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身體陣陣烘熱出汗、心跳加速、皮膚乾澀、月經失調等症狀,是女性收經前後常見的身體問題。中醫學稱之為「經斷前後諸證」或「更年期綜合症」。其成因與人到中年,身體生理功能減退,精血不足,天癸枯竭有關,加上精神壓力與社會環境的影響,在接近50 歲的生理轉折時期,體內陰陽失調,氣血失常,從而產生上述的一系列症狀。
更年期綜合症並非單一症狀,而是包括了生理與心理變化的多個症候群。症狀輕重因人而異,輕者僅有輕度不適,持續時間較短,一般數月便會自行消失;重者症狀明顯,時間可遷延數年,影響了生活和工作。
由於男女生理特點不同,女性在更年期的身體變化較男性明顯,情緒亦較易波動,加上有停經作為判別更年期的參考指標,所以更年期綜合症多與女性扯上關係。筆者平時在門診觀察到,因更年期不適而求診的患者絕大部分是女性,個別女性還對更年期綜合症表現得緊張焦慮甚至感到害怕。而男性求診者相對較少。一來可能男性對更年期沒有清晰的概念,或將更年期出現的問題簡單地歸屬於「中年危機」;二來男性即使知道身體問題與更年期有關,但通常不以為意,又或者諱疾忌醫。由此可見在對待更年期綜合症的態度上,男性與女性形成了有趣的反差。
以上這兩種態度都是不正確的。對進入或即將進入更年期的中年男女而言,對待更年期綜合症既不能抱住「大安主義」,也不必過於緊張焦慮。只要在態度上予以重視,在症狀明顯、影響至生活工作的時候,通過合理的治療,或在日常生活中採取適當的保健措施,是完全可以克服更年期身體轉變所帶出的健康問題。
撰寫本書之目的,乃在於向社會大眾傳遞有關更年期的保健知識。筆者主要從中醫角度講述更年期綜合症的成因、各種療法的運用以及不同體質的保健方案。書中以臨床模擬案例為引子,採用小故事的形式,詳細解說中年人在更年期所遇到的各種身體問題並分享調治方法。雖然大部分案例以女性為主角,不過亦適合男性作參考對照。全書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避免過多艱澀的專業術語,以便讀者閱讀和理解。
冀望本書對中年人安度更年期有所裨益,為進入健康快樂的老年生活打好基礎。
梁浩榮
前言
更年期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特殊階段,亦是人生旅途的中轉站。若按年齡界定,女性通常在45歲至55歲之間,停經超過一年,即代表進入更年期。有些人以為更年期只是女性的「專利」,其實不然,男性也有更年期。雖然男性沒有女性那樣明確的更年期年齡界限,但根據男性生理變化,一般認為男性在50歲至60歲處於更年期。
無論男性或女性,進入更年期後身體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轉變,包括生理和心理的變化,這是生命過程中必然的發展規律。中醫典籍《黃帝內經》對人體的生理演變有精闢論述,如「女子……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又曰「男子……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則齒髮去」。文中指出女性七七之齡(49歲)及男性七八之歲(56歲),臟腑經脈氣血漸而虛衰,天癸枯竭,因而女性月經停閉,男性精少形萎。中醫學認為「天癸」這種物質是男女體內一種與性功能和生殖有關的微量物質,相當於現代醫學所指的垂體、卵巢或睾丸產生的內分泌激素。天癸枯竭,亦即體內雌激素和睾丸酮衰退,致使人體在更年期出現各種變化。如女性出現潮熱盜汗、失眠多夢、皮膚乾澀、情緒波動等症狀,輕者不影響生活工作,嚴重者則有紛擾複雜的病症,即所謂的「更年期綜合症」。女性的更年期綜合症尤為明顯,常常讓更年期女士感到困擾。當然男性也有類似症狀,不過整體程度較女性為輕。
根據症狀表現,更年期綜合症歸屬於中醫學「鬱證」、「不寐」、「虛勞」、「婦人臟燥」範疇。調治法則有疏肝解鬱、滋補肝腎、寧心安神、益氣養血,綜合運用中藥內服、藥膳湯水、食療茶方、穴位按摩等療法,有助紓緩更年期綜合症、調節內分泌系統及改善體質。
日常調護,除了重視身體生理變化外,心理變化也不能忽視。更年期人士較易出現憂鬱沮喪,易激動和發脾氣,或者缺乏自信。這些不良情緒不僅影響個人身心健康,還會影響到人際關係。故此更年期人士要學會控制情緒,保持心境愉快至關重要,而家人、朋友、同事的包容和支持,也是一帖「療癒良方」。
總而言之,在更年期這個人生旅途的中轉站,平時通過整體調護,從飲食、運動、作息、情志、體重管理及皮膚護理等方面入手,配合中醫調治保健,將有利於中年人士安度更年期,以健康快樂的身心狀態,迎接人生的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