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者的話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每個時代裡都蘊藏著無數的挑戰和機會,每個時代的人都會鑄下不可逆轉的成功和失敗,這些過往的人與事好似一磚一瓦般堆疊出今日我們立足的基石,這就是這本書所記述的─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為堅持他們信奉的人生道理所走過的路,為保護他們至愛的家園所做過的努力。
張祖詒先生的大作《帚珍集》能委由世界書局編輯出版,是我與所有同仁的榮幸。張先生曾為兩任閣揆與元首掌理文翰,他在此書中撰寫的文章,都是親身經歷的所見所聞,此刻細讀,也為許多近代歷史事件和問題做了極好的說明與解答。像是〈善未易明,理未易察〉一文中,有關二二八事件的處理報告,或是〈當初為何選他〉一文中,李登輝先生當選副總統的提名經過等等。而他為嚴家淦先生和蔣經國先生所撰寫的重要文稿中,更清晰顯示出了當時國家所面臨的困境,和政府領導人沈穩睿智、堅毅不撓的精神,也讓我們鮮活地回憶起那個物質不甚豐饒,但全國上下一心,精誠團結的年代─大時代啊!是那個時代特有的人情與風骨、堅持和寬容確保住寶島同胞安身的命脈、鐫刻出令世人拍案敬服的台灣奇蹟。
張先生文采精妙,筆鋒所及之處,均能發人深省,不論是大政方針的擘劃策勵,或是思憶故人的溫婉深沈,都讓人感觸萬千,特別是〈教我如何不想他〉一文,從此文刊出一波三折的過程,到檢視當今環境中充斥的自私猜疑、混亂貪婪,讓我們深深捫心自問,眼前社會中彌漫的忌恨挑撥、分裂對立真的就是前人走過的痕跡?就是歷史想告訴後人的事?誠如作者文中所言:「懷舊是為了未來」,今日社會發展處處面臨瓶頸,年輕一代找不到自己的路,我們若能敞開胸懷、平靜客觀地去看看那些讓貧困的台灣在世界上站起來的人曾經怎麼說、怎麼做,是否會幫助我們更能看清未來的方向?相信本書能帶給追求獨立創新的現代人極好的省思。
在編校此書的過程中,時時可見作者的謹慎認真、細心用心,對工作同仁體貼親切,做事要求迅速確實。我們深深敬佩他謙和誠懇的風範,我想,他就是書中締造中華民國光輝歷史的人。他見證了國家興衰起伏的關鍵時刻,也經歷了世代流轉的悲歡冷暖,卻始終保持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清逸脫俗,在平淡的生活中修為出高亮的品格,在平實的言行中成就了非凡和偉大。
張祖詒先生和夫人也是家父母的好朋友,我數十年來見他二位總是親切優雅、笑臉迎人。家父閻奉璋生於民國五年,和張伯伯同樣經歷了那段驚濤駭浪的歲月。我讀書中〈我在長春一百天〉時,想起父親也曾對我深深憶述他獲派往東北接收,在新聞工作崗位上報導蔣夫人為收回東北與蘇聯交涉的艱苦,他當時在報上刊出的〈再別長春〉同樣反映出山河破碎的感懷,他和郝伯伯、張伯伯一樣,都對一九四五年的長春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我寫此文時,正是父親往生六週年的紀念,父女連心,他必有感,或者再深深憶起那美麗又破碎的長春……。父親生前指示,世界書局肩負的是文化傳承的使命,要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相信這本書頁中記述的人與事,都深入淺出地留載了前輩們寶貴的經驗,作為後生晚輩的我,虔誠感念父執前輩們篳路藍縷、身體力行所昭示的堅忍、寬容和處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