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
解說形成國家的制度,建立國家的人,以及影響國家型態的情況等等。讀者可使用這些資訊打造更多元的奇幻國家。
001 古羅馬帝國Roman Empire
連結世界的偉大帝國
羅馬帝國始於西元前27年,於西元39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幾乎支配了整個地中海地區。
羅馬帝國對歐洲造成巨大影響,時至今日,絕大多數奇幻、科幻創作中的帝國,多少都受到羅馬帝國的影響。例如羅馬帝國的官僚體制、職稱、發動過的戰爭,滅亡過程,都可作為參考。
羅馬帝國幅員遼闊,國土兩端相距4000公里以上。帝國邊境發生任何大小事,無論如何快馬加鞭,也要花上一個月才能傳回羅馬。如此龐大的帝國,不可能由皇帝一人治理,因此帝國分成下表所示之區域,分別派人管理政治與軍事。
地區類別 |最高領導人 |解說
本國 |皇帝 |帝國之本國部分。以羅馬帝國來說則是義大利。
元老院轄省 |總督 |帝國中治安較良好的部分,沒有駐屯軍團。只有發生緊急狀況時,總督才兼任軍事司令。只有元老院議員可任命總督。
皇帝直轄省 |總督 |靠近帝國邊境,軍事緊張程度高,有兵團駐屯。總督會指揮軍團進行戰爭。此區總督以能力優先,甚至有騎士頭銜的總督。
皇帝私有領土|首長 |埃及為皇帝之私有領土,由埃及首長代皇帝執政。因此埃及的稅收便是皇帝個人的收入。
在帝國領土內也有治安好壞之分別。撰寫腳本時,設定不同地區的統治方法亦有其道理。
商業經濟活絡
羅馬帝國全盛期時,從歐洲到中東、非洲全都是羅馬帝國領土。地中海完全處於帝國內部,治安良好,海盜相對也少。即使是毫無武裝的商船,也可放心在地中海上穿梭。陸地上也一樣,帝國鋪設的道路遍佈國土,人們可以徒步旅行。雖然費時,但在帝國中(對當時的人來說幾乎是全世界)便沒有生命危險。
廣大帝國有良好治安,交通自然活絡,促進商業發達,國內各地可互相流通產物商品。實際上,羅馬帝國核心(義大利)所生產的小麥不足以供應當地居民,因此從非洲、西西里島、埃及大量進口小麥。而義大利則出口葡萄酒與橄欖油。
於是不同土地栽種起合適的作物,大量生產也同時壓低價格。作物產量豐盛,人民生活富饒。因此人民也見多識廣,不斷累積智慧。
但羅馬帝國的基礎建立在奴隸之上。帝國擴張領土,同時也捕捉新的奴隸,開拓廣大的農莊。當羅馬停止擴張,奴隸供應匱乏,羅馬帝國的繁榮便慢慢衰退。之後,受土地所限制的佃農(農奴)自行經營農莊,人際往來逐漸衰退,商業也逐漸沒落,形成各地自給自足的生活型態。
因此生產效率越來越低,人們也越來越貧困。而人際往來減少,造成人民見識淺薄,長久以來累積的知識也不斷流失。於是開始對外人產生警戒,造成文化與經濟的衰退。
002 中世紀歐洲Medieval Europe
小國林立的世界
一般人提及奇幻便連想到中世紀歐洲,但實際上,僅使用中世紀歐洲(五~十五世紀)的奇幻作品幾乎為零。畢竟單純的中世紀歐洲不容易進行奇幻冒險。
中世紀歐洲幾乎沒有人潮往來。中世紀歐洲的城市當然也有商人,運送各式各樣的貨物。但貿易活動不像羅馬帝國那樣興盛,連主食都來自遠方。
當時,基本上各領主領地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各領地之間甚少往來,因此不同領主的領地與外國無異。
而從其他國家、領地來訪的外人,自然要受到懷疑與歧視。對當時歐洲人民來說,看到其他領土的人民,比日本人看到外國人感覺更陌生。
當時旅行者可說是異類。僅有極少數人會如RPG角色般在國與國之間旅行。因此旅店之類的旅行設施也不多。
各地領主都不喜歡可疑的外來客,甚至會向進入領地的人收稅金。若不注意,可能每走幾十公里就要繳一次稅。
第二,當時人民十分貧困。遊戲腳本中經常看到冒險隊伍受人之託,必須完成某件事情。但人民太過貧困,不可能以金錢委託他人辦事。
第一, 當時沒有一個完整的國家。當時各地雖然有國之名,國家權力卻名不符實。各地領主皆將領地當城獨立國家治理。
因此一般RPG腳本中拯救世界的理想,於當時應該無人能夠理解才是。對領主們來說,世界兩個字大到摸不著頭緒。自然不可能有個「請為我打倒魔王拯救世界」的國王。
中世紀歐洲的可用部分
如讀者所見,中世紀歐洲的社會、文明、經紀、人民意識形態並不適合發展奇幻世界。但依然有許多可用部分。
尤其中世紀歐洲的風景,更是奇幻世界的基礎元素。
廣闊的森林。在黑暗中閃爍,匯集人類文明的城市。貫穿森林,連接城市與城市的細長道路。零星散佈各處的小村莊。
持長槍的騎士。長槍步兵陣列。弓兵同時放箭。手持刀劍的戰士。
於多采多姿的中世紀歐洲風景中,加入魔法推動之新技術,提升人民活動力,世界便充滿了旺盛的人際交流。這便是常見的奇幻世界風貌。
羅馬帝國並沒有進步的科學,但人們依然交流活絡。再者即使科學落後,只要魔法技術發達,依然能打造出進步的世界。
所謂的正統奇幻世界,可說是以中世紀歐洲風情為背景,置入古馬帝國與近代歐洲的社會、文明、經濟、技術,再加入魔法元素,而形成一個人民活動熱絡的世界。
【Column】 中世紀的酒
提到中世紀的酒,便是葡萄酒與啤酒。但當時無法冷藏啤酒,只好以室溫飲用。當時封存技術也不發達,葡萄酒很快就會發酵變酸。因此葡萄酒必定是要當年份的最為美味。薄酒萊(Beaujolais Nouveau)便是這段歷史的見證。
西元七~八世紀,阿拉伯發明了蒸餾器,輾轉傳至歐洲而創造出蒸餾酒。有了蒸餾器之後,葡萄酒可蒸餾為白蘭地,啤酒製造過程中的麥汁則可蒸餾出威士忌。
●魔法
本章將介紹歷史上不同國家的各種魔法。魔法中有各種不同系統,故事中出現何種魔法,將大大改變遊戲氣氛。
015魔法師Magic Use
魔法師兩三事
說到奇幻遊戲,必定少不了魔法與魔法師,而且魔法與魔法師更是五花八門。
就魔法二字來說,英文又包含了Magic(最普遍的魔法用字)、Sorcery(類似妖術或邪惡法術)、Wizardly(賢者的巫術)等不同的「魔法」。
下一頁的表上列出各種魔法系統與使用者稱號。
這些魔法各有特色,感覺也不盡相同。遊戲中的魔法與現實魔法當然不同,但只要適當沿用現實中的印象,便能增加遊戲深度。以下僅針對本章未列大項的魔法,做簡單說明。
※巫毒:非常有明的殭屍魔法。
※死靈術:通常在遊戲中代表喚醒不死者的恐怖魔術。但其實是召回死者魂魄,詢問預言與秘密的法術。
※近代魔法:自十九世紀開始,有人嚐試將魔法理論化,而研發出來的新魔法。
※儀式魔法:近代魔法之一門,不吟唱咒語,而是以儀式施放魔法。
※魔法(克勞利派):近代魔法之一門,由亞歷斯特․克勞利(Aleister Crowley)獨創而成。
魔法系統|使用者
妖術(Sorcery) |女巫(Witch)
妖術師(Warlock)
女巫術(Witchcraft) |女巫(Witch)
現代巫術(Wicca) |現代女巫(Wiccan)
鍊金術(Alchemy) |鍊金術師(Alchemist)
占星術(Astrology) |占星術師(Stargazer)
猶太神祕學(Cabbala) |猶太巫師(Kabbarist)
符文(Rune) |符文法師(Rune Mage)
德魯伊魔法(Druidic Magic) |德魯伊(Druid)
咒術(Magic) |通靈師(Shaman)
巫毒(Voodoo) |祭司(Houngan)
死靈術(Necromancy) |死靈法師(Necromancer)
近代魔法(High Magic) |魔法師(Wizard)
儀式魔法(Ritual Magic) |魔法師(Wizard)
魔法(克勞利派)(Magick) |魔法師(Magician)
東洋的魔法師
並非只有西洋才有魔法。東洋也有各種魔法系統,甚至比西洋魔法更有深度。但知名的魔法數量較少,也不常出現在奇幻故事中(如右表)。
魔法系統 |使用者
方術 |方術士
仙術(Taoism) |仙人(Xian)
煉丹術(金丹道) |道士
蠱毒(巫蠱、蠱術) |術士
奇門遁甲 |遁甲家
瑜珈(Yoga) |瑜珈師(Yogi)
陰陽道 |陰陽師
咒禁術 |咒禁師
修驗道 |修驗者
密宗(Esoteric Buddhism) |僧伽(Sangha)
016瑪那Mana
瑪那,隨處可見的魔法泉源
奇幻故事中經常提到,施行魔法必須耗費魔力泉源「瑪那」。
這神秘的力量泉源「瑪那(Mana)」,是太平洋諸島所流傳的神話,傳說瑪那無所不在,並可發揮某種力量。瑪那可以大量收集,注入至人體之後能夠治癒疾病,或發揮強大力量。另外瑪那也會存在於物品之中。物品內含越多瑪那,代表性能越高,也越能發揮神奇力量。
而魔法師便是具有許多瑪那的人,更能夠聚集身邊的瑪那,發揮於特定用途上。
拉利․尼文(Larry Niven)在奇幻小說「魔法消失了(The Magic Goes Away)」之中便以瑪那做為神秘的力量泉源。之後許多奇幻故事皆起而效法。現在的西方奇幻故事,幾乎都有瑪那的身影。
若以瑪那作為魔法泉源,則周圍一切瑪那都成為能源,可以任意施放魔法。但依舊受限於周圍的瑪那濃度,以及施法者一次能使用多少瑪那。
當瑪那濃度低時,必須花時間累積瑪那才能施放魔法。此時若用掉一定分量的魔力,便無法使用魔法。必須再花點時間累積瑪那才能施放魔法。
聖經中也有名為嗎哪(Manna)的食物。
當時以色列人在沙漠中挨餓,向神祈禱,神所賜與的食物便是嗎哪。似乎有人會誤將嗎哪當成魔力泉源,但聖經中的嗎哪只是奇蹟產生的食物,沒有任何神秘力量。也與魔法毫無關聯。市面上有種小餅乾名為「Manna」,便是來自於聖經的名稱。
其他魔法泉源
鍊金術師帕拉賽爾蘇斯(Paracelsus)認為,世界由土水風火四大元素構成,各元素都有其精靈。使用元素與精靈的力量,才能施放魔法。這個觀點的方便之處,在於土水風火各為獨立元素,可以創造風魔法、土魔法等四個系統的魔法師。
有時候則設定魔力泉源在自身之中。以自己的能量施放魔法時,便會消費精神力或精力。遊戲中常見的MP便是根據此思維而來。
其實這種型式很少出現於現實的魔法系統中,只是為了在遊戲中建立魔法系統才發明出來。想必是因為人們認為自己的精神力不足以施放魔法。
但在現實魔法中,施放魔法一樣會疲勞。只是疲勞不來自於精神力轉換為魔力的消耗,而是將外在能量轉為魔法,集中方向才造成疲勞。絲毫不差地完成複雜儀式,也會因緊張而疲勞。若如此解釋,使用MP系統消耗的便不是魔力,而是精神力。
【Column】 真名
日文名詞「真名(まな)」與瑪那發音相同,但涵義不同。以往日本人將自有文字稱為假名,漢字則稱為真名。「真名」便是許多日本神話傳說中出現的「真正名字」,因此有了魔法的意涵。但真名並不代表魔法能量,而是當真名被人知道,就會受那人支配掌控。
017 四元素論Four Element
元素對立
四元素論認為世界由四大元素構成。第一個提出此看法的人是古希臘的安派德克里(mpedocles),之後由亞里斯多德學派推廣發揚。在文藝復興時期,鍊金術師帕拉賽爾蘇斯認為四大元素各有其精靈存在。人們受到帕拉賽爾蘇斯的影響,開始流行如表一般的分類方法。
元素|方位|季節|顏色|撲克牌|對立|物理解釋
土 |南 |夏 |黑 |方塊 |風 |固體
水 |西 |秋 |白 |紅心 |火 |液體
風 |東 |春 |紅 |黑桃 |土 |氣體
火 |北 |東 |黃 |梅花 |水 |電漿
此表中的方位、季節、顏色分配,對現代人來說較難理解,使用上需多加注意。因為大多日本人會將四元素論與中國陰陽五行混合使用。
例如火元素為何會與寒冷的北方、冬天有關?或許是因為冬天需要火取暖,但現代人提到火,應該會連想到炎熱的南方、夏天才是。而就顏色來說,土應該是黃或綠,水是藍,風是白或透明,火是紅,較符合大眾期待。
至於元素對立則依然通用。感覺像是水滅火,大地擋住強風等等。
四大精靈
文藝復興初期,帕拉賽爾蘇斯主張代表四大元素的四大精靈。近代魔法師更是將火精靈的形象轉換為擬人化精靈。
元素|精靈 |帕拉賽爾蘇斯的精靈 |近代魔法的精靈
土 |土精靈(Gnome) |頭戴尖帽的老矮人 |同左
水 |水精靈(Undine) |沒有靈魂的隨性美女 |同左
風 |風精靈(Sylph) |看不見的美女 |同左
火 |火精靈(Salamander) |山椒魚,火蜥蜴 |熱情的美女
※土精靈(Gnome):頭戴紅色尖帽,身穿綠衣,身高約十公分的老矮人,留著濃密的絡腮鬍。土精靈住在地底,知道何處有金礦銀礦。擁有豐富智慧,能製做各種魔法物品。
※水精靈(Undine):沒有靈魂的美女。與人類男性結婚之後便能擁有靈魂。若丈夫背叛她,她必須殺死丈夫回到水中,靈魂自然也會消失。
※風精靈(Sylph):亞歷山大․波普(Alexander Pope)曾於「秀髮劫(The Rape of the Lock)」一詩中提過風精靈。也稱為Sylphid。人眼看不到的夢幻精靈。
※火精靈(Salamander):不怕烈火燃燒的蜥蜴。因此火精靈皮、火精靈毛製成的布料可以防火。但據說防火布其實是石棉。馬可波羅在「東方見聞錄」中便提及火精靈皮。近代魔術則認為火精靈是熱情的美女。
四大精靈的思維影響了許多魔法師。許多遊戲也因此用來設定魔法系統。
●武器
造成傷害的方式
遊戲中有各式各樣的武器。若依對人體造成傷害的方式來分類,可分為三大類。
攻擊方法 |解說
斬切 |即是切割。若能斬斷敵人的身體,便可造成極大傷害。但難以切斷裝甲面。
穿刺 |突刺。攻擊力集中於一點之上,有貫穿裝甲的力量。但穿刺位置不同,造成的傷害差異相當大。
打擊 |敲打。打擊的衝擊力通常可以穿透裝甲。但打擊要造成傷害,武器必須相當沉重,使用困難。
此外還有絞頸繩索等武器,藉由不屬於上表的方法來造成傷害,但以上三種占了武器的絕大多數。
武器兩三事
自從人類誕生便有了武器。以下整理出奇幻遊戲中經常出現的代表性武器。在眾多武器之中,有許多武器不屬於下表之分類,但仍可先掌握以下內容。
攻擊方法 |解說
刀劍 |有利刃與把手的武器,可造成斬切或穿刺的傷害。刀劍類相當普遍,可以懸於腰上,隨身攜帶也不引人注目。因此可用來象徵貴族地位。
長柄武器 |在細長棍棒前端加裝刀刃類來造成傷害的武器。代表性的長柄武器有穿刺類的長槍,以及其他各種長柄武器。好處是能從較遠的距離攻擊敵人。因此長柄武器是中世紀~近代軍隊的主要武器。若被敵方貼近會非常不利,但只要士兵組成槍陣,就難以貼近。長槍兵仍配備短劍等作為預備武器。
打擊武器 |以打擊造成傷害的武器總稱。以棍棒與釘頭鎚為代表。任何人都能使用,有從輕到重的各種樣式。也有前端加裝許多尖刺的複雜造型,例如流星鎚。戰鎚雖然屬於打擊武器,但另一端也可作成尖銳造型,進行穿刺。
連枷 |屬於打擊武器,但傷害源以鐵鍊或繩索連接。可以旋轉加強力道,造成巨大傷害。而且能繞過盾牌,難以防禦。但必須是熟練者才可使用。
斧 |以沉重刀刃斬切敵人的武器。既重又不平衡,必須相當熟練才可上手。但擊中可造成巨大傷害,甚至可打凹鎧甲,傷害其中的肉體。
弓箭 |射出箭攻擊敵人。可攻擊遠方之敵人。對中世紀軍隊來說,弓箭是最可怕的武器。如火槍般拉弓搭箭射擊的弩,雖然發射速度慢,但不需熟練技巧就可造成嚴重傷害。因此軍隊使用弩比弓更多。
劍Sword
戰場劍與日常劍
戰場上使用的劍,與日常生活中佩帶的劍,大小與強度皆有差異。
戰場所使用的劍必須敲打敵人身上的鎧甲,因此要做得又重又堅固,才敲不斷。但要斬切較堅硬的鎧甲仍有困難。即使新劍砍得動,劍刃也會很快因血汙而生鏽,或是敲出許多缺口。
劍用久了必定會鈍,無法砍殺敵人,但不能因為劍鈍了就不殺敵。因此幾乎所有的劍,都只是用來毆打敵人而已。
相較之下,日常佩劍為了方便攜帶,會做得較為小巧。平時遇到的敵人不可能穿著厚重鎧甲,只要能割穿衣服便已足夠。隨身佩劍較為輕巧,但強度也較低。
劍只能斬切嗎
大多數人提及劍便認為是斬切敵人的武器,但從以上理由可以明白,其實許多劍的打造目的並非用以斬切。
老實說,只有在人們不太穿著鎧甲的時代中,劍才是斬切的武器。為何後來人們不再穿著鎧甲?因為火槍性能提升,無論多厚重的鎧甲都無法抵擋槍彈,人們便改用火槍,放棄劈砍鎧甲。
附帶一提,劍的劍刃與劍柄之間有劍鍔,提供兩種功能。第一,以劍承受對方攻擊時,不會因為方武器沿劍刃下滑而傷到自己的手。第二,則是避免突刺時手往前滑,而被劍刃劃傷。
劍的兩三事
以下介紹遊戲中常用的歷史真實劍。
羅馬戰劍(Gladius)
長度:60~70公分 重量:1公斤
羅馬帝國時代,羅馬軍團士兵用劍。用以從盾牌之間突刺敵人。劍鍔較小,從盾牌側邊突刺也不易受阻。
長劍(Long Sword)
長度:80~90公分 重量:1.5~2公斤
中世紀歐洲所盛行的劍。原本是騎士從馬上攻擊步兵的武器,因此長度較長。整把劍呈現十字架形狀,對基督教徒來說有神聖感。因此當時經常以劍來立誓。
短劍(Short Sword)
長度:70~80公分 重量:1~1.5公斤
中世紀歐洲所盛行的劍。經常出現在戰場上。原本是普通步兵所使用的劍。騎士劍稱為長劍,步兵劍則稱為短劍。
闊劍(Broad Sword)
長度:70~80公分 重量: 1.5公斤
近代歐洲用劍。雖然名為闊劍,但劍刃寬度仍不如中世紀的短劍。闊劍的意思是比同時所使用的細劍更寬。
細劍(Rapier)
長度:80~100公分 重量: 800公克
近代火槍盛行之後,便以細劍作為日常用劍。突刺用劍。雖然劍刃較細,但相當重,可防止突刺時折彎。
混用劍(Bastard Sword)
長度:120~130公分 重量: 2.5~3公斤
中世紀後期鎧甲技術發達,而出現此種劍。可單手或雙手使用,故以「bastard(雜種)」稱之。別名「一手半劍(Hand and a half)」。
雙手大劍(Twohanded Sword)
長度:180公分 重量: 4公斤
中世紀後期,用來掃開敵方步兵長槍的大劍。德文稱為Zweihänder。如其名所稱,是雙手持用的大劍。劍柄相當長,雙手同時握劍,可強力劈砍敵人。
文藝復興時代製做出較輕的雙手劍(3公斤以下),名稱依然不變。但這種劍不用來劈砍,而是藉其長度來快速穿刺敵人。
蘇格蘭闊刃大劍(Claymore)
長度:120公分 重量: 3公斤
中世紀後期至近代之間,蘇格蘭所使用的闊刃十字劍。兩支劍鍔各自傾斜,前端有四葉草造型的小裝飾。用法與雙手大劍相同。尺寸比一般雙手劍要小,因此揮劍速度也較快。
焰形雙手大劍(Flamberge)
長度:130~150公分 重量: 3~3.5公斤
中世紀後期的知名雙手劍。劍刃如火焰般呈現波浪狀,因此由法文的火焰(flam)取名為焰形雙手大劍。這種劍刃所砍出的傷口較寬,不易癒合,是既美麗又殘忍的劍。有人認為此劍適合舉行儀式,而非作戰。
●宗教
天使
天使是什麼
天使,就是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中出現的神之使者。早期的基督教認為天使外觀有如無翅膀的普通男性。但受到東方文化影響,天使圖像便漸漸有了翅膀。
一開始天使的位階只有天使與大天使。但西元五世紀左右,中東居民偽迪奧尼修寫了一本「天上位階論」,認為天使有九階級,因此從九世紀左右開始便流傳至歐洲(請參考下頁表格)。
名聞天下的天使們
天使數量極多,其中特別有名的天使也會出現在奇幻遊戲中。最有名的就是米迦勒、加百列、拉菲爾、烏列爾。中世紀歐洲將四大天使歸為大天使,而十七世紀約翰․米爾頓所創作的英國文學傑作,敘事詩「失樂園」,則將四大天使歸為熾天使。想必是認為四大天使不應該被歸類為低階天使吧。許多奇幻作品的設定也參考了「失樂園」的內容。
位階 |英文 |階級 |解說
熾天使 |Seraph |父 |最高階的六翼天使。
智天使 |Cherub |父 |有四張臉與四隻翅膀。
座天使 |Throne |父 |據說負責搬運神的戰車。是有物質軀體的最高階天使。
主天使 |Dominion |子 |代表統治的天使。
力天使 |Virtue |子 |代表聖潔的天使。
能天使 |Power |子 |消滅惡魔的天使。由於經常接觸惡魔,也特別容易墮落。
權天使 |Pricipality |聖靈 |國家守護者。
大天使 |Archangel |聖靈 |有一對翅膀。歐洲最高階天使為大天使,因此米迦勒等四大天使屬於大天使。
天使 |Angel |聖靈 |一般天使。
※米迦勒(Michael):四大天使之一。手持長劍,身穿鎧甲,立於天堂軍團最前列的勇猛天使。位階為大天使,曾與撒旦作戰,授予摩西十誡,啟發聖女貞德,歷史傳說不計其數。
※加百列(Gabriel):四大天使之一,位階為大天使。通常擔任神的傳訊者,曾告知瑪莉亞耶穌的誕生。在「新約聖經」的「約翰默示錄」中,對約翰傳達神的旨意。身穿柔軟長袍,手上空無一物。
※拉菲爾(Raphael):四大天使之一,位階為大天使。「舊約聖經」的「多俾亞傳」中提到拉菲爾曾化為人形,與托比特之子多俾亞一同旅行,保護其安全。因此手持旅人之手杖。
※烏列爾(Uriel):四大天使之一,位階為大天使。掌管天上一切光明(太陽、月亮、星辰)。因此手掌上有火焰。
※七大天使:四大天使再加三人,便成為七大天使。但不同文書、教派所加入的三位天使各不相同。會從夏彌爾(Chamael)、約菲爾(Jophiel)、薩基爾(Zadkiel)、撒彌爾(Samael)、安尼爾(Anael)、歐菲爾(Oriphiel)、札加瑞爾(Zachariel)、拉貴爾(Raguel)、澤拉奇爾(Zerachiel)、雷米爾(Ramiel)、席拉菲爾(Seraphiel)、依芙迪爾(Jegudiel)、巴拉奇爾(Barakiel)之中挑選三人。
※梅塔特隆(Metatron):猶太教的天使。舊約聖經中的善人以諾(Enoch)生天之後成為梅塔特隆。據說此天使有七十六別名,比太陽更為耀眼。
※聖達芬(Sandalphon):梅塔特隆的雙胞胎兄弟,可觸及天空的巨大天使。
※撒旦(Satan):原名路西法(Lucifer),任務是考驗人類。擁有十二隻翅膀,原本是最接近神的熾天使,但妄想成為神,挑戰神的力量,失敗後成為墮天使,率領所有惡魔。
●魔物
不死
在生與死的夾縫中
不死怪物(Undead monster)是一群不算生亦不算死,夾在生死之間的奇妙怪物。幽靈鬼魂類也歸於不死一族。
因此不死者大致可分為兩類。那就是有肉體的不死者,以及無肉體的不死者。
有肉體的不死者,是由某種力量來驅動屍體。這股力量可以是本人的靈魂,野可能是他人的冤魂。甚至可能由魔法師賦予能量驅動。下表整理出代表性的不死肉體。吸血鬼也屬於一種不死族,但特別於下一節89「吸血鬼」做詳盡介紹。
不死 |解說
骷髏(Skelton) |依魔法師命令而行動的骨骸。完全沒有自我意志。源自於Ray Harryhausen電影「辛巴達七航妖島(The 7th Voyage Of Sinbad)」(1958)中的活動骨骸,歷史相當短。
殭屍(Zombie)|巫毒教的宗教刑罰之一,剝奪活人的意志使其成為殭屍。但奇幻世界中的殭屍怪物,都是以魔法驅動的腐爛肉體。源自於喬治羅密歐(George Andrew Romero)電影「活死人之夜」(片中的怪物稱為活死人,而非殭屍)。
食屍鬼(Ghoul) |源自於阿拉伯地區的食人鬼,並非死者。食屍鬼皮膚枯黃,外表醜陋,但女食屍鬼(Ghulah)卻有著迷人丰采,會欺騙愚笨的男性而吃下他們。食屍鬼在「龍與地下城」中被歸類為不死者,往後便沿用下來。
木乃伊(Mummy) |埃及木乃伊。雖然木乃伊的詛咒歷史悠久,但直到1932年電影「木乃伊」之中,木乃伊才開始活動並攻擊人類(在該電影中,木乃伊並未全身包滿繃帶)。
屍妖(Wight) |源自於「魔戒」中的古墓屍妖(Barrow Wight)。外觀有如黏著乾枯皮肉的骨骸。會抓人下詛咒,使人失溫而死。
僵屍|中國木乃伊。白天躲藏於棺木中,夜晚才出來活動。力大無窮,可扯斷人頭,啜飲鮮血。僵屍若活得夠久,甚至能夠飛天。
沒有肉體的不死者,也就是鬼魂,可分為以下數種。
不死|解說
鬼魂(Ghost) |也就是幽靈。中國的「鬼」意指幽靈一類,與日本的「鬼」不同。
幽魂(Wraith) |此詞也代表鬼魂,但在遊戲中為了與鬼魂做區分,多為不具形體的怪物。看似鬼魂,卻能直接攻擊人體。且在設定上,可使用魔法武器傷害、打倒幽魂。
鬼火(Will o’the wisp) |死者魂魄燃燒的火焰。英國人稱之為Will o’the wisp。據說會在沼澤上燃燒,引誘人們跌入沼澤溺死。
騷靈(poltergeist) |意為吵鬧的靈魂,沒有實體,但能移動物品,製造噪音,使人不悅。
冤魂 |若人帶著仇恨死去,其靈魂會帶著強烈能量復仇,例如菅原道真、平將門等人。當冤魂報仇雪恨之後,若加以適當祭祀,便能升天。