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筆者對於儒學的深入研究固由於1995年郭店楚墓竹簡的公布,然而郭店儒簡文獻內容之蘊藏思想意義,纔是吸引學者一探古典儒學之根本因由。面對出土文獻,尤其材料涉及古代思想與文史記錄這方面,學界所採取的態度不外乎接受、排斥、存疑、觀望和存而不論。觀望和存而不論者多因學者自身對傳統國學與義理研究課題之設定的緣故,學術界研究議題多如恆河沙數,是否涉獵乃至知曉或不知當代出土文獻的現況,本不在研究必要性之要求中。排斥出土文獻或表示懷疑者則多由於文獻材料有考古爭議,筆者認為這部分問題可交由現代科學考古與專業考證來解決,只要考古證據充足且判斷方法的形式非常明確,此中知識的真假性立判,故文史哲研究的問題性自不在這方面立論與探討。最值得審慎看待的是參與出土文獻思想研究者,然而筆者並不如有些學者採極高度的研究姿態來看待出土文獻的研究活動,乃至樂觀地展望所謂簡帛學的未來。基於哲學研究者的身份,筆者參與出土文獻的研究工作,除了先行確認材料的客觀性外,嚴肅地重視簡帛文獻所蘊含的古代哲學,纔是身為學者應有的意識,此亦筆者接觸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乃至郭店楚墓竹簡的根本研究觀念。因此,當我們能夠確保研究觀念的正確性與問題意識的相應性,則郭店楚簡的哲學研究即有學術重要性可論述。
郭店楚簡研究的資料數量中,〈性自命出〉僅次於竹簡《老子》,此由於〈性自命出〉文獻內容包含了哲學史上孔子之後的各種儒學觀念發展,故引起學界諸多研討。筆者認為簡文可統整為以「人道」為名,而內涵人文、人義、人情、人性等之哲學問題,本書所附參考書目於〈性自命出〉項目,即顯示簡文出版二十多年來學界在思想研究方面,不僅涉及文獻所述「心」、「性」、「情」三者的理論關係,並且也涉及各種從古自今傳統道德哲學與儒家倫理學的多面向問題的探討。而研究者主要與孟荀思想比較即是反應簡文在儒學傳統思想的特色,此中又以〈性自命出〉所述性善不善的人性論問題為研究者關注所在,如簡文在強調「情生於性」下,又表示「好惡,性也。所好所惡,物也。善不善,性也,所善所不善,勢也。凡性為主,物取之也」(簡4-5),以及「人之雖有性,心弗取不出」(簡6),顯見《孟子‧告子上》載公都子指出當時存在著三種性與善概念的組合狀況,實是孔子之後的先秦儒者的思辨主體,此所以簡文首應視為古代儒學人性論的流傳文獻。再者〈性自命出〉簡35與簡67末皆有分篇符號,顯示簡文具備論理上的劃分,其中文獻後半部多涉及禮樂政教問題,蘊含〈性自命出〉對於道德實踐以及成德工夫的考量,此即引生筆者繼續就儒學的實踐理論有所探討。且依學者們以文獻學方法所做研究而言,郭店儒簡亦多與《禮記》相互討論,故在思想上必朝向「禮」的問題意識,此遂構成筆者另一面向的連續性研究。
本書亦是筆者近年來申請科技部(原國科會)計畫,並以儒學文獻與禮思想為課題所作之哲學研究的呈現。依研究過程,文本資料涉及郭店楚墓儒家簡之〈性自命出〉、《孟子》、《荀子》與《禮記》中的〈樂記〉〈學記〉,以及附錄的《左傳》。
自以《郭店楚簡儒家哲學研究》為研究歷程之階段性任務以來,筆者除了持續探究儒學的重要義理外,於思辨過程中,乃意識到古典儒學的發展存在著禮思想的線索,唯此禮思想非從傳統經學禮學出發,而是自有孔子創建儒家哲學以來之禮觀念的學問,倘若就其所蘊含人之意義在禮樂文化的創造來立論,本書正文首以〈性自命出〉之「人道」觀念作論述,即是意在先行鋪陳禮觀念之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研究探討的預設。而且,儒學禮思想的研究方向固非筆者苦心孤詣,在古代學者與當代前輩先生亦多有指明,然身為學者之所以有此意識,則是得力於研究郭店楚簡過程中對傳統學術的涉入,瞭解到文獻流傳的思想脈絡對經典理解與詮釋的重要性,發覺到禮觀念對儒學思想發展的重要性,是以能引領筆者朝儒學禮思想的研究方向前進。
再就儒學所展現之實踐觀念的特性而言,郭店儒簡的人道思想所可據以研究的畛域,實際還有〈緇衣〉、〈窮達以時〉、〈五行〉、〈忠信之道〉、〈成之聞之〉、〈尊德義〉、〈六德〉等文獻。〈緇衣〉從多面向敘述為政以德,〈窮達以時〉涉及天命與人義的問題,〈五行〉以仁、義、禮、智、聖等德之行論天人之間的道德關係,〈忠信之道〉論至忠與至信的倫理觀念,〈成之聞之〉論君子教化民眾之務本與德行,並敘述人倫的天道觀,〈尊德義〉從多角度論治民之道務在明人倫及治民的實踐方法,〈六德〉內容則是服喪原則所涉之仁內義外的思想,凡此,皆可視為古典儒學人文精神的多元發展面貌,並可就思想意義來探討其中所蘊含之人的存在性與價值的理論,亦即這些文獻皆可從論述人之所以為人之哲學視域來考察。而這方面的研究,〈忠信之道〉、〈成之聞之〉、〈尊德義〉三篇已為眾多學者論述,其成果已有一定的學術價值,至於〈緇衣〉、〈窮達以時〉、〈五行〉、〈六德〉等四篇文獻,拙著《郭店楚簡儒家哲學研究》已有定論,唯因〈性自命出〉是郭店儒簡篇幅最長者,故置於後續研究工作。
另外,在上述研究期間,因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接觸,而有相當學術活動的參與,並與師友談及整合型研究計畫。當時基於王先謙《荀子集解‧考證下》所錄汪中〈荀卿子通論〉述及荀子傳《春秋左氏傳》,筆者因而選擇《左傳》研究。跨校研究計畫雖未成行,然順此機緣,得以再次深入傳統經學文獻,重新認識《左傳》,研究史文禮觀念所涵儒學思想的意義,以為擴展儒學禮思想的探索範疇。且因《左傳》亦為史書的性質,尤其啟發筆者在本書研究方法之歷史意識的提出。值此研究著作付梓之際,筆者統整《左傳》禮觀念的儒學思想的研究成果為本書附錄,以饗讀者。
西學東漸,當代的儒學研究呈現爭奇鬥豔的景象。儒學研究的多元現象固令人驚喜,然若無重新審視傳統儒學的脈絡歷程,則吾人對儒學的研究是否落入比較哲學後的涇渭分明或相對主義,不無疑問。是以本書經出土文獻而作傳統儒學議題的研究,亦意在釐清理論,希冀為當代儒學貢獻研究意義。
學海浩渺,學術天地無垠。如同筆者上一本專書序言的結語,學問之道一路走來,有太多的人事物玉成今日小小的收穫,倘若只在一篇簡短的序言後略述幾句,實難以表達筆者對他們的感激之情,故僅以謝謝上蒼象徵無盡的致意。
201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