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智性和感性兼涵的散文集,有繁富的題材,有豐麗的情采,有靈動的哲思。名作家琦君喻之為「如嚼橄欖,回味無窮」;名禪畫家曉雲山大師(曉雲法師)稱之為「起人沈思之作」。因為長期在中西文化對照中教學思維,又常於世界各國觀遊感觸,作者在篇頁中自然呈現出宏闊的視野,以及深沈的理悟。無論是議論、評析、記遊、抒感,作者都能在文字上就不同文體適切掌握,突顯了寫作的才華。
作者介紹:
◎程明琤
祖籍江西,出生於法國巴黎。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文學碩士。曾任美國馬里蘭州立大學講師及喬治華盛頓大學副教授多年、華梵大學董事、北美華文作家協會會員、世界華文女作家協會會員、大華府區書畫會會員。著有《嗚咽海》等十餘本著作,作品以辭采內涵兼優著稱。
書摘
◎黑豆腐之家
石碇鄉一帶,山泉清澈,鄉民製作的豆腐聞名遐邇。週末或假日,常有人不辭辛勞,來到石碇深坑小街,品嘗豆腐美味。那天黃昏,我們從坪林返回華梵大學途中,見坪林石碇接壤的山路邊,有獨戶人家,門前豎著招牌,上書「特製風味黑豆腐」。我大感意外,以為天下豆腐一般白,怎麼竟有黑的呢?堅持要下車一嘗。
斜陽映照的黑豆腐人家,外觀上沒有特別的裝潢,門戶樸實平凡,但予人一種溫煦祥和之感。老祖母帶著小孫兒在屋側澆花灑掃,門內隱約有民謠曲調播放,一隻黑狗護著小黃貓在桌下睡覺。入門後,店主出迎,招呼我們在一張斑剝著舊漆的方桌邊坐下,一邊向我們解說,這張老桌,家傳一百五十年了,只有貴賓來時,才招待坐此。「古老」和「尊貴」繫連,一個鄉民懂得,當年的「五四」人士不曾懂得。現在的西化分子,能夠懂得麼?
隨即,店主婦端上茶具,店主問我們要喝什麼茶?我們入店之意原不在茶,只隨口答清茶就好。店主沏茶後,斟佈香茗,我隨便問了問,他是哪裡人?他直截了當地答:就是石碇人。隨即加了一句:祖籍福建安溪。他理所當然地追述祖源,令我有一份感動。
《臺灣通史》中〈農業志〉上,確曾記載,包種茶的茶種傳自福建安溪,茶鄉一帶的居民,也大都是安溪移民。像茶種一樣,落土生根,世代不移了。只是,當前的臺灣社會上,泛政治意識,混淆抹殺了文化根源意識,播弄省籍情結來助勢間離。茶樹尚有種源由來,人,又怎能從天而降呢?人,從生命關係來看,何止是千頭萬緒?人的存在,是多方面諦屬的統一關係。親倫、國族、歷史、文化,甚至世界。生命並不輕,而且還是沉重的,如果人還有一點歷史感、血緣感、責任感……
終於,黑豆腐上了桌,才知道黑豆腐並不黑,豆腐原料是黑豆,豆皮純黑,但豆仁色澤青綠,製成的豆腐也是微帶青澤。但黑豆腐製作,不用石膏,用的是南部恆春特製的海水鹽滷,可說是一種純自然的營養食品,味美而別致。
吃豆腐時,我向店內空間環視,見牆上掛著大小蓑衣,樑上懸著舊式農具--鋤頭、犁耙、耕架……店主見我似有所詢,便自動解釋,他家歷代務農,那些農具都是家傳舊物。他母親當年學做豆腐以助家計,他就是從母親處學會做黑豆腐的,而這一獨家手藝,使他們家境漸入小康……我莞爾謝他傳述家史,也衷心祝福他事業蒸蒸日上。
其實,我朝屋壁樑柱間的顧盼,是出自內心的緬懷和悵惘。那些似曾相識的舊物,勾起記憶中幼時慣見的田景:耕牛、農父、蓑笠、耙犁……好像這些景象都已縮影於卷軸古畫。時光,緣卷而展,成為當前的「現代」。文化,不也是代代展卷的畫軸麼?再過些時,我們這一代也將成為畫景。告別黑豆腐人家,回頭望,老祖母澆過的山花上,滴滴水珠,噙住顆顆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