間Bertrand價格競爭
第五章 新經濟地理學
第一節一個簡單的例子
第二節幾個基本概念
第三節核心邊緣模型
第四節新經濟地理的發展
第六章 經濟集聚:地理、制度與演化
第一節集聚因素
第二節地理
第三節制度
第四節演化
第二篇 產業
第七章 產業集聚及其效率
第一節產業分類
第二節產業集聚及其形態
第三節集聚的測度
第四節集聚效率
第五節中國的產業集聚
第八章 跨國公司與生產全球化
第一節跨國公司概述
第二節跨國公司的成長
第三節生產全球化
第四節跨國公司的價值鏈區位
第三篇 城市
第九章 城市與城市化
第一節城市的概念與標准
第二節世界范圍的城市化
第三節中國的城市化
第四節人口流動及其原因
第五節土地的城市化
第六節中國城市化的兩大制度背景
第十章 城市的空間結構:從單中心到城市體系
第一節早期理論探索
第二節單中心城市
第三節多中心城市
第四節職住分離與居住分割
第五節城市體系
第六節城市群
第七節最優城市規模與城市分層
第十一章 城市房地產市場
第一節房地產市場
第二節房地產需求
第三節房地產供給
第四節Hedonic定價法
第五節城市間的住房價格關系
第六節消費城市與城市宜居性
第七節中國住房制度沿革
第四篇 區域
第十二章 區域差異與趨同
第一節世界與中國的區域差異
第二節區域差距的測量方法
第三節區域差異的影響因素
第四節鍾形曲線與發展戰略
第五節區域趨同
第十三章 中國區域發展
第一節中國地區經濟增長
第二節地區經濟增長的中國因素
第三節中國的地區分割
第四節中國環境Kuznets曲線與污染趨同
第五篇 地方政府與政策
第十四章 地方公共經濟
第一節地方政府及其職能
第二節地方政府財政收入與支出
第三節投票與用腳投票
第四節地方政府競爭
第五節中國城市的行政性與政治的集中
第十五章 城市與區域政策概論
第一節政策的概念與體系
第二節政策的目標和手段
第三節基礎設施政策
第四節轉移支付政策
第十六章 城市與區域政策專論
第一節環境政策
第二節貧困與扶貧政策
第三節區划政策
第四節城市交通政策
第五節城市營銷
第六節大都市區治理
第十七章 中國城市與區域政策
第一節1949年之前的發展思想
第二節1949年以來的政策
第三節開放政策
附錄
附錄1主要期刊與文獻資料
附錄2常用數據庫
附錄3城市與區域經濟學教學建議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