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溫肇東 政大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科管所教授
詹益鑑 app 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
共同推薦
吳靜吉 政大創造力講座主持人/名譽教授
林之晨 app 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
柴松林 財團法人環境與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張志浩 奧美互動行銷董事總經理
黑幼龍 大中華區卡內基訓練負責人
詹宏志 PC Home網路家庭董事長
戴勝益 王品集團董事長
「為了因應金磚四國強大經濟競爭力的挑戰,我們一定要培育出能學以致用的創業者與創新者,而《年輕創新者改變世界》就是以本身出色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該怎麼做。本書個案研究中的優質創新者在華格納筆下透露出的訊息,可能比作者自己想像中還要來得多。世界級的領袖、企業主管、教育工作者、政策制訂者與父母親們請別錯過!」
──創新領導中心尼爾博士,思科前人力資源總監(Dr. Annmarie Neal, Center Leadership Innovation, and former chief talent officer, Cisco Systems)
「我這輩子見過不少能幫助我們創造現在所生活這個世界的人並跟他們共事過──他們都是創新者。相較於在別人開創世界中生活的一般人,創新者實現了更多的人生抱負。這本書用清楚、明確的方式告訴我們怎樣幫年輕人具備創新的技能,好讓他們能夠擁有更豐富的人生。」
──安德森,前Best Buy執行長(Brad Anderson, former CEO, Best Buy Corporation)
「以開創性觀點探討該怎樣在社會建立創新能力的無價作品──讓我們逐一見識創新者萌芽與成長的過程。」
──高健,大規模創新研究所所長暨《創新國家》一書作者(John Kao, chairman of the Institute for Large Scale Innovation and author of Innovation Nation)
「華格納這本書為美國教育制度與經濟策略提供不可或缺的指南。除非美國年輕人能創造自己的就業機會,否則他們將面對機會有限的經濟局勢。透過探究培育創新與深度學習的絕妙計畫,華格納為我們指出美國如何在二十一世紀維持全球經濟主導地位的希望,是美國所有父母親、學校老師、政府官員與政策制訂者必備的一本書。」
──丁特史密斯,查爾斯河創投榮譽合夥人(Ted Dintersmith, partner emeritus, Charles River Venture)
「討論美國缺乏創新的作品很多,記載美國教育體系還在努力要讓學生具備真正實用技能的文章也不少;華格納在這本書裡將自己置身在這兩大關鍵挑戰中,釐清我們必須採取什麼方案、用什麼方式處理這些教育問題──想要知道美國教育問題的讀者一定要看過這本書。」
──克里斯汀生,哈佛商學院教授暨《來上一堂破壞課》一書作者(Clayton Christensen, professor,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and author of Disrupting Class)
推薦序一 台灣夢的世代挑戰
溫肇東教授(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
習近平與歐巴馬「美國夢與中國夢」的對話,引起一些討論。在這兩個夢的框架下,台灣的未來及下一代是否有「夢」的機會?台灣過去半個世紀在兩世代人的努力下,創造了一段經濟奇蹟,及相應的政治與社會創新。但近年中國迅速崛起,美國也不得不關心中國夢對世界的影響,傳統只要努力就會有成果的美國夢,會不會無以為繼。
在這個歷史的轉折點,最近台灣似乎一直在原地打轉,找不到新出路,我們的下一代是否還有作夢的機會?面對日新月異的進展,網路原住民的新一代會有創造的企圖心及創新必要技能嗎?還是因房地產價格已超過一般上班族的能力,使下一代成為啃老族、月光族,只重視眼前的消費,要如何才能培養下一代開創的能力,創造屬於他們的未來?我們過去所熟悉有關創造力、創新、創業的理論及方法,都還適用他們的世代嗎?
從作者東尼‧華格納的上一本書《教出競爭力》及共同作者坎柏頓的影片《芬蘭現象》,一直到本書,可發現他們很關注下一代創新者的養成,也很嚴厲地批判目前主流教育機構的僵化與價值偏執。可見這個議題是全球性的,每個地方都需要有源源不斷的創新者,否則不進則退。創新者的養成需要有配合的價值觀及方法才能奏效,我們的決策者是否已意識到競爭典範與場域的移轉?「傳統的教室」是否會如彼得杜拉克所預言即將成為「廢墟」?
東尼‧華格納在美國親自拜訪許多勇於突破創新的教育現場,透過訪談師生的現身說法,第一線去了解這些「星星之火」,如:歐林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卡內基美隆「娛樂科技」中心,IDEO,史丹福D. School,聖地牙哥高科技高中等。這些創新的學校及機構都強調「科文共裕」、跨領域、問題導向、專案實作以及團隊合作等特色。
台灣和美國一樣,大部分的學校仍重視個人成就,教育內容的專業化,態度上規避風險,被動受教,外在動機(分數及獎勵)較強,以數理工科為重,輕視人文社會科學。這樣的主流價值觀正好和創新所需的條件背道而馳,因此創新往往只發生在敢「忽視主流」的邊陲匪類,國內外皆然。
台灣成功的企業家雖鼓勵年輕人要勇於創業,口說要讓出舞台,卻又不放心,不敢放手。對岸的新創事業已有許多由三、四十歲的人擔綱,或許他們還不夠成熟,但時勢可以造英雄,也都闖出同年紀的台灣人較難想像的局面。在大陸文革時期成長的台灣嬰兒潮世代,因當時大陸的封閉,且他們能掌握時機因而有所發揮。這些人當今正好是台灣各行各業的決策者,主流價值的建構者及守衛者,但其實也是目前走不出泥沼的責任者。
從過去的經驗,創業者最需的三項人格特質是堅持力,挫折容忍與追求意義。明日的環境及創業的場域或許和昨日不同,網路原住民世代的一些特質及優勢是否身為「網路移民」的我們所能理解?但我相信這三項特質仍有其適用性。其實過去我們的學校與社會教育似乎也沒有特別強調這些特質,但我們仍舊有施振榮、郭台銘、施崇棠……等企業家開創出一番事業與榮景。
回想我們當初在學校裡的自由度似乎比目前大,每個人尚有許多自己發展的空間。但晚近越來越多制式化的學習塞滿了學生的空檔,等進了大學,他們已經彈性疲乏,很多老師反應教室中盡是目光無神的學生,是不是我們不夠了解他們的需求,以及認知我們之間不同的差異?如何喚醒、引燃他們,能夠懷有抱負、發揮熱情、創造價值,應是我們世代責無旁貸的功課,也是台灣未來的機會。本書中所介紹那些創新學校的作為,很值得我們借鏡。
本書的使用說明:從古騰堡到祖克柏更是有意義的啟發,他們運用智慧型手機與QR碼,跳出傳統平面書籍出版的框框,書中有六十多處的標籤可連結到相關網頁,和視聽的數位資源呼應,能更完整地呈現這些創新的場域及實境,可帶給讀者更豐富的閱讀體驗,也是適應及吸引年青人購買及閱聽本書內容的嘗試。
推薦序二 永無止境的創新,來自冒險、熱情與抱負!
詹益鑑 博士(appWorks Ventures之初創投創辦者與合夥人)
近幾年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持續落後,尤其在政府效能、就業市場跟產業活力等指標上,過去我們引以為傲的優質人力、持續的經濟成長與蓬勃的中小企業,都遭遇了各種瓶頸。產學之間落差日大、青年失業率節節攀升、經濟成長每況愈下,創業風氣與創新能量更是不如以往。產官學研各界都在尋求解方,從環境、資金、人才、法規等面向進行檢討,也逐漸將矛頭指向了「缺乏創新人才」的核心問題。事實上,也因為這些狀況,所以我在三年前共同參與了appWorks(之初創投)之創立,希望培育台灣新一代的創業領袖與產業生態圈。
反觀歷經二○○八年次貸風暴並引發全球金融海嘯的美國,雖然遭遇了經濟衰退與就業低迷的危機,並透過三波貨幣寬鬆企圖刺激景氣,提振資本市場與整體經濟活力,但最終在今(二○一三)年底能有機會結束貨幣寬鬆政策、逐步恢復正常經濟與市場調節能力的關鍵,仍然是美國在過往一世紀所引領風騷、成就全球霸主地位的「創新」能力,而美國的經濟與科技實力也持續在全球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例如美國四大科技公司:Google、Apple、Amazon、Facebook,都具有非常強大的創新能量,不勝枚舉的創新服務或產品,包括:搜尋引擎與相關服務、行動裝置與應用市集、網路購物與電子商務、社群網站與粉絲頁面,都大幅度地改變了全球人類的生活,也提升了美國企業的競爭力,以及對人才與資金的吸引力。但更重要的,這些公司都顯現了美國企業與人才無與倫比的創新力。
本書作者東尼‧華格納是「哈佛科技與創業中心」第一位創新教育研究員,並擔任「蓋茲基金會」等機構的資深顧問。他歷經中小學至大學的教學與行政經歷,並著有《教出競爭力》(The Global Achievement Gap)等五本書。身為三位子女與教育師資課程的教授,他對於「美國創新力由何而來、新一代的創新領袖要如何栽培」等主題感到好奇,並以此為題從事多年研究,最後將這些訪談紀錄與研究成果收編成書。
在這本書中,華格納訪談美國多位青年創新領袖與他們的父母師長,瞭解他們各自的成長環境、天賦個性與創新經歷,試著從家庭、學校與社會三個面向,並排除社經地位、種族背景與文化差異後,找出新生代創新領袖的共通點,以及如何培養出這樣「創新人種」的家庭環境或教養方式。
作者得出的結論其實不令人意外,但也非常具體而有參考價值。從大型科技公司的產品經理、新創企業的傑出領導人到跨國社會企業創業者,這些創新領袖的共同成長背景,以及父母師長給予的指導原則,都包含了「冒險遊戲(Play)、發揮熱情(passion)與懷有抱負(purpose)」三個要素。
身為育成一百多個團隊,投資了近二十家網路與行動公司的創投合夥人,我近身觀察數百位創業者與企業經營者,其中最成功的,都同樣具有以上三種要素。他們勇於挑戰現實、把工作當成遊戲,卻也在遊戲之中,投注大量的熱情與抱負,企圖改變世界、留下痕跡,同時也為使用者與客戶創造可觀的價值。
我發現,成功創業者與傑出領導人之所以難得,因為一方面他們敢與眾不同、勇於挑戰,但另一方面他們能理解群眾,積極入世。因此,創新不是僅僅創作出新鮮、新穎、新奇的事物,而是理解世界、觀察人群開始,能夠動手解決、親身嘗試,並且樂在其中、樂此不疲。此外,他們不畏懼「失敗」,把「挫折」當成常態,勇於犯錯、樂於修正的態度,才是這些創業者真正能夠成功的原因。
在創投身份之外,我還是兩個學齡前子女的父親,也不斷在思考與體會,如何能教導出具有創新能力與創業精神的下一代。創業精神未必是為了開創事業,並且與創新能力息息相關。雖然身為人父的時間不長,但已能體會「嘗試需要鼓勵、犯錯才能學會」的教育態度,然而,我們往往會因為生活經驗與習慣,直覺地想「教導、指正」孩子,而忘了給他們犯錯的空間與嘗試的機會,事實上,也就扼殺了他們(甚至是我們自己)的創新可能性。
創新的重點不(只)是「新」,而是「創」,勇於開創、創造價值與成果的「創」。
這本書也檢討了美國高等教育與研究機構對於學術過於投入、反而阻礙創新的現象,包括具有產業實務經驗、專注創新教學的師資無法獲終身聘,也持續遭遇學術同儕的排擠,而多數新生代創新領袖的效法典型,除了少數有經歷這類特殊教師的啟發之外,多數都是在業界實習或工作時遇到成功典範,而非從小到大的各級教師(當中不乏史丹佛、哈佛等名校)。
具有最高創新能量的美國都是如此,產學脫節嚴重的台灣,更需要好好思考。近年來國內在人才教育、產業創新、政府改造、經濟轉型等議題上,頻頻希望找到「新」的可能、「新」的機會,卻很少從價值與成果的角度,思考如何提出創新的機會,以及回歸初衷,到底為何創新、如何創新?
讓我們一起勇於犯錯,以冒險的遊戲精神,找出自己的熱情與抱負,共同為台灣創造一群具有創新能力與創業精神的下一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