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這個論集,是五年前出版的《中國必須再儒化——“大陸新儒家”新主張》 續篇。
“中國重新生長”是一個顯著的文明現象,“儒家復興”則是當下中國最重要的思想文化事件。近十年來,儒家思想與中國學術共同成長,參與中國社會的變革,而儒家網則成為體現、反映、推動儒家學術研究與思想發展的平臺,見證了中國之道的復興,已在學術思想界佔據一席之地,發出一種聲音,彰顯一種可能,呈現了時代思潮與文化現狀的儒家鏡像——這個文集則是對這一現象的集中反映。
本書內容系在下主持的儒家網之原創首發。竊以為,文化的核心是思想, 思想的目的是明道。任何文化的復興、社會的改造以及政治的重建,都必須思想傳播在先,若無思想之廣泛傳播,以形成社會思潮、改變國人思想,那麼,任何文化復興、社會改造與政治重建均不可能。這既是儒家網的定位, 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儒家網創辦十年來,為了更加主動明確表達當代儒家的觀點,以期關切現實、砥礪思想、凝聚共識、擴大影響,我們主持開辦了“儒門會講”“獨家專訪”“熱點微訪”“儒家看法”(以儒家網名義發表社論、社評和特約評論員文章)等欄目,主動在政治、思想、文化、公共政策等輿論場域表達儒家聲音。
當然,儒家網只是當代儒家集中表達的一個平臺,雖然有自己堅定的文化立場,但又具有開放的胸懷,各方對儒學焦點問題的爭論兼收並蓄,並不強求觀點統一主張一致——文集的編選即恪守這一原則,上一本《中國必須再儒化》如是,這一本《以儒立國》亦如是。因為,儒家歷史上內部從來就是多元的,從思想到政治都是各有主張。當代大陸新儒學群體已然隱隱成形,他們的最大公約數或底線共識是對孔子“天”與“仁”思想的崇奉,共同的特徵是肯定儒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差別則在於如何去理解並延續其在現實中的作用,故而,對當代儒家比較關注或持批評態度的各界人士,希望能對此有所瞭解,最好是能把這一文化現象放在歷史變遷、國際情勢和現實挑戰及其應對來做觀察評估,或許可以避免從自己的知識背景和感覺偏好率爾操觚——這是 需要特別提醒注意的。
如果說上一本《中國必須再儒化》集中展現了當代儒家對中國問題的基本看法及主張,可謂儒家自“文革”以後第一次集體發聲,吹響了復興儒學、回歸道統、儒化中國的集結號。那麼,這本《以儒立國》則是當下中國儒家群體的繼續發聲,而且號角更加高亢聲音愈益響亮。
在接下來的十年及至未來,儒家的聲音會不會重新成為中國政治思想主旋律?
未來已可預期。
任重
孔子紀元2572年(耶穌紀元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