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健康新指數 礦物質
礦物質是人體必須的元素之一,約佔人體總重量的4%,被稱為「生命元素」和「無機營養素」,是衡量健康狀況的新指數。
什麼是礦物質?
關於礦物質,營養學中的定義是這樣的:人體中以有機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碳(C)、氫(H)、氧(O)、氮(N)四種元素,可以組合成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除此之外,其他各種元素,不管以何種形式存在,含量多少,統稱為礦物質。也稱為無機化學元素、灰分或無機鹽。
人體內的礦物質有些是人體必須的,稱為必須礦物質;有些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它們的必須性,稱為非必須礦物質。人體對必須礦物質的需求量各不相同,分為常量礦物質和微量礦物質兩大類。
常量礦物質,也叫做巨集量元素,指的是每日需要量在100mg以上的元素,這些元素有鈣、磷、鉀、鈉、氯、鎂和硫。
微量礦物質,也叫微量元素,每日需求量很少,在100mg以下,如鐵、鋅、銅、錳、鈷、鉬、硒、碘、鉻等元素。需求量低,並不等於對人體的作用小,不管哪種微量元素缺乏或者過量,同樣會帶來嚴重後果。
現在人體普遍存在礦物質缺乏現象,較容易缺乏的礦物質主要有:鈣、鐵、鋅、碘、硒等元素。
礦物質之所以缺乏,與自身的特點有關。它們在體內不能自己產生、合成,必須從食物和飲水中攝取。進入體內後,礦物質經過新陳代謝,每天都有一定數量透過尿液、糞便、汗水,或者隨指甲、皮膚黏膜脫落排出體外,造成體內含量減少,必須不斷從膳食中重新獲得。
由於現代科技發展,天然食品中礦物質含量大幅度下降,而各種加工讓其中的礦物質大量流失,加上人們越來越愛吃精緻食物,放棄了富含礦物質的糙米、堅果、蔬菜等,使得攝取的礦物質越來越少。
要想攝取足夠礦物質,滿足身體需求,就要先瞭解礦物質來源。
①礦物質存在多種食物中,既包括穀物、蔬菜等植物性食物,也包括肉類、奶、魚蝦等動物性食物。植物生長的土壤為它們提供了豐富的礦物質;而動物依靠吃植物為生,間接地獲得了多種礦物質。人類可以從動、植物身上攝取充足的無機鹽。所以說,土壤是人體中礦物質的終極泉源。
②除了食物外,飲用水、食品添加劑也會提供一定量的礦物質。比如食鹽,就是鈉的主要來源。膳食中留意這些途徑,是維持礦物質正常的必要方法。
在人體內,礦物質的分不和功能各有側重。比如鈣和磷主要存在骨骼和牙齒中,鐵分布在紅血球,碘集中在甲狀腺,鋅更傾心於肌肉組織。同時,礦物質之間互相影響,或者具有協同作用,或者存在拮抗現象。比如鈣和磷,一旦攝取的比例不合適,會相互阻礙對方吸收;再比如過量的鎂會干擾鈣的代謝。
不管哪種礦物質,都不是多多益善,攝取過多,會引起過剩,嚴重還會發生中毒。特別是某些微量元素,在人體內需求量很少,它的生理劑量與中毒劑量的範圍又較窄,十分容易產生毒性作用。
如果想保持體內礦物質均衡,最便捷、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從日常飲食入手。下面,就讓我們具體瞭解一下食物中都含有哪些礦物質,這些礦物質又是如何被人體吸收利用的。
……
人體必須的「生命元素」
礦物質存在各種食物中,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可是說起它的由來,以及人們對它的認識,卻有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相關資訊
礦物質存在於身體組織中,含量很少,在技術水準落後的過去,很難檢測得到,故此長期以來人們並沒有發覺到它與人體的關係。直到十八世紀才用科學方法證實鐵是血液的主要成分。鐵元素也因此成為了人類最早發現的必須礦物質。
十八世紀以後,隨著科學檢測技術不斷提高,人們相繼發現了碘等礦物質,到二十世紀60年代,人們已經認識了九種人體必須礦物質,並對礦物質在生命活動中的意義、生理功能、代謝過程、缺乏症和中毒症等,都有了詳細的瞭解。特別是70年代後,在檢測手法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人們對微量元素的認識逐步加深,此時,錫、釩、氟、矽和鎳相繼被發現,並被視為人體必須元素。
在對礦物質不斷發現的過程中,人們深刻地意識到這些元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
①礦物質參與人體組織的構成,比如鈣、磷、鎂是組成骨骼、牙齒的主要成分;沒有鐵,就無法合成血紅蛋白等。
②礦物質對細胞膜的通透性有著調節功能,此功能可以左右細胞的滲透壓,進而影響體內酸鹼平衡。
③礦物質在維持神經和肌肉的興奮性上也有著重要作用,比如正常神經衝動,必須透過鈣的傳遞才能完成;肌肉的收縮和舒張,離開鈣、鎂、鉀,也無法做到。
從上述生理功能來看,礦物質在人體內扮演著傳媒的角色,可以更好地維持身體健康運行。所以,膳食中重視礦物質攝取,維持礦物質正常發揮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然而,重視礦物質營養,並不等於誇大它的作用,也不等於說任何情況下都必須補充礦物質。
礦物質與所有物質一樣,也具有兩面性,缺乏會造成危害,過量也會帶來嚴重後果。
人體是個有機體,只有各種元素處於均衡狀況下,才會正常運行。礦物質做為人體內含量較少的元素,生理需求量很少,也很固定,大多數礦物質在體內的安全範圍比較窄,稍不留意就會造成過多或者過少,引起一些不良甚至致命反應。比如缺鐵會引起貧血,適當補充有利於治療,但是如果補鐵過量,就會對胰腺、性腺產生影響,造成危害。
因此,要想維持體內礦物質正常劑量,維持身體健康運行,在膳食中一定要留意各種礦物質的情況,對它們的特點、劑量範圍和毒副作用有所瞭解。
對不同人群來說,礦物質需求情況差異很大。比如青少年處於身體快速生長期,所需各種礦物質較多,容易使某些礦物質缺乏,進而影響身體正常發育。這時,就需要適當、即時地補充足量的礦物質;再如老年人,隨著組織生理功能衰退,許多礦物質流失嚴重,如果進行針對性的補充,對身體健康很有好處。
……
孕期合理補充礦物質
孕期是十分注意營養攝取的階段,特別是懷孕早期,如果不注意營養攝取,很容易出現貧血、小腿抽搐、易出汗、易驚醒等情況。這時如果不即時補充礦物質,會增加胎兒先天性疾病的發病機率。
那麼孕期最容易缺乏哪些礦物質,又該如何進行合理補充呢?
孕期最易缺乏的礦物質有鐵、鈣、碘等。為了補充這些物質,孕婦在餐桌上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①適當增加魚和肉類的攝取。魚和肉類中含有豐富的鐵,這種鐵易消化吸收,還能幫助植物性食品中鐵的吸收。同時,孕婦可多吃些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因為維生素C能增加鐵的吸收。
②多吃富鈣的食物,如牛奶、豆製品、蝦皮、綠葉菜、硬果類、芝麻醬等。
相關資訊
孕期血液吸收鈣的能力增強,因此孕婦盡量不要服用鈣片和維生素D,以免血鈣過高,影響胎兒智力發育。
③多吃富含碘的食物,如海帶、紫菜、海蜇、海蝦等,能維持胎兒的正常發育。
隨著胎兒發育迅速,到了孕中晚期,孕婦食慾增加,這時雖然需求量大增,但是只要合理調配食物,一般不會影響各種微量元素的攝取。
Chapter 6 鎂 主宰細胞老化的健康使者
鎂和鉀一樣,都是細胞內的陽離子,人體內的鎂大約有25g,其中99%的鎂在細胞內,只有1%在細胞外。在細胞內,鎂的地位僅次於鉀,位居第二。
和其他礦物質一樣,人體也是透過食物攝取鎂。鎂被吸收後,60%~65%存在於骨骼、牙齒,27%分布於軟組織。在這些組織中,鎂主要聚集在細胞內線粒體上,主宰著細胞老化的過程。當鎂含量正常時,細胞老化減慢;鎂不足時,老化會
加快。細胞加速老化,將影響組織的功能,導致出現各種慢性疾病。
鎂的這一功能對於記憶力影響突出。老年人容易記憶衰退,如果補充足量的鎂,他們的大腦會變得靈活起來。這是因為鎂刺激了大腦細胞,讓老化的細胞恢復活力。
那麼,人體需要多少鎂才能維持細胞所需,減緩衰老呢?
一般成年人每天對鎂的需求量,男性為350mg,女性為300mg。如果正常膳食,食物中提供的鎂足以滿足這一需求。然而,人體內的鎂不斷代謝,每天都會透過糞便排出大量鎂,也會透過尿液排出部分鎂,汗液和脫落的皮膚細胞中也有少量鎂,造成大約50 ~125mg鎂流失,約佔需求量的1/3。因此,只有不斷從膳食中獲取足量的鎂,才能維持身體細胞所需。
①為避免缺鎂,人們平時可多吃含鎂豐富的食品。紫菜是含鎂最高的食物,100g紫菜中含有46mg鎂,被稱為「鎂的寶庫」。豆腐也是含鎂豐富的食物,特別是鹵水豆腐,經常食用,會解決缺鎂引起的記憶衰退、反應遲鈍、肌肉抽搐等症狀。
②菠菜和綠葉蔬菜、豆類及粗穀類等也是富含鎂的食物。
③值得推薦的還有螺旋藻,做為一種海藻,它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神奇食品,含有豐富的鎂,還具有清潔和營養作用,是十分優質的全面滋補品,能改善人體健康狀況。現在市場上推出不少螺旋藻(藍藻)藥丸,不失為補充鎂的有效途徑。
測一測:你有這樣的行為嗎?
你是一位很勤奮的人,不管從事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工作總是很拼,經常超負荷工作。而你為了補充腦力或體力,認為多吃肉、蛋會很有幫助,於是很少吃果蔬和穀物。
妳是一位孩子的母親,為了給孩子補鈣,給他吃太多的蝦。
你為了減肥,或者別的原因,膳食中幾乎不吃蔬菜和穀物。
你喜歡精米細麵,膳食中很少有粗糧。
你嗜喝咖啡、茶,並且覺得越濃越好。
你喜歡高鈉飲食,覺得越鹹越有滋味。
你是交際場的名人,日日酒宴,常常喝多。
這些行為都在指向一個結果:身體無法攝取足夠的鎂,缺鎂讓身體的不適逐漸浮出水面。你變得精神緊張、焦慮,手會不自覺地抖動,身體越來越沒有力氣……
如果你沒有上述行為,可是無奈患有腹瀉、慢性腎衰、營養不良等疾病,或者長期服用利尿劑,這時身體也會出現同樣不適,甚至更為嚴重,這是怎麼回事?
很簡單,這些疾患讓體內的鎂大量排出,同樣造成了鎂減少、過低。
最好的減壓礦物質
鎂在體內有「第二信使」的美譽。這一稱號有什麼內涵呢?
在細胞中,有一個特殊的通路,這個通路是專為鈣準備的。如果此路不通,鈣就無法自由出入。而這個通路,主要的成分就是鎂。一旦體內缺鎂,通路不暢,鈣的代謝出現問題,就會引起鈣紊亂症狀。
所以,我們說過補鈣須補鎂,它們就像一對孿生兄弟,只有成雙成對出現時,才有利於骨骼和牙齒發育,讓身體鎮靜、健康。
鎂和鉀的關係也很密切,做為細胞內離子,它一樣對心臟發揮著調節作用。鎂能夠抑制心肌,減弱心臟的節律和興奮傳導性,這一功能有利於心臟休息。如果鎂不足,供養心肌血液和氧氣的動脈缺乏調節,就會痙攣,這樣一來,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就發生了。嚴重時,會出現心力衰竭和心臟驟停的現象,非常危險。
不僅如此,鎂還有抗毒作用,能抵抗藥物或者環境中有害物質對心臟的損害。
相關資訊
加拿大學者在研究心臟病死亡病因時,發現心臟中鎂含量的多少是病因之一。死於心臟病的人,心臟中鎂的含量遠遠低於正常人,比死於其他疾病的人也要低得多。
同樣道理,鎂也可以透過調節腦動脈收縮,影響到腦中風的發病機率。
鎂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防治動脈硬化;鎂可以幫助釋放胰島素,調節血糖濃度,這對於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可是個好消息。
如今,心血管疾病是威脅中老年人的最大隱患,要想與之對抗,與鎂「交朋友」絕對是個好辦法。
①盡量在家中吃飯,每週有兩到三天吃素食,不沾葷腥,多吃豆類。
如果早餐時能夠選擇黑麵包,而不是白麵包,會讓人獲得很多鎂。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會習慣黑麵包的口感,但是一週吃2、3次就足夠了。
②多與新鮮蔬菜發展情誼,生菜、萵苣,這些一年四季都可以見到的蔬菜,不妨讓它們成為你的貼身夥伴,常吃常健康。
③喜歡喝茶的人士,可以適當關注中草藥茶。枸杞、酸棗仁、桔梗都是富鎂中藥,泡茶喝既方便,效果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