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時刻已近午夜,然而維持生命的基礎代謝作用卻仍絲毫不衰退地繼續進行著。都市所發出的低吟,以持續低音存在那裡。沒有起伏、單調,卻蘊含著預感的低吟。從半夜到天空開始泛白的黎明時刻,那樣的場所在某個地方悄悄張開黑暗的入口。入口外面徘徊著有地方可去的人、沒地方可去的人。有目的的人、沒目的的人。想留住時間的人、想推動時間過快一點的人。他們也許是睡不著。也許是不想睡。」-村上春樹《黑夜之後》
About what.
BOOK&ZINE
Text by Nico Tang
時代一直在變。但人,其實沒有怎變。
孝順父母不會變,尊師重道不會變,路不拾遺不會變,讓座俾老人家也不會變,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統統都不會變。做唔做到係一件事,想唔想係另一件事,而我敢肯定大家都想。
我相信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永遠存在著一份對真善美的嚮往。而對這份嚮往的追求,便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所以,即使人們的習慣會變,品味會變,生活模式會變,但總有些價值,總有些精神,總有些理念,你是不會想它變的。
於是乎,在這個幾乎完全數碼化的年代裡,我們仍然堅持要把這本《what.》造出來,因為我們相信,《what.》的出現,將會是一件美好的事。
沒錯,傳統的印刷媒體正不斷被數碼媒體淘汰。很多行家朋友,無論做報紙好、雜誌好、出版也好,都覺得印刷媒體的市場在數碼媒體的衝擊下變得愈來愈窄。可是,我覺得即使去到最後,數碼媒體始終不可能完全取代印刷媒體,因為有些美好的特質只能體現在印刷媒體上,例如是紙張的觸感、油墨的香氣、翻頁的聲音、舊書的手澤、永恆的存在等等,這些實在的感覺都是數碼媒體做不到的。
所以,數碼媒體雖然令到印刷媒體的市場愈來愈窄,但倒過來說,這其實也是一個去蕪存菁的過程,甚至乎,整個出版行業因此而有了進化和提昇的機會。我想,最終那些資訊性的、功能性的、有時效性的、內容不夠好的、設計不夠美的印刷媒體,將會被完全電子化。而美麗的、動人的、具收藏價值的印刷媒體,則將會一直被實體化。因為每個人都渴望能夠實實在在地擁抱美好掌握美好。
《what.》的理念,便是希望能夠成為這一種美好。
可是,我必須說明,你手上的這一本《what.》,其實只是整個「what.」理念的一部份。我們認為美好的書將會繼續存在,也深愛著雜誌的鮮明個性,於是便決定二合為一將《what.》製作成一本書誌(bookazine),並以此作為「what.」的核心部份。我們堅持印刷媒體的特質,但又並不保守於舊時傳統,而是想更進一步地能夠與這個時代有一種互動,所以在書誌這個根本上,我們又同時發展了web和app。藉由新舊媒體的一起發動,揉合文字、照片、圖畫、影片、音樂、電腦特效,online/offline地,以最多面向的創作姿態,為大家拉闊閱讀的可能性。
更確切地說,集合了書誌、web和app的「what.」,其實更像是一個platform。而在這個platform上,我們將會展示出香港的風格,香港的態度,香港的力量,和香港的精神。雖然,我們每一期都會邀請來自兩岸三地不同媒體的創作人,在這個平台上展示和分享他們的創意,但我們並不打算要將「中港台」強行放在一起,因為事實上每個城市的口味都不一樣,you can’t please all!如果北京人愛吃餃子,台灣人愛吃雞排,香港人愛吃雲吞麵,你以為將三種東西混在一起,三個地方的人就會喜歡嗎?
所以,什麼「融合大中華兩岸三地」的口號,我在這十年內已經聽過不知多少次,但似乎從來都沒有人成功做到過。反而我們相信,作為香港人應該首先要做好香港事,然後把這件事做得夠精夠緻,其他地方的人自然也會懂得欣賞。我們甚至希望有一天,大陸人好,台灣人好,外國人也好,如果他們想了解關於香港的故事、文化、創意,及生活,想知道「what is Hong Kong」,他們都可以在「what.」這裡找到答案。我們就是只會做雲吞麵,你想吃的時候便來吃好了。
P.S. 《what.》這本書誌將會率先和大家見面,而web和app則會稍後在四月中旬推出。確實的日期,敬請留意我們的facebook及新浪微博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