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晨鐘》係清朝周克復居士,「因取古今之書。表章是教者。裒其精要類而編之」,「意欲用世人之朝氣。警甜夢者而鼓鐘之焉耳」,弘一大師稱此書,皆「勸人修淨業之作,最詳明切要」。
作者簡介:
周克復
吳中人氏,具體行曆不詳,活動時間為清代順治、康熙年間(1644-1722)。在雪浪洪恩及其親傳、再傳弟子們的持續努力下,蘇州一帶成為明清之際宣講《華嚴》最為興盛的地區之一。《華嚴經持驗記》,全稱為《歷朝華嚴經持驗記》,凡一卷。記述了從印度龍樹、世親直到明代辨融真圓等人的華嚴信仰實踐活動。其本文之先,錄有題為「同善道人周克復」的《勸流通華嚴持驗引》一篇。
作者序
戊巳之交。予輯《金剛》、《法華》持驗諸紀。又以佛法中最簡捷而通貫者莫如淨土一門。因取古今之書。表章是教者。裒其精要類而編之曰「晨鐘」。意欲用世人之朝氣。警甜夢者而鼓鐘之焉耳。冬初書成。予不揣竊取名賢論述之意而為之序。序曰
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大事者。何生死是也。如來憫眾生沉迷而指以出離之途。即示以遄歸之所曰大慈。曰能仁。以其仁慈我眾生而名之也允哉。乃眾生不自仁慈其身畢世沉迷。以悖如來之教。茫茫生死波中。淵深而海濶。周行震旦都如過銅人沒處頭髻長出嗟嗟有聲。不亦哀乎。今夫人之朝而必夕也。暑而必寒也。幼而必壯。壯而必老。老而必死也。自古及今如是。苟夫人之朝而不為夕謀。暑而不為寒謀。必群誚其愚。獨自幼至壯且老而濵死不知為之。謀其愚不又甚乎。然人之不知謀死也非昏而忘之。則畏而諱之耳。忘之而卒至。諱之而終不我貸。則雖欲忘且諱之而庸可得耶。且人之畏死又非真能畏死者也。當其驀焉而生。蠢焉而長。頹焉而老以死。栩栩焉。蘧蘧焉。而愛河慾海之溺人無已時。名利韁鎖之牽人無已時。一旦灰寒火傳薪換。臨了一局誰人能免。自茲以往滅滅生生。六道三途如轉轆轤。又誰人能免。跡其所為。日相尋於生死之業而不求解脫之方。謂之愍不畏死可也。真能畏死者必求解脫生死之方。求解脫則捨念佛何途之從。捨淨土吾誰與歸。念佛生淨土則得解脫。得解脫則超然生死之外。亦翛然生死之中而又何死之足畏。是能真畏死者也。是能畏死謀死而終得無畏者也。是能了當大事者也。是能不悖大慈能仁之教者也。夫世人而可免夫生死則已。世人而不免夫生與死也。則淨土之業其可以不修而是書其可以弗讀也哉。
或曰淨土人人可修。則了當生死之法。顧若是易乎。曰中庸言達道達德。舉生知安行。而繼以學困勉強成功之一。以聖凡無殊性故。故孟子又曰道一。可見此法非難非易。其實人人可為。即經所謂眾生是淨土及眾生煩惱心中皆具如來德相是也。般若經云。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葢度人只在自度。內修淨土法門者雖止自度。而使人皆學此法門。自度其為度人也。不既多乎。故未悟者勿論即已悟而必自我度人。其度也小我。不必作度人相。而即以自度者度人。其度也大度而無度。般若所云旨不出此。然則論淨土者曰欲度眾生必先自度。猶止說得一半。
或曰今人喜談即濁即淨。不如捨濁取淨之有實益。是圓不如別乎。曰念佛門中。諸根畢攝。理悟同歸。能捨濁取淨。而即濁即淨之理亦具其中。圓莫圓於是。故即濁即淨之說尚是假圓。而此淨土之圓為真圓。或曰惟心淨土之說誠謬乎。曰否。究竟只是惟心淨土書中千萬語。無非欲人歸依佛。歸依佛無非心即佛耳。蓮師最駁撥土言心之說。而曰一心不亂是阿彌陀經之訣。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觀經之訣。可知心佛合一。故能一心不亂。不亂之心即是作佛之心。即是無住平等之心。即是惟心淨土之心。故維摩經云。欲得淨土。但淨其心。真鐵板語。不容顛撲也。
或曰然則古今諸大知識痛辨惟心之說者非歟。曰否。從來言者之失。徒在空談此心耳。不思惟心淨土。不可說現成空頭話。須有修為工夫在。念佛求生淨土。正是修悟自性惟心之工夫處也。此方念佛淨土。華鮮念佛心弛淨土。華萎鮮萎。一由佛之念與不念。念佛須是心念。安得謂惟心之說之有謬乎。故凡執心而議土與夫執土而議心。其失均也。大梅云。任伊非心非佛。我只是即心即佛。吾亦曰。任伊非心非土。我只是即心即土。請即以質之蓮池龍舒諸老何如。若云亦是隨人腳下盤旋語。則宜一併掃去道不是不是。
觀經以十六觀為正因。而又言三福三種心等都不復及修觀。以方便多門六度萬行皆可回向西方故。又末法般舟三昧經先滅無量壽經。更留蓮池謂稱名易學。觀想難成。般舟先觀足輪亦觀經類耳。而六字稱名則三尺童子辨之故。無量壽經偏救末世。由是觀之。如來設教不可謂不寬。淨土之門不可謂不廣。獨稱名一法簡要可以通行。故古今尊宿往往單提此門耳。
須知理外無事。淺外無深。故利鈍兼收。非難非易。若會事歸理。則三福等俱。入實相即是妙觀。即稱名與觀想非屬二心。其歸亦一。且法何有末。末法云者。人末之世末之也先滅云。云者或預懸以示儆。欲不以世與人之末而末法耳。非為是便當捨難趨易也。但學者從一門而入。專勤為之。淨業自成。不可於同堂中自生秦越。崇此而抑彼。
是故。有理而無事者。非法之至是境。而非心者非法之至。可深而不可淺。可別而不可圓者。非法之至。可權而不可實。可聖而不可凡。可自為而不可與人共為者。均非法之至。且而學無生即無滅。生與死二乎。了妄即真。真與妄二乎。溪山異而明月同。禪與淨二乎。即十萬億國土而彈指可生。遠與近二乎。以足指按地而成金色世界。娑婆與極樂二乎。難勝何非清泰之鄉。瞿曇得無法藏之後。釋迦與阿彌二乎。常寂光中遍包三土。而土土相資。同居與寂光二乎。法之至者。聖凡一也。物我一也。理事心境一也。深淺一也。權實一也。別圓一也。以至一死生。一真妄。一禪淨。一遠近。一釋迦彌陀。一娑婆極樂。一同居寂光。夫是之謂一心不亂。
果能依是真實做去。始也攝心而念佛。念佛則心自淨。心淨則土隨淨。大惠禪師云。人於一日中。心不馳求不妄想。不緣諸境。便與三世諸佛諸大菩薩相契。即此火宅塵勞。便是解脫出三界之處。修淨土者宜亦如是。靠住一佛心。心無間行之。既久便可將四大所合之身一拳粉碎。四大所合之世界一腳踢翻。然後隨所聞見鳥語蟬吟。牧歌樵唱。即西方之無常苦空法音天樂也。竹籬茅葢即西方之金臺樓閣也。飛泉鳴瀨即西方之寶池德水。野芳嘉木即西方之寶網交羅妙華天雨也。明師良友之儔。木石鹿豕之侶。即西方之諸上善人也。何苦何樂何須何逆何邪魔何三毒等煩惱。目前純是淨土。則未來之決定往生可知。到得厭世時無怖無亂。不支不吾。怡然拱手歸來故鄉。不必問此際佛來迎與否。能預知時日否。聞異香奇樂否。總是生平得力處。到此決用得著。決有好消息。上品上生無疑也。雖然此等曉曉皆為未看破人打之遶耳人。但看得破 守得定時。凡苦樂淨穢疑信辨難紛紛之說。且教一筆勾卻如何。
順治己亥陽月陽羨淨業弟子周克復盥沐謹譔
戊巳之交。予輯《金剛》、《法華》持驗諸紀。又以佛法中最簡捷而通貫者莫如淨土一門。因取古今之書。表章是教者。裒其精要類而編之曰「晨鐘」。意欲用世人之朝氣。警甜夢者而鼓鐘之焉耳。冬初書成。予不揣竊取名賢論述之意而為之序。序曰
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大事者。何生死是也。如來憫眾生沉迷而指以出離之途。即示以遄歸之所曰大慈。曰能仁。以其仁慈我眾生而名之也允哉。乃眾生不自仁慈其身畢世沉迷。以悖如來之教。茫茫生死波中。淵深而海濶。周行震旦都如過銅人沒處頭髻長出嗟嗟有聲。不亦哀乎。今夫人之朝而必夕也。暑而...
目錄
一、晨課
1. 觀經上品上生章
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3. 楞嚴大勢至念佛章
4. 念佛願文禮拜三歸俱同夕課
二、夕課
1. 佛說阿彌陀經
2. 往生淨土咒呪
3. 念佛文(禮拜三歸)
4. 又慈雲願文
5. 善導臨睡入觀文
三、原始一
1. 阿彌陀佛成佛
2. 阿彌釋迦分現淨穢
3. 佛為韋提希說淨業
4. 九品往生
5. 龍樹菩薩勸念佛
6. 念佛十種功德
7. 淨土往生之因
8. 阿彌度生之因
9. 釋迦勸人念佛之因
10. 釋迦開導淨土之因
11. 四土往生本末
12. 三界六道輪迴本末
四、 啟信二
1. 淨土有益生前
2. 淨土不妨俗事
3. 淨土佛無妄語
4. 淨土一念必生
5. 淨土腳踏實地
6. 淨土非仙可比
7. 淨土因果不妄
8. 淨土如明鏡日月
9. 淨土正信為要
10. 淨土該戒定慧
11. 淨土獨推阿彌
12. 淨土苦樂相比
13. 淨土為難信法
14. 淨土了生死
15. 淨土念佛有力
16. 淨土諸聖尊宿同歸
五、勸修三
1. 勸急辨大事
2. 勸活物活計
3. 勸神隨業往
4. 勸兜率不如西方
5. 勸宿債須還 富貴易墮
6. 勸為身後計
7. 勸佛心為心
8. 勸隨遇隨勸
9. 勸出世間孝
10. 勸人人念佛
11. 勸真實念佛
12. 勸學者念佛
六、念佛法門四
1. 十聲念佛誦偈
2. 十氣十念
3. 六時晨昏念佛
4. 懺罪念佛
5. 一相念佛
6. 攝心調息念佛
7. 參禪念佛
8. 總論持名念佛
9. 總論念佛事理一心
10. 禮念觀想
11. 觀想佛毫
12. 一心三觀念佛
13. 論約心觀佛
14. 論一心三觀
15. 論圓修三觀生四淨土
七、功行法門五
1. 孝養父母
2. 慈心不殺
3. 持戒十善
4. 發菩提心
5. 讀誦大乘
6. 淨心行善
7. 奉行眾善
8. 布施(以上正因)
9. 方便
10. 廉儉
11. 不妄取財
12. 省口腹淫慾
13. 兼福慧
14. 不慕尊榮 不辭輕蔑
15. 禮懺
16. 施食
17. 放生
18. 居官(以上助修)
八、策進六
1. 策願力
2. 策勇猛精進
3. 策攝心悟心
4. 策三種念佛
5. 策出家
6. 策在家
7. 策老者病者
九、飭終七
1. 飭臨終往生正念
2. 飭臨終三疑四開
3. 飭十念往生
4. 飭父母往生
5. 飭眷屬往生
6. 飭護病者
7. 飭自念佛度冤親
8. 飭臨終請眾念佛
9. 飭未終思終
十、正辨八
1. 辨生淨土救眾生
2. 辨見性悟道
3. 辨不修淨土五惑
4. 辨禪淨同歸
5. 辨念佛有益參禪
6. 辨禪宗淨土遲速
7. 辨得悟正宜往生
8. 辨心境非二
9. 辨淨土專志西方
10. 辨念佛修觀非著相
11. 辨念佛不可輕視
12. 辨參究念佛
13. 辨念佛融通宗教
14. 辨念佛心性身名
15. 辨理事非二心
16. 辨宜繁宜簡
17. 辨往生早暮
18. 辨一念往生
19. 辨念力重大
20. 辨業性本空
21. 辨心量廣大 淨土非遠
22. 辨自心佛現
23. 辨不往而往生而生
24. 辨欣厭取捨
25. 辨不信佛論
26. 附佛入中國考
十一、了俗九
1. 了色身之妄(如如顏丙文○無著○身有真假○齊生死○用形骸得失)
2. 了世染之妄(輪迴根本○蛇喻○對境○真空○四窮民○今日方間○出家後出家○悟後有修)
3. 了富貴之妄
4. 了浮生之妄
5. 了生死之妄(獄喻○防死○勾當自家事○醉生夢死○徹悟○生死根本)
6. 了物緣之妄(六根○五蘊皆空○真性○廢心用心)
7. 了心念之妄
8. 了邪教之妄(附寄庫○念經)
十二、持驗十
1. 比丘往生(慧遠○慧永○曇順○僧叡○曇恒○道昞○道敬○慧恭○慧虔○曇鑒○慧光○道珍○曇鸞○智者大師○道喻○善導和尚○法照○少康○懷玉○道綽○惟岸○僧衒 附啟芳 圓果○懷感○辨才○大行○明瞻○智覺禪師○志通○悟恩○省常○遵式懺主○宗坦疏主○子元○法持○基法師○若愚○宗賾○知禮○有巖○智廉○懷義○宗本○元照○ 慧亨○智圓○可久○明本○善住○瑩珂○惟則○普度○楚琦○祖香○蓮大師○黃州僧○海寶)
2. 宰官往生(劉程之○張野○王仲回○馬子雲○白居易○張迪○王龍舒○葛蘻○胡闕○楊傑○文彥博○馬玗○鍾離瑾○閻邦榮○咎定國○馮楫○王敏仲○吳子才○蘇軾○朱綱○顧寶 幢○朱元正○丁明登○唐時○附辨融覺浪余大成)
3. 士民往生(門公則○周續之○孫良○庾銑○宋滿○王闐○範儼○孫忠○沉銓○計公○金奭○劉通志○唐廷任○楊嘉禕○郭熙載○戈以安○孫大玗)
4. 尼僧往生(大明○淨真○悟性○能奉○法藏)
5. 婦女往生(隋后○葛濟之妻○姚婆○溫靜文妻○鄭氏○王氏夫人○馮氏夫人○陸氏宜人○樓氏○秦氏○鄭氏○于媼○方氏○薛氏○張母○孫氏母○徐氏○楊選一妻○湯公甫母)
6. 惡人往生(張善和○雄俊○仲明○吳瓊○陳企○附俘囚)
7. 物類往生(鸚鵡○鴝鵒○雞○蛇○又雞)
一、晨課
1. 觀經上品上生章
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3. 楞嚴大勢至念佛章
4. 念佛願文禮拜三歸俱同夕課
二、夕課
1. 佛說阿彌陀經
2. 往生淨土咒呪
3. 念佛文(禮拜三歸)
4. 又慈雲願文
5. 善導臨睡入觀文
三、原始一
1. 阿彌陀佛成佛
2. 阿彌釋迦分現淨穢
3. 佛為韋提希說淨業
4. 九品往生
5. 龍樹菩薩勸念佛
6. 念佛十種功德
7. 淨土往生之因
8. 阿彌度生之因
9. 釋迦勸人念佛之因
10. 釋迦開導淨土之因
11. 四土往生本末
12. 三界六道輪迴本末
四、 啟信二
1. 淨土有益生前
2. 淨土不妨俗事
3. 淨土佛無妄語
4. 淨土一念必生
5. 淨土腳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