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顯化
如果你前面章節都沒看,直接進入此章節要閱讀,我敢說十之八九其實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人生目的是什麼,你只是以為,有了你想要的,一切就都沒問題了。
其實你無時無刻都在顯化,即使是在夢裡,你也在顯化。顯化的意思,就是將意識放在信念上,把實相顯化出來。你永遠只能看到自己信念投射出的實相(現象),你也永遠只能感受到自己信念解釋出的認知。
當負面現象重複發生時,就這樣去提醒自己:「這是我的信念投射出來的,外境只是鏡子,這些人是演員,配合我的信念在演出,我對這個外境的解釋,就是我將它投射出來的信念」。然後你可以馬上回頭去找信念,看是什麼將它投射出來的。例如「自卑自責」會投射外境有人責備你,而自卑自責來自「你定義了什麼會使你感到自卑自責」。好的,丟掉那個定義,不再使用它。
馬上做這個動作有兩個好處,一是你立即轉移注意力去找信念,不容易被故事拉跑去繼續解釋對境而產生情緒。二是你在對境發生的當下,直覺最敏銳,因為你正在使用這個信念,所以此時最容易照見它,就算暫時無法照見信念,也請覺察到你正產生的解釋,待你沉靜時再去回照也沒關係。
信念有時是很深的,常常會是累世帶進來的(其他世的信念滲漏),於是這輩子又顯化相同劇情。所以心理醫生常說的「兒時創傷」,其實不見得是兒時創傷而已,通常那個兒時使你創傷的劇情,根本就是由其他世帶來的信念(業力)顯化的,只要你認出那個信念,且不再使用它,不再那樣認知,它就失去作用。
消化信念,其實就是「當你看到那個信念,你就已經知道它只是個信念,你完全可以決定要不要使用它」,所以如果它還一直在,那就是你自己還抓著它不肯放,或有更深的什麼與它糾纏,你需要往更深處去照見,直至連根拔除。這世界是由意識產生的,你自己的故事也是由你自己的意識產生的,所以意識可以「選擇信念」去「顯化現象」。控制好意識,你就是在控制你的世界。
控制意識的方式就是將意識對準某種想法,然後賦予那個想法強烈的能量。你也可以不斷重複去做對準的動作,這樣就是在不斷賦予它能量。現在,既然你知道它的運作方式,你必會時時刻刻更謹慎選擇你的想法,因為你知道重複賦予糟糕想法能量,將會顯化什麼。
-『限制性信念』
這裡我先舉一些常見的「限制性信念」,方便你可以自我審視:
1. 我很聰明,我只是不愛念書。
2. 我遇到大考就失常。
3. 我是月光族。
4. 我永遠沒有足夠的財力。
5. 我沒有創造力,我沒有想像力。
6. 我運氣很差。
7. 我很笨。
8. 算命好事都不準,壞事都一定發生。
9. 我不是好父親 / 母親。
10. 我痛恨暴力。
11. ……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12. 我討厭我的工作。
13. 老闆總是罔顧員工權益的。
14. 我喜歡做的事無法養活我。
15. 金錢是萬惡之源。
16. 這個我不會,我可能做不到。
17. 長得不好看就不受重視。
18. 我沒有偏財運。
19. 停車位好難找。
20. 人性本惡。
21. 有恩必還,有仇必報。
22. 國仇家恨,沒齒難忘。
23. 身體是污穢不淨的。
24. 性方面的念頭都是壞的。
25. 善良的人都容易受騙上當。
26. 我連自己都養不起了,憑什麼養一個家。
27. 美女是花瓶,帥哥是草包。
28. 男人聽老婆的話是怕太太。
29. 我總是遇到渣男(渣女)。
30. 我就是個小三命。
31. 偷吃過的人一定還會再犯。
32. 有錢說話就大聲,沒錢只能認命。
33. 言多必失。
34. 人老就不中用了。
35. 減肥好難,吃空氣都會胖。
36. 到處都是黑心商品,吃什麼都有毒。
37. 我需要注重養生才能維持健康。
38. 我是個惹人厭的人。
39. 沒有人愛我。
40. 我不配擁有……。
41. 失戀好痛苦。
42. 我一個人好寂寞。
43. 人都是自私的,沒有人要幫助我。
44. 不是冤家不聚頭。
45. 人生好苦。
46. 人生是毫無意義的。
47. 我無法抗拒……。
48. 我很討厭……。
49. 我有精神疾病,我無法好好思考。
50. 年老了都會生病。
51. 身體如同機器,故障時只有醫生能修理。
52. 更年期是令人悲哀的事。
53. 死亡是令人悲傷的事。
54. 吸菸會致癌。
55. 孩子都有叛逆期。
56. 我有……病,我的孩子很可能也會有這個遺傳疾病。
57. 我不能讓孩子受到任何傷害,若孩子受傷我會非常自責。
58. 我擔心我的孩子會……。
59. 我的孩子很特別,一定會受到排擠或霸凌。
60. 我的孩子會重蹈我的覆轍。
我無法列出所有的「限制性信念」,然而你只需要明白一件事。你是怎麼想的,你就能得到什麼人生體驗,每件事情其實都有開放性的結果,你不應該限制它怎麼發展。請看看上述那些信念將會帶給一個人什麼樣的體驗!
所以,請你務必檢視你每個慣性使用的信念,因為它們會深刻地、強烈地影響你的人生。信念顯化實相、相由心生、萬法唯心造、外境是心的投射…,這在講的都是同一件事,我們怎麼意念,外境就怎麼顯化,我們若慣性怎麼意念,外境就無窮迴圈怎麼顯化,完全是“心想事成”。你可能會抱屈:「哪有啊?我總是事與願違。」好的,那宇宙就只好總是把「事與願違」給你,因為你認定你總是得「事與願違」,這就是「信念顯化實相」的方式。
-『世俗價值信念』
這些世俗信念導致一個人感覺自己是「受害者」或「加害者」。當感受自己是「受害者」時,會因壓抑自我而產生怨懟,這便是家庭中的「悲劇苦主」。怨懟久了會無意識地去“懲罰”加害者或身邊的其他人,這便是社會上的「正義魔人」。當感受自己是「加害者」時,會因產生負罪感而為自己製造“自我懲罰”的情境。
1. 我要做到讓人沒得嫌,不能“被討厭”。
2. 我需要“被愛”與“被尊重”。
3. 與我分手就是“拋棄”我。
4. 我希望我的付出“被看見”,希望“被感激”。
5. 我願意為孩子“犧牲”自己的幸福。
6. 我很講“義氣”,決不背信忘義。
7. 我是“忠心耿耿”的員工。
8. 我願為他人“犧牲”自己的利益。
9. 相愛就需要互相“承諾”,無法承諾就是“不夠愛”。
10. 孩子在學校與同學相處不睦,一定是被“霸凌”了。
11. 我沒有收入,所以我在家中沒有價值和地位。
12. 孩子有了伴侶就不要我了。
你要認知,當「受害者情結」已造成,你眼下能做的就是有意識地停止「懲罰他人」或「自我懲罰」,然後打破那個世俗信念。你需知道,「受害者」與「加害者」的感受來自你的認知,而你的認知來自世俗價值觀的洗腦,你大可不用拿世俗信念給自己或他人貼標籤,每個當下只需發自真心誠意去面對和處理問題即可。
-『道德綁架信念』
這些信念使我們以聖人標準套用在自己或他人身上,聲稱是美德,去要求自己或他人履行道德義務。當自己無法符合標準,便試圖以凡心去模仿聖人行為,於是壓抑自我而導致心智嚴重扭曲。結果要麼自認是「悲劇苦主」;要麼成為嫉惡如仇的「正義魔人」。
我得先提醒你,以下信念你可能從來不覺得它有問題,也已經使用了大半輩子,但它們都是阻礙人類發展「愛的能力」的信念。你最好拋開這些信念,然後重新審視自己是否有「愛匱乏」的問題。
1. 孩子一定要孝順父母。
2.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3. 我必須盡到我的責任。
4. 孩子必須學會分享(孔融讓梨)。
5. 婚姻必須從一而終(貞節牌坊)。
6. 男人有養家的義務。
7. 教養孩子是父母的義務。
8. 父母對孩子是無條件的愛。
9. 養兒防老。
10. 子女有扶養父母的義務。
11. 言必信,行必果。
12. 性慾是不純潔的、羞恥的。
13. 言而無信謂之賊。
14. 受人點滴,湧泉以報。
15. 忘恩負義一定沒有好下場。
16. 失信背叛是惡劣行徑,罪無可恕。
17. 巧言令色,鮮矣仁!
1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9. 子不語怪,力,亂,神。
20. 敬鬼神而遠之。
許多信念看似正確良善,但卻限制了你的靈性發展。也許你靠“孝順”來善待父母;靠“責任”來維持婚姻;靠“義務”來養育下一代;靠“法律”維持社會秩序;靠“道德”來規範言行舉止。你感覺這沒有什麼錯,然而你其實在限制自己“愛”的能力。
我們因為行為上有 “道德規範”、“世俗價值觀”,所以總是著重於行為上符合道德期望、符合世俗期望、符合所有他人期望,於是完全忽視了靈性的成長。最麻煩的是,這世上許多人以為自己已是成年人,心智必定是成熟的,只要言行合乎道德,就是個沒什麼需要改變的“好人”。殊不知如此反而導致靈性成長停滯,長年做一個人類兒童而不自知。
「道德綁架信念」其實無異於「世俗價值信念」,它們都會產生想要「自我懲罰」和「懲罰他人」的動機。像是如果有人認為「受人點滴當湧泉以報」,同時他也認為「忘恩負義一定沒有好下場」,當他受人幫助卻又無力回報,他簡直以“落入永無翻身之日的悲慘下場”作為「自我懲罰」。
如果有人認為「婚姻必須從一而終」,同時他也認為「失信背叛是惡劣行徑,罪無可恕」,那當他遇到伴侶失信背叛時,他也許寧可活在痛苦關係中當個「受害者」,也不會選擇終止關係,甚至進而去對他認為的加害者作出一些「懲罰」的行為;又或者他選擇終止關係,但卻因違背信念而得到莫大的「負罪感」,於是可能用孤寡餘生來「自我懲罰」。
「世俗價值信念」與「道德綁架信念」常常是使你感到“遠離愛”的信念,希望抱守這些信念的人,請理解是這類的信念在阻止你“得到愛”及“給出愛”。任何圓滿的人生只來自圓滿的自心投射,請別再外求心靈雞湯、別再學習更多的仁義禮智信,修得圓滿自心是你能做的唯一有效的事。
你需要知道,《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譯:一切出世間的賢聖皆以證得“無為法”而與凡夫有所差別)。如果你要以凡人的心去模仿聖人行為,我寧可你按照你的凡心而為。別為難自己了。做不到時,請努力讓自己成為聖人,勿強迫自己的行為去到達而扭曲心智,造成更多傷害。
-『凡聖批判信念』
最後要為你---也就是正在靈修的你,列出修行上的「凡聖批判信念」。當你成為一個修行人,你可能會開始以“聖人的標準”來限制和批判自己或他人。這些信念在修行路上往往最容易導致“信仰衝突”和“修行滯礙”。另一方面,我可以理解當你潛心修行、不斷突破各種境界時,你將會面對許多批評與不諒解,所以為了安慰你這顆孤獨的美麗的心,我特別將它們列舉出來。
1. 修行人不可擁有名、利、情。
2. 吃肉殺生是有罪的。
3. 身體是污穢不淨的。
4. 修行應禁慾、神職人員應獨身。
5. 神職人員不應有俗世生活。
6. 修練神通是邪門歪道。
7. 神聖字彙不可褻瀆。
8. 三界是火宅,一定要出離。
9. 教徒一定要遵守戒律或教條。
10. 修行人不該艷妝華服。
11. 神職只能無償服務,不該營利。
12. 開悟者不該擁有自我(self)。
13. 修行人不該看起來在發怒。
14. …教徒,不該看其它宗教的經典,不該聽信通靈訊息。
(我相信還有不少,但較常見的也就這些)
我們在這裡借假修真,許多境界沒有修行的人不會理解,修一半的人也不會理解,不同宗教的不會理解,甚至同宗教不同教派的也不會理解。我舉佛教為例,聖嚴法師曾提及“因境界不同而各人各自表述”的情況:
『《六祖壇經》中也談到無住無相無念,二者大同小異。「無住」是什麼呢?就是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現象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比如受了打擊,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擾,那叫心有所住。又比如貪男女色的,心就注意男女色;貪名的,心注意名;貪財的,心注意財;貪美食的,心注意美食。 這些人若沒有女色、男色就活不下去,沒有名、沒有財就渾身不對勁,沒有美食也不能過日子,心中老是牽掛著這些東西,這就叫「有所住」。至於心無所住呢?美色當前也當作是平常事。《維摩經》中的天女散花,又是美女又是鮮花,菩薩們看了若無其事,認為是天女自己在散花罷了,跟菩薩們不起關聯;可是那些阿羅漢對美女和鮮花還存有潛在的厭離心,所以花落到他們身上就掉不下來了,這是因為心有所住。因此,「心無所住」是身在紅塵能不受紅塵困擾,「生其心」是出入紅塵還能救濟紅塵中的眾生,為他們說法。這個心就是慈悲心和智慧心,是佛和菩薩們的境界。』
---摘自《聖嚴說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在此我只能勸勉,請安住自心,不要批判自己或他人的修行。只要你很清楚你沒有退轉、你很清楚你還保任、你很清楚你的心還在道上,那麼你不需要任何“被理解”,因為這條路上永遠只有你一個人和你的世界,別忘了這是你的私人宇宙。
OK,我假設現在你的信念都大掃除得差不多了。為什麼要先清除舊信念?因為如果你的投影機鏡頭上沾滿髒東西,無論你掛什麼投影片上去,都無法乾淨投射出你要的結果。這也是為何“顯化”會放在最後一個章節。《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不是像「A=B,B=A」的一句廢話。「色即是空」指“萬法皆空”;「空即是色」指“真空生妙有”。當心中一切歸於空性,才正要開始進入顯化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