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部分論文為參與教育部「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劃(2000?2004)」之成果(如〈先秦儒家與經典詮釋問題〉、〈孔子詩樂美學中的「整體性」概念〉、〈「情」概念從孔孟到荀子的轉化〉三篇論文),其餘為多年來研究先秦儒家美學的研究成果。中國美學研究在大陸是顯學,但專門研究儒家美學的著作並不多,本書以儒家美學為對象,希望從美學的視野來探討儒家的基本思想。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2 項符合
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的圖書 |
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東亞文明42 作者:陳昭瑛 出版社: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05-10-01 語言:繁體書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二手書 |
$ 110 |
TAAZE 讀冊生活 |
二手中文書 |
$ 225 |
iRead灰熊愛讀書 |
中國哲學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本書部分論文為參與教育部「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劃(2000?2004)」之成果(如〈先秦儒家與經典詮釋問題〉、〈孔子詩樂美學中的「整體性」概念〉、〈「情」概念從孔孟到荀子的轉化〉三篇論文),其餘為多年來研究先秦儒家美學的研究成果。中國美學研究在大陸是顯學,但專門研究儒家美學的著作並不多,本書以儒家美學為對象,希望從美學的視野來探討儒家的基本思想。
序 燃燒靈魂的星光…………………………………………………………………i
一、先秦儒家與經典詮釋問題………………………………………………………1
〈一〉、前言……………………………………………………………………………1
〈二〉、「述而不作」與經典性的關係………………………………………………2
〈三〉、「經」、「權」概念與經典詮釋的關係………………………………………9
〈四〉、「為其人以處之」:詮釋者的理念與體驗…………………………………14
二、孔子詩樂美學中的「整體性」概念……………………………………………21
〈一〉、前言…………………………………………………………………………21
〈二〉、中和:情理相得……………………………………………………………23
〈三〉、文質彬彬、盡善盡美:形式與內容的統一………………………………27
〈四〉、興、觀、群、怨:主客合一………………………………………………31
〈五〉、共鳴與啟迪、沉醉:聽者與作品的交融…………………………………35
〈六〉、禮樂之治:「社會美」的概念………………………………………………38
三、「情」概念從孔孟到荀子的轉化………………………………………………43
〈一〉、前言…………………………………………………………………………43
〈二〉、《論語》中的「情」…………………………………………………………44
〈三〉、《孟子》中的「情」…………………………………………………………46
〈四〉、《荀子》中的「情」…………………………………………………………50
1.人情與實情…………………………………………………………………51
2.「情」的主體性內涵………………………………………………………57
3.「至情」與「至文」:美學的突破…………………………………………62
四、孟子「知人論世」說與經典詮釋問題…………………………………………67
〈一〉、前言…………………………………………………………………………67
〈二〉、《論語》中與「知人論世」相關的看法:「知言」、「知人」、「以文會友」………………………………………………………………………………….68
〈三〉、孟子「知人論世」章析論…………………………………………………72
〈四〉、由倫理學向史學、詩學的轉化:荀子、司馬遷、劉勰…………………82
〈五〉、結語:「友情」成為「理解」〈「知」〉的隱喻……………………………88
五、「通」與「儒」:荀子的通變觀與經典詮釋問題………………………………91
〈一〉、前言…………………………………………………………………………91
〈二〉、荀子與漢代經學:經學傳承與「通儒」概念……………………………92
〈三〉、「通變」、「經權」概念的起源:《論語》、《荀子》、《易?繫辭》………95
〈四〉、荀子的通變觀………………………………………………………………99
1.「權」的雙重意義……………………………………………………………99
2.通「一與多」之變…………………………………………………………102
3.通「古與今」之變…………………………………………………………107
4.「通」與「儒」……………………………………………………………109
5.「通」與「學」………………………………………………………………111
〈五〉、結語:對經典詮釋的啟發…………………………………………………114
六、性情中人:試從楚文化論《郭店楚簡?性情篇》…………………………117
〈一〉、前言…………………………………………………………………………117
〈二〉、楚巫文化中情、身相依的思想及性別意識………………………………119
〈三〉、「情」的存有內涵:與氣、性、身、心的關係…………………………125
〈四〉、「情」的倫理要求:信與久………………………………………………132
〈五〉、結語…………………………………………………………………………134
七、朱熹的《詩集傳》與儒家的文學社會學………………………………………135
〈一〉、前言…………………………………………………………………………135
〈二〉、《詩集傳》與儒家的文學發生學〈genetics of literature〉………………140
〈三〉、時代精神〈Zetigeist〉………………………………………………………148
〈四〉、文學的政治學與教育學:風與制…………………………………………150
〈五〉、民族詩學〈ethnopoetics〉…………………………………………………159
〈六〉、文化理論:王與霸的兩難…………………………………………………162
〈七〉、原始主義〈primitivism〉:古典的與浪漫的………………………………171
〈八〉、方法論:賦比興與主題研究〈thematic study〉…………………………174
〈九〉、結語…………………………………………………………………………176
八、「永恆的鄉愁」:徐復觀論先秦儒家美學………………………………………179
〈一〉、前言…………………………………………………………………………179
〈二〉、「禮樂之治」的核心:「仁」作為藝術精神……………………………182
〈三〉、藝術與道德的關係:內在目的論的觀點………………………………187
〈四〉、藝術與現實的關係:「反省性的反映」與「批評的模倣」〈critical mimesis〉……………………………………………………………………………194
九、馬克思主義與儒家的文學觀:內在目的論的觀點…………………………199
〈一〉、形式主義的誤解……………………………………………………………199
〈二〉、內在目的的論與外在目的論………………………………………………204
〈三〉、批評與模仿〈critical mimesis〉…………………………………………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