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名家王鼎鈞先生「鼎公」文字技巧圓熟,不矯揉造作,信手拈來皆成動人篇章。其散文如行雲流水,平易近人,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本書結集「鼎公」發表散文四十篇,分「生命長河」、「光陰分享」、「未晚隨筆」、「案頭人物」、「藝文感應」等五輯,書寫自己年輕離家的經驗、生活中的日常點滴、與人相交的種種情感,是王鼎鈞再創寫作高峰的散文經典。
★ 王鼎鈞繼《風雨陰晴》後,最新的散文作品
★ 書中特別收錄席慕蓉的〈繫斜陽纜——王鼎鈞回憶錄中的百年場景〉
作者簡介:
王鼎鈞,1925年生,台灣當代散文作家,筆名方以直。終身自學不息,力行不懈。詩、散文、小說、劇本及評論各領域均有涉入,最後自己定位於散文。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圖書著作金鼎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推薦獎、吳魯芹散文獎等多項肯定。著有《左心房漩渦》、《碎琉璃》、《風雨陰晴》、《人生試金石》、《人生觀察》、《開放的人生》等,回憶錄四部曲《昨天的雲》、《怒目少年》、《關山奪路》、《文學江湖》前後書寫十七年,是見證中國近代史的磅礡作品。現旅居美國紐約,專事寫作。
章節試閱
生命長河白紙的傳奇
大約在我出生前一年,父親到上海謀職。那時上海由一位軍閥占據,軍閥下面有個處長是我們臨沂同鄉,經由他們推薦,父親做了那個軍閥的祕書。
那時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埠,每年的稅收非常多,加上種種不法利得,是謀職者心目中的金礦寶山,父親能到那裡弄得一官半職,鄉人無不稱羨,可是,據說,父親離家兩年並沒有一批一批款項匯回來,使祖父和繼祖母非常失望。
大約在我出生後一年,那位軍閥被國民革命軍擊敗,父親在亂軍之中倉皇回家,手裡提著一隻箱子。那時,手提箱不似今日精巧,尺寸近似十九吋電視機的畫面,厚度相當於一塊磚頭,這隻箱子是他僅有的「宦囊」。
箱子雖小,顯然沉重,鄉人紛紛議論,認為這隻隨身攜帶的箱子裡一定是金條、甚或是珠寶。一個龐大的集團山崩瓦解之日,每個成員當然抓緊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東西,上海不是個尋常的地方啊,伸手往黃浦江裡撈一下抓上來的不是魚是銀子。鄉下小販兜售的餅乾,原是上海人拉出來的大便!
可是,我家的經濟情形並沒有改善,依然一年比一年「緊張」,遣走使女賣掉騾子,把靠近街面的房子租給人家做生意。鄉人駐足引頸看不到精采的場面,也就漸漸的把那隻手提箱忘記了。
我初小結業,升入高小,美術老師教我們畫水彩,我得在既有的文具之外增添顏料和畫圖紙。這時,父親從床底下把那隻箱子拿出來。箱子細緻潤澤,顯然是上等的牛皮。
他把箱子打開。
箱子裡裝的全是上等的白紙!
那時候我們的學生使用兩種紙,一種叫毛邊紙(我至今不知道這個名字的來歷),米黃色纖維鬆軟,只能用毛筆寫字,還有一種就是今天的白報紙,那時叫新聞紙,光滑細密,可以使用鋼筆或鉛筆。那時,「新聞紙」已經是我們的奢侈品。
父親從箱子裡拿出的紙是另一番模樣:顏色像雪質地像瓷,用手撫摸的感覺像皮,用手提著一張紙在空氣中抖動聲音像銅。這怎會是紙,我們幾曾見過這樣的紙!那時,以我的生活經驗,我的幻想,我的希冀,突然看見這一箱白紙,心中的狂喜一定超過看見了一箱銀圓!
當年父親的辦公室裡有很多很多這樣的紙。當年雲消霧散,父親的那些同事分頭逃亡,有人攜帶了經手的公款,有人攜帶了搜刮的黃金,有人拿走了沒收的鴉片,有人暗藏銀行的存摺。父親什麼也沒有,特別打算什麼也不帶。
他忽然看到那些紙。
做一個讀書人,他異常愛紙。這些在家鄉難得一見的紙緊接著他想到,孩子長大了也會愛紙、需要紙、各種紙伴著孩子成長。而這樣好多紙會使孩子開懷大笑,他找了一隻手提箱,把那些紙疊得整整齊齊,裝進去。
在兩個三代同堂,五兄弟同居的大家庭裡,繼祖母因父親失寵而嫌惡母親,可是母親對父親並沒有特別的期望。母親當時打開箱子,看了,撫摸了,對父親說:「這樣清清白白,很好。」他們鎖上來箱子,放在臥床底下,誰也沒有再提。
倏忽七年。
七年後,父親看到了他預期的效果。我得到那一箱紙頓時快樂得像個王子。由於紙好,畫出來的作業也分外生色,老師給的分數高。
高小只有兩年。兩年後應該去讀中學,可是那時讀中學是城裡有錢人的事,父親不能負擔那一筆一筆花費。他開始為我的前途憂愁,不知道我將來能做什麼。但是,他不能沒有幻想,他看我的圖畫,喃喃自語:「這孩子也許能做個畫家。」
我用那些白紙摺成飛機,我的飛機飛得遠,父親說:「他將來也許能做工程師。」
我喜歡看報,儘管那是一個多月以前的舊報。我依樣畫葫蘆自己「做」了一張報紙,頭條新聞用安徒生的〈國王的新衣〉,大邊欄用司馬光打破水缸。這又觸發了父親的幻想:「這孩子將來也許能編報。」
有一次我帶了我的紙到學校裡去炫耀,一張一張贈送給同學,引起一片歡聲,父親大驚:「難道他將來做慈善事業?」
父親也知道幻想終於是幻想,他用一聲嘆息來結束。這時母親會輕輕的說:「不管他做什麼,能清清白白就好。」
清清白白就好。我聽見過好多次。
現在,我母親逝世五十年了,父親逝世也將十六年了,而我這張白紙上已密密麻麻寫滿了幾百萬字。這幾百萬字可以簡約成一句話:「清白是生命中不可忍受之輕,也是不可承受之重。」
雖然寫滿了字,每個字的筆畫很清晰,筆畫間露出雪白耀眼的質地。白色的部分,也是筆畫。可以組成另一句話,那是:「生命無色,命運多彩。」
這樣那樣慢慢長大
抗戰時期,我在「國立二十二中第二分校」讀書的時候,教務主任夏岷山老師兼教英文。他平時說話,膠東口音很重,夷本銀(日本人)、夷本狗子(日本鬼子)、乖家(國家),乍聽實在難懂,可是英文發音純正,教學時特別注意發音。那時候沒有錄音機,學發音教發音都是很辛苦的事情。
那時一般教材枯燥,英文課是沙漠綠洲,潘朵拉提著箱子下嫁人間,小氣的老太婆變成啄木鳥,太陽和狂風搶著脫一個人的大衣,都好比夏天的瓜果,秋季的棗梨。
那時候沒人想出國,但是念英文自成風氣,天沒明,起床號沒響,校外田野裡,一片人影書聲。大家相信念英文必須高聲朗誦,用聽覺幫助記憶,也訓練口舌肌肉,這就得到野外散開。
念英文的表情聲調該是二分校一景。握拳揮舞的,喊著"Win or die",仰臉向天的,喊著"God Knows",東指西指怒目而視的,喊著"You don't say so",以足頓地的,喊著"That's enough"。一遍又一遍,重複也是學習的祕訣。那腔調可就複雜了,有魯東英文、魯西英文、魯南英文。此情此景,我曾寫在拙著《怒目少年》裡。
《怒目少年》出版兩年後,中國大陸出現「瘋狂英文教學法」,念英語要大聲呼喊,用肢體動作配合。倡導者說,這樣學進步快,那時,中國各地學英語的熱情高漲,瘋狂教學法能宣洩、滿足這種熱情,立即風行。我想,這位良師的創意,莫非和《怒目少年》有些因緣?
兩年後,我從電視中看見瘋狂教學法的畫面,教師站在高臺上示範,臺下廣場千百人同氣同聲、追隨回應,彷彿文革盛期群眾手揮小紅書喊萬歲的情景。看來,「法不孤起」,群眾運動變質不變量,也許才是瘋狂教學的父親,但願人人有志竟成,果然學通了英語。
我們念著念著,有時走了神,忘記自己在幹什麼。李孔思同學反來覆去的說:「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我拍他一掌:「這不是英文。」他愕然:「羅蘭夫人是法國人,當然不說英文。」
眼睛從來不看腳下,難免踩壞莊稼。等到莊稼長高,就會把我們逼到河堤和亂葬崗子去,踢著白骨,草鞋底夾纏著死人的頭髮。
英文使人們有新的想像,而想像是我們的娛樂。有人說英語的語言是從中國傳去的,Book就是中國的「簿」,這個說法非常好玩。趙景琛把「銀河」譯成「牛奶路」很受譏笑,可是我們認為「牛奶路」新鮮有趣。再沒有別的功課能這般討好我們,即使國文也不行。
即使是英文課,也並非永遠柔和,我們讀到「斯巴達的訓練」。
斯巴達是古希臘的一個城邦,全民皆兵,政府絕對控制人民的生活,人人克禁欲望,勇敢尚武,為達成國家的目標以生以死。小孩子如果怕黑,父母就把他關在黑屋子裡,直到他不怕為止。孩子長大了,隨軍出征,父母的臨別致詞乃是:若不能勝利凱旋,那就戰死沙場!
這個樣子的斯巴達,烈火烘得我們熱血沸騰。那時日本人寫的一篇小說傳到中國,題目是《支那婦人》。這篇小說寫一支日軍奉命出征,車站上送行的場面熱火朝天,這些官兵的家屬個個興奮激昂,唯有一個老婦拉著幼子的手哭,觀眾對這個老婦的表現非常不滿,指責她是「支那婦人」(只有中國女人才這樣自私軟弱!)。老婦人對公眾說,我一共有三個兒子,前兩個都在聖戰中捐軀,我引以為榮,從來沒有流過眼淚。現在輪到我的幼子,我勉勵他拿兩個哥哥做榜樣。可惜我只有這一個兒子,我不是為他哭,我哭我沒有第四個兒子可以獻給國家!觀眾前倨後恭,高呼大和之母萬歲。
我們漸漸長大,這篇小說使我們又羞又怒,在斯巴達精神之前,我們又只好承認比日本落後。中國人必須比日本人更「斯巴達」,才可能救亡圖存。那時候我們只知道文化發達、政治民主的雅典抵擋不住征服,「像一隻精美的水晶瓶撞在岩石上。」至於斯巴達,當然是不會滅亡的,我讀「斯巴達訓練」的時候,一直以為這個國家還在希臘半島上稱雄。那時候,並沒有人告訴我們斯巴達不久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倒是雅典文化遺澤百世。
有男有女的地方總會有愛情。
流亡學校不是適合談情說愛的地方,但是那裡有男生也有女生。
風氣是保守的,校規是嚴格的,男生禁止在女生宿營的附近逗留,更絕對不許入內探訪,違反禁令者立即開除。
但是,男生坐在操場上望女生經過,應該是無罪的吧!那女生,憑天賦的敏感,知道你看她,她繞遠路走,距離拉長了,心情反而更近。應該是無罪的吧!
男生女生,教室外倉促相遇,男生朝女生的手心塞了個小紙條,女生緊緊握住了。或者女生借去男生的筆記本,歸還的時候,裡面多了個小紙條。之類等等,也該是無罪的吧!
星期天,有人看見某男生和某女生一同吃陽春麵,轟然爆出新聞。陽春麵是熱水煮白麵,價錢最便宜,也得後方有金錢接濟的學生才吃得起。男生女生,這就是高潮了,此外什麼也沒有,他們的愛情也是陽春愛情。
冬夜,擁著棉被,談論女生,也該是無罪的吧!(請恕直言,不得不抓著疥癢。)大家口中經常提到的名字,首推于允蘭和王孝敏。那時大家都穿草鞋,有一天,于允蘭怎麼穿著圓口平底布面的新鞋出現?莫非她的草鞋破了、正要補充?當天,不約而同,六個男生偷偷的趕工打草鞋送給她。那時學生自己打草鞋穿。
她倆的故事一直延續下去,有一件事要提前說,抗戰學校三遷,內戰天翻地覆,反右文革,人間的千絲萬縷剪斷,許多同學對她們的思念未完。四十年後,祖國對外開放,我千方百計尋找幫助過我的老師同學,獻上我的感念,惹得好幾位同學託我尋找她們。我回信說,世事無常,因緣聚散成空,她應該把你忘記了,你也把她忘記了吧!痴情人居然再三說,地老天荒,我們跟別人不同。
並沒有什麼不同,那也無罪。
所有的故事都無罪。
先說男生甲。他的筆記周全,整齊,因為他用功,也因為他買得起正式的練習本。
有個女生常常來問他借筆記,每一次都是頭天傍晚來借,第二天早上歸還。話很少,男生沒放在心上。有一次,女生接過筆記本,第二天沒來上課。這是常有的事,男生也沒放在心上。
他不知道,女生把筆記帶回宿舍,打開一看,從頭到尾沒有一個字,男生把還沒有使用的一本練習本給了她,是一個無心的錯誤。女生對著一頁又一頁的空白,呆看了很久。
女生又去借別人的筆記,她躲在宿舍裡,連夜抄在空白的練習本上,眼睛都熬腫了。她把筆記本交還,一個字也沒說,男生也沒打開看。
幾天以後,男生突然發現了事實。起初覺得奇怪,怎麼會有兩本同樣的筆記?縱而一想,想通了,嘴脣全白,而且顫抖,不斷的念誦:「我怎麼辦,我怎麼辦?」我問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又不理。
他去問一位「大哥」,那年代,少年人都有「大哥」,大哥給他方法,給他哲理,給他安全感。大哥說,這是個痴心女子,你如沾惹,準是濕手抓麵。大哥主張不動聲色,若無其事,下次別再借筆記給她。
他對大哥一向言聽計從,但是這一次,他說不行,他做不到。他的心不安。過了一個星期,大哥問他,他說問題解決了,怎麼解決的?不能說,我要保守祕密。大哥怫然,你以後別再叫我大哥了。男生悻悻然,他還需要大哥嗎?他長大了。
再說女生甲和女生乙。這兩個女孩子都很漂亮,其實難分甲乙。
那年代,女生處處結伴而行,即使由教室到宿舍,也成對成雙。這難分甲乙的甲乙二人,總是緊緊地挽臂並肩,男生抱怨:你們怎不分開走,也省得忙痠了我們的眼睛。
一個聰明的女子,如果與人結伴,她一定找一個容顏比她差幾分,身材比她矮幾分,心思比她鈍幾分的女子,來烘托她的美麗和能幹來。這甲乙兩位女同學畢竟年輕,毫無心機。
也是合當有事,神差鬼使,幾個男生突然為護士這個行業進行激辯,有人批評護士殘忍,懶惰,對病人的痛苦置若罔聞;有人同情護士,說護士的工作辛苦,而且危險。甲乙二美在旁邊靜聽,不參加討論,在男生心目中,她們是無形的裁判,對自己有深遠的影響,發言的踴躍和熱烈到達頂點。
當高潮下降的時候,我趁機說了幾句話。我說「久病床頭無孝子」,做護士的也不容易,但是病人對護士不滿意,護士千不該萬不該以南丁格爾自比。南丁格爾當年自動到前線照顧傷兵,號召婦女義務參加,手裡拿著蠟燭工作,不眠不休,悲天憫人,捨己忘我,這是何等樣人,豈是你可以並駕齊驅的?不提南丁格爾,眼前的護士難能可貴,提起南丁格爾,眼前的護士一無是處。這好有一比:女子出門,只能拉一個比她醜的人同行……
這原是我母親說過的話,此言一出,全場轉移目標去看甲乙二美,無人再談護士,二美立時轉身緩步而去,彷彿曲終人散之時。
風過水無痕,世事只是偷換。後來,忽然,有人發覺這兩位女同學分開了,女生甲的身旁換了一個「傻大姐」,女生乙的左右出現了她的弟弟─她們長大了。
她倆的分解,使男生鬆一口氣,好像在風景之前找到了立足之地。跟女生甲同班的才子湧出來源源不竭的震撼,發出一封又一封談心言志的長信─在那年代,這就是情書。這種笨法子,現在快要淘汰了吧!在那時,這是主要的方法。他在第三封信裡說,他從此絕食,等候回音。
「傻大姐」銜命來到教室,她告訴才子:「吃飯吧,別餓壞了身體,有人會心疼!」才子入耳銘心,眼前就是天使了。
女生乙也有自己的局面。她在一年級讀書的小弟弟很活潑,好像滿地都是他,你什麼時候看見他,就知道他的姐姐要出現了,他是戲臺上關雲長的馬僮。他替姐姐擴充領土。
立即有一些捷足妙手去討好這位小弟弟。校園裡活躍起來,他們都長大了。
現在說到男生乙。他抽菸,五步之內菸氣薰人。
女生宿舍傳來的消息,女生丙的頭髮也有菸味。那時候我們都沒有資格抽菸,菸草的氣味算上是某幾個人的特徵。女生丙不抽菸,花前月下,她身旁一定有個抽菸的男生,他倆一定緊挨在一起。菸草的氣味強烈,有時能穿透衣服。連內衣都有那氣味,兩人莫非有了肌膚之親?那時候,這是最大的想像了。
我和男生乙沒什麼來往,這天走個對面,他忽然對我一笑。我報之以一笑,我的笑是句號,他的笑是冒號。我之前並不知道,如果有人忽然對你一笑,後面多半還有文章,文章主題多半為了他的利益,不是為了你的利益。他算是給我上了第一課。
他把我拉到樹底下,他不喜歡女生丙,兩人沒點過頭,流言豈有此理。他現在要開始追求另一個女生,就稱她為女生丁吧!用事實證明一切。他需要一些詩句,溫柔纏綿的,能表達男子對女子心意的,希望我能提供。
這容易。「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我本將心向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他遲疑,怕女孩看不懂。應該不成問題,女孩都有詩心,這句子也不冷僻。
這時候發生了一件糾紛。有個女生,姑且叫她女生戊吧!國文老師在下課前發還作文本,她打開一看,馬上伏案痛哭,男女眾生驚問原故,發現老師給她的批語是:「勸君莫惜金褸衣,勸君當惜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那時一般人受通俗小說影響,把「折花」看成男女性愛的隱喻,女生認為受到侮辱。男生大譁,認為這輕佻的男人如何能為人師表?大家擁到教務處門口抗議。那時沒人談「性心理學」,男生不知道「義形於色」也是對女生的一種挑逗。
那教國文的人大約五十歲。頭髮搽了油,梳得光亮,那年代,我們看不慣這樣的頭髮,有人忍不住發出惡聲,他的方面大耳漲得紫紅,幸而身形魁梧,還頂得住壓力。他說那首詩是唐詩,是古典作品,他引詩論文,站得住也行得通。話雖如此,書是教不下去了,第二天,國文時間臨時改成英語。
抽菸的男生又來找我,這次他沒笑,也許他認為上次奉送的那個笑容至今有效。他說,女孩子果然懂詩,可是「詩」這個玩意兒也麻煩。他把我寫的小紙片拿出來,指點上面的詩句,把「衣帶漸寬」解釋成「寬衣解帶」,在通俗小說裡,寬衣解帶就是脫衣上床。還有,那時說一個女人「褲腰帶很鬆」,就是指她隨便和男人發生關係。這幾個頭緒在他的認識裡糾纏不清。
最後,他心中豁然:「管他呢!抄唐詩做什麼,我就把我自己的大白話寫出來,交給她!」
他也長大了。
就是這樣,我跟著他們一起長大。
生命長河白紙的傳奇
大約在我出生前一年,父親到上海謀職。那時上海由一位軍閥占據,軍閥下面有個處長是我們臨沂同鄉,經由他們推薦,父親做了那個軍閥的祕書。
那時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埠,每年的稅收非常多,加上種種不法利得,是謀職者心目中的金礦寶山,父親能到那裡弄得一官半職,鄉人無不稱羨,可是,據說,父親離家兩年並沒有一批一批款項匯回來,使祖父和繼祖母非常失望。
大約在我出生後一年,那位軍閥被國民革命軍擊敗,父親在亂軍之中倉皇回家,手裡提著一隻箱子。那時,手提箱不似今日精巧,尺寸近似十九吋電視機的畫面,厚度...
推薦序
代序
九派文評嘗鼐鼎 一家史論試衡鈞單正平
-王鼎鈞散文比較論
開放初期,大陸學術界主要關注港臺文學,其餘地區的華文文學一般被認為水平不高,相對忽視。六○、七○年代以來,從臺灣和大陸旅居海外的作家如於梨華、白先勇、高行健、北島、孔捷生、鄭義等等,從居住地「出口轉內銷」,影響到國內,也有出國前沒沒無聞而在國外獲得成功的作家,如哈金、張戎等,更有先出國發展而後又回國繼續從事創作者,如曾旅居荷蘭的詩人多多,曾旅居美國的作家達理夫婦,最新現象則是所謂八○後的留學生已經在國內文壇嶄露頭角,如迪安等人。迅猛的全球化進程,對傳統的國別文學史寫法構成巨大挑戰,我們已經無法像以前那樣,繼續書寫無視海外作家的中國當代文學史。不能想像無視金庸的中國武俠小說史,無視余光中的中國詩史,無視白先勇的中國小說史,無視王鼎鈞的中國散文史,然而王鼎鈞何許人也?此公在臺灣和海外的影響不亞于余光中、董橋,在大陸則僅為熟悉臺灣文學的研究者和少數散文愛好者所知,雖然上世紀九○年代王鼎鈞作品開始在內地出版,但知者少,影響微,部分教授中國當代文學的大學教師也不知其人其文。在資訊高度發達時代,優秀精緻文化作品被垃圾淹沒的現象一直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對此「後現代景觀」固不必大驚小怪;然視若不見,無動於衷,也絕非正常。
討論王鼎鈞散文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歷史上的地位和價值,首先須作比較。就本人所見,這方面研究似乎有欠缺。本文將王鼎鈞置於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散文大格局中,看他與上一代「主流」散文家有何不同。從前代看王鼎鈞,他有何貢獻?從王鼎鈞看前輩,他們又有何局限?如此互相映襯,或可加深我們對過往散文名家和健在的王鼎鈞先生的理解。
現代散文,較有代表性的,我以為大體可分為八類:以周作人為代表的思想啟蒙散文,以魯迅為代表的現實批判散文(雜文),以郁達夫為代表的個性抒情散文,以林語堂、錢鍾書為代表的幽默散文,以梁遇春、何其芳為代表的唯美散文,以許地山、豐子愷為代表的佛禪散文,以梁實秋為代表的閒適散文和以沈從文為代表的懷鄉散文。本文以這八類作家為參照,試圖在極有限篇幅內,概括王鼎鈞散文有別於前人的一些特徵。難免淺嘗輒止,見笑於大方之家;力求管中窺豹,不妨作獻芹之想。
一、風格:周作人素樸,王鼎鈞精緻
以周作人為代表的啟蒙散文,追求深刻豐富的思想意蘊,在形式上刻意強調與傳統古文特別是八股文的對立性差異,極力追求章法結構上的無意經營和文字上的口語化,形成平淡樸素自然的風格。王氏散文的社會影響自然無法與周作人相提並論,從思想史地位看周更是時代的巨匠,而王氏不過是受他影響的晚輩。但王鼎鈞的人生書,強調以寓言、故事的方式表達思想,文字精警,此點為周作人散文所少有。「『我的人生觀』,這個題目在年輕時是個夢,在年老時是本帳;在年輕時為一望遠鏡,年老時為X光片;年輕時為一問號,年老時為一句號。」「糖尿病的治療,是以病者與病共存為基本。所以不要希望有人能夠徹底改造世界,因為這個世界患的正是糖尿病。」這樣的精警名言,在王鼎鈞散文中所在多有,最能體現他的思想悟性之高妙。起知堂老人于地下,他讀了恐怕也要歎一句:後生可畏哉!王鼎鈞的散文特別講究章法結構,追求散文具有一定的戲劇性效果:伏筆、懸念、衝突、突轉、結局,都能見出作者的匠心。他本人也以此自豪,說自己很早就努力「將小說戲劇技巧溶入散文」。雖然自古以來,中國散文與小說彼此間沒有絕對清晰界限,所以才有散文化小說和小說化散文之說,但像王鼎鈞這樣自覺努力將多文體融合成新散文,在現代散文史上堪稱第一人。如果苛求古人,我不得不說,周作人散文在文體上有明顯缺陷,而其根源則在把「我手寫我口」的白話文主張推向極端,造成缺乏鮮明美感的不文之文,無文之文─青年人多不喜知堂文字,原因在此;老年人推崇知堂,原因也在此。
二、態度:魯迅嚴苛,王鼎鈞寬容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第一人,其巨大歷史影響無人能及。魯迅散文包括雜文和《朝花夕拾》、《野草》那樣的狹義散文兩部分。他的雜文類散文影響最大,魯迅自己將其性質確定為匕首投槍,是用來進行思想鬥爭的有力武器;其他散文則表現了魯迅和對底層民眾的悲憫情懷。總體上看,韌性的戰鬥精神,高度敏感的受傷害意識,對一切敵人絕不寬恕的決絕態度,無比深廣的虛無絕望意識,是魯迅散文的精神實質所在。但王鼎鈞如是說:「有大愛,有小愛,最大的愛就是愛仇敵。人若能愛仇敵,他就能愛一切人。」他相信,「總該有一種力量可以消滅醜惡骯髒而又殘忍的東西。天上地下,總該有個公理!」「去欣賞人,去和我們的同類和解,結束千日防賊,百年披掛。」「永遠永遠不要對人絕望,星星對天體絕望才變成隕星,一顆隕星不會比一顆行星更有價值。」魯迅先生若在今日讀到這文字,會作何感想?他還會堅持不妥協不寬恕懷疑一切的精神嗎?更進而想,假如魯迅先生能像王鼎鈞這樣,在尖銳的意識形態鬥爭衝突中執筆作戰相當長時期後,置身事外,寄命異邦,以更超然的眼光看世界、看祖國、看人類、看故鄉,他還會有那樣的失望、憤怒和決絕嗎?無可諱言,魯迅的遺產正如他自己所說,是有毒素的,這毒素其實就是仇恨和絕望。當代中國知識份子的仇恨心態,不能不說與魯迅的影響有關。就此而言,推崇魯迅文學成就的王鼎鈞,其散文中的大愛精神和堅定信仰,當然可以也應該成為化解仇恨的解毒劑。
三、自我:郁達夫放縱,王鼎鈞克制
浪漫主義、狂飆突進是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基本精神。而「文學是作家的自述狀」這一浪漫主義信條在中國的知音之一,就是郁達夫。他的幾乎所有散文甚至包括小說,都是他本人經歷和心理的自述。來自十九世紀歐洲的這股西洋風和始於明代的個性解放潮流相遇和,成就了郁達夫的抒情散文。酒醉鞭名馬,情多累美人的傳統名士作風,加上脆弱敏感自怨自戀的青春心理,形成他特有的頹廢傷感風格。王鼎鈞散文也是他的自述狀,但他真正的自傳只有幾句話:「一生流亡,閱歷不少,讀書不多,文思不俗,勤奮不懈。」他大量的回憶文字,如錢鍾書所說,其實是在為他人立傳。這個他人總體上就是故鄉。故鄉是什麼?「所有的故鄉都從異鄉演變而來,故鄉是祖先流浪的最後一站。」王鼎鈞的自述傳其實就是現代中國的歷史,是家鄉的歷史,是那些所有他接觸過的人的歷史。他甚至認為他的鄉愁也是「浪漫而略近頹廢的,帶著像感冒一樣的溫柔。」但實際上,他的回憶性散文中,並不張揚表現自我,傷感容或有之,頹廢則未嘗見。他把自己融化在對故鄉的親人、故舊、風俗、山水的回憶和想像中,他不寫自己,才更有自信:「並非星多使月球減色,而是月先黯淡失輝,星芒才縱橫自如。有為之士在風雨如晦的時代看星,更該想到這一點。」王氏散文的坦誠自在,給讀者以積極向上的極大鼓舞。
四、才情:錢鍾書恣肆,王鼎鈞內斂
以林語堂、錢鍾書為代表的幽默散文,深受英法近代散文隨筆影響(郁達夫甚至認為中國現代散文就是受英國散文影響而產生的),強調知識、趣味和對人生世相溫和的調侃諷刺(雖不無尖刻,但不像魯迅那樣攻擊詛咒)。王鼎鈞不刻意製造幽默與趣味,更追求含蓄蘊藉又正大明快的風格,他不以顯示淵博知識為務,也無露才揚己之弊,他文章中的智慧更多來自民間傳統特別是宗教(聖經)經典。靈感來時,其機智雋永也不在林、錢之下:「婚姻,使詩人變商人,商人變詩人;使悲觀者樂觀,樂觀者悲觀。」「在真實的生活中,結局往往是盤中的殘食。」林語堂、錢鍾書散文的讀者以知識階層為多,王鼎鈞散文的讀者則相當廣泛,無論大陸還是臺灣海外,也無論老年還是中年青年,華人大都能接受他的文章。因為他散文中的鄉土親情,傳奇經歷,儒家氣概,基督精神和現代人生體悟,具有閱讀意義上的「廣譜」效果,能適應眾多不同「期待視野」的需要。
五、審美:何其芳柔弱,王鼎鈞剛健
以梁遇春、何其芳為代表的唯美散文,深受十九世紀唯美主義影響(《畫夢錄》為代表)。中國唯美主義散文強調王爾德式的藝術、死亡與美的三位一體,再加上對魂靈、夢境的迷戀,遂將傳統詩文特別是敘事作品中的陰柔之美發揮到了極致,產生所謂「超達深淵的情趣」。但同時也有失之於蒼白柔弱的局限。王氏也寫愛情、死亡和美,他甚至一定程度也認同唯美主義的理念─「藝術太美,人生太醜,藝術太莊嚴,人生太猥瑣」,但他同時也斷定「藝術太無用,而人生的實際需要太多」。他對藝術的地位與功能有非常清醒的認識,而這種認識正是傳統儒家藝術觀與唯美主義美學的最顯著差別。我們在〈紅頭繩兒〉、〈青紗帳〉等篇章中看到的死亡毫無傷感蒼白,相反卻充滿熱烈溫暖之美。王鼎鈞推崇莫言小說,就是因為莫言小說所表現的那種強悍的生命意識,引起了他這個海外老鄉的強烈共鳴。王鼎鈞散文的美是正大之美,壯闊之美,陽剛之美,純厚之美,這種美,是山東文學藝術最鮮明的特色之一。
六、信仰:豐子愷超脫,王鼎鈞積極
就宗教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而言,佛教無疑最為重要。但佛教清淨無為消極遁世的態度,與現代中國救亡啟蒙的歷史要求也最為牴觸,最為入世的儒家正是五四要打倒的敵人,而來自歐洲的基督教卻因為與西方政治軍事經濟侵略具有不解之緣而在二○年代遭到極強烈的抵制和排斥。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以許地山、豐子愷為代表的佛禪散文,成了五色雜陳的現代散文百花園中一簇最為素淨的花朵。這些散文滿足了中國人在戰亂動蕩時代渴求心靈寧靜的需要,其價值是,在寧靜中發現生活、生命的樂趣可愛,進而表達超脫自在、無為出世的冥想玄思。王氏的奇特之處在於,他出生在對基督教排斥最烈的地方和時代─一九二五年的山東,卻少年時代就皈依了基督,而且終生不渝。他的這種信仰選擇,在現代中國作家中極為罕見。他說,「哲學不能代替宗教,美育也不能代替代替宗教,因為哲學和藝術裡沒有神。有神,才有至高的榜樣,才有可依賴的價值標準。」他斷然說,「作家就是有神論」。上帝之愛,上帝之偉大寬容,乃是王鼎鈞散文的靈魂和情感根基。王氏亦受佛家思想影響,他能看透─「時代像篩子,篩得每一個人流離失所,篩得少數人出類拔萃」。但不刻意做超脫狀,而強調有為入世的儒家精神─「每一個學生都在父母面前受到嚴厲的告誡:科舉並沒有真正廢除,社會上有各種名稱的新科舉,也就是說,種種的挑戰和考驗,等著你我拚命。它也值得我們拚命,否則,人生將沒有意義。」數億中國父母讀到這些文字,豈能沒有共鳴?他說:「對於我來說,以後的人生不知道會是怎樣,接下來的路無論是坎坷或者崎嶇,我都會起頭,正視前方,勇敢而自信地向前邁進,讓腳印留在身後。」數億中國學生,應當以此為座右銘!
七、趣味:梁實秋沖淡,王鼎鈞濃烈
中國現代散文還有另外一派,那就是以梁實秋為代表的閒適散文,將人生道理與趣味均寄託於衣食住行的細微末節之中。 在周作人鼓吹下,現代中國不少人推崇晚明小品,張岱、袁枚、李漁談聲色美食的文字及其人生作風,頗受青睞。前有梁實秋,稍後則有張愛玲等人。他們主張文學的獨立,藝術的趣味,尤其反感以民族主義或意識形態的政治要求來指揮或限制文學,梁實秋的《雅舍小品》,就是抗戰時代最典型的「私人寫作」。王氏散文著眼處多為人生大感情,大事件,梁實秋那種寄情於物的趣味甚少成為他的寫作選擇,除非它是故鄉的象徵。其原因大約有二:王鼎鈞雖出身並不貧窮的耕讀之家,但少年即在戰亂中流亡求學,艱難險阻的經歷使他無法有梁實秋那樣的雅興。他出生鄉村,信奉基督教,閒適優裕乃至奢侈的生活與他的信仰人生態度相對立,他沒有也不能接受這樣的生活,因此也就不可能對此津津樂道形諸筆墨。相對于梁實秋,他的散文,乃是地道的平民散文。
八、故鄉:沈從文寫實,王鼎鈞想像
最後要說的是沈從文為代表的懷鄉散文。少年時代的王鼎鈞就對沈從文極為仰慕欽佩,並以沈為榜樣。應該說,二○年代作家中,與王鼎鈞精神最相契的就是沈從文。原因很簡單,他們都對故鄉滿懷深情。王鼎鈞說沈從文的《邊城》是「當年獨立于意識形態的帥旗之外的一個異類」。我們也可以說王鼎鈞散文,是獨立于當今流行文風、媚俗潮流之外的一個異類。沈和王都以故鄉為最重要的寫作物件。但兩者有明顯不同。沈從文是把故鄉山水人情當作與現代都市腐朽醜惡世相相對立的一個純粹詩意的美好世界來歌頌的,為此他不惜美化再美化;儘管如此,湘西鳳凰在他筆下是真實的,而且他的寫作就建立在過去與當下回鄉經驗的基礎上;在這個意義上,他的散文又是高度寫實的。王鼎鈞則不同,他的故鄉「只在傳說裡,只在心上紙上。故鄉要你離它越遠它才越真實,你閉目不看才最清楚。……光天化日,只要我走近它,睜開眼,轟咚一聲,我的故鄉就粉碎了,那稱為記憶的底片,就曝光成為白版。」故鄉是王鼎鈞「用大半生想像和鄉愁裝飾過雕琢過的藝術品」。這個藝術品是與王鼎鈞所生活的現實世界(無論臺灣還是美國,甚至也包括大陸)相對應的一個想像世界,兩個世界不可接觸,要保持永遠的距離。唯其如此,故鄉才具有永恆不滅的魅力和價值。這正是王鼎鈞堅持不回大陸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現實意義上的故鄉已變成「完全陌生的村莊,是我從未見過的地方。」回鄉只不過是由「一個異鄉到另一個異鄉」。王鼎鈞想像中的故鄉是他出生的村莊,是他的最具體的祖國,是他青春的夢想,是他愛情的依託,是他人生導師們的長眠之地,而這一切,只能在想像中重現。憑弔故鄉故居故人故事是中國文人激發文思詩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而當詠史詩、懷古詞、憶舊文因了舊地重遊而氾濫成災時,有故鄉卻刻意不回的王鼎鈞,就成了無數海外遊子中最為固執也最為奇特的一位。他對故鄉最深情也最冷酷。冷酷因為用情深,情深使人更「冷酷」。沈從文歸葬鳳凰,每天無數遊人一邊隨意輕薄地念出他墓碑上那幾句話,一邊問沈從文是誰時,這位偉大作家包括他傾注無限深情的故鄉,已經被輕慢,甚至被褻瀆。王鼎鈞要避免這樣的尷尬,他不願在故鄉被當作大師名流,被其他「大師」名流高官顯貴前呼後擁。他寧願自己是當年和尿泥的那個頑皮孩子。可惜他回不去。童年連同故鄉一併失去。既然無法返老還童,何必刻意回鄉懷古!全人類的樂園已然失去,王鼎鈞小小的故鄉又何能倖免。沈從文是鳳凰的赤子,王鼎鈞是蘭陵的魂靈。
以上八類散文家,除了沈從文,有一個共同特點,即他們都是五四之後中國動亂時代裡上流社會中的一員。即便是沈從文,在成名後也進入了京派文人的沙龍,具有了大學教師的顯赫地位。從傳統一面看,他們多少都還有點士大夫的流風遺韻;從現代一面看,他們多少都有直接(留學)間接(上大學、從事文學翻譯)接受了大量西方文學和文化的深刻影響。王鼎鈞和他們比,並無這兩方面的優勢。就現實的社會地位而言,我們讀史可以知道,留學經歷有助吸引讀者眼球,大學講堂可給作家提高身價,愛情佳話會給詩作增色不少,當然激進的政治姿態也是獲取文學高分的必要條件。總之,顯赫出身,留洋閱歷,官場學界身分,甚至介入政治的風光…… 這一切,都是現代作家評價中不可或缺的參照。
王鼎鈞終其一生,只是個普通作者,沒有任何其他可以依傍的東西。當他學習寫作時,五四新潮已成強弩之末,而戰亂也嚴重影響了教育與正常的文學創作環境;當他成為作家時,作家的光環已經黯然;當他中年出洋時,出洋幾乎成了插隊打工的同義詞。總之,寫作之外,他一無所有。他就是靠他過硬的文字,他的別具一格而又豐富多彩的散文,贏得了讀者,也將贏得歷史的眷顧。謂予不信,且待未來。
二○○九年四月十日 海口
本文作者單正平先生,海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代序
九派文評嘗鼐鼎 一家史論試衡鈞單正平
-王鼎鈞散文比較論
開放初期,大陸學術界主要關注港臺文學,其餘地區的華文文學一般被認為水平不高,相對忽視。六○、七○年代以來,從臺灣和大陸旅居海外的作家如於梨華、白先勇、高行健、北島、孔捷生、鄭義等等,從居住地「出口轉內銷」,影響到國內,也有出國前沒沒無聞而在國外獲得成功的作家,如哈金、張戎等,更有先出國發展而後又回國繼續從事創作者,如曾旅居荷蘭的詩人多多,曾旅居美國的作家達理夫婦,最新現象則是所謂八○後的留學生已經在國內文壇嶄露頭角,如迪安等人。迅猛...
目錄
九派文評嘗鼐鼎 一家史論試衡鈞 單正平
─王鼎鈞散文比較論 9
白紙的傳奇 25
這樣那樣慢慢長大 29
漢江 蒼天給我一條路 39
秦嶺看山 49
我是怎樣離開中國的 54
鴛鴦繡就憑君看 64
由彼岸想到此岸 71
向綠芽道歉 73
孩 子 76
愛兒子、疼女兒 83
植物與釘子 86
茶與心情 93
風水命相 96
利馬公墓 101
馬年看馬 105
雞年試啼 108
今天我要笑 113
用人惟德或惟才 121
老年的喜樂 123
兵法與人生 129
尋找意義 133
另外「十句話」 135
一日是師 緣起不滅 141
牟麗歐女士會見記 157
姚慶章紀念座談 164
美麗的謎面張繼高 167
張愛玲與臺灣文壇 184
鮑勃霍伯含笑而逝 191
一步兩腳印 195
天涯讀隱地 199
寫詩的理由 203
母親與作家 205
克莉絲蒂論寫作 207
我讀《巴爾札克傳》 212
閒話傑克倫敦 219
長文分解法 224
長文大家刪 227
短稿大家寫 229
中國文學的斷流、分流與合流 232
百感交集 239
繫斜陽纜 席慕蓉
─王鼎鈞回憶錄中的百年場景 259
九派文評嘗鼐鼎 一家史論試衡鈞 單正平
─王鼎鈞散文比較論 9
白紙的傳奇 25
這樣那樣慢慢長大 29
漢江 蒼天給我一條路 39
秦嶺看山 49
我是怎樣離開中國的 54
鴛鴦繡就憑君看 64
由彼岸想到此岸 71
向綠芽道歉 73
孩 子 76
愛兒子、疼女兒 83
植物與釘子 86
茶與心情 93
風水命相 96
利馬公墓 101
馬年看馬 105
雞年試啼 108
今天我要笑 113
用人惟德或惟才 121
老年的喜樂 123
兵法與人生 129
尋找意義 133
另外「十句話」 135
一日是師 緣起不滅 141
牟麗歐女士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