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由輔導室內看「家庭」的書,衷心獻給每一位疼愛兒女的父母們!本書集結了數年的家庭輔導經驗,作者將一些家庭個案真真實實地以故事形式寫下來,讓你體會到「家」、「婚姻」、「孩子」、「管教」所帶來的困擾,並嘗試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輔導的角度去做出分析與反思。這個分析與反思可能會讓你在家的困擾中開出一調出路,又或帶來一些啟迪。「家」,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家,人一出生,便進入了一個家,以後不斷受著「家」的影響。一生的經歷,無論好與壞、酸甜苦辣,永遠背負著這個「家」。 夫婦溝通、管教間題、適應兒女的成長需要,林林總總的,都容易將問題個人化,歸咎於某人,但自一九五零年代,集一群人類學家、溝通學家和精神病理學家的心力,不斷觀察、研究,發現一個人的病態出現,與其家庭有著密切的關湩。透過這些研究,及當時生物學界 發現生態系統相剋相生的敔發,家庭系統的概念油然而生。臨床工作者和研究者開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家庭,例如一個患上厭食症的大男孩,卻是為了父母惡劣的婚姻關係而放棄食物;又如一個置身事外的丈夫,為的是要逃避妻子與母親之間的婆媳糾紛。系統的概念使科學家對個人的困擾重新予以定位,發現很多困擾往往是一家人共同醞釀出來的。系統理論強調的是:家庭是一個系統,彼此不斷互為影響著。因此,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是否過緊過鬆,又或一些病態的相處模式,也可能引致一些負面行為的出現。 此書創作的目的並不是要傳授家庭治療的技巧,或刻意介紹一套甚麼理論,而是在多年從事社會服務的日子裏,接觸到許多家長,體會到「家」、「孩子」對他們的重擔。因此,我想藉著分享不同的家庭個案,讓讀者以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行為的背後原因,並嘗試從「家」的角度去作出改變。 有幸於二零零四年在所屬機構美差會潮浸服務聯會有限公司轄下之浸信會鳳德青少年綜合服務中開展家庭輔導服務,看到「家」的萬花筒,確令我深深體會到建立一個家、管教孩兒、維繫和諧關係,並不是一件容易事。故此,我希望能將以往自己和同事們在臨床經驗中所遇到的實際個案,以故事形式寫下來與你分享。當你看畢所有個案故事的時候,或許你有似曾相誠的感覺,甚至是你的家庭寫照。無論怎樣,願意這些故事成為你的借鏡、提醒、祝福,成為你建立更幸福、美滿家庭的一個踏腳石。 本書能夠面世,確有賴機構與上司張小華小姐的支持與鼓勵,無論在財政與實際言行上,都是鼎力支持,讓我能有機會代表機構美差會潮浸服務聯會有限公司創作書籍,在此衷心銘謝。 對我來說,成書的過程是一件艱巨的工作,首先懇切多謝本機構顧間(也是我亦師亦友的好老師)劉玉瓊教授的從旁指導與批改,以致我能抱緊創作方向及更有信心地完成整本作品。 此外,我更慶幸有一班陪我走過這艱辛寫作日子的同事們,不但不厭煩地給予意見,更實際地幫忙設計、修改文筆等功夫,部份同事更是實際進行家庭輔導的親密戰友,這一班可愛的同事包括:鍾慧雯小姐、鍾思靈小姐、台惠慈小姐、伍綺華小姐、吳嘉寶小姐、周凱思小姐、梁家賢先生、姚家宜小姐、林卓鴻先生(排名不分先後)。我真的要說:「同事們,這本書的光榮亦是你們的光榮。」 我還要多謝粉嶺基督教恩臨堂主任牧師劉祖永牧師,在百忙中仍樂意抽時間閱讀我的稿件,協助批改和修飾辭彙。 另一方面,我要感謝前來求助的家庭,欣賞他們的勇氣和毅力,更敬佩父母們對孩子無私的付出。在此,容許我借助你們的故事成為別人的幫助,但為了保密緣故,故事內的名字全都是虛構,而劇情也作出適當改動。 我更要感激我家中的兩位至愛:我的丈夫和女兒。若沒有他們給予的幸福,我沒有力量去承載別人家庭的痛苦。他們默默的支持與關愛,是我投身社會服務的動力,亦是我決意要執筆的動力來源。 最後亦是最重要的,我要歸榮耀給天上的父。每一次都是池和我一起做輔導,當我遇到難處時,他總為我開出一條路,叨在為作的過程中,池也給予我豐富的靈感去創作,但願此書成為每一個家庭的祝福,亦盼望此書能成為一個橋樑—讓人認識這位又真又活而充滿愛的父神。
目錄
機構簡介作者簡介劉序楊序張序自序婚姻與家庭1.投身家庭治療的體會2「為了結婚」的婚姻93當火星遇上金星134無根的女孩5「一家之主」與「相夫教子」6阿媽斬人呀7再見亦是父母8說謊--用來討好成年人的把戲親子關係9臍帶的魅力10孩子與學障11「阿媽,可否外借你的腦袋?」12初長成13「加菲貓」孩兒14把大小「魔怪」盯得緊緊的15汽孩子鋪出康莊大道
機構簡介作者簡介劉序楊序張序自序婚姻與家庭1.投身家庭治療的體會2「為了結婚」的婚姻93當火星遇上金星134無根的女孩5「一家之主」與「相夫教子」6阿媽斬人呀7再見亦是父母8說謊--用來討好成年人的把戲親子關係9臍帶的魅力10孩子與學障11「阿媽,可否外借你的腦袋?」12初長成13「加菲貓」孩兒14把大小「魔怪」盯得緊緊的15汽孩子鋪出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